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卡洛》 [复制链接]

查看: 9782|回复: 39
11#

[upload=jpg]Upload/20047131232790889.jpg[/upload]

劳师动众功德无量的ABBADO版
一直等到1985年,才有人灌录《唐.卡洛》的原文版─法文版。Abbado除了选取最完整的五幕法文版外,在筹备工作时,更将威尔第在首演后删掉的音乐重新发掘出来,特别重要的是一段伊丽沙白与艾包力的二重唱、一段卡洛与菲力普父子二人的二重唱,还有一段芭蕾舞音乐,都放在appendix CD中,这些音乐除了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以外,本身还是美极了的篇章。阿巴多在现场指挥《唐.卡洛》极富戏剧张力,但这个录音室的制作中这种密不透风的现场气氛就打了折扣。事实上,阿巴多的意大利歌剧具有出众的整体的美感,,有时这种过于雕琢感的美,其戏剧震撼性就稍微低调了。他的卡士汇聚的是一个强劲的阵容,大部分已经在舞台上演唱过他们所担纲的角色,可惜他们都是唱惯意文版的《唐.卡洛》,唱法文版差不多每人都有些牵强。Domingo 、Raimondi明显比起他们在Giulini棒下演绎深度向前跨进一大步。Domingo避免了他一贯的为痛苦而痛苦的演绎风格,唱出了一个较内在的卡洛。Raimodi的菲力普二世分量增多了不少,或许只在比较之下觉得有些过于斯文,未够全面地演绎这种复杂的性格。而惯演菲力普的Ghiaurov这次演大裁判官,仍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歌剧中他的男低音音色与Raimondi的男低音有明显的音色上及性格上的对比。Leo Nucci无论在声乐上及角色塑造上虽然都比不上其他声誉显赫的罗德里戈演绎者,但他的罗德里戈具有一种可贵的高不可攀的高贵气质。卡士的致命伤在于两位女主角的人选:Lucia Velentini Terrani和Ricciarelli。Terrani的温柔音色与艾包力格格不入,而且差不多所有的高音她都没能唱下来,令人不忍卒听。艾包力该是头雌老虎,Terrani却将她演成了小猫(“O don fatal”)。Ricciarelli演绎的伊丽沙白或许更是全卡士中最差的,首先,她的法文太蹩脚,完全含混不清,而她意在全力表现一个柔弱的伊丽沙白,却又力不从心,只是让人感到她完全遗漏了这位西班牙皇后刚强不屈的性情。
TOP
12#

[upload=jpg]Upload/2004713126236976.jpg[/upload]

KARAJAN惊天地、泣鬼神
回过头来看卡拉扬的制作。这套1978年的录音是基于萨尔茨堡的演出而制作的,不可否认,具有令人遗憾的缺点。首先,卡拉扬选取了四幕版本,特别是这么一个志在必得的演绎错失了第一幕实在令人遗憾。其次,这套制作录音属于卡拉扬御制,有流于玩录音的意味,卡拉扬招牌的夸张在这个录音中表现得更明显,在聆听的过程中,你时不时地要去调教音量。但即便这样,这个录音仍是众多录音中的首选,原因在于这里的指挥及乐队、歌唱家的演绎都充满了戏剧震撼性,整个卡士构成了强劲的合唱队伍,令威尔第出色的重唱段落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Piero Cappuccilli演出了一名诚实而坚强的罗德里戈,长长的造句和浓郁的音色甚为诱人,将罗德里戈塑造得阴沉、内在,亦带点痛苦。只是在罗德里戈之死这一幕,你才发觉他仍要向前辈Tito Gobbi讨教,但已经够出色了!Agnes Baltsa灌录艾包力是她录音处女作,也是毕其功于一役之作,这里的艾包力狠辣、性格强烈,角色的心路历程充满说服力(深得卡拉斯遗风),“O don fatale”中惊天地的高音降C,成了她的showpiece。Nicolai Ghiaurov再次演菲力普二世,“Ella giammai m’ama”让人对这白发苍苍的老人,顿生无比怜悯。之后菲力普情绪失控下指责气质为淫妇,最后在大裁判官操控之下成为傀儡皇帝,由Ghiaurov演来得到全面、生活的再现。他或许未有Christoff的内在和深刻度,但当今一定是最佳的菲力普二世(此公已于今年6月2日去世)。相对之下,Raimondi演更重型的大裁判官,便有点轻飘飘了,但菲力普与大裁判官的一段重唱仍然具有最大的压迫感。Carreras是众多卡洛中气质最贴切的一个,直逼Stefano和Corelli,即便Domingo和Bergonzi 等也没能象Carreras般能这样出色地表达卡洛内心的伤痛和绝望。难怪,他和Baltsa能成为卡拉扬的御前亲兵。Freni的伊丽沙白,更是这版录音的升华演绎,伊丽沙白的高贵含蓄、郁郁寡欢、肝肠寸断,由Freni演来入木三分、如泣如诉。当她向Aremberg公爵夫人道别,唱出浪漫曲“Non pianger,mia compagna”时,表现出一位如此惹人怜惜的西班牙皇后;与卡洛的一首二重唱,更是绝望得感天动地、不能自已;最后一幕更为精彩,在大咏叹调“Tu che le vanita”中,Freni所表现出的伊丽沙白看破尘世、浓郁的思乡情愁、回忆往昔年轻时的梦、缅怀旧爱及至最后的心止如水,史上(即便Callas)再也没有哪位女高音,能唱得比Freni更深刻!而卡拉扬始终是整部歌剧的主角,尽管他采用夸张的速度、夸张的音量对比,却始终充满意味,充满英雄血泪。卡洛与伊丽沙白最终的分手二重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速度是接近死寂的缓慢(每位歌唱家在这里都要应付卡拉扬这种艰难的速度,也幸好每一位都应付下来了),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一对漫长无尽的道别颇有梁祝十八里相送的情境。这或许不是威尔第心目中的情境,但无可否认,卡拉扬的演绎是最富戏剧味、最叫人感到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的。
[em18][em18][em18][em18][em18]
TOP
13#

