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雙擴大機調理技巧(下) [复制链接]

查看: 7329|回复: 23
1#
音響知識進階
雙擴大機調理技巧(下)
覃章行

在146期「雙擴大機調理技巧」刊出後,編輯部經由讀者回函發現許多音響迷,對此項音響調理技巧產生了高度的興趣。146期「音響論壇」所刊出的內容,主要是對「雙擴大機」的使用方式,以技術的觀點加以說明,讓讀者們可以先就理論上加以瞭解。在瞭解理論後,陳運雙先生為了要讓讀者更深入且清楚地瞭解「雙擴大機療法」的成效,又與「音響論壇」編輯部的同仁將「雙擴大機調理」的實做過程紀錄下來,供給對「雙擴大機療法」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參考。

事前需要準備的工具

要享受「雙擴大機療法」的樂趣,對於器材本身的條件,也有著部分的要求。為了怕引起震盪的情形,前級擴大機必須要有二組輸出功能,且內部非為直接並聯的方式。雖然這已經在上篇中提過,但還是要再次地提醒讀者們,請特注意到這點。這次所使用的器材,訊源部份為Pioneer DV-S9 DVD/CD唱盤;前級擴大機為陳運雙先生所設計,這部電源分離式的前級擴大機,本刊曾於79、80二期中介紹過;後級擴大機部份則為Accoustic Art Amp-Ⅱ後級擴大機,與Clayton Audio單聲道與立體聲版本的後級擴大機各一部;喇叭則是使用了mbl 300D。在所需的工具方面,則需要準備「訊號產生器」、電表與「示波器」。不過,由於「訊號產生器」這項儀器,一般音響迷並不會有,所以可以用包含單一頻率的CD片取代,使用時重覆播放即可。

先以相同的擴大機驅動

首先以Clayton Audio的二部後級擴大機,分別連接mbl 300D的高低音端子。要事先說明的是,Clayton Audio的二台後級擴大機雖然一台為Mono版,而另一台為Stereo版本,但二台線路的基本架構相同,增益(Gain)也相同,所以將之視為二台「相同」的後級作Bi-Amp。連接後,以訊號產生器輸入300Hz的信號,再以電表測量喇叭線高低音端負載前與負載後(接上喇叭端子前後)輸出電壓有無不同。通常負責驅動低音單體的擴大機,因負載較高音擴大機來得大,所以輸出電壓會較高音部份來得低,這樣的情形在部分驅動力不足的擴大機身上,會顯得尤其的嚴重。實際量測後,負責驅動高、低音間的擴大機便產生些許的差異,但由於二者的輸出電壓差異並不大,所以並未刻意地加以調整。整體的聽感與先前以一台後級驅動做比較,發聲更為輕鬆餘裕,前後、左右的音場也更加開闊,顯出正面提升的效果。<圖1>

以不同的擴大機上場

在「雙擴大機調理技巧」中,使用二部相同的擴大機做驅動,是屬於比較簡單且省事的方式。若是要想得到更高的音質享受,就必須準備二台不同需求的後級擴大機,再以音質取勝的後級推中高音,以驅動力或大功率的後級推低音。這樣的「雙擴大機療法」,比起單純以二台相同後級作驅動時,所需測量的程序會複雜許多。首先,要確定二部後級的輸入阻抗。這是因為若二部後級間的輸入阻抗相距過大,在這樣的情形下使用「雙擴大機療法」,因電流會往較低阻抗的地區流動,所以會使得擁有較高輸入阻抗的一方電流量減少,造成所負責驅動的單體毫無聲音或極小聲。若不願改變後級的組成份子,要解決這樣的情形,就必須在有較低輸入阻抗的後級前,串入一台緩衝前級(Buffer Preamp),使二台後級的輸入阻抗差距不會過大。相反的,若一開始測量時,二部後級間的輸入阻抗差距不大,便可以省去上述這些麻煩的動作。通常,輸入阻抗的多少,在器材的規格表上皆有詳細的記載,只要在使用前查閱即可;若是不知道輸入阻抗的數值,可將訊號線連接至後級擴大機的輸入端,再將電表開至電阻檔量測訊號線端,便可得到輸入阻抗的值。雖然這個數值並不是最精確的數字,但因誤差值很小,所以可以作為參考之用。

