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施纳贝尔和肯普夫的贝多芬钢奏全集 [复制链接]

查看: 12732|回复: 50
31#

Dr.PAN 在 2004-3-28 22:00:18 发表的内容
[这是经常遇到的有争议题目。一般对公认的"演录俱佳"的软件都容易有共识,但对单声道时期录音则争议较大。

我也只买MONO的solo,交响乐有点接受不了。
那个盲眼的录音师为naxos转录了几张历史录音呢。
TOP
32#

感觉上施纳贝尔的版本,历史及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听感,还是选肯普夫吧,也是不错的演奏。其实这两版的选择跟巴赫大无伴奏的情况类似。
TOP
33#

蚊子 在 2004-3-29 18:03:01 发表的内容
Dr.PAN 在 2004-3-28 22:00:18 发表的内容
着重于欣赏演出艺术而宁愿接受一定程度噪音与失真者(又或对后者要求不多者)选择这些单声道录音固然无可非议,但着重于听觉享受、不接受这些录音者同样无可非议,因为无论接受与不接受者是指这张CD或LP,而不是那位演奏家,所以无争论之必要。

一概认为立体声不如单声道的演绎的是精神有问题。
即使单声道的演绎高于立体声几个层次仍然以立体声更好的传达了演绎为由排斥单声道并自居软件爱好者的精神就没问题吗?


看来你没有理解我表达的意见。首先我从不"自居软件爱好者",也没有刻意排斥单声道,我已经明确说明单声道时期有伟大的演奏(演唱)家,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产。但不可否认在录音技术的层面上,随着社会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毫无疑问,单声道早期的录音技术与立体声时期相差很远,带来的问题是噪音与失真,这些都不可能不带来重播和听感的影响。要知道,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音乐爱好者都不具有你或一些专业工作者那样,从噪音与失真这些绝不是美妙的声音中去欣赏演奏家演绎的伟大之处那种功力与能力,多数都只能从直接的听感去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妙。所以,我早已声明,我对喜欢这类录音的朋友绝无非议,但同样别人不选择或不喜欢又同样不值得非议,这还说得不够清楚吗?这是刻意排斥单声道吗?喜欢或不喜欢单声道或立体声又与"精神有问题"有什么关系呢?由于观点不同就说别人"精神有问题"绝不是友好的交流与表达啊。
最后编辑Dr.PAN
TOP
34#

Dr.PAN 在 2004-3-28 22:00:18 发表的内容
着重于欣赏演出艺术而宁愿接受一定程度噪音与失真者(又或对后者要求不多者)选择这些单声道录音固然无可非议,但着重于听觉享受、不接受这些录音者同样无可非议,因为无论接受与不接受者是指这张CD或LP,而不是那位演奏家,所以无争论之必要。

一概认为立体声不如单声道的演绎的是精神有问题。
即使单声道的演绎高于立体声几个层次仍然以立体声更好的传达了演绎为由排斥单声道并自居软件爱好者的精神就没问题吗?
TOP
35#

ADWS 在 2004-3-30 9:16:35 发表的内容
单声道与立体声对欣赏音乐没有本质影响,所谓立体声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精髓没有根据。单声道并不是噪音与失真,50年前的录音失真已很少。相反声音从一个声道挤出来,音乐细节不易丢失,那时候的录音剪辑很少,也未加更多人为的修饰,听起来更自然更真实,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水平。不能接受momo录音主要是心理因素作崇。



赞同好友贝多芬兄的意见。
事实胜于雄辨,幸而论坛今天已有上传音乐这种功能,可以大家来评论、评论。
以下播放的是我前面传送施纳贝尔的第三张CD,勃拉姆斯第二钢协第一乐章的开始部份。我使用192bit这样很高的比特数压缩,力求接近CD。但受上传不超4MB的限制,只能传送这么一小段,多一点也送不上来。请听:


