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随感! [复制链接]

21#

十四:帕格尼尼肖像

当年,当帕格尼尼在巴黎歌剧院举办小提琴音乐会的时候,观众席里有两位绘画大师,就是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他们非常欣赏帕格尼尼,同时德拉克洛瓦决定为帕格尼尼创作一幅肖像画。而在以前,安格尔与帕格尼尼交情就非常不错,他以前也为帕格尼尼创作过一幅肖像,因此,美术史上就有了这两幅佳作的比较。

安格尔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出身于1780年。安格尔在艺术上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拉斐尔,他也崇拜提香,安格尔曾经专门去意大利学习过。安格尔终生都坚持新古典主义的原则。新古典主义一直被视为一种正统,也被称为学院派。以扎实的石膏素描为基础,在作品构图上强调均衡和稳定,追求客观的解剖学知识以及科学、合理的空间透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安格尔向往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他从古典美中提炼出一种纯粹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

安格尔是个艺术上的多面手,他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天赋极高。他热爱古典文学、神话、史诗以及悲剧,同时也会拉小提琴这种乐器。他的美术作品,象大家都知道的《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都表现出“优美和崇高”的审美内涵。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安格尔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咄咄逼人的浪漫主义画派相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这也是美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安格尔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没落,浪漫主义蓬勃崛起的年代,他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和唇枪舌战,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追求感情的自由奔放,而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高贵,捍卫古典的艺术法则。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画坛兴起一个对后来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画派。先驱者是席里柯以及德拉克洛瓦。当时,席里柯创作了一幅名作《梅杜萨之筏》,这幅画是根据当时真实的海难事件而创作的。不过后来席里柯因为事故而过早去世。浪漫主义的大旗就交给德拉克洛瓦了。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主要有《希亚岛的屠杀》以及《自由引导人民》。

浪漫主义追求思想的解放,崇尚激情,追求个人冒险以及个人主义,寻找艺术的自我。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方美学的一次思想狂潮。如果说新古典主义因为古典的艺术形式得到和谐和宁静,那么浪漫主义则以对比和冲突形成悲壮的艺术之美。

欣赏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所作的帕格尼尼的肖像,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种艺术风格是如此的不同。安格尔所创作的帕格尼尼的肖像,这是一幅精心创作的素描,他根据古典的法则,将帕格尼尼表现为一个高雅的绅士,衣领笔挺,彬彬有礼。画面平稳,构图均衡。小提琴家的目光深邃而安详,流露出一种贵族般的优雅气质。安格尔这幅作品流露出对古希腊风格的热爱,体现在铅笔每一笔的描绘之中。安格尔的这幅素描,也依稀可以看出拉斐尔的素描对他的影响。安格尔这幅素描现藏于卢浮宫。而德拉克洛瓦的这幅帕格尼尼肖像与安格尔完全不同,德拉克洛瓦更追求神似,他强调了帕格尼尼的艺术的富于激情和狂放不羁,他强调了艺术自由奔放的魅力。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在艺术上的分歧,类似于尼采所说的艺术上的二元对立。安格尔的艺术风格类似于阿波罗精神,而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类似于狄奥尼索斯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艺术上的二元对立,艺术才所以精彩!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06-20 09:22: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2#

十五:谈谈《小提琴的传承之音》

我平时经常购买《高保真音响》,自从潘主编下海之后,感觉《高保真音响》实力有所削弱。对于杂志每期的CD赠送,感觉还不错,但是聆听的冲动也不太大。不过,对今年6月份这期杂志的CD赠送,令人眼前一亮,这期非常不错。我就来说说这张CD。

今年是梅纽因诞辰100周年。《高保真音响》做了一个策划,出了一张中国小提琴家的精选《小提琴的传承之音》,包括7位中国小提琴家。其中包括梅纽因的学生,我国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

吕思清1969年出生于中国青岛。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8岁被破格录取,师从王振山教授,11岁被梅纽因选到英国他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吕思清19岁赴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迪蕾女士及姜康先生。吕思清除获得帕格尼尼金奖外,还赢得过北京、英国及美国等多个重要国际比赛大奖。

