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9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87058|回复: 954
58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5:22:00 发表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要实施这个功能就要视唱臂有没有这个功能,如 SM


張生你好, 對不起, 你是否寫錯(相反了)呢? 內圈的抗側滑力應該是大一些?? 圓形愈大, 圓周外圍愈近直線, 即外圈則滑力比內圈小,
音源: 盤臂VPI classic唱頭shelter 90唱放spectral DMC 10, 天進前後級211, spendor SP 7/1, 何氏超低一對
TOP
582#

回复 576# linnsondek 的帖子

原帖由 linnsondek 于 2012-5-4 19:1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5:22:00 发表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


抗侧滑力应从外到内递减没错,但应递减至1/3 这个说法是否有计算公式证明?侧滑力不仅与圆周半径成比例,而且与线速度成比例;而外圈与内圈的线速度显然是不同的。必须加上线速度这个变量,计算就变得繁复得多了,似乎不宜简而略之。


这个3倍是个大概值,并非100%最精确(因还涉及到很多因素),用一张几乎刻满槽纹的LP量一下最外圈半径计算一下周长多少;再量一下最内圈槽纹半径计算一下周长是多少,然后就知道两者的比例了。

至于线速这个事情,以33.33转作为基数,因每张唱片或同一张唱片,每圈槽纹的宽度 和 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一定把这个情况也很精确地算出来的话,就要每张唱片也要一圈一圈计算阻力大少了,再调整相应的抗滑力,这么累的事情估计是没有烧友会愿意去做的。就算计算出最精确的抗滑力出来,又有多少个烧友的唱臂有渐变衰减抗侧滑力的装置呢?!

如果一定要希望折腾得到最准确的抗滑力出来,就不如用正切臂算了。不用烦这个!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20:56:1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83#

这应该很简单的计算,因为角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离心力可以用半径*角速度^2 来计算,所以如果外圈半径是内圈3倍,外圈的离心力也就是内圈的3倍,换而言之,就是抗滑阻力外为内的3倍。
犀牛黑胶微信:rhino_vinyl
TOP
584#

回复 581# dickhk838 的帖子

您好dickhk838先生!

从您的回帖,发觉可能没有搞清楚侧滑力是怎样形成的!

因我不懂绘图,这个事情可找(阿杰)网友了解。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5 00:18:0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85#

原帖由 bruce1906 于 2012-5-4 20:42:00 发表
这应该很简单的计算,因为角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离心力可以用半径*角速度^2 来计算,所以如果外圈半径是内圈3倍,外圈的离心力也就是内圈的3倍,换而言之,就是抗滑阻力外为内的3倍。  

非常支持!
侧滑力是来自于沟槽运动拖拉唱针产生的切向摩擦引起的。
因为线速度=2*半径*角速度,半径是唯一变量,与线速度成正比,所以侧滑力也与沟槽半径成正比。
沟槽最内圈和最外圈半径大概也是1/3~1/2之间,因此内圈侧滑力取外圈的1/3没错的。
TOP
586#

如此说来,磁性的抗滑力设计是比较好的方式,我正在用的唱臂正是磁性设计的抗滑力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587#

原帖由 wub 于 2012-5-5 0:05:00 发表
原帖由 bruce1906 于 2012-5-4 20:42:00 发表
这应该很简单的计算,因为角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离心力可以用半径*角速度^2 来计算,所以如果外圈半径是内圈3倍,外圈的离心力也就是内圈的3倍,换而言之,就是抗滑阻力外为内的3倍。  

非常支持!
侧滑力是来自于沟槽运动拖拉唱针产生的切向摩擦引起的。
因为线速度=2*半径*角速度,半径是唯一变量,与线速度成正比,所以侧滑力也与沟槽半径成正比。
沟槽最内圈和最外圈半径大概也是1/3~1/2之间,因此内圈侧滑力取外圈的1/3没错的。


认同俩位网友的观点!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88#

古兄,等你的试听报告,谢谢你!
有意请电话联系,THANKS!
TOP
589#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4 19:13:00 发表
一直都说抗侧滑力的大小是靠听感来调整,我斗胆作出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靠感觉来调,没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听到抗侧滑力的变化对声音影响的方向。

之所以作出这个判断,是根据许多朋友以人声居中为标的来调整侧压,几乎把他当成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装置。
有必要提醒大家,抗侧滑力引入的目的,是确保左右的针压尽量一致。
很明显,抗侧滑力的变化,就是改变左右声道针压的比例,这样够清晰了吧???!!!
既然和针压有关,我相信靠听感来调整过针压的朋友都知道,当调整到较佳时,针压在正负一定范围内改变,只是高、低频两端的细节发生变化,和中频以及输出声压没有太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抗侧滑力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与人声的结像没有太大的关联。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斗胆作出更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按唱头的推荐来调整针压,没有多少人是按听感来调整的。
TOP
590#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斗胆作出更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按唱头的推荐来调整针压,没有多少人是按听感来调整的。”

服!
要认真试一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