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310145|回复: 365
251#

煲线到8日,时间超过200小时,如同以前的两条1号线(1米、2米),声音基本稳定了,再出现变化,大概要500小时以后。所以停止24小时连续煲线,进入正常使用阶段。
与新线相比,200小时后的线高频更顺滑流畅,低频也更宽松饱满,基本没有了火气。

然而,两个缺点依然存在:一是高频不够凝聚,声像聚焦不是很理想,声线有点偏散漫,人声口型也略偏大,且有点模糊感;二是以前使用2米长的1号线时(累计使用1200小时左右),数字转盘、解码器、前级温度上升到40~45度后,系统声音从水润变成油润,而现在却蜕化成了单纯的水润。虽然也不错,但是总感觉水润不如油润舒服。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2#

面对问题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旦知道原因,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中间过程省却N字,直接谈结论:怀疑是听音室内WIFI路由器的电磁干扰影响音质,所以尝试在TOP GUN 2号线的两端各加上一只TDK高频磁环(内径9毫米,外径20毫米、长35毫米,每只2.5元),效果立竿见影——声音确实变得相当凝聚、干净,结像力显著改善,原有问题至少改进了80%。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3#

几年前玩过磁环,买了6种规格的TDK高频磁环,内径从5毫米到13毫米,每种4只,加在USB线、信号线、喇叭线、数字同轴线、HDMI线上试效果。试下来的效果是多数线上加磁环无效;部分线(USB线、HDMI线)似乎有点效果,但不甚明显,即使有点效果也是有得有失。所以玩了两个月之后,把所有磁环都去掉,打入冷宫。放在哪里已经不大清楚了,但手头恰好有4个内径9毫米的,一试,居然有效!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4#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听音室内WIFI的电磁干扰强度比较大,二是TOP LINK 2号线的屏蔽不彻底(可能是基于校声的需要,稍后分析)。

前年起在听音室内单独设了一个TP-LINK路由器,4根天线那种,WAN口不接入网线(不能上网),LAN口接入享声D300REF,用手机遥控选曲播放,操控比较方便。因为知道WIFI路由器可能影响音质,所以把路由器放在墙角,离数字转盘1.2米左右,并且路由器(以及加热用的电热杯垫)全部使用市电墙插,与HIFI系统的电源隔离,尽量减少影响。

怀疑WIFI路由器是声音不理想的原因,在听音过程中,数次关掉路由器电源,似乎声音不够凝聚的缺点有所改善。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进行尝试,给USB线先上了一个高频磁环,比较有效,再上一个磁环,继续有效。顺带给D300REF的网线端口的网线也套上一个磁环,听了两三天,确认原来声音不够凝聚、结像力有待改善的问题基本解决。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5#

FEVER老师历来非常注重线材的屏蔽,为何在LINK 2号USB线上出现了因屏蔽不够引起的问题?
分析TOP GUN 2号线,发现线材一如既往地粗、硬,而且中间一段显然更粗更硬。我对该线结构大胆推测:
1、2号线是两种材料的复合结构、双层叠加结构;
2、以1号线较粗的铜线为内层,加厚铜箔屏蔽,奠定TOP GUN的基本风格;
3、再在外层加2~4条较细的优质银线或金银线,以改善高频表现,同时对这部分线单独再加一层厚铜箔屏蔽(中间特别粗的部分);
4、为了避免全部屏蔽之后,声音过于严肃、刻板,故意在线头、线尾留下20来厘米的长度不加屏蔽(两端较细的部分,只有内层铜线有屏蔽,外层银线或金银线没有屏蔽,所以细一些),以保证声音的鲜活、生动。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6#

然而,可能就是因为插头两端这20来厘米外层线没有另加屏蔽的部分,导致了WIFI信号的电磁干扰(D300RFE后的USB输入端距WAN端口不过2~3厘米,另外附近还有一根蓝牙天线)。

在TOP GUN 2号USB线两端加上高频磁环,可基本消除这种干扰。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7#

FEVER老师U-LINK 2号的结构设计无可厚非,猜测是经过无数次试听确定的优化方案。

但是,在用户使用环境中,可能因为电磁干扰的原因,导致一些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两端加高频磁环(内径9~11毫米均可)。

看来,电磁干扰问题,特别是WIFI路由器对HIFI的干扰问题,需要引起必要的注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8#

USB线加磁环的设计,在大厂产品中并不少见。不过多数是IT厂家生产的低端线,发烧级USB线,似乎很少使用磁环的。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来说,在我的使用环境中,U-LINK 2号线加磁环,是一种很简单有效改善声音的方法。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9#

近两天尝试使用固态硬盘SSD代替以前的机械硬盘存储音乐资源,结果出乎预料——理论分析SSD应该优于机械硬盘,但实际上不仅远远不如机械硬盘,甚至连声音基本入耳的合格标准都达不到,简直就是一个数码味的发源地,令人大跌眼镜!

这个探索不一定全面,也许影响SSD声音表现的因素与机械硬盘的因素不同,或许应该另起炉灶、围绕SSD重新配置线性电源与SATA线等,但SSD的声音表现实在是惨不忍睹,与SD卡、优盘级别相当甚至更低,没有折腾的价值。
玩数播,从此对SSD彻底拔草——建议大家继续采用价廉物美的机械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没必要尝试质次价高的SSD。
0固态硬盘1.jpg (, 下载次数:0)

(2020/10/25 1:00:04 上传)

0固态硬盘1.jpg

0固态硬盘.jpg (, 下载次数:0)

(2020/10/25 1:00:04 上传)

0固态硬盘.jpg

0安装.jpg (, 下载次数:0)

(2020/10/25 1:00:04 上传)

0安装.jpg

0全貌.jpg (, 下载次数:0)

(2020/10/25 1:00:04 上传)

0全貌.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60#

从2013年转投数播以来,一直使用机械硬盘作为存储介质。优点是容量大、价格便宜,缺点是自身震动大、功耗高、发热多、体积大,需要妥善处理避震与散热问题。

固态硬盘SSD与机械硬盘相比,具有读取速度快、功耗低、无震动、体积小巧等优点,在电脑上使用固态硬盘系统盘,运行速度飞快,秒杀机械硬盘。
从原理分析,固态硬盘应该比机械硬盘更为先进、科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七年前,就有发烧友在数播中用SSD(256~512G)取代机械硬盘,据说音质显著提高。心中有些羡慕,但由于SSD价格贵、容量小,自己手头资源多,不想听音乐时经常更换硬盘。所以一直用机械硬盘,从2T、3T、4T到10T,包括音乐资源、电影资源及备份盘,大概有十五六个之多。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