在这张CD《小提琴的传承之音》里的第一首,收录的这段录音是吕思清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这是今年3月25日吕思清与中国爱乐乐团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对于这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历史上名演无数。最著名的版本,象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海菲兹,西盖蒂,梅纽因这些小提琴历史上的天皇巨星都有名版传世,要超越非常困难。单单论这个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吕思清的版本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吕思清不追求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性以及哲学思辨色彩,而是改为追求一种典雅、优美的风格。感情克制、冷静、适当。中国爱乐乐团的伴奏也具有非常高的水平,配合非常默契。与历史上那些名演相比,吕思清和他们相比,各有特色吧。综合各方面来讲,吕思清的版本还是不错的,起码在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是表现出一种东方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首是李沛的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李沛199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考入中国交响乐团。曾加盟中国爱乐乐团,并赴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Alice Schonefeld,并得到小提琴家美岛里、沙汉姆等人的指点。2009年9月李沛加盟上海交响乐团,被聘为乐队首席。

在这张《小提琴的传承之音》里,收录了李沛演绎的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李沛的演绎,较有个性和特色,他表现出一种优美但又绚丽的风格,乐曲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不过与历史上那些名演相比,会觉得格洛米欧、施耐德汉这些名版在演绎上更加细腻,乐曲的完成度更高,韵味也更加突出。除了国外的大师,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钱舟在马可波罗也出过一个录音,非常棒,钱舟是蒂博大赛冠军。另外要说一下,李沛这个录音电平有点高。

李沛在上海交响乐团组建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团,还非常不错的。听他们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还是令人惊喜的。这个弦乐四重奏团前途不可限量。

入选这张唱片的录音,我觉得以吕思清和李沛最令人重视,其他也很有亮点的。最惊人的是还有一个10岁的小妹妹苏千寻,她演奏巴赫恰空,效果令人惊喜,还有板有眼的,令人佩服。

其他,谢楠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高参的《金色的炉台》,黄蒙拉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蒋毅梁的《辛德勒的名单》,都有可取之处。不过听蒋毅梁的时候,我特意比较了帕尔曼的版本,蒋毅梁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这张小提琴合集,还不能代表我国的水平,因为薛伟、钱舟、宁峰这些人的录音都没有收入。聆听这张小提琴合集,既为中国这些年轻的艺术家高兴,但也感觉到也有不足。总的来说,对他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200.jpg (, 下载次数:0)

(2016/6/20 9:06:54 上传)

20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3#

论坛升级,祝贺论坛走向新的起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4#

十六:殷承宗的贝多芬、舒伯特

谈到殷承宗,可能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黄河》和《红灯记》。殷承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了美国,从新开始了他的钢琴艺术之路。

殷承宗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出生在厦门鼓浪屿。9岁举行音乐会。17岁获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第一名;并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比赛获第二名(当时的第一名是阿斯肯纳齐),当时他20岁。60年代殷承宗到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拜塔季亚娜•克拉夫琴科(Tatiana Kravchenko)为师深造。在政治动乱的年代,他逃过一劫,80年代之后移居美国。因为艺术土壤改变了,他从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983年殷承宗首次登录美国即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并引起轰动,至今已经在这个世界音乐盛殿登台7次。他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殷承宗与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奥曼迪、阿巴多、康德拉辛等人都合作过。他被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另外三位是聂耳、冼星海、马思聪。

近年,殷承宗经常在国内举行音乐会,深获好评。由于殷承宗的影响和争取,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于2002年在中国厦门成功举行,当时殷承宗任总评委会主席。2004年,殷先生还成功担任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殷承宗对推动国内古典音乐市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人们带来古典音乐的美好的精神享受。最近几年,殷承宗也在国内灌录了很多古典音乐唱片,最有影响的应该就是他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了,我简单谈谈这些录音。

最近几年,殷承宗与国内的达人艺典合作了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录音,我简单谈谈这两张唱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选择了《月光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另外还有小品《致爱丽丝》以及《6首变奏曲》。对他演绎的《月光奏鸣曲》,我认为非常好。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有感于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月光奏鸣曲表现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古往今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我对比聆听了吉列尔斯的版本,我认为他们各有所长。殷承宗的版本色彩感更丰富,音色非常漂亮,他对音乐的感觉非常好。殷承宗的演绎会令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所构建的意境。另一部《热情奏鸣曲》是一部充满英雄性和悲剧性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的表达同样出色。还有小品《致爱丽丝》,殷承宗的演绎会令我联想到肯普夫。。。。。

