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342|回复: 185
151#

/音响杂谈/李锐添

漫谈导震与化震


追求好还要更好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欲望,由于有此欲望,才导至今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达。玩音响也是同一个道理,一经买入第一套音响,不断追求更佳的声音是每一位发烧友的欲望,这样也导至各式各样的器材及配件来满足各人的喜爱及需要。

笔者除了是一名发烧友之外,本身亦从事管理顾问的工作。对日本、美国几位管理大师的精髓更多钻研,深知道改善必须从基础的标准化做起,若一个公司不断引进新的方法或技术,但基层技术没有生根,要获至技术提升的效果是很难的。最后的结果是人人忙于学习新的技术,但却不能把学回来的每一种技术彻底应用于工作,蜻蜓点水式的东用一点、西用一点,只是浪费了时间与金钱。玩音响也是同样的道理,买入一套音响器材后,便会心痒痒的去想如何把声弄得更好。因为坊间品牌很多,杂志每月都有新产品介绍,内容每一件器材都是各有特色,彷佛现在家里组合未能达到的理想部分,祇要换一套器材便可以解决了。

笔者所认识的大多数人,从买入的第一套组合开始便不断换机或买入诸多配件 ( 其实笔者过去时亦不例外,今天才学到陶渊明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以至家里垃圾一箩筐,寻「杰声」 ( 杰出声音 ) 的美梦难圆。其中也有很多换机后觉得有某一程度 ( 或某方面 ) 的改善,但总觉得所付出的代价祇是换回来那一点点的「改善」而已。

笔者以前在英国念书,每天进出校园的时候,都一定看到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铜像,铜像下刻上「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数十年来,笔者都把此两句话作为人生学习与工作的座右铭。玩音响亦不能祇凭片面知识来做Trial in Error ( 错误尝试法 ) ,否则小者浪费金钱与时间,大者烧机甚至引起火警。我曾经看过有人把喇叭线改为电源线而电线着火起来,若非马上发觉,可能会有更大生命财产的损失!很多人以为 ( 或道听涂说 ) 低频不足便多加一个超低音,低频糊成一团就买几个金属锥来垫一下,高音不光辉便换一条镀银线,结果不是中高低分成数截,就是?牲低及超低频来换取一点「清晰」,究竟原因,就是片面「知识」做成的结果。

图262

反 求 诸 己

现代人大多数都祇会向外追求而非充实自己,或把自己的潜能进一步发挥。科学家说人类祇用了他潜能的10-15%,相对来说,我们在追求更好的声音时,是否有冷静的想一想或问一问,难道我的器材就祇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吗?它的潜质已充份发挥了吗?要把它的声音质素提升应该从何着手呢?它低频不够是喇叭问题还是扩大机问题,是CD问题还是线材问题?假如您有学过应用5W-1H来分析问题,则会比较容易及客观的找出问题的征结所在 ( 5W1H=What、Where、Why、When、Who或Which+How )。

不管如何,当有了要把声音改善的念头时,第一个意念绝不应该是看看哪台机器比较好,不应该是看看哪台机器比较好,把它买回换掉现有的一台来试试看。我们应该先想办法如何把现有器材的潜质作最大的发挥,声音改善后若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要求时,才做换机的考虑。

震 动 是 器 材 潜 质 的 压 抑 者

小孩子的创意会因为受到父母的责骂而被压制,到后来便养成小做小错,不做不错的习惯,潜能当然祇有少于10%的发挥。在整套音响的发声过程中,本来扩大机与喇叭都是很忠实的巴讯号重新还原,各位可以看看任何一台CD,扩大机、喇叭,它们的失真都是超乎想象的低。喇叭在所有的器材中算是失真最高的一件器材,但失真都是零点几%的。可是科学家亦做过实验,5%以下的失真人耳是不容易分办的,这究竟是否每个广告商都是在骗人呢?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制造商做的是静态测试,喇叭是在无响室,1WATT/M的频率响应,失真也是以此为基础。但在我们的聆听室是到处充满折射的声音,声音又是瞬间大小强烈变化及多种频率混合组成的动态讯号,不像测试器材时所用的固定频率。固定讯号强度那么单纯,这就是为何广告上面的数字并无多大意义,经验告诉我们,一对标示50Hz-15KHz±3dB的喇叭,很可能超低及超高频的延伸听起来都会比一对标示30Hz-25KHz±3dB的喇叭好。在静态 ( 或小讯号 ) 时的规格明明A比B好,但听起来却B胜A,详细分析时可能会发觉B的防震或抑震能力比A好,重量又比A重,出来的声音当然更稳定,低频更结实及潜得更低。