我手上有一套96年EMI法国现场版的《唐卡洛斯》,不知老兄见过没有。周四回珠海后我再贴图上来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47131172597511.jpg[/upload]

经典的Christoff
这套录于1954年的录音是《唐.卡洛》的第一个录音室录音,一直处于经典地位,几年前EMI将它重发。这个版本的重大缺陷首先在于Santini不单采用的是四幕版本,而且是有删节的四幕版本,论完整性,这个录音是众多版本中最差的一个。而论演绎,这里的男声中低音部阵容却是众录音之冠,Boris Christoff和Tito Gobbi是声乐艺术戏剧表演的典范,Christoff甚具分量的男低音,不单演活了菲力普二世的冷酷,其更成功之处在于演活了他的孤独与凄凉,“Ella giammai mamo”是众多演绎者中最好的。同样动人的是Gobbi的罗德里戈,自然而深刻的演绎,两人的二重唱掀起一阵高潮;再加上Giulio Neri无情得骇人的大裁判官,Santini的确汇聚了一个少有的强劲男声中低音阵容。但本来这样强的阵容的制作理应成为一套最具有意大利味(或威尔第味)的《唐.卡洛》,却因为卡士的其他歌手的表现,使得这阕录音未能列入经典演绎。Antonietta Stella其实甚有伊丽沙白的气质,但其演唱技巧未能应付似乎过于艰难的唱段。Elena Nicolai就明显应付不了艾包力这个角色的艰难,Mario Filippeschi基本上不能掌握卡洛的内心情感,他的演绎也就感觉淡如白水。Santini的指挥严格来说尚缺乏丰富的内心感情的表现,有点流于形式。不过,单是为了Christoff和Gobbi还是应该听一下这个演唱,我当初就是实在不能舍弃这个强势男中低音阵容而毅然收进这个1954年的单声制作。
TOP
15#

很早就拥有朱利尼和阿巴多两个LP版本。朱的内敛高贵和阿的自然流畅各具魅力。但很少在短时间内予以比较,因意文和法文版听起来会打架,感觉怪怪的。后来又购入卡爷CD版,他的戏剧张力是无与伦比的。列文版不想听,他的歌剧没有一个印象深刻的;Alagna很少用心来唱;穆蒂的倒想一听,他的歌剧虽稍欠深刻但绝少失败,特别喜欢他的《唐 帕斯夸列》、威尔弟《安魂曲》;Jon Vickers 期待中。。。
TOP
16#

未完待续,明天再见。
TOP
17#

[upload=jpg]Upload/20047131213412430.jpg[/upload]

