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随感! [复制链接]

查看: 103523|回复: 126
1#
网友globezm3兄非常勤奋,写了很多帖子,受他感染,我也写了两篇,仅供大家参考。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一:听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有感

昨晚在听勃拉姆斯这部双重协奏曲,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塞尔指挥克里夫兰的版本,非常出色的一个版本。这部作品名版也非常多,除了大卫与老罗的版本,还有象海菲兹与皮亚蒂戈尔斯基的版本,等等。

勃拉姆斯创作这部双重协奏曲,是乐坛的一段佳话。当年勃拉姆斯听了德伏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非常羡慕和感叹,他也说自己为什么不创作一部呢?不过勃拉姆斯一生都没有创作大提琴协奏曲,但他却创作了这部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之所以创作这部双重协奏曲,与他的好友约阿希姆还有很大关系呢。因为与约阿希姆闹了矛盾,勃拉姆斯非常后悔。他非常希望与约阿希姆重修旧好,就创作了这部双重协奏曲寄给约阿希姆。约阿希姆也非常大度,也很积极地回应勃拉姆斯。。。。。

这部作品不仅得到约阿希姆的赞赏,也为勃拉姆斯从新赢得了友谊。当然,这部作品还得到过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的高度赞扬。

在这部双重协奏曲的结尾,在优美的匈牙利回旋曲中,勃拉姆斯仿佛化身大提琴,与约阿希姆的小提琴亲切交谈,仿佛再度成为知心的朋友。

二:你喜欢贝多芬?还是喜欢莫扎特?

一个人喜欢什么是很难说清楚的,而一个人喜欢什么音乐也是很难说清楚的。

长期以来,我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我偏爱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对莫扎特,我当然也知道他的价值,但一直没能成为我的最爱。我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吧。

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我个人比较注重音乐的哲理性,不过我也知道,我这种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未必是最高明的,因为音乐的伟大,绝不是区区哲理性就能概括的。我一直以来都有读艺术史,后来又形成读哲学的习惯。因此,这也形成我的一种价值观以及审美趣味吧。

巴赫是个基督教徒,耶稣身上具有人类最美好的品格,耶稣的精神至柔至刚。巴赫的音乐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而贝多芬,他一生追求进步思想,向往人类大同的人类崇高理想。时代进步思想以及康德哲学对贝多芬都有很大影响。贝多芬的音乐,表现为与命运的搏斗、对大自然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赞美。而勃拉姆斯,他就是明显的贝多芬的继承者,一生承担着历史使命感。而勃拉姆斯内心同时具有忠厚朴实、犹豫不决这样的特点,这也反映到他的音乐里面了。

而莫扎特,他与巴赫、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都是非常不同的。莫扎特就是为音乐而生的。他不谈理想,也不谈命运和苦难。他的音乐是最纯粹的音乐,他不食人间烟火。不管这个世界怎样,莫扎特都能保持平和、乐观,甚至还调侃一下,莫扎特的情感非常稳定。有一些音乐史的书籍,音乐家里是把莫扎特排在第一位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代表着古典音乐这门艺术里面相对的两种类型。可以这样理解:莫扎特代表着日神精神,而贝多芬就当然代表着酒神精神。

总之,对音乐的喜爱,也是因人而异的。对音乐喜爱的不同,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与他最本质的东西都有关系吧。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11-28 09:29:4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1/24 20:08: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1060兄对艺术有着执着的热情,他也是168论坛的铁杆粉丝,这是他发来的黑胶唱片的图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 1# shinelb 的帖子

兄台过誉了,小弟平日拜读兄台和其他诸多乐友的美文受益匪浅,近来心血来潮开始在论坛上写字,还望兄台多多赐教多多拍砖:)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听得很少,不敢妄论。
我的古典之路从肖邦开始,从喜爱程度上目前最爱贝多芬、第二巴赫、第三莫扎特。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4#

原帖由 globezm3 于 2016/6/8 0:51:00 发表
兄台过誉了,小弟平日拜读兄台和其他诸多乐友的美文受益匪浅,近来心血来潮开始在论坛上写字,还望兄台多多赐教多多拍砖:)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听得很少,不敢妄论。
我的古典之路从肖邦开始,从喜爱程度上目前最爱贝多芬、第二巴赫、第三莫扎特。

听音乐和读书、写作都是不错的爱好吧,三者之间也有一定联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这9张黑胶的说明:

