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力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复制链接]

查看: 11594|回复: 82
61#

很有水平的一个反问
TOP
62#

小克 在 2003-12-7 1:31:2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3-12-7 1:23:58 发表的内容
RCA的Living Stereo录音时绝对有仪表监控,很简单一个例子,翻开Living Stereo系列CD说明书,介绍Living Stereo历史的那页,看看那个图片,3轨调音台上面那几个镶着玻璃是什么东西?

科研同学的例子,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忽略了一点。人的耳神经,自身会不断产生高频的信号,所以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会觉得耳朵里有“嗡嗡”的声音,所以测高频听力灵敏度,方法没这么简单,但是的确是有方法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长时间戴耳机的确会对听力有损伤。不过,邝版是医生,应该知道有药物,坚持服用,会大大减少这种损伤的。我很确切地知道,录音师行列里,有这种药物流行。其实这种方法很常见,比如说我这几个月由于某种需要,每天都要面对计算机屏幕紧张地看上十几小时,不过由于我一直使用一种特殊的麻醉药物,减缓对视神经的影响,所以前几天体检的时候,视力完全没有下降——对比起来,以前有几个月没有使用药物而长时间用眼,真性近视一下子多了100度。

虽然听耳机会有影响,但是假如在安静的录音间里,用我们平常生活环境的声压来听,这时的影响,绝对很小很小。所以我平常都是在深夜很安静的时候,用适当的音量来听音乐,所以这样近10年下来,我的听力保持很好的状态。我甚至能够听到一些据称工作噪音很小的电视机的高压泡里的高频振动声音,而身旁的其他人(其实就是我的家长和他们的朋友们,都是40多岁的人了)不管我怎么描述引导,他们都无法感受到这个声音。

因为众多录音师已乘鹤仙去,所以很多事情,不管我们现在怎么分析、辩论都无法闹清楚了。不过,假如我能够回到当年的话,我首先会问一问他们这个问题。



他们的回答将是,毫无疑问的、斩钉截铁的:姜是老的辣!
不然他们就是下岗队伍的一员!


为什么是老的辣,原因在于,看仪表读数兼看总谱标识,再综合自己听音感受,三者迅速转化为对声音形象地估计,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注意,如果上述三者仅有最后者,则这根本谈不上“经验”。
TOP
63#

先要明确,你肯定LIVING STEORO那台是示波器?录音师们多数都在吃药?我现在还不知道有那种药物可以在不去除损害因素的情况下改善听力,只知道这是一种不可逆损伤,一旦开始,就只能比正常衰退快得多的速度发展,最能减缓发展的有效措施是避免接触损害因素,还没有一种药物被证明能有效治疗听力减退。
人在衰老过程中,听力减退是肯定的,但是否会在40岁左右就减退到不能正确鉴别音响和录音的好坏呢?如果是这样,40岁以上的钢琴调琴师,小提琴家,指挥家是否都应该退休?
有部分人听觉天生比较发达是可以肯定的,从你的贴子中,你已暗示了你对高频特别敏感,这对欣赏音乐和音响绝对有很大帮助。但只要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听力,都可以在指导下通过练习学会鉴别一套音响,一张唱片的好坏。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同一张唱片,你现在能从音响的声音中分析出比几年前更多的信息,那么是你的听力比几年前更灵敏,还是你的大脑对音响和音乐的认识加深?我相信你现在比你自己一年前欣赏的能力已有明显提高,更可以肯定你在两三年内,欣赏能力会有质的飞跃,但敢担保你的听力不会越来越好。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也到此为止了,如果有令你不快之处请原谅,非常欣赏你从不人云亦云,事必求证的态度。但朋友间的讨论,不能总以胜负为目的,否则,可能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坚持自己不能确定的观点,能在讨论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才是正路。
TOP
64#

怎么可能得出不平均度“均匀”的结论呢?看回前面我给出的数据表,比如说就看40岁和15岁的差别吧(千万别看40岁和45岁的差别啊,因为我比较的是青年和中年之间的差别),各频段最大的数值也就是13,但是各频段数据的差的之间的抖晃,已经至少达到了3分贝(差的最大值恰好在中频段8KHz,最小值在低频段0.25kHz),3分贝的抖晃对于13分贝来说,不管数理统计的常识了,大家直观来看看,这能够算线性吗?有人敢说这叫做“线性”吗?

3--这个数字,你可能觉得很小,但是现在要看,它是放在什么样的标准中比较的。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两天讨论的情况。

当然,我首先提出,因为听力衰退的原因致使中老年朋友听到的声音和实际客观的声音之间产生了差异,所以导致听音感觉的差别。

后来,邝版指出,听音的感觉不单只决定于耳朵传给大脑的信号,而且还决定于大脑对这些信号的筛选、处理,而后者恰恰和人的阅历、经验有关,所以邝版认为,尽管听力上的确存在衰退,但由于后面原因的补充,所以中老年朋友最终的判断,不会差于听力好的年轻人。

所以最后,我对邝版论据的反驳就是,正因为大脑对声波信号的筛选、处理、选择全部都是基于耳朵传来的声音信号之上的,那么现在,由于听力衰退,耳朵通过听神经传来的信号,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是一个“有错”的信号,那么,在这些有错的信号上面处理得出的结果,就算有以前大脑已存有的经验作为补救,但因为其纯正性已受破坏,所以其客观性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到这里,这个方面的讨论告一段落。

现在,游峡兄提出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这种差异,完全可以忽略掉,或者用调大音量的方法来消除。

那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非线性,所以你无法通过调大音量来解决。

那么关于人耳对声压的敏感度,当然,比如说都是1kHz的声音信号,你声压差个六分贝,有人可能真的分不出来。但是假如是0.8KHz的信号,30分贝声压,对比于1kHz,36分贝的声压,我想,可能连80岁的老爷爷都能听出来。
TOP
65#

线性也得有个概念吧?也就是在正常的听音声压下,有效频段的峰和谷的波动差最大不超过6db,也就是±3db,就是说不均匀度在±3db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线性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线性。
TOP
6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7#

不均匀度15岁差4db,20岁差4db,30岁差4db,35岁差3db,40岁差2.5db,45岁差2.5db,50岁差3db,55岁差4.5db,60岁差6db。我没看出来有什么不妥?
听力衰退但可听频段不均匀度基本上没超出6db ,加大音量就是,没什么不妥。只不过某些器材加大音量后失真略有加大。
最后编辑游峡
TOP
68#

另外,对声音保真度的判断绝对不能用几个bd 的响度来衡量。这是问题的焦点。
TOP
6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科研级旗舰
TOP
70#

OK,我会注意这点,尽量不用老友为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