GIULINI最深情内在的指挥
这个录于1975年的五幕版本一直赢得极高的评价,这全是指挥Giulini的功劳:清纯,富有高贵的皇者气派,且造句热情,富有戏剧凝聚力。可惜,Giulini的卡士先天不足,Montserrat Cabelle确实是美声歌后,而且经常表现出她轻松过人的轻声唱法的高超声乐技巧,听一下她的第一首浪漫曲,那句“ti seguira mio cor”惊人的胸腔气量,足令人瞠目结舌。但她演绎的伊丽沙白还是犯了她的老毛病:全欠戏剧深度。“Tu che le vantia”是完全失败之作,毫不感人。这里的卡洛,却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最理想人选,出道不久的Domingo已颇能准确拿捏卡洛的感情,只是还欠清新感,唱腔亦离正统意大利味有些距离。Sherill Milnes 的罗德里戈却是高水准的演出,差不多胜过其他众多罗德里戈演绎者,只是稍逊于Tito Gobbi,这里的罗德里戈和卡洛的二重唱或许能称得上是最佳版本。Shirley Verrett的艾包力极其凶狠,充满火爆。但Ruggiero Raimondi明显未够分量去演绎深沉的菲力普二世。
TOP
18#

[quote]yilinliulin 在 2004-7-13 13:34:15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471313324654451.jpg[/upload]

我要说的就是这个版,呵呵,鸭绿江里找到的。
TOP
19#

[upload=jpg]Upload/20047131245899910.jpg[/upload]

LEVINE和他的歌唱家
Abbado之后再等了8年才出现一个新录音。James Levine深明《唐.卡洛》乐谱中的紧凑性和张力,处处体现出大都会的丰满音色,演绎完成度极高。可惜,他始终离不开有点哗众取宠的手法,特别在奏强烈的和弦时总是不顾死活地做到最大声,他似乎顾得华丽壮观,却错过了剧中阴暗内在的一面。Michael Sylvester演绎的卡洛准确、温稳,有点Bergonzi的影子,充满意大利味,唯一欠缺的是稍微迸发出一点激情就更完美了。Vladimir Chernov音色靓、角色塑造到位,与卡洛的两大段对唱以及特别是罗德里戈之死那一幕,成为此阕录音的高超,Chernov是这个卡士中最出色的。Aprille Millo是大都会的宠儿,气质属于Tebaldi一类,声底宽厚,演绎的伊丽沙白未能给人以楚楚可怜、深受煎熬的弱女子,不管怎么样,Millo的伊丽沙白实在是近几十年以来的翘楚。Zajick的艾包力不过不失。角色中最失误的是未选擅唱菲力普的Samuel Ramey而选了Ferruccio Furlanetto,其在声乐上、角色揣摩上都欠缺菲力普二世的特质。而Ramey的大裁判官的音色也嫌过于年轻。总体来说,Levine的成就不及Giulini和Abbado。
TOP
20#

至于《唐.卡洛》的版本问题
《唐.卡洛斯》是威尔第应巴黎歌剧院委约创作的,具有典型的法国大歌剧风格,创作上也具有受到梅耶贝尔影响的痕迹。1867年3月11日在巴黎首演,用的是原始五幕法文版,但首演遭到失败。此后,威尔第在十九世纪80年代将它重新修订,去除描述卡洛与伊丽沙白初次会面并彼此相爱但由于屈服于政治需要而只能掩下爱火,伊丽沙白嫁给了西班牙国王----卡洛的父亲的第一幕(枫丹白露场景),压缩成四幕并改成意大利语版本。1884年1月10日修订后的该剧在斯卡拉剧院上演,演出获得了成功,并从此确立了该剧在威尔第创作中的地位。威尔第晚年,觉得删去第一幕后人物的情感显得苍白,故事的缘由得不到清楚的交代,所以又恢复了五幕版本(但是意大利语的)。所以,《唐.卡洛》形成了三种版本的演出形式。
半个世纪以来,《唐.卡洛》的录音版本实不算多,对于灌录威尔第的歌剧,唱片公司似乎更青睐于《阿伊达》、《茶花女》甚至于《游吟诗人》这些歌剧。现在能找到的只有6个录音室制作和可数的几个现场录音。在众多版本中,只有两套是法文版,两个是四幕版。更令人沮丧的是:最好的卡洛、伊丽沙白、菲力普、罗德里戈、艾包力及大裁判官,从未在一个版本中聚齐过。今天先着重介绍录音室录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