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与炮轰者 [复制链接]

14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22:00 发表
帕尔曼坐着轮椅在舞台上头冒热气、咧着嘴,在哪里拉琴演奏,您会走上舞台说:请停一下,刚才第45—56小节处,那几个音您拉得不够HIFI,重新再来一边?


帕尔曼估计会这样回答他::下去,回去听你的HIFI音响去!
TOP
14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22:00 发表
帕尔曼坐着轮椅在舞台上头冒热气、咧着嘴,在哪里拉琴演奏,您会走上舞台说:请停一下,刚才第45—56小节处,那几个音您拉得不够HIFI,重新再来一边?

先生的话语对我来说高深莫测、跳跃性极大,恕在下看不懂。您总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最后编辑hownolulu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08:49:56
TOP
143#

回复 141# johnleeh 的帖子

呵呵,先生笑谈,谢谢。
TOP
144#

都是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毫无意义。
玩音响听音乐都是为了高兴,为了开心,难道是为了这种不着边际的无谓吵架。
某些人的表现已经近乎偏执狂了,建议还是先到TW的音响论坛本站去战斗吧,打赢了再回来通报一番。
最后编辑老石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00:33:21
TOP
14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25:00 发表
好久未与先生联系,不曾想到在此遇见,幸会!我说的黄油是指这套组合表现出的器材音色而言,是一种再造美声,它与乐器本真之声是不相符合的。


是啊,“器材之声把情感的表现给掩盖了,涂了一层厚厚的黄油,质地无法辨清”起码说明该器材的音质,音色不佳,并不是真正的美丽,而是音染很重,声音不真实,这样的“美”其实谈不上是真正的美。严格来说,用美声来形容它,是对美的扭曲和侮辱。
TOP
146#

回复 142# hownolulu 的帖子

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TOP
147#

不能把声音从音乐中抽离出来说,可是谁又能把音乐从声音中抽离出来?

其实很多言论不过是古代“白马非马”式空而无用的辩术话语,争论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有的唱片或系统或许音响20要或许都不错,但是内容或者风格我就是不太喜欢,那就不听好了,也没什么啊。不过如果既然要评论声音的话,估计绕来绕去也绕不过那些或类似的中国词。要评论做曲或演绎,那又是另一套话语系统了,没什么矛盾或冲突的。
TOP
14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40:00 发表
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其实如果对HIF或HIFI性有正确的理解的话,其实这个选择或困惑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个问题的话,那只能说明对HIFI的理解失真了。
TOP
149#

670707兄的观点我也比较认同。例如:听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你只顾着数青哇几声叫,那蔡琴知道了也会“无语”,甚至说“您不用买我的唱片了,送您几只青蛙”。
TOP
150#

赞同楼上二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发烧友对于器材声音的HIFI性的理解将锋芒毕露、犀利爽快的声音理解为真实可靠的声音,其实把二十要的精髓理解了,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细节的表达必须有但不能夸张,这种分寸的把握和理解是建立在音乐的理解之上,是按照演绎者客观事实的演奏而表现得;多听现场不是把音乐厅之声搬回家而是将器材之声接近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像一个真实的乐队在表演;长笛演奏者手指能灵敏地感觉腔体的震颤但器材之声不能完成,而木塞震动发声的原理是应该知道的;请诸位在聆听现场时多关注于音乐本身的呼吸和流淌性,因为那是乐谱中演奏表情记号要求的,我们的器材之声能将其还原,那才是真功夫呢。
TOP
15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40:00 发表
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音响性(HIFI)和音乐性是不应该被生生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总有一种平衡、协调或者妥协来达到,是一个完整不可或缺的整体,强调某一部分都是错的。
听现场音乐,比如音场定位不是那种针尖式的、低频也往往不是拳拳到肉捶心口的,小提琴的声音也没有一些器材表现出的染色,它就是真实、非常鲜活地在听众面前。
最后编辑hownolulu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08:48:29
TOP
15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8:09:00 发表
赞同楼上二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发烧友对于器材声音的HIFI性的理解将锋芒毕露、犀利爽快的声音理解为真实可靠的声音,其实把二十要的精髓理解了,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细节的表达必须有但不能夸张,这种分寸的把握和理解是建立在音乐的理解之上,是按照演绎者客观事实的演奏而表现得;多听现场不是把音乐厅之声搬回家而是将器材之声接近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像一个真实的乐队在表演;长笛演奏者手指能

说的不错,学习。
TOP
153#

回复 152# hownolulu 的帖子

先生客气,互相学习。
TOP
154#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2-3-3 7:43:00 发表
670707兄的观点我也比较认同。例如:听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你只顾着数青哇几声叫,那蔡琴知道了也会“无语”,甚至说“您不用买我的唱片了,送您几只青蛙”。
你的讲法也没错,因为我听音乐时也不是很注意那些细微之处的,但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月光小夜曲内的青蛙不见了,又或变成鸟叫,那蔡大姐又会怎么说呢?
最后编辑ycz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13:06:04
TOP
155#

回复 154# ycz 的帖子

回先生,人的感官注意力具有相对集中性,一首乐曲中有主唱(或主奏)与和声(或伴奏)之分,我们更多关心于主题或主旋律,而将伴奏部分过于突出是为了“效果与色彩”。
TOP
156#

回复 110# eric 的帖子

谢谢版主。
音乐无限
TOP
157#

刘大炮二十讲讲得好,他能在音展上搞一套有说服力的音响器材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TOP
158#

纯粹的理想主义理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理论。
TOP
159#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13:10:00 发表
回先生,人的感官注意力具有相对集中性,一首乐曲中有主唱(或主奏)与和声(或伴奏)之分,我们更多关心于主题或主旋律,而将伴奏部分过于突出是为了“效果与色彩”。
如果一套器材伴奏部分都表现不好或不真实,就好比如青蛙叫变成鸟叫,那何来主奏部分会好会真实呢?
TOP
160#

这个得顶,对高手来讲,可能会对刘老师的是谁有质疑,这是好事,没有摩擦哪来火花?对于我们这些幼稚园阶段的人来讲,无疑是一盏指明灯!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