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632|回复: 674
41#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7 11:12:00 发表
唉,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已经让你不要在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上打主意,因为唱针1.5g的针压,就能够驱动整个滑轮组顺利通过1812的炮声了,你凭空想象一下他能有多大的摩擦力?

我说那么多,就是让你知道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不管这个力是多大,它只要存在,就总是会存在。

如果正常情况(播放普通唱片)正切臂获得的侧滑力(向心力)还较小,还不足以抵抗整个滑轮组的摩擦力去驱动唱臂,当播放1812这样大动态的唱片时,坑纹摩擦系数会比正常坑纹摩擦系数高出许多,这正好给唱针提供了相对更大的摩擦力并获得相对更大的侧滑力(向心力),理应更容易“通过”,你也凭空想象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

开心果设计的实验虽然简陋了点,却是可以证明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的,谁做了这个实验谁都会明白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有人质疑开心果的实验是I臂,不是J臂、S臂等,因此怀疑实验的结果,其实只要“超距”一样针压一样,使用锥形针尖时,补偿角即使为零侧滑力的大小也是一样的,我不是帮谁说话而是帮“理”说话,请所有人万万不要误解。

黑胶转盘系统工作中,表面上看唱头没有作圆周运动,而是唱片在旋转。大家都应该知道,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相对而言的,参照系不同观察获得的判断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果假设唱片不动而是唱头沿着唱片轨迹做类似的(33 1/3/每分钟)圆周运动,大家就会相信唱针与唱片接触摩擦情形一样存在,同时也会相信向心力、离心力等力的存在,且只要将这些“力”平衡好了相信一样可正常播放唱片。现在,我们反过来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黑胶播放系统是唱片旋转唱头不动时,难道唱针与唱片接触摩擦的情形不存在了吗?向心力、离心力等力也消失了么?不是的!只是唱头上获得的“力”换了个方向,由上面“假设”的唱头作圆周运动情形而产生离心力变成了相对静止与圆周运动体(唱片)产生摩擦获得了向心力而已,这实在是不必要争论就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

如果各位大侠仍然坚持正切臂没有侧滑力(向心力)存在,我也不多说了,就当废话处理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7 23:23:2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

记得阿杰前面就说过连厂家都对侧滑力的成因避而不谈或是说不清楚(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也比较赞同阿杰这个实话实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是定论”从何说起?网上我也搜索过,还真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哪里有?能否给个链接,先谢谢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4#

阐述明确容易,阐述完美不易。所谓完美我认为是需要实验科学理论支持的结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5#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7 23:41:00 发表
阐述明确容易,阐述完美不易。所谓完美我认为是需要实验科学理论支持的结论。

在一些不嚴謹的書刊中有「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的說法,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阐述《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嗎?》这篇文章,就属于阐述比较完美的范文。被“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作为“外部链接”资料。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http://ngsir.netfirms.com/Q/ME/MQ10.pdf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8 00:07:03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6#

回复 317# hpstudio 的帖子

不同的唱臂理论上有与之匹配的最佳“规尺”,所谓的“万能规尺”大多数情况不一定能调校出最佳效果。如果使用了与唱臂相匹配的最佳“规尺”(如厂家提供的规尺),仍然出现明显问题,就要认真检查你的唱头针杆是否存在“不够正”即“偏向一边”的情况了。规尺匹配、调校准确,仍然出现明显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唱头针杆“偏向一边”(针杆不正)引起的,原因是观察唱头壳调校补偿角是正确的,但是唱针实际补偿角是错误的(针杆不正引起)。亡羊补牢的办法是放弃观察唱头壳调校补偿角的方法(此法相对方便),改为观察针杆去调校补偿角(较难)。规尺匹配,且针杆获得的补偿角正确了,正常情况下就不应该出现明显问题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7#

原帖由 LP 于 2011-9-29 12:38:00 发表
我可说明一下:Ortofon SPU 唱头,3克针压,但由于它的针尖是80μm,现在优秀MC唱头是4-6μm,因此对唱片的单位面积的压力不会很大,即不会创碟的。声音取向见仁见智。

LP兄的解释大方向是对的,不过针尖对唱片产生摩擦磨损是针尖两侧与唱片坑纹接触的区域(与整个唱针大小没有关系),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积(接触半径)的大小和针压的大小,以及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的曲率状态,共同决定摩擦力的大小及磨损(率)的程度。

归纳起来有下面三种情况:
1、如果针尖接触半径和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不变,磨损程度由针压决定;(针压大磨损率也大。通常的理解出于此)

2、如果针压不变和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不变,磨损程度由针尖接触半径大小决定;(接触半径或称接触面积大,磨损率反而小。LP兄的解释出于此)

3、同样的针压、同样的针尖接触半径(接触面积),磨损程度由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决定。(高档唱头针尖耐磨耐用且对唱片磨损极轻微,道理出于此)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8#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9-29 12:53:00 发表
To LP

英文没学好,中文都忘了。英文为Pressure, 谢谢!

尽管LP系统是一个古老的东西,用普通的理解程度去判断LP系统的问题,大概“撞”对的几率仍然较低。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9#

回复 420# LP 的帖子

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的曲率状态和接触半径,已经包涵了唱针尖的型状、几何尺寸。“唱针尖使用的材料”倒是需要补充提及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0#

回复 448# 中山张 的帖子

针尖大于坑纹,破声必定会来,并且很伤碟。

这个说法依据不充分,锥形针尖(接触半径)就大于唱片中的高频坑纹,哪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针尖,也小不过锋利的刻刀刀峰刻在唱片上的超高频坑纹。如果“针尖大于坑纹,破声必定会来”成立,就没有一个唱头会不破声了,——换言之就是————黑胶一定破声。这显然是错误的。

除了锥形针尖,其余采取了减小针尖接触半径措施的针尖如椭圆针尖、双曲面针尖、菱形针尖等等,它们都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锥形针尖没有),因此这些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的唱针,对是否与唱片处于【正切】就比较敏感。支点臂时对超距和补偿角是否正确敏感,正切臂时对是否能处于与半径线正切(与半径线平行移动)敏感。

原因是: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的唱针,当针尖与唱片明显偏离正切状态时,就会(才会)出现破声。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30 12:35:1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