其它器材与喇叭是同一道理,越贵的器材,除了加强一点电路上的设计外,大部的本都应用在防震与抑震方面。一台六万元的扩大机与一台二十四万元的机器互相比较,240,000元机器的电路成本,增加的比例绝低于4:1,但机械部分增加的比例则可能超过4:1的比例, ( 其实若一台60,000的机器其成本是15,000元的话 ( 售价的1/4 ) ,则一台240,000的机器其成本可能祇是40,000 ( 售价的1/6 ) ,因为其销售量较少,要负担更多的广告费用,管理及开发费用 ) 。所以为了要获得好一点的声音,所付出的代价是以倍数计算的。下一段会说明震动如何污染声音,把器材良好的特性抑压,使器材蒙受不白之冤。

图263

发 电 机 效 应

整个地球都是充满磁场的,否则指南针便不会动了。小学生做过发电机的实验,就是用一个U形磁铁,中间绕一个线圈,祇要线圈转动,便有电压输出。在音响系统中,每一条导线 ( 讯号线、喇叭线、电源线及机内无数的接线 ),它们都好像发电机的线圈,因为它们都被地球的磁场所切割,它们本身亦带有电流,电流会产生磁场。所以祇要这些线受到震动,新的电压便马上产生,虽然电压很低 ( 当然无法点亮一颗灯泡 ),但与扩大机内的微小讯号互相混合,是会造成很大干扰的。此新的讯号经放大后又从喇叭出来,又再周而复始地在线材上产生新的电压,这样的过程,被称被「发电机效应」。

我们不要祇看到机外的讯号线,喇叭线及电源线,机内无数导线亦是「发电机效应」的忠实拥护者,祇要震动一出现,便立刻行动 ( 产生新的电压 )。震动是因为声音震动机壳,再由机壳传到机内,机内再传到电路板或其它导线身上,因电路板较容易产生谐震,那就是为何搭棚式焊接法比线路板声音来得好的原因。

导 震 与 化 震

在整套音响系统中,喇叭是唯「一」的发声者,所以它们也是震动的主角。但它们不会是独立悬吊浮于空中,它们都是固定在音箱之中,它们的震动便会马上传到音箱,它们的震动 ( 声音 ) 亦会同时传到空气中,让整个聆听室的空气动起来。最后,一切存在于聆听室之内的物体都被它们所发出的声音所「感染」,其结果便会出现下列之负面效果;

‧ 深度、宽度及高度不足

‧ 声音刺耳,音乐性不佳

‧ 高低延伸不好,高频不上天 ( 天花 ) ,低频不下地 ( 板 )

‧ 低音不足或有量无质,轰隆 ( Boom ) 满屋

‧ 超低极度缺乏

原则上喇叭是震动的发送者 ( Transmitter ),其它物体都是接收者 ( Receiver )。但接收者接受震波后,它们亦会把震动传到其它地方,所以它们亦是震动的二次发送者。它们在二次发送时会像一个传说在人群中散播一样,会加上传播者的个性而加油添醋,把事实扭曲掉。因为任何物质都有它的谐震频率,当外来频率与它相等,则如鱼得水,此频率会特别被「渲染」而送出,结果当然是与原来的讯号不一样,这便造成失真。

要获得正确完整的声音,就必需把震动从器材内快速传导出去,使震动不要在原有地方再作二次三次以至无限次的反射 ( 表面反射及内部反射 ),应用神锥,便可以把震动导出,传导的过程便称之为导震。当震动从一个地方导出,有发射便必需有接收,因为能量是不灭的,祇能转换,我们把震动引导出去后,便必需把它化解,否则它便变成一个恶灵,造成二次及无数次伤害。我们所发明的神垫是具有把动能变成热能的一件宝物,它是声音震动的最佳能量转换工具,能量的转换过程,被称之为化震。