測量後級增益

解決了輸入阻抗的問題後,接下來必須量測出二台擴大機的增益值。測量增益的方式,先利用「訊號產生器」輸出一個固定頻率的訊號,再以電表量測後級喇叭線端子的輸出電壓值,為方便計算的緣故,我們調整前級的音量旋紐,使得輸出電壓為1V。固定輸出電壓後,再回頭以電表測量前級訊號輸出端的電壓值,得出數值後,將後級的電壓除以前級的輸出電壓,便可以得出後級的增益值為多少。以Accoustic Art AmpⅡ為例,後級的輸出電壓為1V,前級的輸出端電壓為57mV,相除之後便得到Accoutic Art Amp-Ⅱ的增益為17.5。再以同樣的方式,也可以計算出Clayton Audio後級的增益為22.6。

相位的確定

阻抗匹配、測量增益值完成後,還要確認二部後級的相位。將訊號輸入後級擴大機後,再將擴大機喇叭端子與「示波器」的輸入端連結,「示波器」便能顯示出二部後級的波形,後級是否同相位,便一目了然。若是後級間有反相的情行,試聽時將其中一部後級喇叭線正負端反接,便可以解決。由於這次的實作,陳運雙先生有攜帶「示波器」,所以使得測試相位的工作,顯得非常的簡單,若是音響迷沒有這項設備,可利用某些的測試CD(如Stereophile等,上篇有介紹)中的相位測試功能,也可以檢測出相位。

整合後級的增益值

在使用二部不同後級時,通常的情況下增益都不會相同,這時就必須在其中一部擴大機前,串上可變電阻或加上一部前級連接(主動或被動均可),作為調整之用;這也是本刊劉總編每次提到「雙擴大機療法」時,都會強調其中一部擴大機要帶有音量控制的原因。
將Clayton Audio後級擴大機前加上一部Buffer前級後,再以「示波器」比較二台後級的波形,並慢慢調整Buffer前級的音量,使二台後級的波形重疊。取下「示波器」將訊號線重新連接後,還不能馬上進行聆聽,必須再以電表測量二組喇叭線的電壓,將二部後級的輸出電壓調整至同數值。因低音單體對後級會有較大的負擔,所以要再次測量負載後的電壓。以這次實作的情況為例,將喇叭線的電壓調整至0.716mV後,加上負載再次測量,便發現Amp-Ⅱ的電壓降低,所以便再次地調整Buffer前級的音量。為了顧及大動態時,負責驅動低音的後級,因負載增大造成電壓值降低,出現聲音不平衡的情況,所以調整Buffer前級音量時,刻意的將電壓增大至0.719mV。上述調整的方法,也可以做為使用「雙擴大機療法」時的一個調音手段,因使用者可以視空間狀況,如低音、高音太多或不足時,進行增加或衰減的工作。<圖2><圖3>

聲音表現全面提升

經過了一長串繁複的調整過程,終於可以進入驗收成果的階段。進行實作「雙擴大機調理技巧」當天,除了「音響論壇」編輯部同仁外,還有本刊顧問劉仁陽先生與陳運雙先生二位愛好音響的同事一同參與,試聽的軟體有細川淩子「For Mr. Wonderful」專輯、Telarc的「秋夜吟」、Joen Baez In Concert、安塞美指揮「法雅三角帽」、發燒測試片「Bass Power」與Chesky的十週年紀念精選集等。以「雙擴大機」驅動時,聽感上最大的差別,首先便是聲音變得很輕鬆而且餘裕,聲音聽起來非常的舒服;除此之外,音場的變化也非常明顯,寬度與深度的增加,輕易的就營造出大的場面;各個發聲體的線條清楚而凝聚,連帶著讓人感到樂器與樂器、演唱者間的分離感與浮凸感也更為顯明。高、低頻二端的延伸,也因使用「雙擴大機療法」,而獲得了更佳的表現;低頻的彈性、衝擊力,高頻的透明度,也比以一台Accoutic Amp-Ⅱ或Clayton驅動時,有著很大地改善。

在聆聽過「雙擴大機調理技巧」的成果後,劉仁陽顧問也提出「雙擴大機療法」要注意二部擴大機間搭配的問題。雖然使用這樣的接法,可以讓聲音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但搭配的問題仍然須要強調,這是準備以「雙擴大機調理技巧」整治系統的發燒友,所必須多加留心的地方。

