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41#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7 11:12:00 发表
唉,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已经让你不要在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上打主意,因为唱针1.5g的针压,就能够驱动整个滑轮组顺利通过1812的炮声了,你凭空想象一下他能有多大的摩擦力?

我说那么多,就是让你知道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不管这个力是多大,它只要存在,就总是会存在。

如果正常情况(播放普通唱片)正切臂获得的侧滑力(向心力)还较小,还不足以抵抗整个滑轮组的摩擦力去驱动唱臂,当播放1812这样大动态的唱片时,坑纹摩擦系数会比正常坑纹摩擦系数高出许多,这正好给唱针提供了相对更大的摩擦力并获得相对更大的侧滑力(向心力),理应更容易“通过”,你也凭空想象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

开心果设计的实验虽然简陋了点,却是可以证明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的,谁做了这个实验谁都会明白正切臂同样存在侧滑力(向心力)。有人质疑开心果的实验是I臂,不是J臂、S臂等,因此怀疑实验的结果,其实只要“超距”一样针压一样,使用锥形针尖时,补偿角即使为零侧滑力的大小也是一样的,我不是帮谁说话而是帮“理”说话,请所有人万万不要误解。

黑胶转盘系统工作中,表面上看唱头没有作圆周运动,而是唱片在旋转。大家都应该知道,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相对而言的,参照系不同观察获得的判断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果假设唱片不动而是唱头沿着唱片轨迹做类似的(33 1/3/每分钟)圆周运动,大家就会相信唱针与唱片接触摩擦情形一样存在,同时也会相信向心力、离心力等力的存在,且只要将这些“力”平衡好了相信一样可正常播放唱片。现在,我们反过来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黑胶播放系统是唱片旋转唱头不动时,难道唱针与唱片接触摩擦的情形不存在了吗?向心力、离心力等力也消失了么?不是的!只是唱头上获得的“力”换了个方向,由上面“假设”的唱头作圆周运动情形而产生离心力变成了相对静止与圆周运动体(唱片)产生摩擦获得了向心力而已,这实在是不必要争论就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

如果各位大侠仍然坚持正切臂没有侧滑力(向心力)存在,我也不多说了,就当废话处理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7 23:23:2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

记得阿杰前面就说过连厂家都对侧滑力的成因避而不谈或是说不清楚(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也比较赞同阿杰这个实话实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是定论”从何说起?网上我也搜索过,还真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哪里有?能否给个链接,先谢谢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4#

阐述明确容易,阐述完美不易。所谓完美我认为是需要实验科学理论支持的结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5#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7 23:41:00 发表
阐述明确容易,阐述完美不易。所谓完美我认为是需要实验科学理论支持的结论。

在一些不嚴謹的書刊中有「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的說法,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阐述《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嗎?》这篇文章,就属于阐述比较完美的范文。被“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作为“外部链接”资料。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http://ngsir.netfirms.com/Q/ME/MQ10.pdf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8 00:07:03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6#

回复 317# hpstudio 的帖子

不同的唱臂理论上有与之匹配的最佳“规尺”,所谓的“万能规尺”大多数情况不一定能调校出最佳效果。如果使用了与唱臂相匹配的最佳“规尺”(如厂家提供的规尺),仍然出现明显问题,就要认真检查你的唱头针杆是否存在“不够正”即“偏向一边”的情况了。规尺匹配、调校准确,仍然出现明显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唱头针杆“偏向一边”(针杆不正)引起的,原因是观察唱头壳调校补偿角是正确的,但是唱针实际补偿角是错误的(针杆不正引起)。亡羊补牢的办法是放弃观察唱头壳调校补偿角的方法(此法相对方便),改为观察针杆去调校补偿角(较难)。规尺匹配,且针杆获得的补偿角正确了,正常情况下就不应该出现明显问题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7#

原帖由 LP 于 2011-9-29 12:38:00 发表
我可说明一下:Ortofon SPU 唱头,3克针压,但由于它的针尖是80μm,现在优秀MC唱头是4-6μm,因此对唱片的单位面积的压力不会很大,即不会创碟的。声音取向见仁见智。

LP兄的解释大方向是对的,不过针尖对唱片产生摩擦磨损是针尖两侧与唱片坑纹接触的区域(与整个唱针大小没有关系),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积(接触半径)的大小和针压的大小,以及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的曲率状态,共同决定摩擦力的大小及磨损(率)的程度。