驱 除 震 动 , 还 我 纯 真

本来一套高价器材与低价器材 ( 50万与10万,甚至与5万 ),其基本静态特性是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的,若能做好导震与化震,声音的效果绝不会是有那么明显的差异的。高价器材祇会在空气感、空间感、分析力和超低频比较低价器材 ( 稍 )占优势,其它的音乐感、声音厚度、音场的深度、宽度及高度,消除轰鸣声,增加高低两端的伸延,都可以借着导震与化震的技术来获得改善,把器材的潜质完全发挥。深藏不露祇是做人的修养,器材的潜质则必须完全被发挥,这样才能展示主人的才智能力,更不会暴殄天物。

神锥、神垫、神沙、神座、神线五者全部用上,器材升级是以数倍计算,若搭配得宜,一套十万元的组合会胜过百万元系统。曾经有朋友全部使用五大法宝,又完全依照建议把每一件法宝应用最高段数的玩法,Ariston CD+Cyrus Two/Psx+3A MM喇叭,所出来的声音,无论高低延伸,劲道、弹跳力、通透度、声音的纯美度,都比未经过导震与化震处理的百万名机好上一大截。此技术共应用五件法宝 ( 神锥、神垫、神沙、神座、神线 ) ,各器材 ( 不是配件 ) 都冠上神字,第一是要与坊间的角锥、垫板、线材加以分辨,第二是它们的效果确实神奇,有如神助,所以通通以神称之。

此五宝不是配件,事实上,人的身体是整体性的,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有他的功用,没有了任何一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这些法宝也应该是系统的一部分。若不应用在整个系统上,则系统的功能祇发挥30%左右,您愿意接受此种「缺陷美」吗?有一句俗语「物瘦主人羞」,养一个宝宝也应该把他养得白白胖胖,绝不能面黄肌瘦。身为音响的主人,更不坐拥名机,耳听烂声,必须物尽其用,才不致把辛苦赚来的钱不断换机而浪费掉。
TOP
152#

/音响杂谈/张顺凯

从音乐厅的建筑音响到人工反响处理-RPG,
论一般家用聆听室音响空间处理

刘汉盛写的前言

张顺凯先生出身福茂音响工程部,国内第一张CD即由他所录,现服务于华视工程部门,是一位音响工程的专业人士。首先,我很感谢他所写来的这一篇文章,因为他以专业的立场,的确将我非常简化的音响空间二十守则做了许多的厘清,也让读者们对某些观念有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很乐意刊登这篇文章。在此,也请有兴趣的读者们仔细阅读。

其次,我要再度重申我写「音响空间二十守则」的大前提,那就是想让任何一个有兴趣动手改善音响空间的人,能够在看完那篇文章后充满信心的去做。所以,在写那篇文章前,我想了好久,最后决定以最简单的叙述来说明。例如,如果我要解释聱波的波动现象,就非得解释什么是横波、纵波、疏密波、平面波、球面波、柱面波、干涉、波前、甚至要像教科书一般将声波遇到反射面时的几何图形画出来。这样一来,光是解释声波这个名词恐怕就没有读者能看下去了。毕竟,杂志不是教科书,我所想要做的就是以最简单的形容来让读者能够了解或记住某些事情而己。当然,我也了解片面不全的解释可能会引起专业人士的指正。不过没关系,我想要让读者「知道」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对于「Acoustics」这件事,我一直认为音响器材、音乐厅、乐器这三种东西有许多相同之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能够用人类所了解的各项理论来分析、制造或建筑这三样东西。但是,在这三样东西身上所显现的事实几乎是相同的。举例来说,扩大机的线路与喇叭的制造方法几乎无秘密可言,大家也都可以买到相同的零件。可是,这些音响器材所表现的高低差异人尽皆知。今天,大部分的音响规格都无法解释目前音响迷所追求的「音响二十要」,音响迷搭配调整音响器材的功力更左右了声音的表现。小提琴的光荣到现在还集中在意大利克雷莫纳二百多年前所产制的阿玛蒂、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等少数名家手笔中。这些琴为什么能够发出与众不同的好声?有关讨论这些琴制造秘密的著作从十九世纪至今连续不断,今人甚至还用最尖端的仪器分析这些琴的漆、木材、面板背板形状与弧度的音响特性等,几乎能够分析的地方他们都做了,而且还以此数据仿制名琴。结果呢?现代的瓜奈里仍然还未诞生。拉琴的人都知道,琴腔里连接面板背板的音柱只要位置稍有不同,整把琴共鸣的感觉就变了。换琴桥时琴桥与面板的接触弧度、位置也影响了那把琴的馨音。要如何把琴调到最佳情况?除了技术之外,还要有艺术。

