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647|回复: 674
5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15:40:00 发表
唱头越高级、针尖越细,要求唱片品质、品相、成色越高。

品质不用说,任何时候品质不好的唱片声音就不好,这个情况什么唱针都是一样的。关于品质——我的理解应该包括录音母带(母盘)品质、后期处理制作品质、唱片片基材料品质、生产工艺对产品的影响,以及包装品质等等。

“唱头越高级、针尖越细”要求品像、成色越高,应该有多种解释。

1、从爱护唱针的角度说,长期或经常播放品像成色太差的唱片有可能损害针尖,加速针尖磨损老化。

2、从唱片还原效果的角度说,针尖越细越有利于读取到唱片坑纹底部的信息,越能反映唱片坑纹里的更多信息内容,声音还原效果更好。

3、还是从还原效果角度看,由于针尖越细越有利于读取坑纹底部信息(针尖可下到坑纹底部和音轨底部),在几十年前细小针尖没有流行和普遍应用的时候,绝大多数唱头使用的都是锥形针尖,这类针尖由于接触半径较大,因此无法下到音轨底部和细小的高频坑纹底部,只能读取到音轨较上层信息和高频坑纹的表层信息,这就无形中把“音轨底部”的信息坑纹给保护下来了。
尽管许多古老的唱片表面上看已经磨损的非常严重,只要没有物理损伤(划伤等),彻底洗干净了,播放出来的效果真的是一流水平哦。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细小针尖来说,它读取到的底部坑纹信息几乎是全新状态的头版。这也是我的亲身体会,只要针尖足够细小,大多数老唱片都有“看上去成色很差但实际播放效果仍然很好”的共同特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2#

原帖由 LP 于 2011-9-30 21:59: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17:56:00 发表
没错!我的广普话就是这么差的了。哈哈。
并且,很多字不懂输入,输入这些已用了好几种输入法,有时不会输入的字,找个同音就算了,估计大家也应看得明白。哈哈。
谢谢您的指出!


喂:(你同台坐的李同学用底声讲) 中同学!我刚才听语文老师讲,作文不准用同音字阿,如用了会被扣分的,你想1

当然最好用词用字准确,特别是专业词汇词语错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大不一样。这里吹水就没有那么严肃了,故意使用错别字同音字近音字的也常见,看不明白就懒得管吧。不过,要想大家都看明白少些误解,还是尽可能用词用字准确的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23:17:00 发表
您好我爱LP兄!您说的都是实情。我有个朋友就更典型了,他以前很多LP在家里听也没什么“炒豆声“,带唱片到我处几乎每张都有不同程度的集声,我说他的唱针太粗读不出来,反而他说我的唱针不好。后来他升级了唱头后,打电话给我说:他手上70%的LP都有问题,并且很多集声,我笑他终于明白了。

VDH 唱头也是要求唱片品相很高的。

中山张兄说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有人拿唱片来我这里听,听到了很多“炒豆声”,唱片的主人就说我的唱头不好,理由是他在家里听没有那么多“炒豆声”。我同样告诉他:是他的唱头针尖太粗读不到坑纹底部深处的信息,所以反映不出坑纹底部灰尘颗粒的存在,这类无规律的细小“炒豆声”是唱片被灰尘颗粒污染引起的现象,只要彻底清洗干净,炒豆声就会大幅度减少。他不信,理由是:他已经手工清洗得很干净了,不可能还有灰尘……。哈哈!我只好用洗碟机帮他把唱片试着再清洗一次,再播放,炒豆声基本消失。这下他相信是唱片脏了,可仍然不相信自己的唱头针尖“粗”…………。无语!!

不过个人理解,唱片脏可以清洗干净恢复原来面目,不是品像问题。唱片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磨损、或出现了物理损伤等,才是品像问题。当然往往太脏的唱片磨损也相对严重些,但不绝对,这与二手唱片的上家使用习惯、爱护程度有关。中山张兄是怎么理解唱片的“品像”呢?能否谈谈你的观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22:56:00 发表
松香味兄,您就别笑我啦,文字输入方面,我已经很努力改善的了。 哈哈。

呵呵,我没有笑你的意思,相反,很理解你。我能听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州话,也基本能看懂你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之间语言交流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5#

回复 470# JWang 的帖子

有没有?用事实说话吧。

你拍拍脑袋想想,音轨两侧信息坑纹难道只是(音轨)沟槽上半部分有下半部分(沟槽底部两侧)没有?粗针尖和细小针尖落在(音轨)沟槽的(深度)位置一样?读取信息的能力也相同??想不通就找一只针尖细小的唱头试试再想,想明白了再来说话不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6#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10-1 10:17:00 发表
谢谢开心果的图。我这次再帮松香味来钻次牛角尖, 看看他讲法是不是有理。他的讲法要下很多前提才成立。

一个圆针头落在AB[

我的理解和观念与你都完全不同,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帮松香味来钻牛角尖”,你实际上是在以一种错误的观念在钻牛角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1 13:49:00 发表
不客气,互相交流。
图示仅说明刻在声上的信息与深度无关。但重放时却与针尖的结构有关。
先撇开其它因素不说,如果使用普通的圆锥形针尖,那么,细小的针尖更有利于高频信号的重放,重放的声音质感更好。只是,细小的针尖会在进入声的低部,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声低部的信息量大于上部。
如果使用椭圆的针尖,只要与唱片两侧接触的那面是相同的,那么,不论在声的深处(BC这一段)还是在上部(AB这一段),重放的声音是一样的。
所以,小的接触半径是放好高频信号的首要条件。