归纳起来有下面三种情况:
1、如果针尖接触半径和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不变,磨损程度由针压决定;(针压大磨损率也大。通常的理解出于此)

2、如果针压不变和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不变,磨损程度由针尖接触半径大小决定;(接触半径或称接触面积大,磨损率反而小。LP兄的解释出于此)

3、同样的针压、同样的针尖接触半径(接触面积),磨损程度由针尖两侧接触面曲率状态决定。(高档唱头针尖耐磨耐用且对唱片磨损极轻微,道理出于此)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8#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9-29 12:53:00 发表
To LP

英文没学好,中文都忘了。英文为Pressure, 谢谢!

尽管LP系统是一个古老的东西,用普通的理解程度去判断LP系统的问题,大概“撞”对的几率仍然较低。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9#

回复 420# LP 的帖子

针尖与唱片坑纹两侧接触面的曲率状态和接触半径,已经包涵了唱针尖的型状、几何尺寸。“唱针尖使用的材料”倒是需要补充提及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0#

回复 448# 中山张 的帖子

针尖大于坑纹,破声必定会来,并且很伤碟。

这个说法依据不充分,锥形针尖(接触半径)就大于唱片中的高频坑纹,哪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针尖,也小不过锋利的刻刀刀峰刻在唱片上的超高频坑纹。如果“针尖大于坑纹,破声必定会来”成立,就没有一个唱头会不破声了,——换言之就是————黑胶一定破声。这显然是错误的。

除了锥形针尖,其余采取了减小针尖接触半径措施的针尖如椭圆针尖、双曲面针尖、菱形针尖等等,它们都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锥形针尖没有),因此这些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的唱针,对是否与唱片处于【正切】就比较敏感。支点臂时对超距和补偿角是否正确敏感,正切臂时对是否能处于与半径线正切(与半径线平行移动)敏感。

原因是:存在固定的左右触点轴向的唱针,当针尖与唱片明显偏离正切状态时,就会(才会)出现破声。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30 12:35:1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15:40:00 发表
唱头越高级、针尖越细,要求唱片品质、品相、成色越高。

品质不用说,任何时候品质不好的唱片声音就不好,这个情况什么唱针都是一样的。关于品质——我的理解应该包括录音母带(母盘)品质、后期处理制作品质、唱片片基材料品质、生产工艺对产品的影响,以及包装品质等等。

“唱头越高级、针尖越细”要求品像、成色越高,应该有多种解释。

1、从爱护唱针的角度说,长期或经常播放品像成色太差的唱片有可能损害针尖,加速针尖磨损老化。

2、从唱片还原效果的角度说,针尖越细越有利于读取到唱片坑纹底部的信息,越能反映唱片坑纹里的更多信息内容,声音还原效果更好。

3、还是从还原效果角度看,由于针尖越细越有利于读取坑纹底部信息(针尖可下到坑纹底部和音轨底部),在几十年前细小针尖没有流行和普遍应用的时候,绝大多数唱头使用的都是锥形针尖,这类针尖由于接触半径较大,因此无法下到音轨底部和细小的高频坑纹底部,只能读取到音轨较上层信息和高频坑纹的表层信息,这就无形中把“音轨底部”的信息坑纹给保护下来了。
尽管许多古老的唱片表面上看已经磨损的非常严重,只要没有物理损伤(划伤等),彻底洗干净了,播放出来的效果真的是一流水平哦。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细小针尖来说,它读取到的底部坑纹信息几乎是全新状态的头版。这也是我的亲身体会,只要针尖足够细小,大多数老唱片都有“看上去成色很差但实际播放效果仍然很好”的共同特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2#

原帖由 LP 于 2011-9-30 21:59: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17:56:00 发表
没错!我的广普话就是这么差的了。哈哈。
并且,很多字不懂输入,输入这些已用了好几种输入法,有时不会输入的字,找个同音就算了,估计大家也应看得明白。哈哈。
谢谢您的指出!