音乐厅呢?在今天,任何一座音乐厅在设计时都运用现今所知的一切理论与科学方法来设计,计算机实体模型缩小模态分析也早已是不可或缺的过程。声波在音乐厅中的波动细节在计算机屏幕上一览无遗。可是,这样就保证能建造出一座好的音乐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全世界大家公认最好的音乐厅中排前三名的或许有小小争议,但是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音乐厅、美国波士顿交响厅应该是交集最多者。乐友协会音乐厅1870年开幕,阿姆斯特丹大会堂音乐厅1888年首演,波士顿交响厅建于1900年。这三个厅与建于1886年、毁于二次大战的那个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这个厅是德国最有名的音乐厅,最老的厅建于1780年,门德尔颂1835-1847年在此指挥,是公认音效非常好的音乐厅。目前已建新厅)是形态类似、一脉相传的设计。在那个时代,美国现代建筑磬学之父沙宾(WallaceClement Sabine,1868-1919)的残响(混响、余响)时间定律刚好第一次被用在1900年开幕的波士顿交响厅中。

说了那么多,我主要的意思是想说:「Acoustics」这种东西除了科学之外,还有很浓的艺术存在,否则,今天所有的音乐厅、小提琴、音响器材都可用已知的技术来超越以前,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同理,在此我也要再度强调,「二次余数扩散」理论只不过是众多声学理论中的一种而已,它所能解决的问题也有限度。上述几个音乐厅没有一个是使用这个理论来设计的(事实上使用这个理论的音乐厅并不多),使用这种理论来设计音乐厅也并不保证就一定成功,隔邻的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的音乐厅就使用了这个理论,但是开幕至今,说它声音好的人非常的少。我在那个厅中听过许多场音乐会,我要说它与我们的国家音乐厅一样,是个不成功的设计。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会将「二次余数扩散」这个理论简化,鼓吹读者在自己家里使用呢?因为我认为它能够让家里的聆听空间达到美观的要求,而且只要有时间与兴趣,人人可以自己动手印证;更重要的是,它在所费不多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人读破十本电子学,自己却连装机或修理都不会,这就是理论与实际间的距离。「音响论坛」想要做的就是让读者们享受到以音响器材播放好音乐的目的,因此,比较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恐怕是我们会优先考虑的。

「Musical Acoustics Scienoo or Myth?」美国最有名且影响很深的老一辈音响建筑学家Leo Leroy Beranek在其所著「Music,Acoustics&Architecture」中,第一章劈头就探讨了遣个问题。没错!这到底是科学或是神话迷思?虽然Beranek所设计的纽约林肯中心爱乐厅(后来改为费雪厅)成为一个音响建筑史上最有名的失败案例,但是这句话仍可让我们在追求音响的路子上细细咀嚼。

本文

我们常听说一个录音的好坏取决于录音空间的音响特性优良与否,同样地音乐演奏家也非常重视音乐厅音响特质。独奏家、四重奏团、交响乐团、大型的神剧、乐剧要求不同的残响时间,甚或莫扎特的小夜曲与近代的史特劳斯交响诗他们对乐器配器法的不同也要求不同的音响质量。而音响发烧迷也梦魅以求希望能将美好的录音接近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一切都牵涉到音响空间的处理。所以空间处理是我们发烧族需加以投注更多心力、财力的一门功课。

由于今年三、四月去了一趟欧洲,参观了音乐厅也聆听不少场音乐会,从巴黎歌剧院、科隆爱乐厅、慕尼黑爱乐厅、柏林爱乐厅到维也纳国民歌剧院及世界第一的乐友协会大厅,一路来都非常注意每一厅的设计及其呈现的效果,更加上最近「论坛」上一连几期都谈论到音响空间处理的文章,以及以往在专业杂志上所研阅的论文,使得我觉得有必要在「论坛」上谈谈这一个论题。