這次參與「雙擴大機調理技巧」實作的人,都已清處地瞭解到它的優點;本刊的劉總編也一再的強調,遇上不好「搞定」的怪獸級喇叭,以雙擴大機驅動,絕對是個好方法;陳運雙先生以「雙擴大機調理技巧」,讓許多發燒友的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好聲。已有這麼多的人享受到「雙擴大機調理技巧」的好處,若家中的硬體條件符合,就請您趕緊起身動手,親自體驗「雙擴大機調理技巧」的妙處吧!■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啊概念
TOP
4#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131634511067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131634575034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131635340635.jpg[/upload]
TOP
5#

看到各位努力讨论Bi-AMP的使用,小弟想贡献自身的经验供各位参考,我从学生时代一路玩音响上来,对于喇叭高音过亮或音域不平衡的问题曾尝试过换跳片,串联电阻,垫软性物质等奇奇怪怪的方法(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总是无法令人满意,简直是连60分都没有,直到听说BBC用3部BRAYSTON分三路分音推PMC,又看到STEREO SOUND使用四路分音,4台GOLD MOULD SR推B&W鹦鹉螺,再看杂志上介绍AVALON的原厂也用BI-AMP来推自己的喇叭作为试听,突然明白是否这些BI-WIRE设计的喇叭在原厂即以BI-AMP作为监听调教的标准,而我们却用一台AMP加上高低音跳片依靠分频网络却想达到原厂所宣称的满分效果,觉得好象不太可能,于是在音响更新时我购入了PMC AB-1和两台bryston 4b和二手的 SF LINE 2 前级(是否觉得我照榜单在买,NO!NO!NO!,我只是觉得BBC的组合一定是正确的,而且一定是原厂的推荐,音响界谎言太多,能够相信的很少呀!)SPEAKER CABLE使用2组MIT TERMAINATER 5,接上好试听结果如何:答案是1.好听2.栩栩如生3.你所可以想到的赞美词我认为都有.于是我换下了PMC将以前买的AUDAX 616接上,依然令我觉得不可思议,朋友的SONUS FABER 迷你马接上去,只有"感动"二字吧,或许不是所有喇叭皆如此,可是我认为如果一对喇叭的高音及低音阻抗或效率不同(指用两台一样的AMP推,却音域不平衡),那这对喇叭的设计就不佳了,如果如此,那你用单一AMP能推的好更奇怪.台湾的空间虽然是水泥墙较硬,但仍不致于相差十万八千里.顺道一提对小弟的PMC来说,朋友的一台ARC VT-150仍然不是两台BRYSTON 4B的对手,一台KARELL FPB也不是对手,但两台KARELL FPB就彻底击败我两台BRYSTON 4B.最后一提,我曾在"声色工厂"看到SONUS FABER的旗舰(90万那只,好象叫AMATI HOMAGE?)除了声音好之外,它只有一组端子,这代表了只要用一台扩大机即可获得正确的使用结果,我想这应该是SONUS FABER 不想因为不当使用而使人对此旗舰有不佳的评价吧!!!
Walker
TOP
6#

请教刘总编:
>>Bi-Wiring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或去除分音器里共享地回路所引起的高中单体与低音单体相互干扰或污染的问题..................
既然Bi-Wiring有这个好处,为何Mezzo Utopia的背后只有一组喇叭接线端子,难道JM Lab不明白Bi-Wiring的好处吗?不!JM Lab明白它的好处,在说明书中也特别强调。不过,<<<<在Mezzo Utopia的说明部份,JM Lab指出因为Mezzo Utopia分音器采用点对点的配线搭棚方式,并不是使用传统线路板形态分音器,所以并不需要使用B-Wiring端子。>>>>摘自论坛128期刘汉盛评JM Lab Mezzo Utopia
刘总编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撘棚可以违反电学原理 所以不必使用BIWIRE 而仍然可以得到一样的好处??
众所皆知 撘棚与电路板不过是让讯号从铜箔改走零件脚与电线 这跟BIWIRE高低音独立讯号与接地路径有何相干??喇叭端子一进一出就是一进一出 不知道刘总编对这部分有何解释??还是原厂说明书这么写 所以论坛就照着登??
以此看来 不知道刘总编对BIWIRE与BIAMP的了解是"一知半解"还是已经"非常人所能理解"??是否前面一段的理论与后面一段的说法根本矛盾??请不要告诉我又是微言大意要读者自己参透!!
既然新杂志已经出刊 就请总编主编为网友们解答先前的几个问题吧!!请别告诉我"您们已经忘记了问题是啥"唷!!
李宜昌
回李宜昌
有关您今天这个问题,请您亲自写信向JM Lab 讨教,我想他一定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bi-wire & bi-amp 使用的真正意义是要高音与低音分开个别驱动, 所以一般能有bi-wire端子的喇叭,它内部的分音器线路中的高音与低音线路是分离的(粗略的说法), 也就是各自有输出&输出互不干扰. 要是你不打算要bi-wire,自然要在输入的的地方相接,不然其中一个会没声音,因为没有输入讯号, 要是没有接上金属片或跳线,两者都有声音,那是厂商混水摸鱼,bi-wire端子是好看用的, 不过我是想如果不打算要bi-wire,还不如用烙铁和一段喇叭线在内部焊起来,要比起金属片或跳线 要正点.
Julian
Julian 兄
理论上是互不干扰,但分音器高低音若做在同一块线路板上,有时将端子跳线拿走,只接高或低音仍可在未接扩大机的音路听到或多或少的串音,而且是很多喇叭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情形。Well,问题来了,若原先设计师在Lay out时是深思熟虑的,将板上各组件的交互影响考虑过,串音可能都在规划之内,而bi-wired端子只是应付市场需求,那真要拿来玩bi-amp时,分音器是否重新设计过会好一点?或者这样说好了,先不谈完全放弃被动分音器的电子分音,较究极的考量,bi-amp场合的分音器是否只是拿走端子间的跳线这么简单
TAKING
TOP
7#

