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101#

回复 517# jacky70 的帖子

是呀!特别是用在一些 拆骨头 和 全金属外壳的唱头上,效果最为明显。

装上后,特别是播放弦乐类作品时,您会发觉原来一把瓜内里小提琴的琴腔声是能这样在音响上表达出来的,与真琴的发声距离又走近一步咯! 小提琴的 “ 筐筐声 和 琴腔的咣咣声 “ 贯通斗室。这个时候您会最讨厌什么呢?就是一面 LP 唱完了,要反碟啦。呵呵!!

不同的唱头 和 唱臂搭配要选择不同密度的黄花梨木头,再切片,再打磨成光滑的表面,然后切成与唱头顶部一样大小。这个DIY 工序也是比较累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2#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4-30 10:15:00 发表

黑色的那颗是 氮化硅 陶瓷,白色的是氧化钴。
刚开始时器材没进入状态就玩,试用 氮化硅 时感觉偏硬,线条清晰,但中高频偏瘦;试 氧化钴 时则相当理想,比钢珠更为厚润 平衡 饱满,但开机1个小时后,空调 使室温降到25度、湿度到45%时,则觉得这个白色的陶瓷珠不对劲,中低频偏肥,高频齿音有些过了!这时再换成 氮化硅 陶瓷珠,则是非常的平衡流畅,动态、瞬变、质感等等都明显胜出,而且有种温润的感觉,非常受用!

无论是氧化钴还是氮化硅都明显比原来的钢珠胜出一截。几块钱的DD(氮化硅10多元)相当值得玩,呵呵。。


这个明显的变化,如果不是用陶珠,而是用线材来搭配的话,古兄估计要用多少钱量的线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3#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9:11:00 发表
what?兄这个观点我也认同,唱针被拉着往内圈走应该是受到沟槽外侧的摩擦力!以前看过很多DX说唱头是受到“向心力”往内走的,但我总是想不明白。相对唱片唱针几乎是静止的,应该没有“向心力”吧?如果唱片是静止的,动的是唱头的话(假如唱头在转圈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向心力了。

首先要搞清楚侧滑力是怎样形成的。那种所谓 “ 向心力 ” 小到几乎是零,可忽略不计。

侧滑力的成因只有在弧型唱臂上产生,且不同形状的弧型唱臂会产生不同大少的侧滑力,一般:J 臂大于 S 臂大于 I 臂。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4#

回复 567# 食古轩主 的帖子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12:55:00 发表
回张先生,这个问题可真没考虑过,呵呵。。这变化估计跟我换臂管线差不多,如果用成品线估计得过千还不一定能有这些效果提升!但是你不能说哪个重要呀!缺了谁都不行,谁都很重要!呵呵


“ 但是你不能说哪个重要呀!缺了谁都不行,谁都很重要!呵呵 ”
=================================
这当然啦 !
古兄没看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如是不用这个陶珠,只用线材来搭配迁就的话,要用到什么银量级别的线材才可取代陶珠这样的效果,并非说只换了陶珠就可忽略线材了。呵呵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5#

回复 570# yun0251 的帖子

原帖由 yun0251 于 2012-5-4 14:55:00 发表
我用的3009R和君子301臂要不要加侧滑力?

您好yun0251 兄!

为什么要加(侧滑力)呢?!

抗侧滑力(抗滑力 )就一定要加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5:36:0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6#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要实施这个功能就要视唱臂有没有这个功能,如 SME V、V12 唱臂就有这个渐变衰减抗侧滑力的装置了。




.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5:50:2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7#

回复 573# yun0251 的帖子

这个很难讲,要视您的针尖大小、针尖切入角多少度、什么唱针、唱臂现在的状态(灵敏度)情况 和 针压多少,综合各方面而定的,没有统一规律性的。找一张MONO 有人唱歌的唱片,人声从头到屋也保持在中间,左、右声道没有挤压感就OK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8:57:3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8#

各位大侠晚上好!
等我搞好中山音协那个帖后,再慢慢和大家谈讨。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9#

回复 578# 阿杰 的帖子

MONO的小提琴也可以,但最好就用人声咯!

阿杰同志先与大家讨论一下这个事情吧!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0#

回复 576# linnsondek 的帖子

原帖由 linnsondek 于 2012-5-4 19:1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5:22:00 发表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


抗侧滑力应从外到内递减没错,但应递减至1/3 这个说法是否有计算公式证明?侧滑力不仅与圆周半径成比例,而且与线速度成比例;而外圈与内圈的线速度显然是不同的。必须加上线速度这个变量,计算就变得繁复得多了,似乎不宜简而略之。


这个3倍是个大概值,并非100%最精确(因还涉及到很多因素),用一张几乎刻满槽纹的LP量一下最外圈半径计算一下周长多少;再量一下最内圈槽纹半径计算一下周长是多少,然后就知道两者的比例了。

至于线速这个事情,以33.33转作为基数,因每张唱片或同一张唱片,每圈槽纹的宽度 和 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一定把这个情况也很精确地算出来的话,就要每张唱片也要一圈一圈计算阻力大少了,再调整相应的抗滑力,这么累的事情估计是没有烧友会愿意去做的。就算计算出最精确的抗滑力出来,又有多少个烧友的唱臂有渐变衰减抗侧滑力的装置呢?!