相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殷承宗的舒伯特960同样出色。对于舒伯特这部作品,我非常喜欢霍洛维兹晚年在DG那个录音。因此,聆听殷承宗的版本时,我就用霍洛维兹的版本来做参考。总的来说,殷承宗的版本也非常精彩。但我也有感于霍洛维兹晚年的伟大,他的舒伯特960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意境,细腻、敏感和充满诗意,确实是最精彩的古典音乐之一。。。。。对舒伯特960,我更认可霍洛维兹的演出。

总的来说,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都表现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要演绎好这些作品,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殷承宗弹得好,与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肯定有很大关系。他将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迷恋,都深深融化到他所热爱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之中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6#

十七:东山魁夷的欧洲情结

大家如果喜欢美术,肯定都会知道东山魁夷,他的艺术,将日本传统艺术和西方绘画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崇尚西方写实技法,表现了日本风景的优美情调。东山魁夷是画家,但他对音乐尤其歌剧非常热爱。

东山魁夷1908年出生于日本横滨。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

东山魁夷在写作,尤其是散文上也很有成就,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从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对我们是否也有所启发呢?

东山魁夷是日本画家,但他一生有着深刻的欧洲情结。

东山魁夷从小爱好西方美术,并对西方古典音乐十分推崇,而西方古典音乐对其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过在艺术道路上他还是选择了美术。他一直非常向往能到西方去留学。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后,他意识到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的伟大。东山魁夷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但他对德国也是非常向往,德国是文学和音乐的王国。他热切倾心于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瓦格纳、马勒和施特劳斯的魅力,而同时德国也是哲学的圣殿,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强烈吸引着年轻的东山魁夷。1934年东山魁夷选择了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东山魁夷后来的回忆录谈到他在德国求学的经历,他也崇拜托马斯曼,并去过他的故乡吕贝克。在欧洲,东山魁夷对西方古典哲学和美术的学习,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性和绘画技法。

而后来,现代艺术,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等人对他也有深远影响。

对西方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东山魁夷后来谈到:“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东山魁夷一生都坚持走传统和西方相结合、相融合的道路。

日本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并与本民族相融合,东山魁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他身上,我们也应该有所启发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7#

十八: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史上与贝多芬、巴托克齐名,是最优秀的弦乐四重奏之一。别林斯基曾经称老肖的15首四重奏就是苏联的编年史。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又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出色的弦乐四重奏。

1960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第八弦乐四重奏》,该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呈献给“二战”中的死难者,全曲悲哀、深沉,犹如一首安魂曲。这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具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心灵的痛苦和挣扎。也是他个人告白式的作品。

贝多芬组与鲍罗丁组是演绎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权威,他们曾经多次为作曲家演绎这些作品。他们也经常录制这些作品。对贝多芬组和鲍罗丁组的演绎,我们也经常探讨过。关于这首第八弦乐四重奏,这次我们来谈谈一个新版本,也是我们国内弦乐四重奏团的作品。

这个新版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由上交弦乐四重奏团演绎。上交弦乐四重奏团由上海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的首席演奏员组成,包括乐团首席李沛、第二小提琴时震宇、中提琴首席魏震和大提琴首席朱琳。最近几年来,上交弦乐四重奏团非常活跃,频频演出,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用琴声传递热情和正能量,上交弦乐四重奏团是国内室内乐演奏领域的一股新生力量,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对于这部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上交弦乐四重奏团的演绎虽然不如鲍罗丁组和贝多芬组那么老练和辛辣,但却更有活力和生机勃勃的热情。演绎流畅、圆熟,配合默契,非常值得一听。这张唱片另外还包括贝多芬和莫扎特各一首弦乐四重奏。

有人说: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只有俄罗斯人才演绎得更好,但别林斯基却说:“这是苏联音乐的特权了。不是他们演奏的更好,而是他们的生命和音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们明白当中的感受”。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演绎,上交弦乐四重奏团为我们又提供了一份新的解读吧。对于这个国内新兴的弦乐四重奏团,他们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前景是非常令人看好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多谢两位兄台鼓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9#