** Bi-amp **
一般来说, bi-amp以晶体机较为适宜, 原因是晶体机大多以电压源方式输出, 除非超载, 负载阻抗对输出电压的影响不大.
但是管机就不一样, 因为输出变压器的关系, 如果负载端在某些频段显现出过高的阻抗, (bi-amp之故, 可能高频端或低频端为空载), 反射到初级端将会改变其负载曲线, 因而使得输出管工作不正常.

Ian Hsieh

>** Bi-amp **
>但是(bi-amp之故, 可能高频端或低频端为空载), 反射 >到初级端将会改变其负载曲线, 因而使得输出管工作不 >正常.
二,变空载??作功的对象从单体发声转移至分音网络消耗, 如何变空载? 请指教, 谢谢!
Charles H.

, 空载, 是便宜之辞, 比较精确的说法是: impedance mismatch-阻抗失配. 用最单纯的例子来说明就比较能够理解. 例如用300BSE只负责推某speaker的高音部份, 假设该speaker高音单体只串接一个6.8uF的电容器当做一阶分音器. 那么就300BSE来看, 高音部份有适当的负载. 但是当讯号中尚包含有低频成份, 假设以50Hz来说, 该50Hz所看到的 负载阻抗乃为6.8uF的容抗加上高音单体的阻抗, 约可视为6.8uF的容抗: -j468欧姆. 该值已远高于期望的8欧姆, 因此将造成300B动作的不正常. 因为过度偏高, 故以空载便宜形容. 祈谅.
Ian Hsieh
最后编辑leslie
TOP
8#

回李宜昌
我是否可以建议您亲自去试双扩大机的玩法,而且多做几阻搭配,然后无论好听或不好听,再把您的经验放到留言板上?我想这是大家最想看到的讨论。 请注意,使用的喇叭一定要内部分音器完全独立者才有效。
附记我使用双扩大机的经验
双扩大机可以得到中高频与低频段的平衡,这是我多年的经验,由于我经常测试器材,所以有很多搭配与实验的机会。综合这幺多的经验,我发现双扩大机的确会改善原本因为中高频与低频段失衡后所产生的不好听结果。
这是个结果,而不是推论。这其中当然也包含许多可能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过,若与最后所得到的结果相比,一切似乎都可以不必计较,因为听音乐就是要好听,如果耳多听到的声音不好听,任凭其它表现在好也没有用。我的着眼点就在此。 从技术的观点去看事情很好,不过要小心被目前已知的技术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间。如果拥有技术的人能够暂时拋开技术,而海阔天空的去想象,不仅不会被现存已知的技术之事限制,还可借着技术基础做更正确的思考。
科学家在努力的事情有绝大部分都是取法现存自然界早就存在的事实。换句话说是经过对已经存在事实的研究之后,才发现了新的理论去解释自然界已存在的事实。宇宙的万事万物并不会因为人类无法解释就不存在。这条路子值得音响界思考与模仿。如果一味在留言板上挑文字漏洞,以后大家写留言板时可能要像一生写一次的著作那幺谨慎,这就失去留言板的某些随性交流意义了。

