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168挺有意思!----------浅议网上交流 【谢绝“老... [复制链接]

101#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10-1 13:02:00 发表
1)录音师的工作就是记录.我们烧友听到比录音师多的信息是可能的.这取决于录音师的监听系统,有些音乐细节录音师未必听到,但是记录在唱片里面啦.所以,坚决反对有些烧友终极目标就是听到录音师听到的.

2)发烧友是唱片演奏家.正如我以前认同的"发烧友的乐趣就在于音乐的再造".



曾在唱片内看到威尔京生的录音工作照,他带的耳机跟今天的卫星箱差不多,所以我很早就提出过疑问,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多伟大。
但回过头来说,如果唱片上记录的信息你的音响反应不出来的话,就意味着有些音乐信息会丢失了,如果你喜欢上丢失信息的声音,那只是你个人的爱好,与好声无关。
日本人由于寸金尺土,家居环境较小,却偏偏喜欢大音箱,所以在音源以及环境等方面放弃一些引起低频驻波的信息,使声音变得很动人。
这么难搞的都被他搞定,的确是高手,美其名叫唱片演奏家。
可整套器材如果更换一个良好环境的话,出来的效果就会变得非常古怪,所以全世界都把这种声音称为萝卜味。
可怜那些日本傻B,被人嘲笑了,还独自洋洋得意。
TOP
102#

杰兄,当年经典的器材,多数仍被日本人所收藏,很多有名的hifi品牌都受日本人的影响,不要小看日本人对音乐以及电子行业的贡献吧,你到过日本听过他们的音乐厅,听听他们的乐团再骂人家是井底之蛙好了。
音乐与生活

TOP
103#

回复 101# 阿杰 的帖子

难道 “好声” 之前,先要丢失信息??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4#

唱片演奏家 = 真正的摄影师~~~~~~~~??



这两天偶有去一下关于摄影的帖里逛逛,发现很多不对头。


有人问:“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摄影师”?


用世上最好的相机 + 定焦镜能把天下最美的女人拍成最丑样的,才算是真正的摄影师。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5#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 17:55:00 发表

用世上最好的相机 + 定焦镜能把天下最美的女人拍成最丑样的,才算是真正的摄影师。

回想我三十年前刚玩摄影时就无意中用灯光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拍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呵呵,同好阿。
TOP
106#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10-1 17:2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10-1 13:02:00 发表
1)录音师的工作就是记录.我们烧友听到比录音师多的信息是可能的.这取决于录音师的监听系统,有些音乐细节录音师未必听到,但是记录在唱片里面啦.所以,坚决反对有些烧友终极目标就是听到录音师听到的.

2)发烧友是唱片演奏家.正如我以前认同的"发烧友的乐趣就在于音乐的再造".


阿杰兄,大家其实一直都在追求把唱片里面的信息挖掘出来,可能方法不同而已.

日本和香港的大城市居住环境相近,楼价也是全球前十名.貌似第一是伦敦.环境小是会制约玩音响和还原唱片的信息,这是个事实.不过,也不是一概而论,也有日本烧友的听音环境不错.

至于日本人的声音审美取向,我和你一样,并不认同.个人觉得太过倾向分析力,线条,高频,缺少一点密度,质感,力度,简单说是声音经过了美化和修饰,不过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声音风格.我就听过一个好友的搭配:老佛爷前级+金嗓子后级推JBL4344,也有自己的美.
最后编辑jacky70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18:18:01
TOP
107#

回复 105# 南海十三郎 的帖子

原帖由 南海十三郎 于 2011-10-1 18:06: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 17:55:00 发表

用世上最好的相机 + 定焦镜能把天下最美的女人拍成最丑样的,才算是真正的摄影师。

回想我三十年前刚玩摄影时就无意中用灯光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拍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呵呵,同好阿。


估计南海兄还没有完全理解上述真正摄影师的要求?
按南海兄三十年前的拍摄结果,只能算是准摄影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21:36:3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8#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10-1 17:33:00 发表
杰兄,当年经典的器材,多数仍被日本人所收藏,很多有名的hifi品牌都受日本人的影响,不要小看日本人对音乐以及电子行业的贡献吧,你到过日本听过他们的音乐厅,听听他们的乐团再骂人家是井底之蛙好了。


阿杰兄推崇的MC唱头,据说也是日本人发扬广大的和推波助澜的(市场方面).

