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172737475767778» / 29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70707的帖子 [复制链接]

查看: 938429|回复: 2891
741#

回复 739#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有时串门儿,看热闹能感觉到理念,水平的不同。。。有点儿意思。
TOP
742#

回复 741# 蛋黄 的帖子

删除。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3-26 19:38:37
TOP
74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1-10 20:49:00 发表
老哥,我把写给八先生的帖子链接过来,请您过目、指正,谢谢: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199914&page=36

好贴是要搬回来滴;
我讲个故事,有位烧友拥有旗舰卡玛并按一致建议使用KONDO的旗舰前后级(其中二套“圣殿”)来驱动,后来我们一起交流,建议使用另外两套后级功放作桥接驱动,在他将信将疑之下开声,他恍然大悟道:优美的人造音色在明察秋毛的音场面前已经微不足道。再换上另一套准确无误的大功率前后级,他说:现场没有如此大声压和纯净水的味道。举此列我想说明:音响器材不是精密仪器,需要做出特色,它必须反映设计师对于音乐之声的理解;音响器材还原是唱片录音的原信息,它不仅包括录音师的声学理念更包括演奏者(含指挥、歌唱家)的艺术思想和由此产生的声响;发烧友应该有自己好声观念,产能产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声局面。现在我来就最近发过的帖子结合以上观点分述如下:
1.音响器材不是精密仪器,需要做出特色,它必须反映设计师对于音乐之声的理解;
不少朋友将音响器材用物理指标进行衡量,我请问:南方人吃面食机会少,北方人的手擀面那种劲道和滑爽的口感是真实并非虚假;大师拉出的小提琴声不同样如此吗?唱片信息里并非由此细节,但是器材能做出这样的表现我们不能说它假,对吗?一场成功的现场演奏之声就是“鲜活”二字,但是不可用数字指标衡量,音响器材之声做到它就是设计师的调声功夫和对音乐的理解。
2. 音响器材还原是唱片录音的原信息,它不仅包括录音师的声学理念更包括演奏者(含指挥、歌唱家)的艺术思想和由此产生的声响;
常听古典音乐的朋友肯定知道托斯卡尼尼、福尔特文格勒、卡拉扬,然而他们都有各自的指挥乐队之声,即便在不同唱片公司、不同录音师和制作人手中灌录出的唱片其指挥风格和固有的乐队之声仍然不变的,有人撰文说:“托斯卡尼尼调教出来的乐团,其声音建立在清晰但份量较轻的低音区之上。你可听出,较多的音流从高音区飘来。这种辉煌的声音成为托斯卡尼尼的铭纹。富尔特文格勒则是云泥之殊。他的声音由厚重的低音区而起——从他那里你可能听不到清晰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你转向托斯卡尼尼时历历在耳。。。”您在器材调声中是否关注过这些真实的美声呢?
3.发烧友应该有自己好声观念,才能产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声局面;
我认为音响器材之声应该有发烧友调出的色彩感,一道菜用清水蒸熟没有任何油、盐等佐料能下咽吗?我们需根据音响器材选用的材料特性或线路原理调配成富有个性的色彩之声,这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音乐之声的理解。纵观上世纪各大交响乐团,在其顶峰时期都有不可替代的乐团之声,这同时也是他们色彩的体现:托斯卡尼尼、福尔特文格勒、卡拉扬、莱纳、赛尔、奥曼蒂、比切姆、切利比达克、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穆拉文斯基、安塞美等大师调教的管弦乐色彩。
最后编辑蛋黄 最后编辑于 2012-01-10 20:59:28
TOP
744#

回复 743# 蛋黄 的帖子

删除。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3-26 19:39:11
TOP
745#

回复 742# 670707 的帖子

先生,同好之间的交流可以激发个人的能动性和潜能。
TOP
746#

回复 745# 蛋黄 的帖子

删除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3-26 19:39:38
TOP
747#

回复 744#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我串门儿看出问题不知如何表述,还是先生有料。。。
TOP
748#

回复 747# 蛋黄 的帖子

删除。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3-26 19:39:57
TOP
749#

回复 748# 670707 的帖子

删除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3-26 19:40:16
TOP
750#

回复 749#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此刻失去权益。看资料,看贴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