忘了回李凌的问题 推中高音域与低音遇的扩大机功率不能相当太多,为什幺?
因为,许多误以为中高音域很好推,所以会想要用小功率扩大机去推它。根据我的经验,中高音域要推得好也不容易,所以不要以微小功率就可以推。
可以这幺说,您可以用100瓦推中高音域,再用1000瓦去推低音域。但是不能用10瓦去推中高音域,再用100瓦去推低音域。这样可能会得不到好效果。


刘汉盛
打躬作揖要出门了,还被跩住袖口)
Ian兄,您也帮帮忙,要这样闲扯(又从聊天降级了),几时扯得完??
一开始是谁用「真空管机会变空载」来便宜行事的啊??何以一深入解释又变成了「真空管机=300Bse」,再继而甚至又变成「300Bse vs. ML-33H」??再来更妙了,50Hz的状态还不够,又加上10KHz,可怪了,您468Ohms的容抗不就是从50Hz@6.8mfd导出的么??您是在告诉我这部可怜的管机就是会碰上10KHz,容抗却同时有468Ohms的6.8mfd电容??还是原来会反射的突然改变主意,它又不反射了??
『先界定清楚: 喇叭的分音器已经被一分为二, 互不相连. 今取二部扩大机做bi-amp, 300BSE经由6.8uF电容推高音, No.33H经由435.2uH电感推低音. 』
先界定清楚??「界定」清楚什么??还是您的意思是您就要这么搞(300Bse+ML-33H)??那自也无妨,只不过,您想「证明」这样行不通不必找我啊,说接什么阻抗都行,Bi-Amp就一切都解决了的不是我啊,咦,是谁呢??
您所努力的这一切不就是在厘清Bi-Amp也必须有技术知识方面的了解吗??您举的样样数据规格不都很有用吗??不也都还不是"耳听为凭"的纯技术推论范畴吗? 何以您一面如此处心积虑于运用技术知识,却又一面焦虑忧心于懂了数据规格、技术知识「必然」会让人拋弃品味、昧于欣赏, 反对主观评论??一面引用专业智识系统于前,一面却要人相信歌剧声中刨成的喇叭「必然」千古流芳于后??
您认真,这是肯定的,虽然我不太确定您「认真于」什么。 您友善,我心领了。 您请留步,在下告退。
Charles H.
to:Shiao 兄
双扩大机要注意的东西很多,如果说两部后级一样的就不用说---- 其实当我们将喇叭端子的跳线拿走,我们就已进入一个相对来说较不可知的世界,即使是两部一样的后级,从喇叭看回来已不相同,....一大堆问题一样要面对。
一点考察:
专业界多级放大行之有年,国外hi-end界电子分音与bi-amp也风行多时,未来这应也是纯audio的主流之一,虽有太多厂商提供Bi-wired端子,但似乎尚无喇叭厂商将其bi-amp场合时各单体透过分频网络后,各阻抗为何标示出来。更究极的考察是,是否喇叭厂该提供专用的分音器模块给Bi-amp玩家用,甚至是单体特性补偿线路给电子分音玩家用。
TAKING
TOP
9#

Julian 兄
要是有一天出现高品质前级又含有电子分音功能.....前阵子经兄台指点,去抓了些电子分音的线路,参考完后反复思量,发现这实在是一个缺口。多级放大如果要普遍化,类似概念的产品的面世不可或缺。即使是仍未放弃分音器的喇叭,如果在后级之前插入分音网络,将各高低音衰减,后级工作起来都会更轻松,而且这种状况的预分频还无须像完全的电子分音分频点与衰减斜率都必须非常精确,又不用去面对单体本身的一些裸癖性。老实说,小弟不认为bi-amp与纯电子分音只有一步之差,或者说,这之间仍存有颇大的灰色地带,那种方式比较正点还在未定之数。
当然若以DIYer的角度去看,预分频的工夫再简单不过,只要在后级中动些手脚不难办到。对不拿烙铁的人,上述的产品无疑是很好的解答,如果再加上喇叭厂商愿意提供真正的bi-amp专用分音器(option都可接受),两相配合应该会很帅。
兄台提及均衡器的应用,小弟颇有所感。似乎很多发烧友都将均衡器的应用或前级的treble,bass钮视为洪水猛兽。究其根本大概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在讯号路径多出来的东西会污染讯号。Well,两个思考方向:一是只用CD音源的用家,若他的后级可很舒适的驱动喇叭,那前级的角色是什么?从来也没人去质疑十倍放大这个东西是hi-end还是lo-end?二是如果用两部音量可调的后级,以调高低音平衡为出发点去玩bi-amp,虽结果事实上和使用treble,bass钮不同,但心态上看不出有何不同,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要花多点钱吧。
均衡器的应用在台湾最出神入化的,大概就属钟表闻人杨汶达老先生。他用一部业务用的,大概现在的发烧友都看不上眼的均衡器,单一老ARC前后级推A5,加上主动式超低音,玩出台湾A5玩家的顶峰境界之一。其间多年的博斗奋战,是今日我等后辈机器进进出出的玩法永远无法体会的。若只问结果不问过程,那种声音品质的确不是hi-end,那个叫top-end。
在此再度谢谢Julian 兄经常提供的各种有用的情报及各种有趣的观点。
Tacking
TOP
10#