喂:(你同台坐的李同学用底声讲) 中同学!我刚才听语文老师讲,作文不准用同音字阿,如用了会被扣分的,你想1

当然最好用词用字准确,特别是专业词汇词语错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大不一样。这里吹水就没有那么严肃了,故意使用错别字同音字近音字的也常见,看不明白就懒得管吧。不过,要想大家都看明白少些误解,还是尽可能用词用字准确的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23:17:00 发表
您好我爱LP兄!您说的都是实情。我有个朋友就更典型了,他以前很多LP在家里听也没什么“炒豆声“,带唱片到我处几乎每张都有不同程度的集声,我说他的唱针太粗读不出来,反而他说我的唱针不好。后来他升级了唱头后,打电话给我说:他手上70%的LP都有问题,并且很多集声,我笑他终于明白了。

VDH 唱头也是要求唱片品相很高的。

中山张兄说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有人拿唱片来我这里听,听到了很多“炒豆声”,唱片的主人就说我的唱头不好,理由是他在家里听没有那么多“炒豆声”。我同样告诉他:是他的唱头针尖太粗读不到坑纹底部深处的信息,所以反映不出坑纹底部灰尘颗粒的存在,这类无规律的细小“炒豆声”是唱片被灰尘颗粒污染引起的现象,只要彻底清洗干净,炒豆声就会大幅度减少。他不信,理由是:他已经手工清洗得很干净了,不可能还有灰尘……。哈哈!我只好用洗碟机帮他把唱片试着再清洗一次,再播放,炒豆声基本消失。这下他相信是唱片脏了,可仍然不相信自己的唱头针尖“粗”…………。无语!!

不过个人理解,唱片脏可以清洗干净恢复原来面目,不是品像问题。唱片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磨损、或出现了物理损伤等,才是品像问题。当然往往太脏的唱片磨损也相对严重些,但不绝对,这与二手唱片的上家使用习惯、爱护程度有关。中山张兄是怎么理解唱片的“品像”呢?能否谈谈你的观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30 22:56:00 发表
松香味兄,您就别笑我啦,文字输入方面,我已经很努力改善的了。 哈哈。

呵呵,我没有笑你的意思,相反,很理解你。我能听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州话,也基本能看懂你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之间语言交流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5#

回复 470# JWang 的帖子

有没有?用事实说话吧。

你拍拍脑袋想想,音轨两侧信息坑纹难道只是(音轨)沟槽上半部分有下半部分(沟槽底部两侧)没有?粗针尖和细小针尖落在(音轨)沟槽的(深度)位置一样?读取信息的能力也相同??想不通就找一只针尖细小的唱头试试再想,想明白了再来说话不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6#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10-1 10:17:00 发表
谢谢开心果的图。我这次再帮松香味来钻次牛角尖, 看看他讲法是不是有理。他的讲法要下很多前提才成立。

一个圆针头落在AB[

我的理解和观念与你都完全不同,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帮松香味来钻牛角尖”,你实际上是在以一种错误的观念在钻牛角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1 13:49:00 发表
不客气,互相交流。
图示仅说明刻在声上的信息与深度无关。但重放时却与针尖的结构有关。
先撇开其它因素不说,如果使用普通的圆锥形针尖,那么,细小的针尖更有利于高频信号的重放,重放的声音质感更好。只是,细小的针尖会在进入声的低部,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声低部的信息量大于上部。
如果使用椭圆的针尖,只要与唱片两侧接触的那面是相同的,那么,不论在声的深处(BC这一段)还是在上部(AB这一段),重放的声音是一样的。
所以,小的接触半径是放好高频信号的首要条件。

补充一点:音轨(槽)的A(上)、B(中)、C(下)点的信息量是一样的,细小的针尖能够进入两侧坑纹底部并读取到两侧坑纹底部信息,才是信息量表现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为了图解表达方便,在作“图解”时大多数都没有画出坑纹底部也存在信息坑纹的情况,这就类似单频正弦波的情形了,实际上音乐信号是非常复杂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那么在主频率的坑纹里就会存在许多的其他频率的坑纹,针尖进入不了主频率坑纹的底部,就意味着会丢失了坑纹底部里的信息,声音的谐波分量信息就不完整。这也是细小针尖信息量丰富质感更好,声音相对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8#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10-1 22:29:00 发表
引用:
松香味讲,为了图解表达方便,在作“图解”时大多数都没有画出坑纹底部也存在信息坑纹的情况,这就类似单频正弦波的情形了,实际上音乐信号是非常复杂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那么在主频率的坑纹里就会存在许多的其他频率的坑纹,针尖进入不了主频率坑纹的底部,就意味着会丢失了坑纹底部里的信息,声音的谐波分量信息就不完整。这也是细小针尖信息量丰富质感更好,声音相对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呵呵,又在钻牛角尖了。看来你这个思维很成问题。什么是主频率坑纹?你有主频率坑纹,那么什么是次频率坑纹?连最基本的电知识都没了。我还从没听过有主频率坑纹和次频率坑纹的概念。然后又是主频率坑纹里包含了次频率坑纹?针要小到一定程度从而读出主频率坑纹里次频率坑纹上的信息?你在讲什么?又是你拍脑袋拍出来的。我建议你看看有关频率的知识,你就可以理解刻纹了。 JW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23:30:29