十九:达芬奇的启示

这个贴是关于艺术和科学的,仅供大家参考。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奇才。达芬奇精通美术、雕刻、音乐、建筑、解剖学、流体力学,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他实验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和潜水艇。他也设计桥梁、水坝。他以理性探索世界,并且在艺术方面也达到极高水平。

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全才,他将人类诸多优点集于一身。达芬奇身上的人类奇迹,是可以从人类的大脑分工去分析和研究的。

早在17世纪末,数学家帕斯卡尔就把脑力的运作分成不同的两类。帕斯卡尔是第一个对思维的二元性进行探索的科学家。后来医学也证明:大脑两半球完成着不同的功能。人类的右脑的功能包括音乐、戏剧、诗词、绘画和雕塑。而左脑的功能则包括:科学、军事、工业、教育、医药、法律与哲学。人的右脑与左脑的关系有点类似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一般人的脑力,都是某一边较为突出的,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在同一个人身上,有没有某个人他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都达到最高点的呢?有的,当然就是达芬奇了。除了达芬奇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其他人,象歌德、丢勒、爱恩斯坦,我国的张衡、钱学深也具有类似特点,他们也都是全才。

达芬奇有什么启发意义呢?人的大脑两半球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也是互补的。美感、直觉、想象、灵感对科学研究也非常有意义的。伦纳德•史莱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艺术,特别是绘画。他有一本书《艺术与物理学》就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的。“艺术与物理学就和波与粒子一样,是结合在一起的二元体系:它们就是对世界进行单一化描述的两个不同但又互补的方面。史莱因借助现代科学对大脑的认识,进一步探求艺术与物理学关联的深层意蕴。他视大脑右半球是艺术型的,不过,虽说艺术构思是作为整体一气呵成地产生于右半脑,但也需要通过左半脑的工作,亦即以单选式的步骤和顺次操作的技术,才能使艺术具体实现为音乐、绘画或雕塑。大脑左半球是物理型的,物理需要大脑右半球提供灵感,一如艺术需要左半球提供顺序。有重大创新的物理学家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说,他们的灼见是灵感的一闪现,不是按逻辑过程一点一滴地推敲。灵感之后,就需不可缺少的艰苦数学证明。”对史莱因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人的大脑两半球有分工,但也有联系。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和创造中能使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互相沟通和补充,在艺术和科学中就有可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达芬奇的启示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

莫扎特是天使,贝多芬是人杰。
对于我个人来说,贝多芬的人生故事对我有很大启迪。
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都是对人类最美好的礼物。

音乐、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追求审美化的人生,使人生更有意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1#

二十:蒋勋的故事

休息了几天,还是决定把第20篇写出来。这篇我们就来谈蒋勋,也谈米开朗基罗吧。

在美术这门艺术里,米开朗基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象音乐的巴赫。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书我看过一些。最有名的是欧文斯通为他写的传记《痛苦与狂喜》。这本书我国20多年前出过简化的版本,是一个小册子。最近几年我国从新出版这本书,包括两本,比较厚的,我在书店看过一下。欧文斯通为什么把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起书名为《痛苦与狂喜》,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欧文斯通好象没谈过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与艺术的意义有关。艺术有什么意义呢?尼采说得很好,因为人类有痛苦,所以这个世界就有了艺术。人靠自我对立而创造。。。。。。

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有很多,我最推荐的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一本画册。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留意一下。

下面来谈蒋勋。蒋勋也出了一本米开朗基罗入门的书籍。本来对他这本书,因为是美术入门的,我原来没想过去买。蒋勋写了很多书,并非本本精彩,因为写得多,而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也可以理解。蒋勋写的书基本上都是普及美学和艺术的。他很少写学术研究方面的书,他偏爱散文。因此,蒋勋的书,也有一些争议,不过我认为,蒋勋对艺术有很深的感情。。。。。。。

蒋勋写的这本米开朗基罗主要是介绍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也是一本通俗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书籍。本来我没打算买,但后来看到他自己写的那篇序文,不禁被他打动了。。。。。

这篇序文是蒋勋谈他的求学经历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蒋勋去法国巴黎攻读艺术史。有一次,他决定去意大利看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他背上一个行李包就出发了。白天坐车,晚上就在车站和教堂休息。当他去到意大利时,当他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真迹时,他哭了起来。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老者微笑着递给他一个手帕。那个老者微笑着对他说:我25岁的时候也在这个地方哭过。