** To Charles 兄 **
延续上一个例子: 两音路两单体, 一阶分音. 一个6.8uF电容做高通接至高音单体(8欧姆), 一个435.2uH电感做低通接至低音单体(8欧姆), 地线各别独立.
先界定清楚: 喇叭的分音器已经被一分为二, 互不相连. 今取二部扩大机做bi-amp, 300BSE经由6.8uF电容推高音, No.33H经由435.2uH电感推低音.
300BSE的状况, 如之前所述, 高音有适当的负载, 而低音(50Hz为例)则看到-j468+8欧 姆. 此处为求主体单纯化, 姑且当它是纯电阻468欧姆来论. 此468欧姆并非表面上那幺简单, 因为它是接在输出变压器的次级, 经由变压器反射到初级, 也就是300B的屏极, 就成为: N^2 * 468 = 105.3K (假设变压器的圈数比N等于15). 如此, 300B屏极所看到的负载电阻 在50Hz变成105.3K//屏极内阻, 已经偏离设计值(1.8K). 真空管的放大率 A = gm * Rl, 设若50Hz, 10KHz两个频率的讯号同时存在的话, 那幺其各别放大值是不同的. 若因为50Hz被放的过 大而驱使真空管进入非线性区间(在上述的条件之下, 这是可能的), 10KHz频率的讯号 就会受到调变而产生大量失真. 据此推论此种接法尤其在大声聆听时是比较可能有问题的, 而且 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解决之道:
1. 做低频假负载(一个电感串接一个8欧姆功率电阻)并接在300BSE的输出端. 使300BSE在低频 有合理的负载.
2. 在300BSE amp的输入端加接电子分音, 阻止低频讯号进入300BSE.
其次, 若此时改另加一部N0.33H amp取代300BSE的位置, 因为晶体机大多为射极随藕输出, 负载阻抗变大并不会使其放大率改变. 对No.33H而言50Hz负载阻抗变大, 因此50Hz的 输出功率变小, 此点对No.33H本身并无任何损害, 反之这正是分音器原本就要达到的任务. 而低频的推动是完全要由令外一部负责推低音的No.33H负责的. 此部No.33H只要负责把高频功率传送且不受低频阻抗影响即可, 低频的输出功率变小原本就是好事啊. 反之亦然.
Ian Hsieh

哗!好热闹,Tacking兄,Charles H.桑,您们都在这儿啊!
看了大家对Bi-Amp这么多的讨论,真是太精彩了,小弟对 Ian Hsieh 的计算有点小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无 他意 ,纯属讨论。
在Ian Hsieh兄的计算里,看起来伟大的300B非被50Hz时 105.3K的负载阻抗搞得抓狂,但是,您有没有考虑过,在 这个由300B与输出变压器构成的网络里,决定300B负载阻 抗的,除了反射回来的初级阻抗以外,还有输出变压器初 级绕组的电感量,这个电感在50Hz时的交流阻抗在等效电 路上是和105.3k反射阻抗并连的,因此,很抱歉,300B实 际看到的阻抗可能10k都不到( 一般300B用单端输出变压 器初级电感鲜少超过35H)。
以上讨论,请大家指教。事实上,输出变压器与喇叭之间 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与喇叭单体特性更是息息相关,比 较起来,不见得互补式晶体管输出级一定更好,因此,常 有前辈说设计扩大机第一件事就是决定推怎样的喇叭。
Chris Cha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