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雙擴大機調理技巧(下) [复制链接]

查看: 7332|回复: 23
11#

toacking
真正好的电子分音必须能做到分频如利刀切一般,而不是如锯子或是如钝刀切肉一般, 藕断丝连,用真空管或是晶体管可能都不易办到,唯一可以依赖的可能只有IC一类。
以DAC为例,在DVD没有受瞩目之前,不是有一堆大师各自推出顶级DAC,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而现在怎么都消声匿迹,难道都去深山修行,为何呢? 因为没有的玩,比起DVD应用的芯片来说,CD的规格相形见拙,要他们直接切入 DVD的世界,一时办不到也拉不下脸,所以现在只有大厂才做得到也跟得上, 当初会有DAC的好光景,是抓住芯片设计上的小辫子,有机会可以发挥罢了, 根本也不是什么大成就,了不起可以说是做了一些补强的工作, 真正的功劳应该是要算在芯片设计师的身上,没有他们,大家都没有的玩, 也会一直用着自己认为是很好的机器到下一个世纪。
要用被动分音器来做过度复杂而精确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 再用bi-amp & bi-wire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我对前两者是用"玩法&潮流" 而不用"有效"来形容,是因为根本没有治本,大家应该会了解, 我的说法纯粹是因为两者(双B)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也不可能在未来的那一天办的到。
有一些前辈能感受到EQ的好处,也许是在玩音响的路上发现一种叫做"妥协"的艺术, 结果反而走的更好。 Bi-amp也许对驱动有好处,但是也因此更复杂化,一般的接法也许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在此处妥协,也许会让你发现其它,到底何种方式会走入死胡同?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
Julian
TOP
12#

我来顶一下。
TOP
13#

没人BI-AMP吗?
TOP
14#

关于Bi-Amp
建议论坛干脆做一次Bi-Amp专辑,多收集几种喇叭与扩大机来搞个严谨一点的搭配实验,相信对大家都有帮助。
我自己也很好奇,喇叭分音器低斜率/高斜率设计,对于Bi-Amp会有什么样子不同的影响。还有,二音路二单体设计的中小型喇叭也适合Bi-Amp吗?甚至再狠一点,Bi-Amp的ATC-100P能够胜过同厂主动式的SCM100吗?
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同样用N801,如果用二部Bryston 4B Bi-Amp,和一对7B全音域,哪一种声音好一点。甚至说,如果用国产音响来Bi-Amp(这才够省嘛)呢?例如用雅瑟晶体后级推低,用蔡博士指挥家推中高…
我觉得Bi-Amp其实是个很好的起点,值得好好发挥。像Bi-Amp的下一步可以考虑加电子分音器,进一步减轻后级的负担。也可以比较Bi-Amp与单纯使用均衡器调整凭率响应的差异…等等。也许在讨论得更充分以后,大家就比较容易有共识了。

李陵
TOP
15#

Bi-Amp的主要贡献是分离各音路间的地线,这让音路间的干扰降低,对各(有NFB的)扩大机来说,不管是放大讯号或错误矫正的「基准点」都更形明确。当然,任何人认为有助于「音域平衡」调整自无不可,但原理与应用不必混为一谈。
经验往往真实无比,但有局限。很多时候,分享经验并不等同于分享知识。
Charles H.
TOP
16#

**bi-amp**
Bi-amp之所以成立, 是建立在工程师们尚未能设计出完美的扩大机. 别的不说, 光是面对复杂的电抗性负载会产生何种互调失真, 又其对音质将产生何种影响? 就不知何年何月才会有答案, 又或者何年何月工程师们才能设计出无互调失真的amp?
Bi-amp, 每个amp面对的电抗组件马上少了一半, 互调失真大减, 理论上有其立足点. 缺点众所周知: 必须要两台amp的花费.
但话说回来, 买单台贵两倍的amp, 其声音比价钱1/2的amp两台做bi-amp, 谁好声的机率比较大?
若已买到顶级amp了, 仍想再上层楼, 怎么办?
Bi-amp的问题是要如何找到适合bi-amp的amp/speaker pair? 说到底还是C/P值的问题. 不过我想 至少对音响厂家应该是好的, 至少机器可以多卖, 搭配弹性又比较多了.
刘大胡子说的没错bi-amp须要再多讨论.

