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Dr kuang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3 21:52:00 发表what? 的感觉是对的,只不过他没有说明白侧滑力形成的原因。我以前就曾说过,这是颠覆传统理论观念的一个,只不过能够明白的朋友不多,所以没有讨论下去。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2-5-3 22:34: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3 21:52:00 发表what? 的感觉是对的,只不过他没有说明白侧滑力形成的原因。我以前就曾说过,这是颠覆传统理论观念的一个,只不过能够明白的朋友不多,所以没有讨论下去。 建议阿杰大侠开专贴讨论,最好有图说明,这样更直观。
jacky70
食古轩主
原帖由 lxhgx 于 2012-5-3 15:06:00 发表古兄要换唱盘电机?很期待啊,感觉原电机不是很好,
原帖由 what? 于 2012-5-3 3:36:00 发表的确,纵观古今中外的唱机,基本没见到无抗滑设置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一种真理了。但这种理论一直无法令我自己信服,因为逻辑上不成立,也许是本人认识还不够,还没达到那个水平。但还是得说出自己的看法。据我自己使用和观察其他朋友的唱针所见,排除外力所伤的情况,唱针会歪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向内歪,换言之也就是因为长期有股向圆心的力量,把唱针往圆心方向推而导致的。而抗滑设置则是把唱针往外拉,两股力量的作用导致了唱针往圆心方向歪。唱针理想的状态是在沟槽的正中间,施加在沟槽两边的压力完全相等。为了读取信号,唱针必须均速的往圆心方向移动,而给它移动的动力只是沟槽外侧(动力直切臂除外),唱针是被动往内移动的,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唱针施加在沟槽外侧的力量必定要比内侧大,当然地心引力会化解掉一部分,在这种状态下,抗滑设置又增加了沟槽外侧和唱针之间的压力,那么施加在内侧的力量必然进一步减少,造成左右声道不平衡,甚至跳碟和单边(外侧)磨损严重。基于此,我认为抗滑力并没有起到平衡沟槽两边力量的作用,甚至是背道而驰。欢迎讨论,指出错误,谢谢各位。
36.8℃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4-30 10:15:00 发表黑色的那颗是 氮化硅 陶瓷,白色的是氧化钴。刚开始时器材没进入状态就玩,试用 氮化硅 时感觉偏硬,线条清晰,但中高频偏瘦;试 氧化钴 时则相当理想,比钢珠更为厚润 平衡 饱满,但开机1个小时后,空调 使室温降到25度、湿度到45%时,则觉得这个白色的陶瓷珠不对劲,中低频偏肥,高频齿音有些过了!这时再换成 氮化硅 陶瓷珠,则是非常的平衡流畅,动态、瞬变、质感等等都明显胜出,而且有种温润的感觉,非常受用!无论是氧化钴还是氮化硅都明显比原来的钢珠胜出一截。几块钱的DD(氮化硅10多元)相当值得玩,呵呵。。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9:11:00 发表what?兄这个观点我也认同,唱针被拉着往内圈走应该是受到沟槽外侧的摩擦力!以前看过很多DX说唱头是受到“向心力”往内走的,但我总是想不明白。相对唱片唱针几乎是静止的,应该没有“向心力”吧?如果唱片是静止的,动的是唱头的话(假如唱头在转圈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向心力了。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12:55:00 发表回张先生,这个问题可真没考虑过,呵呵。。这变化估计跟我换臂管线差不多,如果用成品线估计得过千还不一定能有这些效果提升!但是你不能说哪个重要呀!缺了谁都不行,谁都很重要!呵呵
yun025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2:58:00 发表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9:11:00 发表[首先要搞清楚侧滑力是怎样形成的。那种所谓 “ 向心力 ” 小到几乎是零,可忽略不计。侧滑力的成因只有在弧型唱臂上产生,且不同形状的弧型唱臂会产生不同大少的侧滑力,一般:J 臂大于 S 臂大于 I 臂。 font=宋体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5-4 9:11:00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