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随感! [复制链接]

查看: 108152|回复: 126
21#

十四:帕格尼尼肖像

当年,当帕格尼尼在巴黎歌剧院举办小提琴音乐会的时候,观众席里有两位绘画大师,就是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他们非常欣赏帕格尼尼,同时德拉克洛瓦决定为帕格尼尼创作一幅肖像画。而在以前,安格尔与帕格尼尼交情就非常不错,他以前也为帕格尼尼创作过一幅肖像,因此,美术史上就有了这两幅佳作的比较。

安格尔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出身于1780年。安格尔在艺术上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拉斐尔,他也崇拜提香,安格尔曾经专门去意大利学习过。安格尔终生都坚持新古典主义的原则。新古典主义一直被视为一种正统,也被称为学院派。以扎实的石膏素描为基础,在作品构图上强调均衡和稳定,追求客观的解剖学知识以及科学、合理的空间透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安格尔向往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他从古典美中提炼出一种纯粹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

安格尔是个艺术上的多面手,他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天赋极高。他热爱古典文学、神话、史诗以及悲剧,同时也会拉小提琴这种乐器。他的美术作品,象大家都知道的《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都表现出“优美和崇高”的审美内涵。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安格尔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咄咄逼人的浪漫主义画派相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这也是美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安格尔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没落,浪漫主义蓬勃崛起的年代,他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和唇枪舌战,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追求感情的自由奔放,而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高贵,捍卫古典的艺术法则。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画坛兴起一个对后来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画派。先驱者是席里柯以及德拉克洛瓦。当时,席里柯创作了一幅名作《梅杜萨之筏》,这幅画是根据当时真实的海难事件而创作的。不过后来席里柯因为事故而过早去世。浪漫主义的大旗就交给德拉克洛瓦了。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主要有《希亚岛的屠杀》以及《自由引导人民》。

浪漫主义追求思想的解放,崇尚激情,追求个人冒险以及个人主义,寻找艺术的自我。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方美学的一次思想狂潮。如果说新古典主义因为古典的艺术形式得到和谐和宁静,那么浪漫主义则以对比和冲突形成悲壮的艺术之美。

欣赏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所作的帕格尼尼的肖像,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种艺术风格是如此的不同。安格尔所创作的帕格尼尼的肖像,这是一幅精心创作的素描,他根据古典的法则,将帕格尼尼表现为一个高雅的绅士,衣领笔挺,彬彬有礼。画面平稳,构图均衡。小提琴家的目光深邃而安详,流露出一种贵族般的优雅气质。安格尔这幅作品流露出对古希腊风格的热爱,体现在铅笔每一笔的描绘之中。安格尔的这幅素描,也依稀可以看出拉斐尔的素描对他的影响。安格尔这幅素描现藏于卢浮宫。而德拉克洛瓦的这幅帕格尼尼肖像与安格尔完全不同,德拉克洛瓦更追求神似,他强调了帕格尼尼的艺术的富于激情和狂放不羁,他强调了艺术自由奔放的魅力。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在艺术上的分歧,类似于尼采所说的艺术上的二元对立。安格尔的艺术风格类似于阿波罗精神,而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类似于狄奥尼索斯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艺术上的二元对立,艺术才所以精彩!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06-20 09:22: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2#

十五:谈谈《小提琴的传承之音》

我平时经常购买《高保真音响》,自从潘主编下海之后,感觉《高保真音响》实力有所削弱。对于杂志每期的CD赠送,感觉还不错,但是聆听的冲动也不太大。不过,对今年6月份这期杂志的CD赠送,令人眼前一亮,这期非常不错。我就来说说这张CD。

今年是梅纽因诞辰100周年。《高保真音响》做了一个策划,出了一张中国小提琴家的精选《小提琴的传承之音》,包括7位中国小提琴家。其中包括梅纽因的学生,我国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

吕思清1969年出生于中国青岛。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8岁被破格录取,师从王振山教授,11岁被梅纽因选到英国他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吕思清19岁赴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迪蕾女士及姜康先生。吕思清除获得帕格尼尼金奖外,还赢得过北京、英国及美国等多个重要国际比赛大奖。

在这张CD《小提琴的传承之音》里的第一首,收录的这段录音是吕思清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这是今年3月25日吕思清与中国爱乐乐团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对于这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历史上名演无数。最著名的版本,象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海菲兹,西盖蒂,梅纽因这些小提琴历史上的天皇巨星都有名版传世,要超越非常困难。单单论这个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吕思清的版本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吕思清不追求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性以及哲学思辨色彩,而是改为追求一种典雅、优美的风格。感情克制、冷静、适当。中国爱乐乐团的伴奏也具有非常高的水平,配合非常默契。与历史上那些名演相比,吕思清和他们相比,各有特色吧。综合各方面来讲,吕思清的版本还是不错的,起码在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是表现出一种东方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首是李沛的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李沛199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考入中国交响乐团。曾加盟中国爱乐乐团,并赴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Alice Schonefeld,并得到小提琴家美岛里、沙汉姆等人的指点。2009年9月李沛加盟上海交响乐团,被聘为乐队首席。

