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121#

食饱饱回来啦!..........大家讨论得好热烈啊!先顶后看。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2#

回复 632#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0 17:17:00 发表
直线臂虽然没有侧滑力,但同样也会左高右低。

晚上好杰兄!

请问:杰兄为什么会认为正切臂虽然没有侧滑力,但同样也会左高、右低呢?杰兄可以详述一下吗?另外,问一下杰兄听到这样情况的正切臂是否已调教好了?

就我现服役中的 TT2 来讲:如交响曲、管弦乐、弦乐四重奏.....等作品配器,把小提琴配器在舞台左正前方,而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和 倍低音大提琴配器在舞台的右正前方、右中后、右后方;当播放这样的弦乐配器组合的立体声演、录唱片时,才会出现弦乐的左高、右低。就算用立体声的唱头播放纯 MONO 的小提琴唱片时也不会出现您所说的左高、右低喔(唱片本来是这样的除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0 22:17:1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3#

回复 637# hpstudio 的帖子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2-5-10 20:30:00 发表
我自己的实用来看,加抗滑的多少和唱头的顺性有很大关系,遇到范登豪这种高顺性的唱头,抗滑力就可以调很低,1.4g的唱重,抗滑调到0.3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遇到顺性不是很好的唱头1.5g的唱重分分钟调到1g以上才够,所以,调抗滑还要看头和臂的配合,黑胶里面没有绝对的~~~~同样的唱头不同搭配出来的声音有天壤之别。  

非常认同hpstudio先生的经验体会。

前面我也讲过,抗滑力要施加多少? 是要视唱头特性、针尖形状、针尖大小、唱臂的灵敏度、针压多少,而综合性地因地制宜来决定的。

有很多LP烧友认为把抗滑力设置为与针压一样大小的量。这是非常错误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4#

回复 642#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1 16:40:00 发表
左高、右低只是笼统的称谓,正确来说应该是左声道针压比右声道针压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支点臂侧滑力形成的原因(你、我除外),所以要解释我对于抗侧滑力的见解将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人觉得是哗众取宠,所以有机会见面时再详细探讨。
对于正切臂来说,虽然没有侧滑力,但由于整个唱头滑轮组的移动,需要唱片V型槽右声道侧对唱针施加额外的唱针压力来驱动,这就会出现左声道针压比右声道针压轻的情况。

食饱饱回来了。晚上好杰兄!

支点弧形臂暂时不谈。

(对于正切臂来说,虽然没有侧滑力,但由于整个唱头滑轮组的移动,需要唱片V型槽右声道侧对唱针施加额外的唱针压力来驱动,这就会出现左声道针压比右声道针压轻的情况。)
--------------------------------------------------
我等别人说这个事情等了太久了!终于有人说到正切臂这个问题的骨子里了。

请问杰兄会不会认同,正切臂一定要持水平状态运动呢?

个人认为:正切臂,虽然没有侧滑力,但带动滑轮组运动的力是由唱片V型槽纹把针尖向前拉的力和V型槽右声道给针尖施压的力所组成的,这个力就可使滑轮组向盘中心方向运动了;这样唱片V型槽的右声道与针尖接触处的压强就一定大于左声道,因此往往就会产生右声道的活生感比不上左声道(在相对减小针压下,右声道的声音刚好,而左声道就会浮了)。这个事情我已发现了多年,早已证实正切臂是不能在一个绝对水平的状态下工作的。故此,我坚决把正切臂的水平位微斜于唱盘中心(斜度多少?要视用什么唱头而定),这样上述的事情就没有了,且全频的活生感和信息量都比水平状态时要好。这个实践和理论暂时只得到德哥(HiFi 德)和 clearaudio 厂方认同。但是就算我把正切臂调整为水平状态,杰兄所说的左高、右低也不会在我处发生。

这个事情反而被一些没有使用过正切臂的人笑我不懂调教正切臂,有此做法只不过是怕滑轮组不能过线而已。但是就算我把唱臂调整为水平状态,也从来没有试过滑轮组过不了线(唱片有问题的除外)。不知这样说的人是想什么的?呵呵!

更方唐的谬论就是播放部分新发行的200g再版黑胶时,12K以上就会开叉(原因是由于高音单元延伸不足之故);连最颠峰的钛金高音也12K后就开叉了,不是吧?实在太汗了,呵呵!估计地球的音响发烧友也知道钛金高音单元的性能会去到什么情度吧(或可能是由于钛金高音没有发出像一般高音单元那种长期尖叫声吧);但是为什么播放头版、旧版黑胶唱片时,高频上到19K后也是有血有肉地继续向上延伸呢?难道是我套野对新发行的再版黑胶唱片有偏见,要排挤它们,让它们在12K以后就要开叉。哈哈!…….真的是这样,还是说的兄弟商业味道太重呢?无谓研究咯。呵呵!