Ian Hsieh
TOP
17#

给对双扩大机有兴趣的人
在我使用双扩大机的经验中,每次都能够解决中高音域与低音域不平衡所带来的不好听问题。所以我极力推荐,当您对这个问题无计可施时,不妨采用这个方法。
我想,对双扩大机使用有疑虑的人,应该是在使用双扩大机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会持相反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重点是;到底是要因为没有得到正面的效果就去否定已经存在的正面效果,还是要对已经得到的正面效果持保留态度继续研究尝试?
如果是我,我会持保留态度继续尝试。
在音响上,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都会附带许多负面的结果。不过,如果我们得到的正面效果远多于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电子分音或全音域,都会有他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理想上,喇叭当然要全音域一个单体就好,因为只要一开始分音,相位问题,衔接问题,各音路效率问题等等许多问题就会马上产生。但是多年来,分频网络大行其道,这就是工程师们宁取正面表列多于负面表列之道。
想要取得各频段音域的平衡,您可以用平价扩大机上的高医与低音调整钮为之,也可以用多段等话器为之,问题是他们同样都会带来问题,所hI eND之道不为,但是平价器材领域里这却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我还是建议,假若您长期遭遇音乐不平衡的问题,而无法从空间去解决时,不妨尝试看看双扩大机的用法。它会给您带来很高的满足感。

刘汉盛
TOP
18#

bi-amp是否好的争论激烈?我想跟小弟前篇文章中的评价描述有关,我是用两台一样的晶体后级去完成的.我对于高音用管机低音用晶体机作bi-amp的做法,身旁朋友有实验过的例子(后来放弃了)听起来有点奇怪,应该是速度不一致的关系.我也想对那些想用管机bi-amp的人说:除非你知道单独高音单元与低音单元的阻抗,不然你只好用试的.我是没试,想一想就放弃了而改走晶体(而且是无音量调整).而且我也不认为高低音调整与 bi-amp有关,要靠bi-amp来调高低音不如问原厂应该如何用它家的喇叭才会平衡,因为我会对bi-amp给与正面评价是因为我听到前后距离感变深,形体变明显.此外与其众论纷云,不如由论坛杂志直接问PMC,B&W,ATC,DYNAAUDIO看原厂建议他们的B&W N801,ATC SCM-100,DYNAAUDIO CONTOUR,PMC的MB-1甚至小弟的AB-1应该如何搭配以达到原厂指定效果,我想原厂总不会骗人吧
walker

我想walker兄的亲身经验说明了几个重点 而这些刚好也是论坛少有去说明的 诸如没有后级VR的存在 仍然有具体的改善 而且重点不是在高低平衡这上面等等
>>不如由论坛杂志直接问PMC,B&W,ATC,DYNAAUDIO看原厂建议他们的B&W N801,ATC SCM-100,DYNAAUDIO CONTOUR,PMC的MB-1甚至小弟的AB-1应该如何搭配以达到原厂指定效果 >小弟我还想要问的是 这些原厂是不是”一开始”就以multi-amp来设计他们的产品的使用方式?? 这跟一般单扩大机考量的喇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是否有BIWIRE端子 就能以BIAMP而获致实际助益??
bi-amp是否好的争论激烈???小弟到不这样认为 我想大家都没有去否定biamp的某些好处或改善 (就像大家也没有否定大电流的好处或需要) 但是当论坛一昧的告诉读者"高低音不平衡可以用biamp方式解决" 却未曾仔细思量其中会产生的其它影响 也未说明该注意的其它问题 这岂不有混淆视听之嫌??
这样与论坛标榜的"听的专业"是否违背? 难道"我的经验里没有不好的影响"这个说法 就代表了不会出现问题?? 这算是专业的表现吗?? 是否论坛的专业是建立在"你不可以否定或质疑我的经验 反正爱听不听随你"这条法则上的??
>>双扩大机恐怕不是装个VR来看致那么检,否则在喇叭被板上装几个VR部也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希望大家讨论时能够部要预设立场,这样讨论起来的路子会更宽
刘总编大人明鉴 请问有谁说过装几个VR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反倒是您一直强调用双扩大机不但可以”解决高低音不平衡的问题 还不会有其它问题” 谨在此厘清讨论的焦点 而不是讨论到最后又模糊了问题
BIAMP可以从地线分离来谈 可以从扩大机面对的容抗感抗特性变化来谈 可以从负载的阻抗变化率来谈 路本来就是十分宽广 为何论坛就是老只想从”改善高低音平衡”来看问题?? 是谁把路变狭窄的呢?? 又是谁预设了立场??
李宜昌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9#

