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六交响曲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2004.6
演奏时间:79.37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11022FIV.3-zt2v.h-3BhKdU&id=4822001887&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其父亲为小提琴家,母亲为钢琴家;就学于威尔第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曾师从瓦罗夫斯基、沃图、朱利尼,;
1968年担任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
1971年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81年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签订3年客席指挥;
1983-1986年期间成为伦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1978年起率领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并担任艺术顾问;
1986年,他又创办了马勒青年乐团,并兼任音乐总监;
1989—2002年,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2002年,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总监。
阿巴多性格沉稳、内敛,他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是对作曲家的尊重,把乐曲内容准确的呈现,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为“第二个托斯卡尼尼”。
不同时代的指挥也都各有不同风格。那些沉迷于富特万格勒充满戏剧性的诠释的乐迷,自然认为卡拉扬过于雕琢,而习惯了卡拉扬雕琢沉溺的,自然又觉得阿巴多朴素得有点土气……
阿巴多2000年对外宣布患胃癌,治愈后进行一系列音乐活动,音乐界对此评价为“生命的”脱胎换骨”这张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便是力作之一,背景资料介绍如下:
2004年阿巴多受柏林爱乐乐团邀请举行几场回访现场音乐会,并于同年6月演奏马勒第六交响曲,就他本人而言曾多次演出并灌录了该部作品,出于DG唱片公司的就有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录音,此次仍然由该唱片公司完成现场录制工作。不同以往的是指挥家将流行处理方式回转到本作品1906年首演时的将慢板乐章置于第二乐章,而将常规第二乐章谐谑曲与慢板乐章位置对换,为此阿巴多的理由是:作曲家对妻子爱的主题旋律是恒定的,变化的是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另外将慢板乐章放在第二乐章以形成与第一乐章表达音色上的强烈对比。
著名的马勒评价家大卫 古特曼对此张唱片说到:“被有意淡化的弦乐呈现出室内乐般的清澈空旷的效果。。。”(音响发烧们请注意:“室内乐般。。。的效果”必须还原出来,这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