杰兄“ 颠覆 ”了传统理论性的单点弧型唱壁,而我又 “ 颠覆 ” 了传统理论性的正切臂。呵呵!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5#

回复 644# 阿杰 的帖子

您这个做法不妥!
正切臂是可通过VTA处的内、外杆来调整唱臂的水平度的。但唱盘是绝对不能有斜度的(必须保证水平状态),如这样的话,个盘很快就玩完,且会产生大量的动平衡失衡。而你说的用大胆超距来修正这个侧压力,也是不妥的!这样正、负的侧滑力就会出来,况且正切臂没有像支点臂那样有抗滑力装置来修正,不建议这些做法。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6#

回复 646#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1 22:13:00 发表
1.如果唱盘不倾斜,那如何保证VTA的统一性呢?(知道为什么加双引号了吧)
2.如果把侧滑力调至刚好和滑轮组的移动阻力相抵消,那还需要抗侧滑装置吗?


您个双引号早就应去掉了,您考虑的问题不够全面呀!要打PP了。呵呵

不要忘记我是讲紧最新款的TT2呀。另外,斜度只不过是比水平状态低10~20CC这么多;TT2与以前旧款的正切臂不同,现在是用空心的圆形石英管和两个滑轮的,且滑轮与石英管的接触处也是设计成圆的;不像以前旧款的SOUTHER、SOUTHER-TQ-I、TQ-I和Master Reference 那样用平板三轮式做悬挂。所以TT2滑轮组的两个轮与圆形石英管的磨擦力是小到不得了的(我做过测试,唱臂在水平状态下只要0.6g的针压,就可顺利过线了),寻迹力强到不得了;所以只要把唱臂调斜小小就足以抵消右声道的压力了。

另外,关于10~20CC斜度造成左、右 VTA 不一至,这个不用担心,10~20CC的斜度(除2 = 5~10CC的变化)造成VTA 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影响到针尖切入角的变化也不会超过1度(在合理范围内),这个变化远比一张有1mm变形的唱片造成 VTA 产生变化小得多。同时在TT2上也不用担心这个,因为 TT2 滑轮组是两轮式、无锁位的悬挂设计,当滑轮组受到微量压力时,它是会向上微升高的。所以综合这些事情 TT2 调斜后,对 VTA 的影响几乎是零的。以前旧款的正切臂就不同了。所以现在 clearaudio 的TTI、TT2的说明书也改了,建议用家把唱臂调斜,但 clearaudio 建议用家的调整范围足有2mm,我建议30CC内就足够了;可能厂家考虑的问题更广吧。


(2.如果把侧滑力调至刚好和滑轮组的移动阻力相抵消,那还需要抗侧滑装置吗?)
=======================================================
就我上面所说的,您这种方法在 TTI、TT2 上就不用这样搞法了,在旧款的正切臂上就有得考虑。另外,你用超距和补常角来抵消这个力,不是不可以,但正切臂的意思还有吗?还正切了吗?呵呵!所以这个双引号,我还是回赠给您。



.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2 00:45:5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7#

回复 646# 阿杰 的帖子

忘了一样东西没有讲,就是条信号线的绕法也是很讲究的;信号线绕得好(力学合理),也可抵消大量右声道的压力的;你懂的!

本来想发些图片上来讲解下,因为本地有个坏份子想翻版 TT2,所以决定不上图。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8#

回复 650#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2 16:41:00 发表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唱臂移动的灵敏度。
1.既然是新款的TT2,倾斜20cc就足够了,那唱盘也同步倾斜20cc这个误差几乎可以忽略。
要知道VTA角度非常敏感,就为了120g与180g唱片相差那么一点点,clearaudio就生产了价格昂贵的动态VTA调整装置,而且销量还不错。
2.对于非常灵敏的TT2来说,超距有那么2mm、甚至1mm就足够了,这点误差我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他还是正切臂结构。
3.记得你曾说过就算把TT2调至水平,也不会听到左高右低。就证明了TT2非常灵敏,他对声音的影响小于可听闻范围,那你还把他调至倾斜,从而产生了同一张唱片VTA的角度会发生渐变的现象,岂不...........

我也讲了,调整为水平状态时也只要0.6g针压就可顺利过线;把唱臂调斜20CC左右,只会对VTA 产生10CC(杠杆原理)左右的实际渐变误差,但影响到针尖切入角只不过是1度之内(在标准范围内),而且TT2是2轮式无锁位的悬挂设计,所以就算产生10cc 的VTA 误差,只要悬挂因10cc 的VTA误差受压,悬挂就会很微量地向上升,这时也可自动修正一些误差了。就算有这些小小误差的产生,也远比右声道长期受压要好;有时什么做法也会有利有弊,要视好坏来取舍了。虽然在水平状态下也听不出左高、右低,但为了使唱片更耐用,我也会坚决把正切臂调斜。


(那唱盘也同步倾斜20cc这个误差几乎可以忽略。)
===========================================
再讲一次,什么唱盘也不能设置倾斜,这样会使轴心、轴套局部磨擦力大增,同时会使转盘转动时产生动平衡失衡。