在这张《小提琴的传承之音》里,收录了李沛演绎的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李沛的演绎,较有个性和特色,他表现出一种优美但又绚丽的风格,乐曲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不过与历史上那些名演相比,会觉得格洛米欧、施耐德汉这些名版在演绎上更加细腻,乐曲的完成度更高,韵味也更加突出。除了国外的大师,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钱舟在马可波罗也出过一个录音,非常棒,钱舟是蒂博大赛冠军。另外要说一下,李沛这个录音电平有点高。

李沛在上海交响乐团组建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团,还非常不错的。听他们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还是令人惊喜的。这个弦乐四重奏团前途不可限量。

入选这张唱片的录音,我觉得以吕思清和李沛最令人重视,其他也很有亮点的。最惊人的是还有一个10岁的小妹妹苏千寻,她演奏巴赫恰空,效果令人惊喜,还有板有眼的,令人佩服。

其他,谢楠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高参的《金色的炉台》,黄蒙拉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蒋毅梁的《辛德勒的名单》,都有可取之处。不过听蒋毅梁的时候,我特意比较了帕尔曼的版本,蒋毅梁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这张小提琴合集,还不能代表我国的水平,因为薛伟、钱舟、宁峰这些人的录音都没有收入。聆听这张小提琴合集,既为中国这些年轻的艺术家高兴,但也感觉到也有不足。总的来说,对他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200.jpg (, 下载次数:0)

(2016/6/20 9:06:54 上传)

20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3#

论坛升级,祝贺论坛走向新的起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4#

十六:殷承宗的贝多芬、舒伯特

谈到殷承宗,可能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黄河》和《红灯记》。殷承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了美国,从新开始了他的钢琴艺术之路。

殷承宗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出生在厦门鼓浪屿。9岁举行音乐会。17岁获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第一名;并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比赛获第二名(当时的第一名是阿斯肯纳齐),当时他20岁。60年代殷承宗到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拜塔季亚娜•克拉夫琴科(Tatiana Kravchenko)为师深造。在政治动乱的年代,他逃过一劫,80年代之后移居美国。因为艺术土壤改变了,他从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983年殷承宗首次登录美国即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并引起轰动,至今已经在这个世界音乐盛殿登台7次。他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殷承宗与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奥曼迪、阿巴多、康德拉辛等人都合作过。他被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另外三位是聂耳、冼星海、马思聪。

近年,殷承宗经常在国内举行音乐会,深获好评。由于殷承宗的影响和争取,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于2002年在中国厦门成功举行,当时殷承宗任总评委会主席。2004年,殷先生还成功担任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殷承宗对推动国内古典音乐市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人们带来古典音乐的美好的精神享受。最近几年,殷承宗也在国内灌录了很多古典音乐唱片,最有影响的应该就是他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了,我简单谈谈这些录音。

最近几年,殷承宗与国内的达人艺典合作了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录音,我简单谈谈这两张唱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选择了《月光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另外还有小品《致爱丽丝》以及《6首变奏曲》。对他演绎的《月光奏鸣曲》,我认为非常好。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有感于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月光奏鸣曲表现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古往今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我对比聆听了吉列尔斯的版本,我认为他们各有所长。殷承宗的版本色彩感更丰富,音色非常漂亮,他对音乐的感觉非常好。殷承宗的演绎会令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所构建的意境。另一部《热情奏鸣曲》是一部充满英雄性和悲剧性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的表达同样出色。还有小品《致爱丽丝》,殷承宗的演绎会令我联想到肯普夫。。。。。

相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的舒伯特960同样出色。对于舒伯特这部作品,我非常喜欢霍洛维兹晚年在DG那个录音。因此,聆听殷承宗的版本时,我就用霍洛维兹的版本来做参考。总的来说,殷承宗的版本也非常精彩。但我也有感于霍洛维兹晚年的伟大,他的舒伯特960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意境,细腻、敏感和充满诗意,确实是最精彩的古典音乐之一。。。。。对舒伯特960,我更认可霍洛维兹的演出。

总的来说,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都表现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要演绎好这些作品,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殷承宗弹得好,与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肯定有很大关系。他将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迷恋,都深深融化到他所热爱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之中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6#

十七:东山魁夷的欧洲情结

大家如果喜欢美术,肯定都会知道东山魁夷,他的艺术,将日本传统艺术和西方绘画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崇尚西方写实技法,表现了日本风景的优美情调。东山魁夷是画家,但他对音乐尤其歌剧非常热爱。

东山魁夷1908年出生于日本横滨。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

东山魁夷在写作,尤其是散文上也很有成就,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从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对我们是否也有所启发呢?

