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首选版本
原帖由 仁厚里权少 于 2007-12-30 8:11:00 发表 Chopin兄,我不是唱对台戏。这张碟子,我真的觉得她的录音不是坊间说的那么好,不知道是我的器材有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我说的是录音,不是演奏),反正我觉得没有DG的伯母的录音好!!请您指教!!备注一下,我的CD是...... |
哈哈,没想到这个多年前的老帖子又被大家翻出来了。这篇小文是我1995年给台湾《唱片音响购买指南》杂志写的,整整12年了。现在看来,描述虽有夸大之嫌,但基本观点我还是保留的的。这只不过说明了,不仅演绎见仁见智,录音取向也依然有不同的喜好。仁兄,就录音而言,我还是认为瓦尔特版绝对好过DG伯母版,严格来说我不是发烧友,只是一个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我很少会刻意注意什么高、中、低频,也对所谓的分析力、细节和透明度心存疑虑。我心目中好录音的唯一标准就是耐听,长时间的聆听而不感到劳累,甚至越听越想听。因此我的描述肯定不是客观和科学的,而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
关于版本,由于喜欢这个曲目,我有老美国报纸版,新sony版,新美国报纸版和香港报纸版。下面简单谈谈几种版本之间的差异。
再次聆听这张老美国报纸版,我依然认为是最顶级的交响乐录音之一,CBS老美国版的声音密度感极佳,声音既厚润又有层次感,滑爽而又鲜活,全曲听完耳朵几乎滋润的流油。相比之下,sony版在同一音量下,电平略高,声音雄浑有力,和CBS老美国版略微内敛的声音走向比起来显得张扬了一点,音场也显得稍稍靠前了,听感上先声夺人,似乎“过瘾”点。但几分钟过后就感觉sony版声音的密度下降了,音色暗淡了,有些发蒙,颗粒感也变粗,原有录音的细腻被稀释了,有点类似于混响开得过大的效果。sony版这种SBM的再处理方法我想用另一种比喻更能说明问题。现在大家都热衷于网上下载流行的美剧,多数下载的视频文件都不超过800×600的分辨率,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并不会满屏,但画质的密度是最佳的,如果调整到满屏观看,比如1024×768分辨率,画面自然变大,冲击力增强了,但画面的密度感会随之下降。如果你的显示器足够好,比如能达到1600×1200的分辨率,那这种满屏观看会变得难以忍受,密度感会下降到足以产生马赛克的程度。这也就是CBS美国版和sony版随着器材的档次上升差别越加明显的原因。当然如果你不在乎细腻度而只在意“规模感”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一位好朋友就喜欢sony版,因为他喜欢粗犷的风格。
至于新美国报纸版和香港报纸版,这二者之间没什么差异,我感觉就是同一个东西。和老美国版相比,还是有差异的,虽然音色取向没变,解析力和高频信息也未见明显减少,但是整体声音单薄了,这是致命的差别。还有两者的版面印刷也差异较大,相比起老美国报纸版,颜色变浅了,显得新净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