Brahms Doppelkonzert-Mischa Mischakoff,Frank Miller,NBC Symphony Orchestra,Artur.jpg

Brahms Doppelkonzert,Akademische Festouverture-Gidon Kremer,Mischa Maisky,WPO,Le.jpg

Brahms 4 Sinfonien,Violine Con,Klavier Con.Nr.2,Doppelkonzert-Menuhin,E.Fischer,.jpg

Brahms Doppelkonzert-Nathan Milstein,Gregor Piatigorsky,Robin Hood Dell Orch.of .jpg

Brahms Doppelkonzert-Jascha Heifetz,Emanuel Feuermann,Philadelphia,Ormandy(RCA L.jpg

Brahms Doppelkonzert-P.Zukerman,L.Harrell,NYPO,Zubin Mehta(CBS Master Digital,Ho

Brahms Doppelkonzert,Tragische Ouverture-D.Oistrakh,P.Fournier,PO.Galliera(Colum

Brahms Doppelkonzert-Jascha Heifetz,Gregor Piatigorsky,Orchestra,Alfred Wallenst

Brahms Doppelkonzert,Beethoven 2 Violin Romanzes-Henryk Szeryng,Janos Starker,Co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其他一些版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E版将这个贴置顶了,我就有责任要把这个贴搞好。我会陆续发一些听音乐、学习艺术以及哲学、文学和诗歌的帖子。仅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的批评。总之,尽我的能力,为大家做到最好吧。

三:闲聊木心《文学回忆录》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木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木心在今天名气很大?我们就来走进木心的世界,了解一下他的艺术道路和世界。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曾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精通文学、诗歌、美术、音乐,在台湾和纽约华人世界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





可能大家都知道木心有一套著作叫《文学回忆录》,这其实是木心的学生陈丹青根据木心当年讲述文学史的笔记整理出版的一套书,也是木心最有名的作品。“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美国纽约求学期间,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木心去世后,应广大读者要求,陈丹青整理当年的听课笔记,出版了这套《文学回忆录》,在国内造成了很大影响,并掀起了一股“木心热”,影响至今。



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当年木心讲课情景:





坦白地说,木心之所以大热,和陈丹青那些人的大力推广有关。不过,对木心,我个人还是很有好感的。
我们就来看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都讲了些什么?
在木心生前,陈丹青曾经提过要出版文学回忆录,但是木心是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些内容并非他全部原创的,木心还是很严谨的,这也令我对他产生一种很尊敬的情绪吧。
总的来说,今天的《文学回忆录》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当年郑振铎汇编的文学史,一部分是木心的评点,还有一部分估计就是陈丹青他们为了使全书行文流畅而加上的内容。我觉得这三部分,精华在于木心的评点。



木心的文艺思想基本上就是中西结合、兼容并包。木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富有心得。
另一方面,木心受西方现代和西方当代文艺思潮影响。他的艺术主张的思想根源,其实也是来自当代西方和美国。
他推崇古希腊精神和希伯来思想,而在现代又追随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帕格森、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先贤的足迹。在艺术上木心不认同罗曼罗兰、傅雷、冯至以及徐悲鸿这些名人。总之,木心的思想以及艺术主张也是很有争议的,与我们所知道的不太一样。不过我认为,木心的意义其实正在于此。
全书,木心纵横古今,挥洒自如,观点有时也比较惊人。不过,我觉得全书也有漏洞,就是虽然木心说了很多,但是几乎所有观点都缺乏论证。不过,积极意义还是很明显的,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观点以及思想,还是令人沉思的。。。。。



木心也擅长美术。木心的绘画其实也是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就象他老师林风眠一样。
木心的绘画,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融合。
木心的绘画,可以感受到某种情感和思想。
木心就象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这些人一样,根植中国传统绘画,但吸收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融会贯通,表现出别样的风貌。木心的艺术思想是受西方影响很大的,象尼采、弗洛伊德以及帕格森对他都有很大影响。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主张上有很大差别。艺术上我倾向于林风眠、吴冠中这一派。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四:读杨绛有感

