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换线的话题。
镁声总结的各个环节线材的调音方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解释不辩论):
电源线:控制力、两端延伸、音场、泛音
信号线:音色、细节、水分
过机线:细节、控制力
喇叭线:三围比例、结像、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调音方向只是大概的印象,不要绝对化,要根据手头的线材和器材搭配情况灵活运用。比如说,有朋友的系统薄声,我首先建议他更换厚声的喇叭线,效果来得更直接和明显。如果从电源线和信号线着手,也能达到目的,但也许投入会更高一些,并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作用。假如他一下子就选用了厚声的信号线,例如低档的aq,厚度倒是够了,但往往会蒙,后面再怎么搞,细节都回不来了。
又有朋友为了所谓的性价比,专门收二手线材来玩,缺乏系统规划,只要是名线,碰到哪条算哪条。银彩、天仙配、pad、nbs……都来个一两条,不同个性不分主次地组合在一起,以为会达到全面均衡的效果。岂不知,调音如同调味,酸甜苦辣咸,要根据主要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方法来选用,如果每样都放一点,搞成大杂烩,声音变脏,就越玩越恶声。
如果是重建系统,白纸写字,那最理想的线材搭配是:细节多、瞬态好的前端电源线;控制力强、饱满大气、音场宽深的后级电源线;音色中正、细节多、通透的信号线;控制力好、平衡的过机线;三频均衡、结像凝聚、厚润的喇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