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音乐教育实质上是人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人的音乐修养的培养,实质上都是提高人的素质。
要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学习离不开书本,自然就和书籍联系上了。音乐方面的书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方面的书籍,一种是音乐散文和听乐随想之类的音乐书籍。前者,象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的《我爱巴赫》,《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这一类书籍,就是音乐专业书籍,象《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这本书是专门介绍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的,我读过,不过象我这种业余水平,读起来非常吃力。音乐专业书籍,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也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学习。后者,就是音乐散文,听乐杂感和随想,象《京师爱乐》系列音乐书籍,这类书籍是音乐和发烧文化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
《京师爱乐》这套书有24本,主要还是属于音乐散文和听乐随想方面的音乐书籍,对于普及古典音乐和发烧文化当然有促进作用。这套书其实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基本上都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其实,对于这一类书籍,我认为好几个音乐发烧论坛,有很多网友都可以写,而且写得很好。
可能会有网友会问,谁写得最好?其实我的看法可能比较保守。我还是最推荐郑延益,辛丰年和胡亚东这几位老先生。这几位老先生的文章有一种人格的魅力,对音乐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襟怀坦荡,无疑是我们爱乐者的榜样。音乐书籍水平的高低是受作者的音乐素养所决定的。推而广之,音乐方面的书籍,我们还是要到最高的艺术里去寻找。象罗曼罗兰,他写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名人传》。史怀哲写的《巴赫》,《生命的思索》。贡布里希写的《艺术的故事》等等。。。。。
学习音乐,其实还需要学习德语文化和德国哲学,诗歌,文学等等。我觉得,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为自己不能去阅读巴赫和贝多芬的第一手最原始音乐材料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春节期间看了一本书,《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也向大家汇报一下。作者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在欧洲工作多年。这是作者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寻根式的追念,也是听了一辈子古典音乐的小结。
这本书内容也非常丰富。书中谈到寻访贝多芬故居,布拉格风情,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荷兰的最后时刻,瓦格纳故居随想等等。书中也谈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法国大革命,卢梭与《忏悔录》等等。
不过,看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贝多芬与哲学这些问题。有些朋友认为听音乐,了解哲学是否有必要?不过,对贝多芬与哲学这些问题,“研究”“探讨”起来非常有趣的。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影响是肯定的,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是斯宾诺莎等人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哲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康德,黑格尔等大批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及歌德,贝多芬等一大批文化巨人。而普朗克和爱恩斯坦等人也受到斯宾诺莎的影响。斯宾诺莎的哲学非常有意思的,他最重要的著作叫《伦理学》。斯宾诺莎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所谓泛神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拟人化的上帝,而大自然和宇宙其实就是上帝。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恰恰是人和神,人和自然以及自然和神的关系。贝多芬的交响曲《田园》可以看出是明显受到泛神论思想影响的,《田园》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和大自然的对话,而大自然也就是他心目中的上帝。。。。。
贝多芬在去世前五年在记事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康德!!!(是有三个感叹号的,贝多芬写的),这句话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去世后刻在康德的墓碑,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人名言。由此可见康德哲学思想对贝多芬的影响。。。。。在《莱茵星光》这本书里,作者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比喻为“头顶上的星空”,那是贝多芬的星空,康德的星空。。。。。
听音乐当年,也深感学习的重要性。看了这本书,有些问题思考一下,和大家交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