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300306|回复: 365
151#

首先,在传输模拟信号时,受高频电流趋肤效应的影响,线材长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感。所谓趋肤效应,指的是不同频率的信号在导体中传播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直流信号和低频信号在导体截面的分布是均匀的,但高频信号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体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结果使导体的电阻增加,使它的损耗功率也增加。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skin effect)
举例来说,一条模拟信号线(为简化讨论,暂不考虑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因素),直流电阻是10毫欧。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直流和低频(比如100hz以下)均匀地分布在导体截面,这条线的电阻是10毫欧;但频率较高的成分(比如1000hz)有一定趋肤效应,实际电阻变为10.5毫欧;频率更高的(比如5000hz)趋肤效应更明显,实际电阻变为12毫欧;而频率10khz、15 khz、20 khz的高频信号,实际电阻变为15毫欧、20毫欧、24毫欧——强调一下:数据只是便于理解而举例说明,并非实测数据,避免抬杠。
于是,不同频率的信号流经这条信号线时,由于实际电阻不同,高频信号会有一定的衰减,频率越高衰减越大,而低频信号则保持较好,这条线材实际上成为一个频率均衡器,对信号进行调制、加工。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2#

线材越长,趋肤效应也越明显。
因此,同样材质、结构的线材,长度不同,听感有别。长度较短的线,高频损失小,所以高频量感较突出,声音控制力强,主观感受很HIFI;长度较长的线,高频损失大,中低频量感较突出,高频较柔和,主观感受很hufi。

因为这个缘故,对于信号线、喇叭线和电源线,根据材质、结构的特点,试验不同长度线材的声音表现,找出综合听感好、适合多数人耳朵的“最佳长度”,已经成为制作发烧线的基本方法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3#

这些年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发烧友已经发现:在数字音频领域,对于数字信号来说,这种效应同样存在。无论数字音频线(RCA线、AES线、IIS-SHDMI线、IIS-RJ45网线)、是USB线、SATA信号线,趋肤效应同样存在,线材长度对声音的听感有明显的影响,表现方式与模拟信号基本一致。

所以,数字音频线长度的选择,可作为用户二次校声的一种有效工具。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4#

4、前级为田雨TA801
5、后级钟神JA100
6、音箱惠普*写*真*8号(7月下旬刚增加了5厘米厚的吸音棉,每箱约18升,能减少箱震60%左右

喇叭和功放不错,
特别是喇叭,也可以好好的吹一下!
淘宝小店 :
门耳朵 DSD  数码播放器
https://shop236654229.taobao.com
TOP
155#

昨晚做了一个调整,用1米长的HDMI线换下了原来0.5米的HDMI线(同样的AQ线基、同一家店铺DIY,连焊线的师傅都是同一个人),原来系统有点不平衡、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原来有点困惑,不知道DA005到底是梨还是苹果梨、到底是白天鹅还是黑天鹅与白天鹅同体,现在已经有一个基本判断了:是梨,但可以通过周边设施调整为苹果梨;是白天鹅,但也可以调校为黑天鹅。

目前除了煲机,还得增加煲线的任务。好在这HDMI线不难煲,48小时就基本稳定。
0HDMI线0.5米.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7 13:55:58 上传)

0HDMI线0.5米.jpg

0HDMI线1米.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7 13:55:58 上传)

0HDMI线1米.jpg

0HDMI线对比.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7 13:55:58 上传)

0HDMI线对比.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6#

煲机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硬盘温度过高严重影响音质

一般欣赏音乐时,2~3小时是常态;长一点也就是5、6个小时。在煲机、煲线状态,器材是连续24小时工作、持续多天,这个过程与平时不一样,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去年9月在煲FEVER老师TOP GUN USB线时,发现系统声音时好时坏,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是数字转盘和前级温度变化造成的。于是把4月份摸索出在泉2解码器上所用的外置加热升温方法,依葫芦画瓢移植到数字转盘和前级之中试验,结果大获成功。由此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发烧方法:将前端小功率器材外置加热升温到45度左右的高温、恒温状态,能显著改善声音表现。

这是本人发烧近三十年最大的收获与发现,也是唯一算得上个人独创的方法。温度对声音的影响,不亚于电源和线材。而且原理科学、方法简单、效果显著、花费很少。可惜现阶段没有引起重视,也许再过5~1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温度来校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7#

PS.HOLO的泉2,评价分歧很大。原因何在?按我的经验,主要是工作温度的影响,外置加热升温到45度,多数问题迎刃而解。所以,我的评价是:定价11K的泉,冷泉状态值8K,凉泉状态值3K,温泉状态值11K,高温热泉状态值20K。

然而梅的评价却是一致叫好,基本没有负面评价。有何乾坤?

仔细看梅的说明书,消耗功率60瓦(泉2只有20瓦,关屏状态仅18瓦),看到有用户说,夏天的时候,梅的表面热得发烫!这可能就是声音改善的最重要的原因!(估计第二重要的是模拟电路的改进,至于R2R电阻网络的改进,恐怕只能列为第四,也许不如电源的改进的贡献大,毕竟泉2的R2R电阻网络已经相当不俗)。


梅还有个比较独特的设计:没有交流电源开关,只有待机开关。只要插上插头,多数电路就一直在工作、一直在发热。手头有梅的烧友,不妨测一下梅在待机状态的实际功耗,结果就清楚了。

高温是关键!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8#

DA005煲机到现在,已经足足13天,超过300小时了。开始几天本地连续阴雨,气温20~25度;后来几天上升到30来度,这两天直接35度了。煲机时打开硬盘盒、数字转盘和解码器,听音时再开前级与后级。有好几次,开机之后声音欠佳,即使过一两个小时也依然如此,显然不是由于前后级温度或工作状态不到位造成的。困惑了很久,后来尝试把闲置许久的CD接入播放CD,声音正常。原因出在数播部分。按同样思路排查,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硬盘盒、出在硬盘,是硬盘的温度过高造成的。

经过近一周的试验,发现硬盘表面温度如果超过55度(烫手,只能勉强摸几秒钟),音质就会明显下降;超过60度(非常烫手,摸到就会自动躲开)音质会严重劣化。如果正常听音,春秋冬季问题不大,但夏天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所以,接下来会考虑进一步摩改欧博X1,增加散热措施给硬盘降温、同时必须进行一定的避震处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9#

回复 133楼马背上的水手的帖子

马哥,请问你的田雨TA801前级特点和效果如何?
TOP
160#

回复 133楼马背上的水手的帖子

马哥,请问你的田雨TA801前级特点和效果如何?
ljz8418 发表于 2020/8/28 8:31:29
特点:清爽、透明;微甜、微暖。风格:天真烂漫,清纯少女——“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