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随感! [复制链接]

查看: 108178|回复: 126
31#

二十:蒋勋的故事

休息了几天,还是决定把第20篇写出来。这篇我们就来谈蒋勋,也谈米开朗基罗吧。

在美术这门艺术里,米开朗基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象音乐的巴赫。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书我看过一些。最有名的是欧文斯通为他写的传记《痛苦与狂喜》。这本书我国20多年前出过简化的版本,是一个小册子。最近几年我国从新出版这本书,包括两本,比较厚的,我在书店看过一下。欧文斯通为什么把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起书名为《痛苦与狂喜》,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欧文斯通好象没谈过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与艺术的意义有关。艺术有什么意义呢?尼采说得很好,因为人类有痛苦,所以这个世界就有了艺术。人靠自我对立而创造。。。。。。

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有很多,我最推荐的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一本画册。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留意一下。

下面来谈蒋勋。蒋勋也出了一本米开朗基罗入门的书籍。本来对他这本书,因为是美术入门的,我原来没想过去买。蒋勋写了很多书,并非本本精彩,因为写得多,而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也可以理解。蒋勋写的书基本上都是普及美学和艺术的。他很少写学术研究方面的书,他偏爱散文。因此,蒋勋的书,也有一些争议,不过我认为,蒋勋对艺术有很深的感情。。。。。。。

蒋勋写的这本米开朗基罗主要是介绍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也是一本通俗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书籍。本来我没打算买,但后来看到他自己写的那篇序文,不禁被他打动了。。。。。

这篇序文是蒋勋谈他的求学经历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蒋勋去法国巴黎攻读艺术史。有一次,他决定去意大利看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他背上一个行李包就出发了。白天坐车,晚上就在车站和教堂休息。当他去到意大利时,当他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真迹时,他哭了起来。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老者微笑着递给他一个手帕。那个老者微笑着对他说:我25岁的时候也在这个地方哭过。

这篇序文叫《为美落泪》,看到这里,我也受到了感染,那是被艺术感动了。平时,当大家听贝多芬和莫扎特时,或者是观看画展时,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2#

蒋勋的读者,对他也是有赞有弹的。
批评他的人,主要是说他在一些史料上有错误,他写的东西没有深度,类似心灵鸡汤。
赞他的人,主要是认可他对普及美学和艺术的热情。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既能对曹植谈得津津乐道,又能对米开朗基罗评论得绘声绘色。这样的能力确实不是谁都有的。
我个人对蒋勋是认可的,对他涉及到的那些学科和范围,我也知道一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3#

(今天偶然看到的,也发在这里吧。)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6-06-28/doc-ifxtmweh2707746.shtml

问:中国油画离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是否可赶上或者超过他们?

陈丹青:这个跟国家要富强是两回事,就像洋人永远赶不上中国山水画,不可能赶上,只能说我们会画出一些洋人画不出来的油画,因为我们的感受是自己的,比方画内蒙,让一个洋人油画家来画,他不一定有中国油画家画得好,但是就油画论油画,我们不可能超过也没有必要去跟他们比,这是人家的艺术,就像他们不会画山水画、不会写书法,不可能会有一天英国出来一个书法家跟齐白石、文征明比。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最后全世界都学西洋人的油画,本来地图上只有一小戳人在画油画,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文明,我们没有创造一种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文明,但我们有很好的文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4#

陈丹青临摹的达芬奇的素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本文编写自网络、转贴)

•1874年,英国的乔治•格罗夫爵士(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始编纂一部关于音乐各方面知识的辞典;

•1879年,乔治•格罗夫爵士编纂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一版)出版,共4卷;

•1980年,由Stanley Sadie和Nigel Fortune重新编纂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出版,共20卷;

•2001年,历经7次版本修订后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9卷;

•2012年,133年后,牛津首次授权中国出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这也是牛津最后一次向海外授权出版该辞典的纸质版本。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一部在国际文化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无论是文献信息数量还是编纂质量均属上乘,当之无愧的世界音乐文化“大百科全书”,受到世界各国音乐方面的学者、研究者和专业及业余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

该辞典的主要内容27卷,第28卷是附录卷,包括私人收藏、会议报告、历史版本、图书馆、期刊、音响档案馆、图片来源、撰搞人等内容。第29卷是索引卷,是自1890年初版以来的首次尝试,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大的条目下又设2、3级条目,每一级均按字顺排列,既方便又实用。

自乔治•格罗夫爵士编撰了四卷本的《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并于1878年至1889年间陆续出版以来,该词典一直广受重视,在斯坦利•萨迪重新构思后与1980年推出二十卷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之前,它就已经先后修订过五次。萨迪在2001年与约翰•泰利尔合编了第二版,该词典的规模也扩大到了二十九卷。编辑们新增并更新了词条,目的就是提供全世界内容最全和最新的古典、流行、爵士和各国音乐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本也收录了大量论及中国音乐传统的资料。