日本的音乐厅就没有听过,欧洲的金色大厅就听过,不是国内音乐厅可以比拟的,都是几百年前的建筑,搞不清楚,咋处理的那么好.另外欧洲大教堂的声学效果也很好,即使是周末礼拜的简单合唱,都非常清晰,没有干扰的回音.
TOP
109#

今天国庆节,无聊,顺便逛了下鸭寮街,搞了些补品电容,本来想搞点黑胶,无功而返,只搞了四张.CD倒是收了几张.上个图,活跃下气氛.

其中CHESKY那两张是没有开封的.另外有一张是美国TONBO公司发行的,我以前没有见过这家公司的CD,也请了解的不吝赐教,这家公司出品如何?当时还有一张安赛美的<图画展览会>,因为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品质,没有收,不知道是否走宝?
SNC1491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1.jpg

SNC1491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2.jpg

SNC1491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3.jpg

SNC1491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4.jpg

SNC1491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5.jpg

SNC1491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6.jpg

SNC1491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7.jpg

SNC1491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8.jpg

SNC149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19.jpg

SNC1492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4:35 上传)

SNC14920.jpg

最后编辑jacky70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18:44:35
TOP
110#

这些补品,希望不让我失望,让我离理想的声音可以更近一步.
SNC1492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 18:45:55 上传)

SNC14921.jpg

TOP
111#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10-1 17:33:00 发表
杰兄,当年经典的器材,多数仍被日本人所收藏,很多有名的hifi品牌都受日本人的影响,不要小看日本人对音乐以及电子行业的贡献吧,你到过日本听过他们的音乐厅,听听他们的乐团再骂人家是井底之蛙好了。


HPSTUDIO兄是专业人士,天天和现场打交道的人,我比较尊重,或者叫尊重科学.
TOP
112#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10-1 17:33:00 发表
杰兄,当年经典的器材,多数仍被日本人所收藏,很多有名的hifi品牌都受日本人的影响,不要小看日本人对音乐以及电子行业的贡献吧,你到过日本听过他们的音乐厅,听听他们的乐团再骂人家是井底之蛙好了。

我没有小看日本的DD,我自己也有用日本的器材.
罗卜味是公认的.
TOP
11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 17:34:00 发表
难道 “好声” 之前,先要丢失信息??

从源头上减少信息或添加唱片以外的信息,的确比较容易改变声音的频率分布,从而获得自己喜欢的味道,许多人都乐于此道.
TOP
114#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10-1 18:13:00 发表
阿杰兄,大家其实一直都在追求把唱片里面的信息挖掘出来,可能方法不同而已.

日本和香港的大城市居住环境相近,楼价也是全球前十名.貌似第一是伦敦.环境小是会制约玩音响和还原唱片的信息,这是个事实.不过,也不是一概而论,也有日本烧友的听音环境不错.

至于日本人的声音审美取向,我和你一样,并不认同.个人觉得太过倾向分析力,线条,高频,缺少一点密度,质感,力度,简单说是声音经过了美化和修饰,不过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声音风格.我就听过一个好友的搭配:老佛爷前级+金嗓子后级推JBL4344,也有自己的美.