这篇序文叫《为美落泪》,看到这里,我也受到了感染,那是被艺术感动了。平时,当大家听贝多芬和莫扎特时,或者是观看画展时,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2#

蒋勋的读者,对他也是有赞有弹的。
批评他的人,主要是说他在一些史料上有错误,他写的东西没有深度,类似心灵鸡汤。
赞他的人,主要是认可他对普及美学和艺术的热情。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既能对曹植谈得津津乐道,又能对米开朗基罗评论得绘声绘色。这样的能力确实不是谁都有的。
我个人对蒋勋是认可的,对他涉及到的那些学科和范围,我也知道一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3#

(今天偶然看到的,也发在这里吧。)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6-06-28/doc-ifxtmweh2707746.shtml

问:中国油画离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是否可赶上或者超过他们?

陈丹青:这个跟国家要富强是两回事,就像洋人永远赶不上中国山水画,不可能赶上,只能说我们会画出一些洋人画不出来的油画,因为我们的感受是自己的,比方画内蒙,让一个洋人油画家来画,他不一定有中国油画家画得好,但是就油画论油画,我们不可能超过也没有必要去跟他们比,这是人家的艺术,就像他们不会画山水画、不会写书法,不可能会有一天英国出来一个书法家跟齐白石、文征明比。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最后全世界都学西洋人的油画,本来地图上只有一小戳人在画油画,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文明,我们没有创造一种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文明,但我们有很好的文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4#

陈丹青临摹的达芬奇的素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本文编写自网络、转贴)

•1874年,英国的乔治•格罗夫爵士(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始编纂一部关于音乐各方面知识的辞典;

•1879年,乔治•格罗夫爵士编纂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一版)出版,共4卷;

•1980年,由Stanley Sadie和Nigel Fortune重新编纂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出版,共20卷;

•2001年,历经7次版本修订后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9卷;

•2012年,133年后,牛津首次授权中国出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这也是牛津最后一次向海外授权出版该辞典的纸质版本。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一部在国际文化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无论是文献信息数量还是编纂质量均属上乘,当之无愧的世界音乐文化“大百科全书”,受到世界各国音乐方面的学者、研究者和专业及业余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

该辞典的主要内容27卷,第28卷是附录卷,包括私人收藏、会议报告、历史版本、图书馆、期刊、音响档案馆、图片来源、撰搞人等内容。第29卷是索引卷,是自1890年初版以来的首次尝试,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大的条目下又设2、3级条目,每一级均按字顺排列,既方便又实用。

自乔治•格罗夫爵士编撰了四卷本的《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并于1878年至1889年间陆续出版以来,该词典一直广受重视,在斯坦利•萨迪重新构思后与1980年推出二十卷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之前,它就已经先后修订过五次。萨迪在2001年与约翰•泰利尔合编了第二版,该词典的规模也扩大到了二十九卷。编辑们新增并更新了词条,目的就是提供全世界内容最全和最新的古典、流行、爵士和各国音乐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本也收录了大量论及中国音乐传统的资料。


国内音乐学界于润洋先生作序

渴望已久的巨幅音乐辞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最新原文版终于在中国问世了。这是中国音乐出版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界、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与另一部巨幅德国音乐辞书《历史与现代中的音乐》(MGG)齐名的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性最强、篇幅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两部大型音乐辞书之一。该书于1878年由英国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爵士规划并主编出版,当时书名为《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至今已一百三十余年,其间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再版,至1980年由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die)主编的第六版,书名改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一版,也即原书的第六版,已经由最早的四卷本扩展为二十卷。

这部辞书在多次再版时,其内容得到不断增补和扩展,在此过程中由世界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学者参与撰写。此番呈献给中国读者的这部辞书已经是于2001年推出的最新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实际为原书的第七版,主编仍为斯坦利•萨迪,执行主编为约翰•泰瑞尔(John Tyrrel)。经过近三十年来世界音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和深化,辞书的内容、特别是有关20世纪作曲家的内容更加丰富,许多条目已由新的专家学者重新撰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音乐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和所达到的新的水平。辞书的规模已由原来的20卷扩展为29卷,与上面提到的那部27卷的德国的音乐辞书在规模上持平。