国内音乐学界于润洋先生作序

渴望已久的巨幅音乐辞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最新原文版终于在中国问世了。这是中国音乐出版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界、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与另一部巨幅德国音乐辞书《历史与现代中的音乐》(MGG)齐名的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性最强、篇幅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两部大型音乐辞书之一。该书于1878年由英国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爵士规划并主编出版,当时书名为《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至今已一百三十余年,其间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再版,至1980年由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die)主编的第六版,书名改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一版,也即原书的第六版,已经由最早的四卷本扩展为二十卷。

这部辞书在多次再版时,其内容得到不断增补和扩展,在此过程中由世界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学者参与撰写。此番呈献给中国读者的这部辞书已经是于2001年推出的最新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实际为原书的第七版,主编仍为斯坦利•萨迪,执行主编为约翰•泰瑞尔(John Tyrrel)。经过近三十年来世界音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和深化,辞书的内容、特别是有关20世纪作曲家的内容更加丰富,许多条目已由新的专家学者重新撰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音乐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和所达到的新的水平。辞书的规模已由原来的20卷扩展为29卷,与上面提到的那部27卷的德国的音乐辞书在规模上持平。

对于渴望了解世界的、特别是西方的音乐文化的中国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极好的工具书,它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特别是西方的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极其广阔丰富的知识、学术信息。这对中国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为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来源和珍贵参考价值等方面,其重要意义的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音乐学家,多年来我从这部辞书中受益匪浅,如今这部辞书终于能在中国得以正式出版,感到异常欣慰。与此同时,我对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所体现出来的深远的学术眼光和工作魄力深为感佩。

在此书付梓出版之际,谨表欣慰和祝贺之情,是为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

回复 9楼shinelb的帖子

楼主提及的《默观无限美》这本书我也有,是台湾版的,2006年去台北的诚品书店买的,一同购入的还有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linbingod 发表于 2016/7/11 22:26:54
多谢你的推荐,莫扎特这本还没看过,有机会也看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8#

很久不见两位兄台。我简单说说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喜欢艺术的朋友,可能会经常见到别人在谈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说法出自尼采的哲学,也就是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有这样一句名言:学习哲学的朋友都要走过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康德;而学习哲学的朋友也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就叫尼采。由此可见尼采在哲学里的重要地位。康德的哲学,被认为是古典哲学,也就是用理性探索世界的真理。康德在哲学上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人类只能知道现象,人类是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康德叫物自体)的。康德的哲学也说服了大部分的哲学家。因此古典哲学在康德那里达到巅峰,后人无法超越。而尼采是继承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尼采在哲学上开创了非理性哲学,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尼采认为人类应该用直觉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尼采这一思想,是现代艺术的起源。20世纪很多艺术家、文学家、诗人都是尼采的信徒,象卡夫卡、黑塞、博尔赫斯、亨利米勒、米兰昆德拉。。。。。我国的王国维、鲁迅以及朱光潜等等。

尼采是个早熟的天才,他20多岁就写了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尼采后来的所有主要哲学观点都可以在这部著作里找到萌芽。这部著作主要是探讨古希腊悲剧以及艺术的起源的。尼采认为人类的艺术世界里存在着两种精神,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人类艺术产生于这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之中,也受这两种精神制约。日神精神也叫阿波罗精神,而酒神精神也叫迪奥尼索斯精神。日神精神,强调的是古典的美感,冷静、适当和矜持。而酒神精神代表的是人类的本能冲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莫扎特的精神就体现了古典的美感,以及情感的稳定。而贝多芬,展现的是情感的自由和奔放,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我们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倾向于日神精神,而贝多芬的音乐理想倾向于酒神精神。

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读尼采的原著,尼采这部哲学著作也是美学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周国平以及杨恒达的翻译都非常有名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9#

听西方古典音乐多年,现在蓦然回首,也发现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是那样的可贵。
最早接触的民族音乐,就是雨果的音乐了。
陈培勋的《我的祖国》以及童声合唱《歌声与微笑》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雨果音乐。
“《我的祖国》是任何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作曲家无法忘怀的题材。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精神底蕴也只有它自己的儿女才可能谱写。捷克有斯美塔那谱写他的祖国,中国有陈培勋谱写我们的祖国。”陈培勋这部作品是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

有网友执着地问我:你用什么器材啊?其实我用很简单、便宜的器材。之所以还比较喜欢这套器材,是因为这套落伍的器材还能分辨薛伟和吕思清的小提琴艺术的不同。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这套器材总会马上活跃起来。

以自己有限的阅历,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最喜欢的就是薛伟和吕思清,还有就是钱舟了。多年前听过薛伟演奏梁祝,为其深深着迷。而当时他演奏的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以及霍拉舞曲也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听薛伟的唱片,主要是他在雨果的作品,还有他在EMI的《爱的致意》。令我深深喜欢上薛伟的小提琴艺术。另外,吕思清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曾经多次反复比较聆听过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我都没有办法得出他们的水平谁高谁低的结论。他们在我心中地位都非常稳固。吕思清的小提琴风格典雅、甜美而富于抒情性,他的音乐风格具有维尼亚夫斯基那种唯美、优雅的特质。而薛伟,他的风格自然、通透而细腻,小提琴声偏向于纤细而又充满感染力。听薛伟演奏霍拉舞曲,我会很自然地想起海菲兹。。。。。

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内心总会有一种感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