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流行曲的经典碟 [复制链接]

41#

哥哥那些首版CD我就不知道要多少钱?
但是哥哥大部分LP都不贵的,可能早期那几张要贵一些。
其实听流行歌曲,黑胶唱片要便宜很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

喜欢港台八九十年代的歌
TOP
43#

谭和张的时代是80年代的后半期,前期还是许冠杰的天下霸
简单听音乐
TOP
44#

读书时候喜欢听香港的粤语歌,现在回头看,却发现还是台湾、新加坡、大马的国语歌更有魅力。当然,无论粤语国语,都只限那个时代了。
TOP
45#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46#
TOP
47#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推本土创作,甚至杯葛外来改编。
毕竟,香港就弹丸之地,哪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人(尤其是曲作者),你要支撑那么多歌手每年那么多歌曲,就靠本地的创作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林夕可以一年填三百多首词,但如伦永亮每年写几十首歌,已经是顶峰了。因此,改编优秀的外国歌曲,是最简单的,但最有效的方式。
我觉得,当时香港乐坛的这个做法,是过犹不及了。最终结果,导致很多的歌曲,粗制滥造,旋律雷同。而且,好的几个音乐人,比如雷颂德,CYKONG,都被大公司拉去做某些歌手的御用作曲甚至监制。香港乐坛,就再也不是百花齐放了。
我们可以随便说出50个在80年代成功的香港歌手,但在新世纪的十几年呢?真的屈指可数呀。
TOP
48#

我也是喜欢哥哥的甚于阿伦……。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49#

回复 47# afternoon 的帖子

叱咤903是推荐本地的媒体,已经很多年了,她们甚至连改编歌都不能播!!俺一早觉得HK乐坛已经不行,夕爷写词已经变得相当行货,像“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这种好词,已经是近年嘅凤毛麟角了。70、80年代,郑国江等人,他们的词,现在的写词人没法比。近来听了一句郑国江的词:“风花雪月原是过日神”!精彩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50#

回复 49# 仁厚里权少 的帖子

对的,支持原创当然有必要,但不看自己的市场,不看人才储备,就盲目地杯葛改编歌曲,简直是咎由自取。商业二台,作为始作俑者者,从88年开始一个星期一天只播原创,到后来的,100%,真是侩子手呀。

而且,我觉得,放眼全世界,每个词曲作者,其实都是有他们的生命期或者说创作高峰期的,各个都有江郎才尽的一天。我当年最喜欢的林敏仪林敏聪姐弟,他们的作品,特别是林敏聪帮Alan填的词,“陨石旁的天际,是我的家园”,何等的随意洒脱,但现在呢?还有两潘(潘源良,潘伟源),更不要说君提到的郑国江,小美,向雪怀,陈少琪,周礼茂等,或已经封笔或者严重减产的词作者。但再看作曲,就更加买少见少了,老一派的不提了,就算像伦永亮,雷颂德等还算盛年的,在这个世纪,已经明显过了自己的创作期了。

这个盲目的推广原创,扼杀了整个乐坛,就等于你现在为了促进中国足球,就盲目的排外援,结果就等死吧。

举个例子,最为可惜的是叶倩文,本来还处在自己事业高峰,但由于过度依赖改编歌曲(尤其是台湾歌曲,其实叶除了如零时十分等不多的几首经典名曲之外,很大部分是台湾歌曲改编的,比如祝福,秋来秋去,为何,珍重等等)。结果,在90年代中,突然走向下坡路(坦白说,香港的原创歌曲,真的不太适合叶倩文的风格),唯一的一首还听得过去的女人的弱点,还是C&A帮她写的。哎。。。。
TOP
51#

原帖由 afternoon 于 2013-7-26 11:53:00 发表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依海边小岛出落而成的香港本来华洋杂处,光怪陆离,近百年来多文化自然而然的碰撞、融合所造成“新”“奇”“特”“怪”,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其最大存在价值所在。文化本来就是闲出来的,从哲学的高度说,限定即否定,某些主流势力一旦介入,妄想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娱加以纯净化,一统江湖,自我设限,无限拔高,最终往往只剩下一种声音,了无生趣,不好玩,不想玩,自然大家都玩不下去了
TOP
52#

阿伦唱的那首《雨丝情愁》这首歌一直很难忘,这首歌在中学时代学唱过,后来知道是五轮真弓原创的。日本歌坛对香港歌坛影响曾经非常大。阿伦,张学友有很多歌曲是来自日语歌曲,哥哥有些歌曲来自欧美。可以说,虽然这些歌不是香港人原创的,但是这些歌很多都成为经典歌曲。
这几天在听马小倩翻唱的《千千阙歌》,有点感慨。因为陈慧娴,梅姐和哥哥都唱过这首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3#

回复 52# shinelb 的帖子

80年代,香港的流行乐坛,原创,日本改编,欧西改编,各占三分之一。日本的安全地带,C&A,南天群星,中岛美雪等,都为香港乐坛贡献了很多歌曲。到了90年代,欧西歌曲的比例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台湾歌曲被改编。
TOP
54#

林夕还是很有才气的,但他写的歌词太多了。哥哥复出那张《红》,歌词全部是他一人包办。想起早期林夕为RAIDAS填的词,也很有意思的。RAIDAS的歌词也是林夕一手包办的,那时林夕刚出道呢。

我也很喜欢梁弘志,他为哥哥作的那首《透明的你》非常好。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3-07-31 13:41:0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5#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TOP
56#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attac
那个时候我在读中学,这些歌基本上都听过。现在还很怀念黄霑。不过黄霑虽然写流行歌曲,但他不听流行歌曲的,他主要听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7#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还有林敏怡和林敏聪,不过创作量似乎不太大。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58#

留给喜欢的有钱人买吧,很快就会氧化不能读的了
TOP
59#

回复 57# 和谐花园 的帖子

姐姐作曲弟弟填词,总共三十多首。花店,这是爱,当我想起你,幻影,情是永远着迷,彩虹曲,温馨,诚恳,有着你多么美... .... 都是珍品!
TOP
60#

谈到创作人不能不提两个人就是蔡国权和卢冠廷,太多的经典之作都出自他们的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