(要知道VTA角度非常敏感,就为了120g与180g唱片相差那么一点点,clearaudio就生产了价格昂贵的动态VTA调整装置,而且销量还不错。)
=============================================================
120g 与180g 的唱片厚度大约相差1~1.5mm左右,这么大的一个差别,当然会使针尖切入角产生较大的变化,而影响到声音变化也很大。

当播放不同厚度的唱片时,我也不会调整唱臂的VTA 高度来迁就针尖切入角的正确性的,这样既花时间、又麻烦,浪费时间和工作量。

我一向也用几块不同厚度的唱片垫来就回这个变量的。当播放不同厚度的唱片时,就使用不同厚度的唱片垫来就回VAT 的变化就OK了,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也无需经常把VTA调来调去。要明白转盘与唱臂间的高、低变化都会影响VAT的变化,所以两者间谁高、谁低,只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度,作出相应的办法就搞定了。东西是死的,方法是生的,灵活运用原理就OK。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12 18:41:5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9#

回复 649# 中山麦哥 的帖子

原帖由 中山麦哥 于 2012-5-12 1:09: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2 0:20:00 发表
忘了一样东西没有讲,就是条信号线的绕法也是很讲究的;信号线绕得好(力学合理),也可抵消大量右声道的压力的;你懂的!

本来想发些图片上来讲解下,因为本地有个坏份子想翻版 TT2,所以决定不上图。

中山张先生,最好就不要发这些图片上来,如果被那些坏家伙利用了,生产出一些土炮正切臂出来欺骗群从就不好。

哈哈.....还是麦哥仁厚,我当然是不会助长这些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0#

回复 651#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2 16:45: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2 0:20:00 发表
忘了一样东西没有讲,就是条信号线的绕法也是很讲究的;信号线绕得好(力学合理),也可抵消大量右声道的压力的;你懂的!

本来想发些图片上来讲解下,因为本地有个坏份子想翻版 TT2,所以决定不上图。

这样不过瘾,也小气了一点,除非兄台拥有clearaudio的股份。哈哈。

哈哈.....杰兄开玩笑咩。见面时再详谈吧,同时也很怕码一大堆文字。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1#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2-5-12 18:47: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2 0:20:00 发表
忘了一样东西没有讲,就是条信号线的绕法也是很讲究的;信号线绕得好(力学合理),也可抵消大量右声道的压力的;你懂的!

本来想发些图片上来讲解下,因为本地有个坏份子想翻版 TT2,所以决定不上图。

那倒是没必要,全世界就一台TT2吗?看音展大把机器给你拍照~~~~

您好 hpstudio 兄!

那些人自己去音展拍个够,或买一套回来当样板来翻版,这是他们的事。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里面的结构、关系和要点,这是关健的事情。

假如是因我的图再加上描述,把内中最重要的事情说明了,那就不同了。因这样,那些人看明白后,如果真的翻版了 clearaudio 正切臂出来的话,那我不是间接变了帮兇。呵呵!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2#

回复 659# hifiedward 的帖子

晚上好hifiedward先生!
不用客气!·应该多谢我爱LP前辈!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3#

原帖由 KEN 于 2012-5-12 21:49: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12 19:32:00 发表
我支持翻版clearaudio 正切臂!
谁叫他卖这么贵。

报名试用

报名围观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4#

回复 669# 食古轩主 的帖子

您好古兄!近期您的转盘有什么进展?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5#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29 16:46: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29 16:32:00 发表
您好古兄!近期您的转盘有什么进展?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回张兄,这短时间换了进口电机,加了控速器,还加了三个弹簧脚钉。玩得好不过瘾!哈哈。。

哗....您都够 Hi 咯......连电机也换了,再加了个控速器!!赞
古兄讲下换了进口电机、加了控速后,声音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6#

回复 685# 食古轩主 的帖子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30 9:23:00 发表
回张兄,换了进口电机、加了控速后,音场大了一圈,乐器分离度一下子提升到了另一个档次!而最令人高兴的是音乐感染力的提升了:明暗对比、动态对比、高低起伏的表达极其出色!譬如听小提琴,弓弦摩擦的质感、轻重、缓急的细微变化就交代得更为完整,细节多了好多。。。

有如此好成绩,恭喜、恭喜! 。这种表现是合符常理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7#

回复 689# 时光车间 的帖子

这有改善,但最好不要用木架来放置LP唱机。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8#

回复 691# 食古轩主 的帖子

如一定要长用的话,可在架顶加块厚石作稳定和过滤。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9#

回复 694# xzm 的帖子

晚上好 xzm 兄!

个人觉得大理石好,但要三文治式的,底面两块石质要淋身一些,中间那块要高硬度一些。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脚架的稳定度,二来可以过滤不同的外来谐振干扰。成本又低。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40#

回复 696# xzm 的帖子

不用客气!
不够水平,这个不用担心,三块石挟成一块后,叫石店把石块用磨床,底、面也磨一次,这样石块就非常水平了。有机玻璃的声音不够稳、活生感比不上石材。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