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施纳贝尔和肯普夫的贝多芬钢奏全集 [复制链接]

查看: 12728|回复: 50
21#

钢琴独奏单件乐器这类录音不存在什么立体声,不要给自己增加压力,诚意推荐施纳贝尔(德国版)。
TOP
22#

大卫 在 2004-3-27 10:52:50 发表的内容
钢琴独奏单件乐器这类录音不存在什么立体声,不要给自己增加压力,诚意推荐施纳贝尔(德国版)。


施纳贝尔的是EMI出的吧,可是现在国内能找到的恐怕只有荷兰版了吧,不知道德国版上哪儿去找?
TOP
23#

我套CD是1990年购买的德国版(小天使),现在可能只有二手转让、印象中3年前拿索斯公司出版过。
TOP
24#

audio兄见笑了。
TOP
25#

选肯普夫吧,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后悔的选择:)
TOP
26#

ADWS 在 2004-3-27 18:00:16 发表的内容
EMI施纳贝尔,小提琴、钢琴等单件乐器momo与立体声区别不大,个人观点声音从一个声道放出来,质感更强烈,听者不易分神。



这是经常遇到的有争议题目。一般对公认的"演录俱佳"的软件都容易有共识,但对单声道时期录音则争议较大。由于上世纪优奏的演奏(演唱)家中,一部份人只有单声道时期录音,一部份人尽管跨越了单声道与立体声时期(从时间来说一般以1954年为界,当然1955年仍有的公司未转立体声),但他们的全盛时期是单声道时代,因此他们最优秀的演出当然是单声道录音。无论如何,他们的"演"是优秀的,甚至有的可能是空前而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具体例子我就不必列举了。但这些优秀演出是否就连录音也好,甚至"EMI施纳贝尔,小提琴、钢琴等单件乐器momo与立体声区别不大,个人观点声音从一个声道放出来,质感更强烈,听者不易分神"呢?我就有不同意见。立体声的优势其实不仅仅在于它是两声道,能对音场、定位与空间的还原提供更接近演出的现场,同时更重要的是录音器材与技术随着年代的发展而不断有长足进步,表现在可以达到几乎接近零噪音及极低的失真率,从而获得最接近真实及最悦耳的听音效果,而比较之下,单声道时期、特别单声道早期的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是无可避免的缺陷,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处理,还不能完全消除。比较过的人都很清楚"声音从一个声道放出来,质感更强烈,听者不易分神"之说是不具说服力的。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演"与"录"就等于"鱼"与"熊掌"如何取舍的问题。着重于欣赏演出艺术而宁愿接受一定程度噪音与失真者(又或对后者要求不多者)选择这些单声道录音固然无可非议,但着重于听觉享受、不接受这些录音者同样无可非议,因为无论接受与不接受者是指这张CD或LP,而不是那位演奏家,所以无争论之必要。
就施纳贝尔(1882-1951)而言,毫无疑问,这位奥地利出生的钢琴家是一位世界最受尊敬和推崇的钢琴家之一,看到这贴后我把手头上三张2001 拿索斯出版的CD听了一遍。千万别小看售价平宜的拿素斯,它近年的发展迅速,竞把多家着名的发烧公司例如Telart 亦收归旗下。
1.贝多芬第五钢协与大提琴奏鸣曲, 沙金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皮娅斯迪哥斯基演大提琴。1932和1934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82137947931.jpg[/upload]

2.勃拉姆斯第2钢协和舒曼的童年情景,博尔特指挥BBC交响乐团,1935和1947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821415276092.jpg[/upload]

3.勃拉姆斯第一钢协、第1、2号间奏曲与第2号幻想曲,塞尔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821461380328.jpg[/upload]

我个人印象是如果单纯欣赏钢琴艺术,施纳贝尔是十分优秀的,但这些较早期单声道录音本底噪音对欣赏音乐带来较明显的影响,钢琴失真勉强可接受,弦乐与交响乐的失真十分严重,个人无法忍受。这些曲目亦被许多立体声时期的大师演奏过的,从演奏艺术来说亦有些是十分优秀的,我今后听同样曲目我不会首先选择这些单声道版本。不过,我再次声明,我亦不会对选择这些版本的朋友有任何非议,因为这些朋友会比我更能从对音乐内容的内涵去理解和欣赏这些版本。
最后编辑Dr.PAN
TOP
27#

施那贝尔的贝多芬总是有突如其来的抽促,时而有神经质一样的“激情”,总体来说有粗糙的感觉,据说这就是贝多芬的“神髓”,或许贝多芬真的是这样吧……我不知道……我不喜欢他的演绎
TOP
28#

以录音而论肯普夫版要大大好于施纳贝尔版。
TOP
29#

单声道与立体声对欣赏音乐没有本质影响,所谓立体声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精髓没有根据。单声道并不是噪音与失真,50年前的录音失真已很少。相反声音从一个声道挤出来,音乐细节不易丢失,那时候的录音剪辑很少,也未加更多人为的修饰,听起来更自然更真实,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水平。不能接受momo录音主要是心理因素作崇。
TOP
30#

40年代的以前的录音的确很难接受的,我觉得这些录音是给专业人士研究用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用的,这个时期的录音我只可以接单件乐器的录音,如史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梅纽因的巴赫无伴小提琴等,至于协奏曲和交响乐,我是不接受的。

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的了,我可以接受部分的交响乐录音的协奏曲录音,如肯普夫的贝多芬钢协等,有些还是录得不错的,如各声部的层次感,音场都没有前期单声道窄的挤在一起的感觉,动态也相当不错,小提琴的钢琴的音色非常美,不会影响听音乐的心情,当然,还是不能和立体声的录音相比,不过,有些录得不好早期的立体声录音反而不及这些单声道录音。更主要的是,早期大师的演绎实在是无法抗拒,比现在的所谓新秀更为耐听,一听入迷。反为不会去注意录音的缺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