这是EMI 1938年在伦敦着名的Albbey Road Studio 录音的,听过以后,如果还是认为 "单声道并不是噪音与失真,50年前的录音失真已很少。相反声音从一个声道挤出来,音乐细节不易丢失,那时候的录音剪辑很少,也未加更多人为的修饰,听起来更自然更真实,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水平。不能接受momo录音主要是心理因素作崇" 的话,我只能写个 "服" 字了。
TOP
36#

听他更多是一种意境,一种感悟。噪音与失真有算什么呢?指挥家和演奏家传达出来的音乐内涵才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偶倒觉得这个演绎比一些立体声录音强多了,要听就听这样的。
TOP
37#

好友贝多芬 在 2004-3-30 16:09:09 发表的内容


        我们讨论的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录音版本,这种独奏乐器的演绎录音的版本对于单声道和立体声的争执,似乎意义不是很大。的确独奏乐器的录音所需要的立体感和音场,定位,层次,乐队的整体感和音质要求不高,而且五十年代的录音技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是母雍置疑的,这种录音的版本是可以接受的本人同意。用来欣赏和收藏本不该遭非议,这是事实。我的老贝钢奏全集是肯普夫的单声道的录音的确不错。说早期音乐家门的演绎水准造诣很高,并且现在的艺术家(特别是立体声录音之后)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有待探讨了!收藏艺术家的作品是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收藏早期录音(单声道)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我是不能同意的。去过现场听音乐的人都知道,独奏乐器和小型室内乐的演奏效果和大型的交响性音乐会的演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听小型乐队演奏可以失去一些细节,也可以朦胧一些。但交响性音乐和管旋乐队的演奏(交响曲,管旋乐,协奏曲,交响诗等大型作品)从整体感,细节,音场,音色,动态,层次,定向,定位,旋乐的质感,铜管乐的光辉灿烂,乐队齐奏的震撼,要求极高。这些都可以影响交响性作品的欣赏甚至对音乐完整的理解。单声道录音根本谈不上有如此丰富的细节,和如此大的变化和细节表现。我们怎磨能从作品中体会到大师门的音乐精髓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呢?我们所说的他们的伟大的诠释,大部分是通过听现场来评论的,而不是靠单声道录音来评价的。这一点必须达到共识!如果你听过现场的话。你能说在音响中听到的伏特文革勒真的比卡拉扬的贝多芬的全集艺术性更高吗?
       那磨单声道录音能否达到现场的效果哪?答案是否定的。单声道录音根本答不到这一点。我们听单声道录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那磨既然有了立体声和数码音响,他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能够替代现场的演出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干吗我们还要极力的抱守残缺那?过去的录音我们应该有应该听,这是我们对艺术的执捉!保留他们的作品是尊重艺术的表现。而非现代人的欣赏品位的需要。有的人认为只有收藏单声道录音才是对艺术真正追求,不承认现时一味怀旧,是否认为陶醉在残缺的过去,才是真正的懂得艺术和品位?缅怀大师和聆听他们的作品的人,在这样的声音和环境下还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真是值得我尊敬和钦佩,我真做不到。[不过我还是拥有了伏特文革勒,托斯卡尼尼的贝交全集,等一些音乐大师的作品]但喜不喜欢过去是一会事,喜不喜欢过去的录音又是一会事!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珍视现在,享受立体及数码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音乐灿烂的今天!从中体会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拥有的和科学的态度!!





基本同意好友贝多芬的意见!只有演录俱佳的版本才是音乐爱好者的首选。个别的演绎确实出色又找不到立体声版本的作品除外,还有就是对某个作品特别的喜爱,要收罗和比较各种版本,以上两种情况选择单声道录音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兄台提到的“那磨既然有了立体声和数码音响,他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能够替代现场的演出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现在的录音水平确实已经十分的高明,却无法也永远无法替代现场的演出(当然,现场演出的录音除外),毕竟现场演出时,演奏家需要及时的发挥,更考验演奏家自身的艺术及技术水准!录音时可以不断的重来,直到满意为止,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最后编辑龙神转世
TOP
38#

