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603|回复: 674
31#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9-25 13:22:00 发表
1、质点在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时,即其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1)唱针有固定的运动半径吗?
2)唱针的运动轨迹是圆周吗?画出唱针在唱片上由最外圈运动到最内圈时的轨迹看一吧。
3)综上,唱针的运动本质上是标准的圆周运动吗?确认是,再来讨论唱针作周运动所受的力。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不变,只是方向改变,因此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合外力亦总是指向圆心

1、侧滑力的成因离不开向心力;
2、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唱针与旋转的唱片产生了摩擦力,同时就获得了向心力。它与唱臂的形状没有直接关系。
3、进行圆周运动的物体会获得离心力,与进行圆周运动的物体产生接触摩擦却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唱针会获得向心力。因此正切臂、直臂、J臂、S臂等等不同形状的唱臂,他们的“形状”与唱针是否获得向心力无关,它们提供了一个“支点”克服了摩擦力使唱针能够保持相对静止,才是唱针获得向心力(侧滑力之一)的根本原因。

因此,正切臂(包括完全正切状态)同样会有“侧滑力”存在,且针压越大、唱片摩擦系数越高,唱针获得的摩擦力越大,它获得的向心力(侧滑力之一)就越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2#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5 11:40:00 发表
1、侧滑力的成因离不开向心力;
2、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唱针与旋转的唱片产生了摩擦力,同时就获得了向心力。它与唱臂的形状没有直接关系。
3、进行圆周运动的物体会获得离心力,与进行圆周运动的物体产生接触摩擦却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唱针会获得向心力。因此正切臂、直臂、J臂、S臂等等不同形状的唱臂,他们的“形状”与唱针是否获得向心力无关,它们提供了一个“支点”克服了摩擦力使唱针能够保持相对

做过这个试验吗?把粗细不等的干净沙子放到圆形容器中(如口杯),沙子不宜太多以方便观察,加入清水,搅拌让水激烈旋转起来,然后停止搅拌观察现象。

试验的结果是:
1、圆形容器边缘的水位比中心处水位高,旋转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发生了这个现象。
2、较粗大、较重、沉底的、比水旋转速度慢的沙子,会很快向中心汇聚起来,而且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的沙子会越先向中心汇聚。这里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旋转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尽管它比细小沙子重得多,移动它需要的力也大得多,但是它仍然是最先向中心汇聚。为什么呢,就是上面说的原因: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旋转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



在这里,沉底的沙子由圆形容器底部提供了“支点”摩擦力去对抗旋转水流的摩擦力并因此获得了向心力。
在容器底部提供“支点”摩擦力的条件下,使沙子的运动速度比水旋转的速度慢(相对静止)。沙子与旋转的水接触且运动速度不一致就产生了摩擦和摩擦力,导致相对静止的沙子获得了向心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9-25 17:43:00 发表
1、唱针不是圆周运动;
2、唱针落在音轨槽内,唱针能由外向内运动,是音槽“把”住了唱针向圆心内旋,运动的外力主要是音槽两壁施加的,并不是“向心力”的作用。
如果唱片是平的,没有音槽的话,唱针会这样由外到内“规距”的运动吗?

时光车间兄,如果唱片是平的,没有音槽的话,在没有施加抗侧滑力的情况下,唱针会在侧滑力的作用下带动唱臂很快的由外向内移动,只要唱臂支点足够灵活,哪怕重臂加重(唱)头也同样如此。试试就明白。

另外,唱针如果是进行圆周运动,获得的就不是向心力而是离心力了。前面其实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也不想多说了,如果是十多年前,我会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向心力的产生及其现象,现在已经没有哪个干劲了,还是听音乐去。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5 23:02:00 发表
原帖由 牛仔 于 2011-9-25 22:48:00 发表
是的,我不相信有什么侧滑。
只相信有左右摆幅。
你所说侧滑,其实就是你没了解平衡锤的作用。

我也不绕圈子了。
侧滑力是在支点臂上由唱针与唱片旋转的摩擦力造成的,针压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抗侧滑力相对也越大。
线速度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抗侧滑力相对也越大,所以45转比33转所对应的抗侧滑力也相应要大。
由于唱盘是以恒定角速度旋转的,就意味着在外圈时线速度较内圈的线速度大,对唱针的摩擦力也是外圈比内圈大。
抗侧滑力的的变化过程是由外圈到内圈慢慢变小。
但君子唱臂(包括所有以弹簧回力作为抗侧滑装置的唱臂)则是外圈时回转力较小,而到内圈时回转力较大。
这意味着和抗侧滑力的的变化过程相反,所以达不到要求。

难得与阿杰DX有一些共识,可是阿杰DX对“以弹簧回力作为抗侧滑装置的唱臂”的判断,就有些武断了。如果是逆向应用弹簧的回力(恢复力)呢?是不是外圈时回力较大,内圈时回力较小。(?)

