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该雄起了——中国文化的 自信力! [复制链接]

查看: 38775|回复: 57
31#





       《奚秀兰经曲金曲18首》的第一辑与第二辑有着完全不同的听音感受;第一辑我已在十多年前就说过了,今天就主要说说第二辑的听音感受……

       1984年、1985年的春节晚会奚秀兰都参演了,再加上她是“港台歌星”的缘故,故,她的歌曲磁带在大陆可谓如日中天……    
       1985年4月份,听说局同事张云鹏有一张《奚秀兰歌曲专辑》的进口原版磁带,就找到正在值班的他说想借听一下;第二天他就把磁带借给我听了……
       当时,一张原版磁带的价格在 8~13元不等,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 1/4~1/5的月工资!
       挖吧!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高消费啊!

       奚秀兰的演唱风格既情深意切,又柔情似水;
同样的歌曲由她唱来就会另有一番风味——飘逸舒缓、轻柔漫妙,显得格外魅人……

       奚秀兰的歌会让人感到:很舒服、很愉悦、很兴奋,且有点停不下来……
      
奚秀兰的歌会让人感慨:人声真美、真好听啊!听音乐真是一种陶冶和享受啊!
       而
奚秀兰一些特别好听的歌是不敢反复连贯着听的,否则,听着听着人就会被美的、醉的、飘起来了……

       什么?飘不起来!
       请把本专辑中的“九九艳阳天”、“南泥湾”、“珊瑚颂”、“蝴蝶泉边”这四首歌曲连贯滚动地听她 3遍,保准整个人马上就会“飘”起来了!而且很快地,那些仙童仙女们就会飘围在你的身边跟着一起赏乐了……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2#



   记得八十年代初期,一曲“再回首”不仅让大陆的流行歌迷认识了这位来自台湾的年轻歌手姜育恒,也从此确立了他在大陆年轻歌迷心目当中不可动摇的偶像地位。

       随着那曲“再回首”由狂热渐渐地趋向平淡,我也从听流行音乐而慢慢地转向了欣赏古典音乐的路子,姜育恒也逐渐地从我的视野中慢慢地淡化消失了……


       一转眼近二十年快过去了,等到 1999年仲夏我在深圳再次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并被这熟悉的声音所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竟是这张姜育恒专辑——《两个永恒》。

       这张 CD唱片的最大特点是:其中的歌曲听来特别得有“嚼头”、有“韵味”。或许是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长年在歌坛的冲刷冼礼,使得已是步入人到中年的姜育恒与他的歌曲更是多了一份真诚与成熟,尤其是最后的两首歌:“情深往事”和“烟火”,似乎把整张唱片的歌曲演唱带入到了一个纵情的高潮。

       他的歌似歌又似梦;似倾诉又好似在冥思追忆;更似是期盼成真的祝福 ……


       无论你的音响器材档次高低,这张 CD唱片都能给你呈现出深深的歌者情和浓浓的音乐味。

       无论你是正襟危坐地欣赏,还是当背景音乐来聆听,也不管你是否正视他的“存在”与否,他那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的歌声在不经意之中就把你整个人给“融化”掉了。

       好听、耐听、有情、有味,好似男人中的《蔡琴老歌》,或许这样来形容《两个永恒》的歌曲魅力会更合适一些吧。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3#



       苏芮是与邓丽君同**的实力派歌手,可能是因为邓丽君的光环太耀眼了,苏芮在当时的名气并不是十分的响亮。        

       我第一次听到苏芮的名字是在1985、86年左右,我去郑州外文书店购买LP 黑胶唱片时,听到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很有素养,年龄大约在三十出头的一位男士给我介绍的。他说:你买她的唱片听吧!没错!具体还讲了些什么我就记不清楚了,我只能记住的:一是他非常自信和坚信地、极力推荐我购买苏芮的唱片,还有就是他那一身学问和讲究的外表。

       听苏芮的歌,总会有一种“孤独感”。她不是那种贤惠柔弱型的传统女子,而是属于知识文静型的那种现代女子。因为有文化、有修养,所以,她首先是一个很“理性”的女人——不太合群,在夜深人静时,总是自己独坐台前,自怜、自思、自愁;但总归又是“女人”,在感情上永远跳不出“痴情”这个框框——在她唱到高亢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嗓音音色,就非常有个性和特色,很有一种特殊的“失情”美感。或许,这就是“知识文静型”女子与“贤惠柔弱型”女子的不同之处吧!


