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议玩黑胶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132207|回复: 587
41#

回复 396# hpstudio 的帖子

所以讲了这么久也不明白就是因为这些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2#

回复 399#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10-12 20:27:00 发表
做吓实验咪知啰。
记住用圆型针嘅唱头喔。

您觉得我试过未呢?
唔好玩我啦,明知我没有锥圆形针尖的唱头,还叫我做实验,您又唔系借个唱头比我试。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10-12 20:38:00 发表
你最有条件做这个实验了。
用你的正切臂试试,以唱针落在切线为基准,分别调长和调短唱头的距离,看看得到什么效果。

想想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啦。还用试么?
384楼也说过了,请看看。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3#

回复 406# 蒋鹏 的帖子

请看394楼,我说什么?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

回复 433# 蒋鹏 的帖子

别这么快就下结论,您用正切臂做完之前所讲的,加与不加补偿角,会不会产生侧滑,您就清楚补偿角会否产生侧滑了。在这基础下,再试一下再加超距下去与不加超距,两者的移动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就清楚了。请不要用光面LD来测试,因为这样是试不出补偿角的作用力的,找张废弃有坑纹的LP来实验才清楚。

您之前这些实验只能证明因在超距关系的作用下,产生了两个不同圆径的轴移现象;这时LD光面、针尖、臂轴三者的关系,在针尖离开切线后产生了同支点不同圆径的一个曲轴连杆式的圆移运动方式而已;这个以针尖为轴心的连杆运动方向与因补偿角和坑纹摩擦产生的作用力是两回事来的。因此不能说明侧滑力与补偿角无关。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10-13 01:07:3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5#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10-12 20:38:00 发表
你最有条件做这个实验了。
用你的正切臂试试,以唱针落在切线为基准,分别调长和调短唱头的距离,看看得到什么效果。

不好意思!我支正切臂没有补偿角设置的功能。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6#

回复 443# what? 的帖子

有些烧友会把唱头向盘心移动时的这丁点惯性力也视为是测滑力的(可能在外太空,且唱头无任何连接物时,保持这种运动方式,这个力才能体现出来);故此,有烧友一直说正切臂在正确的设置下也有侧滑力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7#

回复 497# 蒋鹏 的帖子

唱片品质和唱放(均衡曲线还原)的准确性是决定能否比同价CD系统要好的关健。

初入门玩黑胶,建议:在硬件方面把唱放的投入比例放在首要,而盘、臂、头投入可随意一些(反正迟早都是换掉的);然后,边玩、边累积经验,多收一些好唱片;条件允许、成熟后就上更高档次的黑胶系统。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8#

如果计划长期玩黑胶的话;初入门者以多收集一些好唱片为首要任务,唱放建议尽可能好一些(可以的话尽量投入大些、日后无需淘汰);而在边玩、边累积经验与收集唱片的同时,一套阿玛尼LP10 和一个3K左右的MC唱头足矣。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10-15 22:06:3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9#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10-16 8:40:00 发表
侧滑力的方向就是接触点的切线方向,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直接相关联,这已经很清晰了,为什么还一直在争论?
如果只是转动唱头来获得补偿角度,唱针尖仍在唱臂的中轴线上(如清澈的转轴唱臂),
并且是采用圆型针尖的话,你们上述的争论还有意义吗?

我也不明白,一个侧滑力的成因为何谈了这么多次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的。谈事情前应提及前题条件,如唱臂形状、针尖形状和超距。

“ 如果只是转动唱头来获得补偿角度,唱针尖仍在唱臂的中轴线上(如清澈的转轴唱臂)”
====================
Clearaudio 的 Verify、Satisfy 和 Unify 三个系列转轴臂中,虽唱头 foot 处没有设计固定的补偿角位置,它们使用的是万向角的唱头 foot,这意味着安装唱头时要自己设置补偿角,这样对调整唱头时的灵活性和微调性更佳。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安装唱头后针尖与唱臂是成中轴线的,更不能代表侧滑力的成因与补偿角无关。侧滑力的主动成因是补偿角,被动成因是超距,反正没有这两个因素存在就不会产生侧滑力。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10-16 19:50:38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0#

回复 520# 阿杰 的帖子

两者关系的主次没搞反呢,我是讲:因两者而生成的侧滑力谁大些而已。

超距造成侧滑力的成因主要是在两个不同圆径的关系作用下使针尖在唱片中产生线移运动(向盘心),这个力不大,且大部分的力都会被左槽坑所抵消;而补偿角因与唱臂中轴线的角度不一,这个角度造成针尖与唱片坑纹的磨擦力方向大部分改变为向盘心运动,而不能被唱臂转轴所抵消,这个力远大于因超距产生的线移侧滑力;故此,我们必需在唱臂处施加一个反作用力来抵消这个力。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