再来给你钻钻牛角尖哈哈:

小提琴四根弦的定弦(定音)是g、d1、a1、e2,行业惯例国际通用(哈哈!),a1的频率为440Hz,上方纯五度的音是e2,其频率为440Hz×3/2=660Hz,小提琴的最高音可达到3.1KHz……。当拉奏小提琴时,可是我们实际听到了许多远远高于这些音符主频率(基音)的声音,具体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感”(小提琴的高频谐波频率可高达12KHz以上)。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听到了这些音符主频率(基音)以外的声音呢?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就算是一件乐器发出一个音符,它也会包含许多谐波成分”,这些谐波成分的频率会远远高于音符的主频率(基音),声音的能量也远小于主频率(基音)的能量。因此从声音的能量大小看,如果拉奏外弦e2这个音符,主频率就是660Hz,它的许多个高次谐波频率就是“其他频率”(例如2次、3次、4次、8次……等高次谐波)。【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不同的小提琴外弦e2这个音符的主频率都是660Hz,它们的高次谐波频率及其分量就可能大不相同了,这就是“音色”差异的原因。】


如果把小提琴发出的e2(660Hz)这个音符的声音刻录到黑胶唱片上,在e2这个音符主频率(660Hz)的坑纹就会存在许多相应产生的高次谐波频率坑纹;同理,较低次(如2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里同时还会存在较高次(如3次、4次、……)的高频谐波信号坑纹,较高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里又还会存在更高次(如8次……)的高次谐波信号坑纹……,直到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号频率全部被刻录进去为止,不然我们怎么能听到“空气感”呢?


因此,看上去简单的e2一个音符,(660Hz)这个主频率(基音),它的的信息坑纹里其实已经“包含了许多谐波成分”,而且较低次的高频谐波信息坑纹里还会包含有较高次的高频谐波信息坑纹……,直到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息被全部刻录到唱片坑纹里为止,最后刻出来的音轨里,两侧信息坑纹已经非常复杂了,这是一般“图解”无法表达的。


你会不会认为播放小提琴的这个e2音符很容易呢?它不就是660Hz的一个中频声音吗?你会不会认为一个普通的锥形针尖就可以完美的还原它了呢?嘿嘿!也许你会认为轻而易举。【温馨提示:在做出回答之前想想“音色”差异的问题。】
好的!如果你能证明这个针尖的接触面积小于唱片信息坑纹里的最高次的高次谐波信息坑纹,那么我相信它具备了完美还原这个音符的条件,否则,想都不要想。气定神闲的山外山同志我说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9#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1 23:16:00 发表
还有个问题常常被人们提到的是:多细的针尖才能读取声槽里的高频信号。
一般的说法是:当针尖大于坑纹的波长时,就不能读取了,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明显可知,针尖确定是不能进入坑纹里面的。
图中是20千赫兹的正弦信号刻在内圈线速度为20厘米/秒处的波长,只有10微米,但圆锥形唱针的半径有13微米。
实例有天龙DL-103R动圈头,圆锥形针尖半径为16.5微米。但它标出的频率高端,高达45千赫兹。


针尖半径不是接触半径,老兄应该明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0#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10-2 9:52: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10-2 4:55:00 发表
针尖半径不是接触半径,老兄应该明白。

不明白,说来听听。

针尖的接触半径指针尖两侧与音轨两侧信息坑纹接触的面积(通常用接触半径来表达);
自己半径就是你图解上的r。————(应更为:针尖半径就是你图解上的r。)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02 20:50:5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