1.对于唱片上的信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清晰就是清晰,模糊就是模糊,来不得半点含糊.
2.英国人比日本人聪明多了,只追求迷人的中频,器材放到那里,都一样甜美,这就是英国声.
3.对于LP来说,日本复刻模拟录音黄金时期的唱片曾遍布大街小巷,其中不乏经典的名版,他也代表着日本人的声音审美取向.
TOP
115#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10-1 18:46:00 发表
这些补品,希望不让我失望,让我离理想的声音可以更近一步.

好东西!口水一地。
TOP
116#

回复 113#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10-1 19:31: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 17:34:00 发表
难道 “好声” 之前,先要丢失信息??

从源头上减少信息或添加唱片以外的信息,的确比较容易改变声音的频率分布,从而获得自己喜欢的味道,许多人都乐于此道.


真正一套好的系统必须具备高速的响应能力,总体平衡、高效的解释能力,无色、无味如同一盘清水的声底,尽可能避免信息的大量流失,谢绝一切附加的音色、音染;最后出来的声音效果取决于一切软件。

这样的话,美妙的音乐就会迎临您的府上。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0-02 17:10:2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17#

我不理什么解析力有多高,高频有多靓,低音有多劲,....,我听到自己觉得好听才是硬道理,如果能百听不厌,越听越想听,整个人能沉浸在音乐中就是最好的,别人不喜欢其实一点都没关系,自己喜欢了就好.
TOP
118#

日本版黑胶古典的是很干,但是爵士黑胶却是很不错。
我跟过日本有名的录音师录交响乐,从监听听到的声音与我平时听的日本味完全不同,完全是DECCA味,宽厚而且动态很大,当然主话筒的方式也是DECCA TREE,日本人很严谨,只要能用工具的,一定会用,日本人录音前会研究曲目和多个录音版本,甚至研究录音棚的设备说明书,录音喜欢多次对比现场声然后调整平衡,当场能混出水准很高两轨小样。
德国的录音师喜欢用细腻的话筒、录出细腻的声音,这点跟我平时听的德国唱片声音很接近,德国人录音的技术手段不多,不怎么爱听现场,不在棚里调平衡,应该是打算后期再做,但求低噪音,对环境要求吹毛求疵,对录音的曲目有很多个人见解,会对指挥和作曲家有很多要求。
音乐与生活

TOP
119#

回复 114# 阿杰 的帖子

关于“英国声”的认识,自己最近有了一些变化。
“英国声”的源头应该来自于BBC,作为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BBC对声音的取向很大程度影响了英国人对于音响的取向。在40年代,BBC曾经做过一次很大样本的各民族听觉频响曲线的调查统计,这条等响曲线并不平直。BBC发现把器材的声音处理成这样的等响曲线,在听感上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过有很多同行并不认同BBC这个观点,他们坚持器材应该做出尽量平直的频响曲线,以真实反映录音的原貌。于是在40年代当时的两大监听喇叭阵营就曾经有过那么一场传说中的学术辩论,一方是主张平直的JBL,另一方是主张按人耳修正的天朗。于是天朗被批判“朦”,JBL被批判“粗”。
70年代日本音响发展阶段,很多日本大公司涉足音响业,于是这个时期日本音响工业曾经做过很大量的声学基础研究,期间一些就特意研究过日本人的平均等响曲线,还有研究得出自然界中声波正负半波不对等这些结果,这些结果最终反映在日本的音响器材上,并成为“日本声”的基础。所以阿杰说外国人讥讽日本器材声音“萝卜味”而日本人沾沾自喜,其实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客观依据。
发烧友之间讨论“好声”往往并无结果,严格的专业机构进行严谨的实验,都得出不同的频响曲线来,两个不同个体之间恐怕更难辩出个输赢对错。不过如果发烧友能知道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大致是怎样的频响曲线,那么玩音响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冤枉钱。
TOP
120#

回复 117# 丽.君在前哨 的帖子

这才是音响欣赏之道。
不过如果能把自己的感性喜好做到数据量化,那么无论给你日本器材,英国器材或者美国器材,基本都能捣鼓出自己喜欢的声音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