       最近苏芮的歌听的比较多……

       还是那样,一听苏芮的歌就“停不住了”!听了一遍还想接着听第二遍、第三遍…… 又明天还想接着继续再听……

苏芮的嗓音和歌曲的“调调”,虽然谈不上独一无二,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上少有的;而且很有一种“都市(知识)女性”的味道和感觉……

       其代表歌曲有:1、不要说走就走;2、因为你因为我;3、错过;4、牵手;5、停在我心里头的温柔;……

       这些歌绝对可以让您听得纵情忘我……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4#

我也喜欢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可是标题却让我有话说。红色娘子军虽然优秀,而且诞生在“革命”年代,但至少它的音乐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尽管它是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但音乐确是俄罗斯风格,尤其受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音乐的影响非常深。这和曲作者的苏联音乐训练有关。同样的特点也出现在钢琴协奏曲黄河身上,虽然是革命的中国题材,而且是冼星海提供的原著,但作品的风格是拉赫马尼诺夫式的。所有它们和中国文化自信没有关系。其实中国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不需要中“自信”来壮胆。
TOP
35#

回复 34楼allegrohq的帖子

您说的对!
但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现况,政治、文化方面皆然……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6#



   朱逢博的专辑CD唱片并不多,我手头上也有几张朱逢博不同时期与录音版本的专辑CD唱片,不过其录音水准只能说一般般了。

       朱逢博这张专辑CD唱片中的一些经典歌曲有很长时间都没有听到过了,现在重新来听这些歌曲时,感觉自己又好像回到了很多年以前那个质朴纯真的青春年代。


       朱逢博的演唱风格“清越欢快”,可以说这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她最能让我着迷和激动的地方。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之下,只要听到她的歌声,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会立刻化为乌有,整个心境马上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就能把人的整个情绪给激发上来了。

       朱逢博的嗓音犹如是一个十七、八岁天真纯洁的少女一般,我总觉得,在这样一个轻歌曼舞的“少女”面前,即使是一个杀人成性的恶魔,也会放下手中的屠刀,立地成佛的……


       音响系统如果“搭配不对味、调整不到位”时,相对于古典音乐,流行、民歌、爵士、美声等人声则会更容易出现“尖亮、吵闹、轰头”等不耐听的糟糕声音;或者说,听某一种类型的人声时会显得非常“毒”,但去听另一种类型的人声时就会觉得很不对味、甚至都有点听不下去了……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7#





       据坛主 eric介绍说:“今年是《扬歌》出版 20周年纪念,之前老版本已经绝版,二手市场炒到近 3000元一张。最近雨林唱片一 24K纯金碟方式再版了这张经典唱片。这款 24K纯金唱片限量发行 999张,封底有独立收藏编号,唱片内附收藏证书。"
       之前坛主 eric还曾介绍说:“《凤凰于飞》发行1996年,已经绝版多时,当时发行的 24K金碟已经被炒到 2000多元。”


      早在 20年前,在没有使用世界顶尖一流的录音设备与录音场所的前提下,《扬歌》就能拥有如此杰出的录音效果,足见苏前先生真是当之无愧的录音大师,故,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前先生能够名列“中国五大录音师”之首的原因了!
      《扬歌》是武亦文先生继《凤凰于飞》之后创作的音乐作品,《凤凰于飞》的录音效果要更棒,故常被拿来作“试音”之用,而《扬歌》音乐的歌唱性似乎要更胜一筹!
      早在 20年前,就能有如此出色、堪称一绝的作(编)曲、演绎与录音的 CD唱片发行,实为发烧友、乃至于行业的一大幸事!
可惜啊、可惜!这么一支优秀的音乐创作团队却没能再一路走下去,好像是戛然而止,实为发烧友、乃至于行业的一大憾事!
      