如果一定要希望折腾得到最准确的抗滑力出来,就不如用正切臂算了。不用烦这个!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20:56:1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1#

回复 581# dickhk838 的帖子

您好dickhk838先生!

从您的回帖,发觉可能没有搞清楚侧滑力是怎样形成的!

因我不懂绘图,这个事情可找(阿杰)网友了解。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5 00:18:0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2#

原帖由 wub 于 2012-5-5 0:05:00 发表
原帖由 bruce1906 于 2012-5-4 20:42:00 发表
这应该很简单的计算,因为角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离心力可以用半径*角速度^2 来计算,所以如果外圈半径是内圈3倍,外圈的离心力也就是内圈的3倍,换而言之,就是抗滑阻力外为内的3倍。  

非常支持!
侧滑力是来自于沟槽运动拖拉唱针产生的切向摩擦引起的。
因为线速度=2*半径*角速度,半径是唯一变量,与线速度成正比,所以侧滑力也与沟槽半径成正比。
沟槽最内圈和最外圈半径大概也是1/3~1/2之间,因此内圈侧滑力取外圈的1/3没错的。


认同俩位网友的观点!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3#

回复 589# 阿杰 的帖子

您好杰兄!

不如您把(抗侧滑力的变化,就是改变左右声道针压的比例)改为 “ 抗侧滑力的变化,就是改变针尖与左右声道坑纹表面接触的压强大小比例 ”  这不是更清晰?!嘻嘻

您还叫别人用听感来判断抗滑力是否正确! 估计侧滑力的成因也不是有很多 “ 黑社会成员 " 能弄清个明白呢!何况说抗侧力?!

不要说抗滑力用听感来判断是否正确;如针压设置增加 或 减小 0.005g 的量,又有多少系统可分辨出较大的变化呢?且监听者又有多少能明显听出呢? 更何况是增加、或减小 0.005g 针压后才是正确呢?!

前帖说过:就算麻烦一点,拿一张唱片为例,在同一转速下,以唱片的半径变量 和 把唱片一圈一圈不同坑纹的线阻对唱针产生的不同阻力变化也准确算出,再折合唱臂轴承灵敏度的阻尼,最后换算出每一圈坑纹对唱针产生正确的侧滑力是多少后,又如何呢?又有多少支唱臂有这个渐变式衰减抗侧滑力的装置、且准确呢?所以就算告诉别人在某支唱臂、某个唱头、多少针压下、播什么唱片,应施多少 g 抗滑力又如何呢,这个抗滑力的量,只不过是代表某圈坑纹里某段距离内,这个量才正确,其它任何地方用上这个量就不对了。

所以前帖说过,如果一定要在弧形唱臂上折腾出非常准确的抗侧滑力的话,在一般民用弧形唱臂黑胶系统上是无法实施的,如果这么要求高就不如上正切臂了!


.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6 18:05:4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4#

回复 594# 阿杰 的帖子

是呀!
我也记得以前不知在8先生、还是LP前辈的帖里讲过这个事情的,且好象您也把侧滑力的力轨图画了出来,我还把您的图再加了很多东西下去先。哈哈! 不如您把那个图再上传上来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谷仓》这张LP,我早已说过会 “ 搞死 ” 很多音响系统的,特别是第二面,低大拨弦,再加强大的 “ 堂音 ” 时,很多系统的低频就会 " 反卡了 " 呵呵;不过我有次去一位烧友处听这张LP ,就刚好相反了,居然那群低大拨弦消失佐!

您还很怀念去年一齐去听那张《谷仓》时的情景呢?!现在再播这张《谷仓》就更精采啦,比以前更好。下次我带一张电台版的《谷仓》LP,再玩过。

我知道您想讲乜,正切臂几乎不存在侧滑力这个事情,所以就不用烦调教抗侧滑力这个事情,但稳定针压就要加些心思才行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6 17:51:2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5#

回复 599# 阿杰 的帖子

造成唱针向外歪磨损 ,最大的可能性是唱头的摆向角安装不对。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9 15:26:1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6#

回复 618#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8 19:52:00 发表
试听了单声道小提琴没有?
其实不单止《谷仓》,很多交响乐的唱片都有那个现象,起初还不唯意,以为这只是录音现场的本质,因为交响乐团乐器的编排,基本上都是左高右低。
直到某次听到了一张格罗米欧的单声道小提琴唱片...........
明显地听到琴的主体在正中,高把位略偏左、低把位略偏右,仿佛感觉到格罗米欧的左手在琴弦上左右翻飞。
单声道的唱片听出了立体感,过瘾啊......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片挥之不尽的阴霾。
是心理暗示作怪?是格罗米欧复活?还是真正的听感就是如此呢?