补充一点:音轨(槽)的A(上)、B(中)、C(下)点的信息量是一样的,细小的针尖能够进入两侧坑纹底部并读取到两侧坑纹底部信息,才是信息量表现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为了图解表达方便,在作“图解”时大多数都没有画出坑纹底部也存在信息坑纹的情况,这就类似单频正弦波的情形了,实际上音乐信号是非常复杂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那么在主频率的坑纹里就会存在许多的其他频率的坑纹,针尖进入不了主频率坑纹的底部,就意味着会丢失了坑纹底部里的信息,声音的谐波分量信息就不完整。这也是细小针尖信息量丰富质感更好,声音相对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8#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10-1 22:29:00 发表
引用:
松香味讲,为了图解表达方便,在作“图解”时大多数都没有画出坑纹底部也存在信息坑纹的情况,这就类似单频正弦波的情形了,实际上音乐信号是非常复杂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那么在主频率的坑纹里就会存在许多的其他频率的坑纹,针尖进入不了主频率坑纹的底部,就意味着会丢失了坑纹底部里的信息,声音的谐波分量信息就不完整。这也是细小针尖信息量丰富质感更好,声音相对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呵呵,又在钻牛角尖了。看来你这个思维很成问题。什么是主频率坑纹?你有主频率坑纹,那么什么是次频率坑纹?连最基本的电知识都没了。我还从没听过有主频率坑纹和次频率坑纹的概念。然后又是主频率坑纹里包含了次频率坑纹?针要小到一定程度从而读出主频率坑纹里次频率坑纹上的信息?你在讲什么?又是你拍脑袋拍出来的。我建议你看看有关频率的知识,你就可以理解刻纹了。 JW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23:30:29

再来给你钻钻牛角尖哈哈:

小提琴四根弦的定弦(定音)是g、d1、a1、e2,行业惯例国际通用(哈哈!),a1的频率为440Hz,上方纯五度的音是e2,其频率为440Hz×3/2=660Hz,小提琴的最高音可达到3.1KHz……。当拉奏小提琴时,可是我们实际听到了许多远远高于这些音符主频率(基音)的声音,具体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感”(小提琴的高频谐波频率可高达12KHz以上)。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听到了这些音符主频率(基音)以外的声音呢?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这些谐波成分的频率会远远高于音符的主频率(基音),声音的能量也远小于主频率(基音)的能量。因此从声音的能量大小看,如果拉奏外弦e2这个音符,主频率就是660Hz,它的许多个高次谐波频率就是“其他频率”(例如2次、3次、4次、8次……等高次谐波)。【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不同的小提琴外弦e2这个音符的主频率都是660Hz,它们的高次谐波频率及其分量就可能大不相同了,这就是“音色”差异的原因。】


如果把小提琴发出的e2(660Hz)这个音符的声音刻录到黑胶唱片上,在e2这个音符主频率(660Hz)的坑纹就会存在许多相应产生的高次谐波频率坑纹;同理,较低次(如2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里同时还会存在较高次(如3次、4次、……)的高频谐波信号坑纹,较高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里又还会存在更高次(如8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直到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号频率全部被刻录进去为止,不然我们怎么能听到“空气感”呢?


因此,看上去简单的e2一个音符,(660Hz)这个主频率(基音),它的的信息坑纹里其实已经“包含了许多谐波成分”,而且较低次的高频谐波信息坑纹里还会包含有较高次的高频谐波信息坑纹……,直到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息被全部刻录到唱片坑纹里为止,最后刻出来的音轨里,两侧信息坑纹已经非常复杂了,这是一般“图解”无法表达的。


你会不会认为播放小提琴的这个e2音符很容易呢?它不就是660Hz的一个中频声音吗?你会不会认为一个普通的锥形针尖就可以完美的还原它了呢?嘿嘿!也许你会认为轻而易举。【温馨提示:在做出回答之前想想“音色”差异的问题。】
好的!如果你能证明这个针尖的接触面积小于唱片信息坑纹里的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息坑纹,那么我相信它具备了完美还原这个音符的条件,否则,想都不要想。气定神闲的山外山同志我说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9#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1 23:16:00 发表
还有个问题常常被人们提到的是:多细的针尖才能读取声槽里的高频信号。
一般的说法是:当针尖大于坑纹的波长时,就不能读取了,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明显可知,针尖确定是不能进入坑纹里面的。
图中是20千赫兹的正弦信号刻在内圈线速度为20厘米/秒处的波长,只有10微米,但圆锥形唱针的半径有13微米。
实例有天龙DL-103R动圈头,圆锥形针尖半径为16.5微米。但它标出的频率高端,高达45千赫兹。


针尖半径不是接触半径,老兄应该明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0#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2 9:52: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10-2 4:55:00 发表
针尖半径不是接触半径,老兄应该明白。

不明白,说来听听。

针尖的接触半径指针尖两侧与音轨两侧信息坑纹接触的面积(通常用接触半径来表达);
自己半径就是你图解上的r。————(应更为:针尖半径就是你图解上的r。)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02 20:50:5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