      《扬歌》是我经常给朋友推荐与播放的 CD唱片之一,皆因真的是太好听了!基于此,当时还曾“立文明誓”(如下节文)……
      (
在我所拥有的这些CD唱片当中,其中有 1/3 是常听的,另外的1/3 是不常听的,还有 1/3 是很少听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时《扬歌》这张 CD唱片的知名度并不高,基于此,我还是在若
干年前购买《凤凰于飞》这张CD唱片的时候“搭车”买下它的。当时也好,若干年后的今天也罢,《凤凰于飞》一直都是多种音响媒体强力推荐或排行榜上的常客;或者说,在当时的广州、深圳等地Hi-Fi音响专卖店的试音碟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与《凤凰于飞》相比,我更喜欢《扬歌》的主要原因是:整个作品的连贯性和风格的一致性以及音乐的歌唱性都要更好一些。
       《扬歌》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是:它绝对是一张优秀的、不多见的,有着“佐餐音乐”与“背景音乐”双重功效的CD唱片。在我的印象当中只有已故的著名音响音乐推广人、音响前辈田寿宇先生曾经在国内某音响刊物上讲过《扬歌》是一张非常好的“佐餐音乐”CD唱片;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对《扬歌》这张 CD唱片的介绍或评论了。
       不论你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也不论你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且不管你使用什么品牌、档次的音响器材;也不管你是在白天或深夜里……《扬歌》带给你的永远都是“舒缓、平和、赏心、悦耳”的音乐享受。……2003-09-30)

       《扬歌》则是属于我“ 1/3常听中之常听的” CD唱片之一……
       《扬歌》更是一张少有的、连女人一听都会喜欢入迷的 CD唱片之一……
       《扬歌》绝对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且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8#








      《请珍惜并玩好手上的音响器材!》

       记得在上世纪的 90年代初中期,我曾在手上的一本海外音响刊物上看到过一篇类似“内参”式的访谈录,其大意是:
       当时,CD机在技术与格式层面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只是在产品开发伊始, CD唱片的尺寸就被定为两种方案:一种是与 LP黑胶唱片(及 LD光盘)大小一样的尺寸,即直径是 305mm;另外一种就是现在所通用的 CD唱片尺寸,即直径为 120mm;
       几乎大部分的工程师都是力推直径 305mm尺寸的 CD唱片,理由:通过测试与试听,相对于直径 120mm的 CD唱片 ,直径 305mm CD唱片的音质与 LP黑胶唱片的音质已经非常接近了,因为直径 305mm 的 CD唱片在运行中的稳定性要明显占优,从而确保了信号读取率的准确性,因此才会有着更为优秀的音质表现……
       最后的裁定权被送到了几个大财团之大佬的桌案……
       几个大财团的大佬们终于发声了:直径 305mm的 CD唱片太大了,与现在市场上所通用的 LP黑胶唱片(及 LD光盘)是一样的,无论从使用的便捷性、还是推广的实用性来说,直径 305mm的 CD唱片都毫无“新意”,故,新一代数码产品 CD机应该采用直径 120mm的 CD唱片才是上策……
       故此,直径 120mm CD唱片的“标准”就这样被永远的定格下来了!
       即使这样,据说 CD唱片在低频与动态方面的表现还是要强于 LP黑胶唱片的……

       想当初,这篇访谈录我曾经先后、数次的反复阅读过……
       现在为慎重起见,我曾经先后、数次的去翻阅查找我的书柜,力争想从中找到此文的原出处……
       然而,由于书刊太多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它的踪迹,甚是
遗憾!

       还是远在
上世纪的 70年代中期,录像机已经成了家庭娱乐的中心,围绕着录像带的格式,索尼和 JVC还曾经历过一场大战,这场“格式之争”持续了数年之久,最终,由价格低廉、来自 JVC的 VHS格式占领了 80%的市场份额;虽然Sony(索尼)Beta格式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画质上都要明显占优,但最终还是被行业(市场)淘汰“出局”了……

       上述两个案例再次佐证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无情的残酷现实!即:相对于“技术与音质”而言,“商业利益”则是永远被放在第一位的!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音响市场上,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绝对的、技压群雄的产品存在”,且都是各方利益角逐后的妥协产物;而那些能有幸成为市场上“主流”之一的产品,且都是有着其存在的商业意义与技术价值的!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基于此,请务必珍惜自己手上的每一件音响器材,能把它玩好、玩到位,玩出精彩和极致,那才叫作水平和能耐!那才叫作拥有感和成就感!
       ——玩音响听音乐,玩好与被玩,永远都在路上……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9#

音乐方面,不否认民乐很好听,但始终是弱势。
TOP
40#

回复 39楼lzyyj的帖子

是的,这是现实!

正因为如此,则更需要加倍努力和深入挖掘……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