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来办公室,立刻支起麦克风开测。然后……我又感觉不满足了。
这次用的tops的数值(比原来的RT30值要难看一些),除了200Hz左右有一个混响比较少的坑外(也是在280ms以上),其它地方堪称完美!50Hz低频混音时间降到了800ms左右,60-125Hz水平在600ms,170Hz稍多、200Hz稍少,4000Hz以上基本上都在300-400ms之间,算是非常理想的值了。甚至包括4000-10000Hz也都在300ms以上。
但是,房间频响就显然不太好了。
房间频响如上图,40Hz处的巨坑仍然、依然如旧,只不过由原来的盆地变成了山谷。但我决定不管它了,最大一个原因是这里已经超过麦克风的量程了,准确性已经没法保证了。除低频外,150hz原来的大谷已经消失,只剩了一个5db的小坑,另外就是600Hz有个5db左右的峰,其它的波动已经比较理想了。我大致又画了一下自己认为理想的一条曲线,基本上总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波动均在+/-5db以内了。考虑到音箱本身有+/-2db的波动,这个值我已经很满足了。
其余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摆位来调整。于是,俺又开始把音箱移来移去,测不同的点的房间频响:
还测了测把扩散板放不同位置时的曲线,仍然是很明显的:
后面又试了吸音板的不同摆位,纸箱多少的影响等等,累得不行,也“学习”了各种情况对曲线和RT60的影响(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等我玩够了,又发现自己音箱摆位又变了,原来是哪里的记不得了。然后声音又变得不好了,哈哈。还是得凭听感再摆回来(白测了),更惨的是,我记不得原来用仿真软件的摆位了(那个摆位我记得是声音最好的)。
最后的总结:还是听感靠谱,看曲线和混响来摆位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