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响是近几十年的事,回顾国人对唱片的看法真是可笑,可怜。玩音响好像没有发烧碟就不是发烧友。
发烧友好像除了发烧碟就没有什么好玩,唱片海洋里那么多正规碟反而没有人关注。很多自称听弦乐,人声的
其实就是听梁祝+邓丽君。其中有个很少人认同的历史原因。47年CBS开始做33转唱片,
我们在打内战,50年代搞阶级斗争,6.70年代是十年动乱。到8.90年代开放了
才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那时电子管和黑胶唱片已经开始停产了。黑胶唱片的整个过程
我们都没有机会接触。5.60年代正是唱片的黄金年代,我们都干了些什么?8.90年代才开始玩音响,接触的无非是CD,港台流行歌,重刻版。所以许多人所知道的唱片非常有限
版本就更不用说了。正由于这段空白,让复刻版和发烧碟,港台流行钻了空子,主导了
国人对黑胶碟的认识。反而对10年黄金时期留下的精品所知甚少。
就拿苏菲亚系列的皇家芭蕾来说,居然比全套的DECCA/LONDON全集还要贵10倍,须知
DECCA和LONDON这才是原版。可见发烧友多盲目,对版本的认知度有多低,正是由于
这个原因,所谓发烧碟才会被炒起来。一块猪肉居然比一头猪贵,尽管这块是从同一头猪
身上割下来的。
我们对黑胶碟的认识原来是从港台流行歌和复刻版开始的,只要出过复刻版的,原版就炒得很贵,之外的东西就是零,毫无价值。旁证了一个山寨的中国,没有了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