对于渴望了解世界的、特别是西方的音乐文化的中国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极好的工具书,它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特别是西方的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极其广阔丰富的知识、学术信息。这对中国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为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来源和珍贵参考价值等方面,其重要意义的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音乐学家,多年来我从这部辞书中受益匪浅,如今这部辞书终于能在中国得以正式出版,感到异常欣慰。与此同时,我对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所体现出来的深远的学术眼光和工作魄力深为感佩。

在此书付梓出版之际,谨表欣慰和祝贺之情,是为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

回复 9楼shinelb的帖子

楼主提及的《默观无限美》这本书我也有,是台湾版的,2006年去台北的诚品书店买的,一同购入的还有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linbingod 发表于 2016/7/11 22:26:54
多谢你的推荐,莫扎特这本还没看过,有机会也看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8#

很久不见两位兄台。我简单说说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喜欢艺术的朋友,可能会经常见到别人在谈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说法出自尼采的哲学,也就是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有这样一句名言:学习哲学的朋友都要走过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康德;而学习哲学的朋友也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就叫尼采。由此可见尼采在哲学里的重要地位。康德的哲学,被认为是古典哲学,也就是用理性探索世界的真理。康德在哲学上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人类只能知道现象,人类是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康德叫物自体)的。康德的哲学也说服了大部分的哲学家。因此古典哲学在康德那里达到巅峰,后人无法超越。而尼采是继承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尼采在哲学上开创了非理性哲学,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尼采认为人类应该用直觉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尼采这一思想,是现代艺术的起源。20世纪很多艺术家、文学家、诗人都是尼采的信徒,象卡夫卡、黑塞、博尔赫斯、亨利米勒、米兰昆德拉。。。。。我国的王国维、鲁迅以及朱光潜等等。

尼采是个早熟的天才,他20多岁就写了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尼采后来的所有主要哲学观点都可以在这部著作里找到萌芽。这部著作主要是探讨古希腊悲剧以及艺术的起源的。尼采认为人类的艺术世界里存在着两种精神,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人类艺术产生于这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之中,也受这两种精神制约。日神精神也叫阿波罗精神,而酒神精神也叫迪奥尼索斯精神。日神精神,强调的是古典的美感,冷静、适当和矜持。而酒神精神代表的是人类的本能冲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莫扎特的精神就体现了古典的美感,以及情感的稳定。而贝多芬,展现的是情感的自由和奔放,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我们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倾向于日神精神,而贝多芬的音乐理想倾向于酒神精神。

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读尼采的原著,尼采这部哲学著作也是美学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周国平以及杨恒达的翻译都非常有名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9#

听西方古典音乐多年,现在蓦然回首,也发现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是那样的可贵。
最早接触的民族音乐,就是雨果的音乐了。
陈培勋的《我的祖国》以及童声合唱《歌声与微笑》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雨果音乐。
“《我的祖国》是任何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作曲家无法忘怀的题材。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精神底蕴也只有它自己的儿女才可能谱写。捷克有斯美塔那谱写他的祖国,中国有陈培勋谱写我们的祖国。”陈培勋这部作品是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

有网友执着地问我:你用什么器材啊?其实我用很简单、便宜的器材。之所以还比较喜欢这套器材,是因为这套落伍的器材还能分辨薛伟和吕思清的小提琴艺术的不同。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这套器材总会马上活跃起来。

以自己有限的阅历,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最喜欢的就是薛伟和吕思清,还有就是钱舟了。多年前听过薛伟演奏梁祝,为其深深着迷。而当时他演奏的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以及霍拉舞曲也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听薛伟的唱片,主要是他在雨果的作品,还有他在EMI的《爱的致意》。令我深深喜欢上薛伟的小提琴艺术。另外,吕思清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曾经多次反复比较聆听过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我都没有办法得出他们的水平谁高谁低的结论。他们在我心中地位都非常稳固。吕思清的小提琴风格典雅、甜美而富于抒情性,他的音乐风格具有维尼亚夫斯基那种唯美、优雅的特质。而薛伟,他的风格自然、通透而细腻,小提琴声偏向于纤细而又充满感染力。听薛伟演奏霍拉舞曲,我会很自然地想起海菲兹。。。。。

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内心总会有一种感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