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AC & PC FI)刻录实验一(313楼)刻录实验 二(315楼) [复制链接]

查看: 136247|回复: 321
301#

错误删除
最后编辑truemusic 最后编辑于 2013-04-20 10:40:58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2#

错误删除
最后编辑truemusic 最后编辑于 2013-04-20 10:41:19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3#

错误删除
最后编辑truemusic 最后编辑于 2013-04-20 10:42:30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4#

抓轨实验 五

未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和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的文件是什么关系呢?现在从微观上分析一下这几个抓轨wav文件。

文件的开始和结尾都有一段0采样,也就是静音。
在这几个文件中相同时间段截取0.002秒非静音波形图放大到全屏。
ATAPI-CDROM-DRIVE-50MAX  偏移值为+12

PIONEER DVD-RW  DVR-111   偏移值为+48


ATAPI-CDROM-DRIVE-50MAX  偏移值为 0


PIONEER DVD-RW  DVR-111   偏移值为 0


寻找一个特征采样点,这里找了一个电平最大点。右键点击看看采样点属性。
前两图:采样点位置顺序数采样值完全相同。左右检查各采样点也完全相同,波形一致,和前面判断的一致。他们是相同的抓轨文件。
看第三图:他的特征点位置偏右,顺序数正好比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的文件加了12,采样值相同。左右检查可比对采样点也完全相同。可比对部分波形一致。
看第四图:他的特征点位置更偏右,顺序数正好比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的文件加了48,采样值相同。左右检查可比对采样点也完全相同。可比对部分波形一致。
由于截取是随机的,可任意重复比对。我们可以认为未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数字声波平移了(-向左、+向右)光驱读取采样偏移值的数字声波。也就是说除了静音部分,有效数字声波曲线是同一曲线。
光驱读取采样偏移值就是数字声波左右平移的采样数,改变的只是起始时间!这个偏移值是光驱制造差异造成的,跟CD中的wav文件无关,当然也不能改变wav文件!!!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5#

抓轨实验 六

前面直观分析了抓轨文件的差异。现在再用数字化分析一下。用Hex Workshop同时打开设置读取采样偏移值和未设置的两个文件。



除了文件标记,开始、结尾都是0。和波形图显示的一样就是一段静音。

简单比对发现两个文件有效数字开始的位置不同。就是静音长度不同。
现在操作一下,将两个文件开始的有效数字对齐。就是把静音长度弄相等。


再把结尾对齐。剪去相等的静音。




形成两个新的数字文件。
比对两个数字文件。


两个文件完全匹配,没有任何差异!
数字化分析,进一步证明,他们是相同的数字声波,中间没有任何差异!差异只在首尾!差异值就是读取采样偏移值。
我们看一下http://www.accuraterip.com/driveoffsets.htm。最大的偏移值是+1508,换算成时间就是1508/44100=0.0342秒。
结论三:当CD抓轨文件开始结尾有大于0.0342秒的静音时。任何正常抓轨方式得到的wav文件。其有效(非静音)数字声波文件是同一文件。不存在任何差异!!!
       当CD抓轨文件开始或结尾静音小于0.0342秒或没有静音时。开始或结尾最多损失0.0342秒的数字声波。除此中间文件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任何差异!!!

注:0.0342秒是为了形象化表述,可能以后随光驱的变化而变化。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6#

抓轨实验 七

抓轨实验结论一中有个条件就是不是防拷贝CD。防拷贝CD真的防拷贝吗?我们用普通抓轨软件抓防拷贝CD时,有个现象,就是光驱到结尾时转个不停,只能中断抓轨。看一下EAC抓防拷贝CD的log文件。


发现可疑位置都是在结尾处。
其实这技术太简单了,就利用了CD格式的缺陷和光驱的傻。看一下防拷贝CD的示意图。

正常的CD音轨最后一圈有结尾中断,而防拷贝CD最后一圈是闭合的。光头找不到结尾就在那瞎转。这样抓轨得到的wav文件中间会有问题吗?