东山魁夷是日本画家,但他一生有着深刻的欧洲情结。

东山魁夷从小爱好西方美术,并对西方古典音乐十分推崇,而西方古典音乐对其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过在艺术道路上他还是选择了美术。他一直非常向往能到西方去留学。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后,他意识到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的伟大。东山魁夷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但他对德国也是非常向往,德国是文学和音乐的王国。他热切倾心于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瓦格纳、马勒和施特劳斯的魅力,而同时德国也是哲学的圣殿,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强烈吸引着年轻的东山魁夷。1934年东山魁夷选择了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东山魁夷后来的回忆录谈到他在德国求学的经历,他也崇拜托马斯曼,并去过他的故乡吕贝克。在欧洲,东山魁夷对西方古典哲学和美术的学习,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性和绘画技法。

而后来,现代艺术,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等人对他也有深远影响。

对西方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东山魁夷后来谈到:“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东山魁夷一生都坚持走传统和西方相结合、相融合的道路。

日本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并与本民族相融合,东山魁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他身上,我们也应该有所启发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7#

十八: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史上与贝多芬、巴托克齐名,是最优秀的弦乐四重奏之一。别林斯基曾经称老肖的15首四重奏就是苏联的编年史。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又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出色的弦乐四重奏。

1960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第八弦乐四重奏》,该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呈献给“二战”中的死难者,全曲悲哀、深沉,犹如一首安魂曲。这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具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心灵的痛苦和挣扎。也是他个人告白式的作品。

贝多芬组与鲍罗丁组是演绎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权威,他们曾经多次为作曲家演绎这些作品。他们也经常录制这些作品。对贝多芬组和鲍罗丁组的演绎,我们也经常探讨过。关于这首第八弦乐四重奏,这次我们来谈谈一个新版本,也是我们国内弦乐四重奏团的作品。

这个新版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由上交弦乐四重奏团演绎。上交弦乐四重奏团由上海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的首席演奏员组成,包括乐团首席李沛、第二小提琴时震宇、中提琴首席魏震和大提琴首席朱琳。最近几年来,上交弦乐四重奏团非常活跃,频频演出,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用琴声传递热情和正能量,上交弦乐四重奏团是国内室内乐演奏领域的一股新生力量,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对于这部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上交弦乐四重奏团的演绎虽然不如鲍罗丁组和贝多芬组那么老练和辛辣,但却更有活力和生机勃勃的热情。演绎流畅、圆熟,配合默契,非常值得一听。这张唱片另外还包括贝多芬和莫扎特各一首弦乐四重奏。

有人说: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只有俄罗斯人才演绎得更好,但别林斯基却说:“这是苏联音乐的特权了。不是他们演奏的更好,而是他们的生命和音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们明白当中的感受”。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演绎,上交弦乐四重奏团为我们又提供了一份新的解读吧。对于这个国内新兴的弦乐四重奏团,他们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前景是非常令人看好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多谢两位兄台鼓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9#

十九:达芬奇的启示

这个贴是关于艺术和科学的,仅供大家参考。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奇才。达芬奇精通美术、雕刻、音乐、建筑、解剖学、流体力学,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他实验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和潜水艇。他也设计桥梁、水坝。他以理性探索世界,并且在艺术方面也达到极高水平。

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全才,他将人类诸多优点集于一身。达芬奇身上的人类奇迹,是可以从人类的大脑分工去分析和研究的。

早在17世纪末,数学家帕斯卡尔就把脑力的运作分成不同的两类。帕斯卡尔是第一个对思维的二元性进行探索的科学家。后来医学也证明:大脑两半球完成着不同的功能。人类的右脑的功能包括音乐、戏剧、诗词、绘画和雕塑。而左脑的功能则包括:科学、军事、工业、教育、医药、法律与哲学。人的右脑与左脑的关系有点类似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一般人的脑力,都是某一边较为突出的,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在同一个人身上,有没有某个人他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都达到最高点的呢?有的,当然就是达芬奇了。除了达芬奇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其他人,象歌德、丢勒、爱恩斯坦,我国的张衡、钱学深也具有类似特点,他们也都是全才。

达芬奇有什么启发意义呢?人的大脑两半球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也是互补的。美感、直觉、想象、灵感对科学研究也非常有意义的。伦纳德•史莱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艺术,特别是绘画。他有一本书《艺术与物理学》就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的。“艺术与物理学就和波与粒子一样,是结合在一起的二元体系:它们就是对世界进行单一化描述的两个不同但又互补的方面。史莱因借助现代科学对大脑的认识,进一步探求艺术与物理学关联的深层意蕴。他视大脑右半球是艺术型的,不过,虽说艺术构思是作为整体一气呵成地产生于右半脑,但也需要通过左半脑的工作,亦即以单选式的步骤和顺次操作的技术,才能使艺术具体实现为音乐、绘画或雕塑。大脑左半球是物理型的,物理需要大脑右半球提供灵感,一如艺术需要左半球提供顺序。有重大创新的物理学家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说,他们的灼见是灵感的一闪现,不是按逻辑过程一点一滴地推敲。灵感之后,就需不可缺少的艰苦数学证明。”对史莱因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人的大脑两半球有分工,但也有联系。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和创造中能使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互相沟通和补充,在艺术和科学中就有可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达芬奇的启示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

莫扎特是天使,贝多芬是人杰。
对于我个人来说,贝多芬的人生故事对我有很大启迪。
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都是对人类最美好的礼物。

音乐、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追求审美化的人生,使人生更有意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