事物总是存在相对的因素的,逆向思维经常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法宝。记住一个经验黄牌:没有经过逆向思维的经验就如同盲人摸象。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5#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5 21:35:00 发表
让你用直管做试验又不吭声,唉。
按照你的推论,只要是相同的唱头、相同的针压,不论采用那种唱臂,测滑力是一样的。(希望我没有理解错)
我这只唱头在支点臂上也做过同样的试验,在不施加抗侧滑力的情况下,他会迅速向中心移动,而且力量大得有点惊人。
但你又如何解释他在正切臂上纹丝不动的现象呢?
(不要在滑轮组的摩擦力上打主意,因为他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支点臂的旋转阻力了)

你当然是理解错了。没有仔细看贴,什么会确保理解正确??其实你的这个问题我前面的帖子里已经有明确的回答。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6#

原帖由 wub 于 2011-9-26 0:28:00 发表
尊敬的松香味大侠
唱针没有作圆周运动,不产生向心力,所以侧滑力与向心力无关。

尊敬的wub  DX,我已经了解你的观点,但是不能认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6 0:36:00 发表
原帖由 wub 于 2011-9-25 22:36:00 发表
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向心力(作用力)和离心力(反作用力)是一对同时出现的,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唱头没有作相对于唱盘轴的圆周运动。只是平移(直线臂)或唱臂转轴的大圆周运动。
3、旋转水中沙子汇聚问题可能要用流体力学去解释,汇聚原因与重力有更大关系。

第一点似乎不对,向心力和离心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这是中学教科书上关于对向心力与离心力举例表述留下的后遗症,没有原则错误却容易引起误解。绝大多数真正理解“向心力和离心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时间,基本上是学习了《物理力学》或《高等物理》以后的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8#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9-26 10:09:00 发表
从(这)书里的摘的一段,讲的是抗侧滑力调整的作用和必要性,并没有定义“侧滑力”的成因。


The tonearm offset needed to reduce tracking error introduces a problem in pivoted arms called skating. Skating is a force that pulls the tonearm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record.这就是定义和成因了。这是用最简单明了的语句来教育初学者,你连这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更何况来谈进一步的理论?

到此为止,该讲的都讲了。我不保留自己的观点,我可以百分之一百地告诉你,你是錯了。这里我上个附件,文章的题目是Tracking Angle,我希望你能看懂。这是很精典的文章。下面是连接

http://blog.sina.com.cn/jimwangny

就凭你说谁错,谁就错了?
The tonearm offset needed to reduce tracking error introduces a problem in pivoted arms called skating. Skating is a force that pulls the tonearm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record.这就是定义和成因了。??
你的观点还真不值得保留,1、盛气凌人;2、把施加抗侧滑力的作用和目的说成侧滑力的定义和成因。

向心力是“侧滑力”的成因之一,存在于任何形式的唱臂系统之中。

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对侧滑力的成因认识就是残缺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9#

原帖由 wub 于 2011-9-26 9:0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6 1:0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6 0:3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ub 于 2011-9-25 22:36:00 发表
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向心力(作用力)和离心力(反作用力)是一对同时出现的,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

wub兄,我无意冒犯,语言方式如有不妥,还请多多包涵。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0#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6 0:0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5 21:35:00 发表
让你用直管做试验又不吭声,唉。
按照你的推论,只要是相同的唱头、相同的针压,不论采用那种唱臂,测滑力是一样的。(希望我没有理解错)
我这只唱头在支点臂上也做过同样的试验,在不施加抗侧滑力的情况下,他会迅速向中心移动,而且力量大得有点惊人。
但你又如何解释他在正切臂上纹丝不动的现象呢?
(不要在滑轮

【见77楼】我的意思是:对于正切臂,向心力就是侧滑力;对于存在超距的唱臂,侧滑力=向心力+唱臂超距引起的分量。但是唱针上获得的向心力和超距引起的分量都是由唱针接触唱片时产生了摩擦(力)而形成的。与唱臂的形状没有直接的联系。

【见127楼】只能说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向心力无法克服这个摩擦阻力去驱动唱臂移动。

在许多回帖中我一直强调向心力是侧滑力成因之一,就是因为正切臂与存在超距的唱臂它们产生侧滑力的成因是不完全相同的。

另外,由于条件限制,我玩过的唱臂实在是少得可怜,加上平时注意力就不在品牌型号上,要我“举例”实在无能为力了,见笑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