fever 在 2005-1-10 15:21:57 发表的内容
fever 在 2005-1-3 0:45:20 发表的内容 新的一年剛開始,發燒學堂也正式重新開課。首先,我給大家來個熱身的小習作,也算是一份新年禮物。
請各位同學預備一枝粗咀綠色或紫色﹙紫色的效果比綠色的好﹚油性 MARKER 筆,再找一張最常聽﹙有做相位測試的請用黄紅英的初次嘗到寂寞﹚的 CD ,先聽一次最熟悉的那首歌,然後在這 CD 薄薄的邊緣用油性 MARKER 筆塗一段約 5MM的距離,然後留空約 5MM 再塗一段,塗完整個邊緣應有 37 段塗了和 37 段留空的,這時把塗了的 CD 放入 CD 機再聽一次那首歌曲看看和剛才沒塗時有什麽分別? |
這塗 CD 的玩意,只要花不到十元和約十分鐘時間,但為何至今還未有一個較正面的回應?
|
今天中午初步实验,俺就先抛砖吧,呵呵!
器材:PANASONIC SL—SX240+SONY E888
曲目:黄红英“初次尝到寂寞”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随身听方便,而晚上家里老人要看电视,总不能跟老人家争吧?所以基本是靠它听音乐了。以前做听力训练也是用它,由于无法测试相位,所以第一课基本处于潜水状态。
言归正传,由于有第一课训练,熟悉细节的缘故,今天依然用黄红英“初次尝到寂寞”的第一首。
首先用平常听惯的音量“10”(随身听音量范围0—25)听了两遍,然后用“15”再听了两遍。感觉如下:
每个乐句起始字换气的吸气声明显,唇齿音如“是”、“小”、“解”、“情”、“知”、“只剩下”、“什么”等较重,声音回音残响混合后在整个乐句中过于突出,不够自然。1分22秒和2分22秒的“嘀嘀”声隐约,3分50秒左右“初次尝到”的“次”、“到”两字有阻滞感,三处均处于背景深处,不留心听容易忽略。
涂圈后再各用“10”和“15”又听了两次,感觉整体上人声与伴钢琴奏的分离度增加,唇齿音的残响的响亮度在整个乐句中的比例有所收敛,反而没有那么冲整体乐感更协调自然三处杂声与背景的分离度增加,但3分50秒左右“初次尝到”的“次”、“到”两字还是没法判断到底的电流声还是歌手咬字的缘故。结尾4分10秒至4分16秒钢琴最后的尾音的残响时间没有变化,但声音的质感更饱满。
由于条件的缘故,只能从细节的角度进行比较了,其他的就勉为其难了。
我没有走火入魔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