MONO 的小提琴经常听。您试下来张 MONO  45 转,用贝森多夫钢琴演奏的钢奏看看怎么样?!呵呵
其实很多烧友还没知道《谷仓》这张 LP 的 “ 啰命 ” 之处呢?
====================================================

(直到某次听到了一张格罗米欧的单声道小提琴唱片...........
明显地听到琴的主体在正中,高把位略偏左、低把位略偏右,仿佛感觉到格罗米欧的左手在琴弦上左右翻飞。
单声道的唱片听出了立体感,过瘾啊......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片挥之不尽的阴霾。 )
----------------------------------------------------
您用立体声唱针播的吗?有这现象您要小心啦!!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7#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9 18:43:00 发表
这些年来听到关于LP的谬论何其多啊。
立体声唱针怎么了?
谬论都说立体声唱针频宽高于单声道唱片,所以一定要用单声道唱头来播才够韵味,坑爹啊。
归根究底的原因,是立体声唱头面对相同的单声道信息,左右声道却无法还原一模一样的信息。

您也清楚那些是谬论,就不要提那些人的那些一般见识了!

单声道唱针 与 立体声唱针的区别不在于频宽上的事情,就算有多大频宽上限差别的唱针,也逃不过唱放均衡曲线上限折止的限制。现时上限最高的曲线标准是RIAA ,也是不过是22Khz 这么多(曲线反译不准确的唱放除外)!


(归根究底的原因,是立体声唱头面对相同的单声道信息,左右声道却无法还原一模一样的信息。)
=======================================
对了!
因立体声 与 MONO唱头的线圈 和 悬挂设计上的不同.....等原因;当用立体声唱头播放 MONO 唱片时是很难保特左右声道还原,能绝对一至性的,所以容易出现左右声道飘移的现象,但幅度是很微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0 15:40:1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8#

回复 625# hifiedward 的帖子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9#

回复 618#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8 19:52:00 发表
试听了单声道小提琴没有?

直到某次听到了一张格罗米欧的单声道小提琴唱片...........
明显地听到琴的主体在正中,高把位略偏左、低把位略偏右,仿佛感觉到格罗米欧的左手在琴弦上左右翻飞。
单声道的唱片听出了立体感,过瘾啊......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片挥之不尽的阴霾。
是心理暗示作怪?是格罗米欧复活?还是真正的听感就是如此呢?

请问:当时播放格罗米欧的什么LP?

这个现象您首先要搞清楚,您当时听的这张MONO《格罗米欧小提琴》唱片是不是用立体声重新制作过的MONO版唱片?因为格罗米欧在Philips 的部分演录,虽原始录音是MONO,但压碟前制作时是用立体声模式重新编制过的,后再压碟,如《巴赫:小无》….等!看一下唱片坑纹是否左右对称就清楚了。


(明显地听到琴的主体在正中,高把位略偏左、低把位略偏右)
================================================
从正常的小提琴录音来分析,您听到的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刚好左右换位了。

一般录音,麦克风只会摆放在演奏者的正面方位,就算以上述这类用立体声制作过的MONO录音唱片来讲,只会是琴的主体在中间、高把位略偏右、低把位略偏左,这样才正确的;而您现在听到的位置就刚好相反了,如果是大提琴的话,您说的现象就对了。您想一下演奏者是怎样特一把小提琴演奏的?这样您就明白了!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原因:1、母带制作时或刻钢模时左右声道相反了;2、您当时听的系统其中某些部位左右声道相反了。



看完以下几段视频后,想一下小提琴的高把位 和 低把位应该在那边?!

谢霖演《莫扎特:回旋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yMDAyODg=.html?f=5539731

海菲兹演《巴赫:小无》视频(请认真留意麦克风的摆放位置)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NTY5MzI=.html

柯冈,用帕格尼尼的神物演《帕格尼尼:钟声》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2NTI5ODA=.html

米尔斯坦演《巴赫:恰空舞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2MjEyNzQw.html


正确的麦克风摆放位置方向。





应该没有录音师是从这个方向摆麦克风录音的吧。呵呵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00:31:0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0#

回复 629# 阿杰 的帖子

哈哈,杰兄当然是不会犯这么低档的错误的!

出现这些情况,不是唱片有问题,就是系统有问题,或者听音环境有问题。

我都讲过 N 次了,如果一定要折腾出很准确的抗侧滑力的话,就不要在支点弧形臂上打主意了。就算 SME V12 也是相对比其它好些而已。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0 22:20:3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