CD抓轨就先聊到这里,但结论没有下全。后面做复制CD实验。到时再下更经得起考验的结论。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07#

既然楼主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客观的结论,相比也不需要我在多补充什么了。。。
(翻翻我以前的帖子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楼主已经通过实验破除了迷信,或者说找到了科学的钥匙,不再被这论坛中弥漫着的玄学和商业渲染所迷惑;
不再因为故弄玄虚的炒作而让钱包出血。。。

在此,如果楼主是爱音乐之人,现在就应该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论坛,这里不是真正爱音乐的人聚集的地方。。。
或许楼主会心存一丝希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普度众生,把玄学和商业炒作从这里扫地出门,那我还是劝楼主放弃。因为,网页顶上的二十多个广告已经说明了一切。商业运营就是这个论坛的根本,这里,不适合楼主。。

印象里好像就是楼主找我翻译的 HQPlayer 设置说明吧,那时候就看得出来楼主是个好学之人。。
在这个论坛里我也已经讲过不知多少次这些大道理了,只可惜说完就是石沉大海,没人回应。。
楼主若想有更高的发展,最好的便是离开这里,到更专业的圈子中去,到更科学的环境中去。。
TOP
308#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3-4-24 18:16:00 发表
既然楼主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客观的结论,相比也不需要我在多补充什么了。。。
(翻翻我以前的帖子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楼主已经通过实验破除了迷信,或者说找到了科学的钥匙,不再被这论坛中弥漫着的玄学和商业渲染所迷惑;
不再因为故弄玄虚的炒作而让钱包出血。。。

在此,如果楼主是爱音乐之人,现在就应该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论坛,这里不是真正爱音乐的人聚集的地方。。。
或许楼主会心存一丝希望

支持您的说法!也支持T兄这位敢于以科学实验破除音响玄学迷信的达人。在此论坛一段时间,见得最多得是生意论,来,也是看看新产品信息而已,还得戴有辨别的眼镜来看。
TOP
309#

回复 307# HappyWater 的帖子

兄所言极是。再次对上次烦劳表示感谢。只是现在各音响论坛都没有纯交流的环境了,我展示实验也不想改变谁。回不回复都无所谓。
玩的是乐趣 享受的是音乐。
TOP
310#

原帖由 truemusic 于 2013-4-25 8:15:00 发表
兄所言极是。再次对上次烦劳表示感谢。只是现在各音响论坛都没有纯交流的环境了,我展示实验也不想改变谁。回不回复都无所谓。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兄台既然已经找到真理,鄙人只想再助兄台一程:
实验已经证明,CD是可以准确抓轨的,除个别防拷CD(当然还要看防拷类型,前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需要特别处理一下以外,一般的CD都是可以正确抓轨的。当然,最简单的破解防拷的办法就是用台式转盘读碟然后用数字录音器(比如说D50吧)直接拦截SPDIF的输出。不过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根本不用这么麻烦,电脑光驱都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即便这个型号的光驱被防拷了,换个型号说不定就绕过去了的。毕竟,比之于台式转盘,电脑光驱简直就是水一样的价格,坏了就换不心疼。

既然数据输入部分已经不再有任何疑问了,则台式CD转盘是完全可以扔掉了的东西了。。
那么,音频输出部分怎么样呢?
或许兄台还未体会到,亦或者已经有所察觉;实际上输出部分也根本不需要什么很昂贵的DAC。
有人说Jitter对声音的影响,或许以二十年前还是正确的,但在现如今来说,根本就是个噱头,甚至可以说是个笑话
(盲听实验得到的数据,Jitter 的可闻门限是 200-250纳秒,而稍好一点的晶振都能达到皮秒级别)。
不但说是Jitter,连采样率和量化深度都是一样。192KHz 24bit 甚至 384KHz 32bit(浮点),都是作为音频剪辑和编辑时才需要的内部交换数据格式而已。对于人类的耳朵,44.1KHz 16bit不但是够用,而且是游刃有余的(more than enough)。
    ——面对着这样冰冷的现实,鄙人早已选择放弃折腾什么昂贵的高端的解码器,转而选择小型监类。像什么M-Audio 德国坦克 或者其他一些品牌的小型音频编辑用外置DAC,也就花上一千来块,买个旧货就可以了。

既然说数据输出部分也没问题,那中间的数据处理部分呢?也就是说,Mac 也好,Windows也罢,甚至linux也算,有什么区别么?
我相信在此兄台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它们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只是因为梦寐而带来的恐惧而已。。
---------------------

实际上最终能对声音造成影响的,值得仔细摆弄的,只有音箱的摆位,室内的布置,模拟放大器的调试;和最最根本的,音乐曲目的斟酌。
然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如果有心,就尝试自己制作个功放,编制属于自己的声音;如果无意,亦可静坐品茗,聆听天籁,自在逍遥,返璞归真。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3-04-25 13:57:3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