adws 在 2004-3-30 16:58:34 发表的内容
三~五十年代是古典演绎家人才辈出的年代,录音技术丝毫掩盖不了他们的艺术水准,立体及数码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音乐灿烂的今天,带来的是古典爱乐群的萎缩和艺术家演绎水准的下滑,那种专注于音乐本身的全情投入在他们身上已找不到,剩下的只有势利和浮躁。各种大奖催产的音乐家普遍缺乏古典音乐修养和历史文化底韵,他们身上已见不到古典的精神,这也是偶几乎不听在世的音乐家演绎的原因。



adws 兄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两个词 ——  绝对与相对!不可否认的是三~五十年的演奏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大多数更专注于艺术本身,现代很多演奏家在技术方面其实更加“规范”,而这种
“规范”恰恰使他们的特点不突出,另外,就是受到商业化的影响
使得其难以单纯专注于艺术。但还是有少数的演奏家专注于艺术,只不过需要你慧眼识珠罢了,不可一概而论。

另外,三~五十年代的演奏家有一些也有立体声的录音,是否就认为其立体声的录音不如其单声道录音呢?
TOP
39#

ADWS 在 2004-3-30 17:40:58 发表的内容
听他更多是一种意境,一种感悟。噪音与失真有算什么呢?指挥家和演奏家传达出来的音乐内涵才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偶倒觉得这个演绎比一些立体声录音强多了,要听就听这样的。



哦! 我完全明白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尊重你的选择。看来,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也可以结束了。
TOP
40#



        我们讨论的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录音版本,这种独奏乐器的演绎录音的版本对于单声道和立体声的争执,似乎意义不是很大。的确独奏乐器的录音所需要的立体感和音场,定位,层次,乐队的整体感和音质要求不高,而且五十年代的录音技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是母雍置疑的,这种录音的版本是可以接受的本人同意。用来欣赏和收藏本不该遭非议,这是事实。我的老贝钢奏全集是肯普夫的单声道的录音的确不错。说早期音乐家门的演绎水准造诣很高,并且现在的艺术家(特别是立体声录音之后)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有待探讨了!收藏艺术家的作品是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收藏早期录音(单声道)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我是不能同意的。去过现场听音乐的人都知道,独奏乐器和小型室内乐的演奏效果和大型的交响性音乐会的演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听小型乐队演奏可以失去一些细节,也可以朦胧一些。但交响性音乐和管旋乐队的演奏(交响曲,管旋乐,协奏曲,交响诗等大型作品)从整体感,细节,音场,音色,动态,层次,定向,定位,旋乐的质感,铜管乐的光辉灿烂,乐队齐奏的震撼,要求极高。这些都可以影响交响性作品的欣赏甚至对音乐完整的理解。单声道录音根本谈不上有如此丰富的细节,和如此大的变化和细节表现。我们怎磨能从作品中体会到大师门的音乐精髓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呢?我们所说的他们的伟大的诠释,大部分是通过听现场来评论的,而不是靠单声道录音来评价的。这一点必须达到共识!如果你听过现场的话。你能说在音响中听到的伏特文革勒真的比卡拉扬的贝多芬的全集艺术性更高吗?
       那磨单声道录音能否达到现场的效果哪?答案是否定的。单声道录音根本答不到这一点。我们听单声道录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那磨既然有了立体声和数码音响,他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能够替代现场的演出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干吗我们还要极力的抱守残缺那?过去的录音我们应该有应该听,这是我们对艺术的执捉!保留他们的作品是尊重艺术的表现。而非现代人的欣赏品位的需要。有的人认为只有收藏单声道录音才是对艺术真正追求,不承认现时一味怀旧,是否认为陶醉在残缺的过去,才是真正的懂得艺术和品位?缅怀大师和聆听他们的作品的人,在这样的声音和环境下还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真是值得我尊敬和钦佩,我真做不到。[不过我还是拥有了伏特文革勒,托斯卡尼尼的贝交全集,等一些音乐大师的作品]但喜不喜欢过去是一会事,喜不喜欢过去的录音又是一会事!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珍视现在,享受立体及数码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音乐灿烂的今天!从中体会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拥有的和科学的态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