杨绛先生去世,缅怀。最近我也在看她和钱锺书的书籍,简单谈谈感想吧。


杨绛先生对语言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她写的书,文字其实非常简单、朴实,但是亲切、轻松、隽永、有很强的感染力。不过我认为杨绛先生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翻译。她翻译的《唐吉珂德》是权威版本。我推荐大家去看她翻译的帕拉图的《斐多》,这本书是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以及他的言行的。杨绛说她自己不懂哲学,她是按照戏剧以及小说那样的方式来翻译的。另外我说一下,钱锺书是精通西方哲学的,他非常博学。
所以,对杨绛先生,我认为她最高的成就还是翻译。对她写的那些散文以及创作的小说,也有很高水平。不过,世界文学史上屹立的是莎士比亚、但丁以及荷马这些巨人。


第二个感想,就是杨绛的价值观吧。我个人对她以及钱锺书,非常敬仰。他们把出书的稿酬以及版税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做奖学金。而对自己的居所,没有装修,还保持水泥地面。可能有些人比较困惑,为什么不拿出小部分钱来装修一下呢?其实这又回到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探讨上面了,就不重复了,留给大家思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五、再谈古典音乐入门

最近在看刘岠渭的《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有一些感想。

刘岠渭,1947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1983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曾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二十年来,举办两千余场音乐讲座”。 刘岠渭在维也纳生活11年,攻读音乐学专业。

我一直认为,我能听懂一些古典音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我有听流行音乐的基础,二是我对艺术比较敏感。我从小自学美术,美术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我一直认为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联系。最近在论坛谈了一下哲学,我认为我们都最好学一下哲学、美学以及心理学这些,这些学科与艺术有很大关系。

我今天听音乐,基本上都不看曲式分析,我早期听古典音乐,也学过一下曲式分析。今天听音乐,依据的是直觉。能听懂音乐,是从对艺术的感觉开始的。要听懂古典音乐,就要训练和培养这种感觉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属于一种诗性思维,是一种直觉。不过看刘岠渭这本书,他也很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因为巴赫和贝多芬那些人的音乐都很注重逻辑性。刘岠渭在维也纳攻读音乐学专业,也学习艺术史和哲学,这些学科与音乐有很大关系。

我最早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对巴赫,我是听了很多年古典音乐才开始接受巴赫的。音乐家里面,我最喜欢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我觉得我能听懂一些巴赫,与我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关,与我对音乐的敏感性的提高也有关。巴赫的音乐,赋格的艺术、大无、平均律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听这些音乐,可以感觉到这些作品与我内心有一种默契。这些音乐与我的心脏、脉搏相协调一致。

最近这几年,我也自学哲学、美学、文学(尤其诗歌),这些学科对我对音乐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影响都是积极的。音乐与这些学科在内在上有一定联系。学习这些东西,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上面,当然音乐在我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06-12 10:23:3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六:《雅典学院》的意义

周国平说:人类的精神世界分为三部分,就是哲学、宗教以及艺术。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范围太广了,就从一幅画开始谈起吧。

下面这幅壁画,我估计大家很可能都知道,这幅画叫《雅典学院》。但是大家是否还知道?这幅画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对了!这幅画也叫《哲学》。

《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最著名的作品,因为这幅画实在太NB了,因此后人都把拉斐尔称为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中心,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这幅巨作崇尚古代希腊精神,赞美人类的智慧,表达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508年拉斐尔经一位正在监造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家的推荐,来到罗马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里工作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为最优秀且美名远扬,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的画题是《神学》、《诗学》、《哲学》和《法学》四幅。这幅《哲学》就是《雅典学院》,当时拉斐尔26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雅典学院》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著名学者。这幅画的影响,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才可与它媲美。

这幅壁画是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柏拉图的原型是达芬奇,亚里士多德的原型是米开朗基罗,因为拉斐尔非常推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尽管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私交并不好)。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哲学上的原则分歧。

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中,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交相呼应。希腊文明代表着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文明代表着道德和信仰。这两种文化相互激荡和促进,形成了今天西方的文明。希伯来思想和古希腊精神本来是对立的,但在文艺复兴,它们又走在一起了,说明了什么呢?当然就是教会、社会的开明以及民风的和谐以及亲切。

这篇文章,我想探讨的是:宗教、哲学以及艺术的关系吧,其实就是很简单、很肤浅的这种思想的萌芽吧。我知道有些朋友知道我对基督教感兴趣,他们也很担心我“走火入魔”,不过我个人认为自己还是非常理性的。对基督教的认识,我是建立在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乔托、波提切利、拉斐尔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当然还有巴赫的音乐这些人类的文明和艺术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06-12 15:23:1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