我的 Bi-amp经验:看到大家这么热烈讨论Bi-amp,我也来野人献曝一下,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 大家作参考.我的器材如下: 前级:贵宾前级,Linear acoustic LAV-1, 后级: Music reference RM10 30W, Linear acoustic LA120 120W, 综合: 昕乐单端并联300B 15W, 喇叭: 3/5A, Klipsch KLF30 102dB,当初想要玩Bi-amp是因为 300B无法将KLF30两个12吋的低音单体推得很好(高频量多过 低频)所以才尝试 Bi-amp的听法:高音一律用300,两部后级和两部前级则交叉配对使用. 结果: 15W的300B和 30W的 RM-10不论是推3/5A或KLF30都发出糊成一片的声音,比个别推 还难听,但是300B和120W的LA120配则发出让我可以接受的声音,Bi-amp解决了我的问题,我 不必费心的去贴吸收高音的绒布了,这对于租屋而住的我真是太好了.我同意这是不得不的 手段决不能做为目的,但是这不全然是不平均,不正确的做法,至少在此并不觉得那里不平均 (也许众前辈听得出来)而玩音响岂有正确的标准听法,玩得高兴就好,轻松一点,不必硬争谁是 谁非.不过玩Bi-amp也讲搭配,像刘总编说要找瓦数接近的,实际做起来倒不一定速配.
Bruce

to:tcM
我有朋友用Marantz 7(有Treble,Bass,他还有一部ARC SP3也有Treble,Bass功能钮)玩bi-amp,喇叭是JBL4344(有VR),或许你可以说Marantz ,ARC 不合当代音响美学,但还没听人说过它们是LOW-END,何况JBL4344还上论坛的排行榜。JBL4344本身有VR,但在日本普遍的玩法是bi-amp或电子分音,如果只是要调音域平衡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如果搞得定,bi-amp的好我从没否认,但绝不是拿来调高低音的。论坛是专业杂志,不能有「为什么好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它很好,大家快来玩吧」的心态。或许刘总编非技术出身无法解释bi-amp要解决什么问题,论坛内部总有技术人员吧?
TAKING
最后编辑leslie
TOP
20#

toacking
我也曾经想过你提出的问题,bi-wire也许只是一种潮流,一种玩法, 设计师在线路上有考虑bi-wire&bi-amp与一般接法上的差异吗? 有去亲身试听吗?有因为要bi-wire把分音器做的更好?还是一样组件只是layout分开? 这些问题我都常在看到一般的分音器时不断发生. 说真的我自己认为bi-amp只差电子分音一小步,如果真的玩疯一点, bi-amp不会比玩电子分音更容易控制,因为受制于分音器,也无法做微小的分频点调整. 要是你有玩过subwoofer,你会发现主喇叭与subwoofer要配合的好怎么会那么难,因为subwoofer 可调整的只有几个分频点,很难与主喇叭match的好. 而这只是一个分频点而已,如果多几个音路会令人疯掉!也会发生"柔肠寸断"的效果.
一般音响迷唾弃的均衡器,大家都视它为恶化讯号的大敌,可是有一天出现了Cello的调色盘, 前级还带有等化的功能,怎么有人用的很开心又直说很好! 要是大家看过专业用的均衡器,一定会被那些可以调整的频段给吓坏, 想到要调多久才可以调整好,而且也太麻烦了. 而调色盘的优点在它品质够好又把过度麻烦的事给简化,让使用者可以玩的起来. 要是有一天出现高品质前级又含有电子分音功能还流行起来,我是一点也不惊讶, 因为被动分音有它的坏处,只要是能有更好方法,它是一定会被取代.
说了一堆话也不是在数落谁的不是,只是麻烦的做法有它的难度,当然处理好会有好效果, 不过简单方式也有它可取之处,讨厌的是那种不上不下,又称不上十分有效的方法.
JULI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