音乐厅设计学问大

音乐厅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把每一个音符清楚地、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观众位置上,虽然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但设计师的努力就是尽力达成这个目标,至于不同音乐用不同特性反响特质的音乐厅,最近由纽约的Artec-design Consultants的Russell Johnson设计完成的Eugene McDennatt交响厅(在美国的Dallas市)及英国伯明翰市新交响厅(伯明翰市用来答谢Simon Rattle提升该市交响乐团名声及该市知名度的贡献)都是最先进的设计。这可由RR出品的由Frederick Fennell指挥的Fennell Favorites(RR-43)及RR-53(HDCD)FennellTrittico、以及Dorian由GraigDory录制的最成功音响特性的浦罗高菲夫的Alexandor Nevsky及萧士塔高维契的第九交响曲(DOR-90169)得知其音乐厅效果,至于伯明翰可由EMI出版的马勒第一交响曲(EMI CDC54647)Rattle的指挥听出效果。

对于RPG的应用于音乐厅,最早是由Manfrod R. Schroeder于1984出版的「数论于科学与传播、应用于物理、生物学、数字信息及计算」一书中首先提出正式论述的,而实际用二次余数扩散声音处理器于音乐厅的是由Marshall及Hyde设计的纽西兰首都威灵顿的新城厅(New Town Hall)。而源于更早的1963年,纽约市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请求AT&T来改善新建爱乐厅的音响效果(也就是低音不足…等问题),而AT&T就把问题转给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再转给西德哥庭根大学第三物理研究所的Schroeder及贝尔实验室的小组来处理研究改善(Schroeder本人学士学位是数学,然而硕士、博士都是物理学,所以应该是物理学家而非「论坛」上先前登的数学家)。

当然其中的研究首次大量的用了刚发展不久的计算机来处理一大堆计算数据,也请附近的茱丽亚音乐学院的音乐系学生来聆听那个位置是最好的,音响有何缺乏等主观感受,做为研究评论的参考点。加上物理学中的一支「声响学」客观的度量结果,最后改善完成后,此爱乐厅亦改名为Avery Fisher Hall(当然也是用来纪念Avery Fisher对美国音乐家的提携)。其音响效果,尤其原先最令人诟病的低音不足完全改观,我们可从Bernstein指挥纽约爱乐演奏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中,低音提琴的透明感来得知改善成果。(DG 423 395-2)

声响学与音响空间的互动关系

接下来我要谈的是声响学的一些概念,主要希望从刘总编的「音响空间守则二十条」及「扩散声波的利器二次余数扩散声音处理器」谈起。

首先就是声波辐射传递的型态,我们知道声波是所谓的「横波」,亦称为疏密波,而非纵波,那么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呢?我想只要念过自然科学的人不需再加以解释,但是我怕一些所谓的非「新人类」或非「新新人类」等,以及以往不注重物理学的人,也就不知道其间差异。像「论坛」用水波状来解释声音扩散是一个简单的好方式,但不正确(水波是纵波加重力波的组合)简单的说疏密波其空气粒子运动的方向与波进行的方向是同一方向的(0度或180度),而纵波粒子运动方向与波行进方向成90度(整体来说)。

由波行进路径与粒子在介质(空气)中运动方向的不同造成「论坛」上一些论点可能使某些人有不同看法。首先音响空间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第二条:要改变某个频率的行进路径,必需要有大于该频率波长的斜面或曲面置于声波行进路径中才会有效。这个理论只适用于纵波(如光线、无线电波等电磁波,和人工智能制造出来的音响处理器(人工反响处理)。疏密波要看波束的横切面有多大?小的面积或斜面也可改变及破坏波进行的路径,当然这样说有点难令人信服,不过请考虑一个事实,像RPG这样小的栅格可有效地改变某频率行进路径,Tube Traps这样的小直径东西可有效地吸收、破坏特定频段的有害驻波,即可知守则第二条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音响空间处理。

守则第三条指黄金比例经由「计算机计算」后得之,我想说明的是黄金比例在计算机还未出现前就有了,而其比例1:1.25:1.6(为2的立方根倍数比),唯一的这一个是黄金比例,而另外一系列的比例数据是减少驻波含量的房间尺寸比例比,应该正名分别开来。又我们发烧族动不动就爱谈驻波这个问题,当我们考虑真实Acoustic instrument的音波皆为复杂的高频泛音加上较低频的基音同时出现时,真实的连续音乐讯号一直变化中,而每一点的时间里,高频附合在低频上,你能说现在驻波在几Hz之间吗?在空间里的哪一些区域吗?这些都是用电子讯号来测量音乐厅特性时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是用来整治空间处理的一个方法及解释说明模型。实际上驻波一直是应用计算机根据数据用来做CAD比较常用,现实生活中用处不大。不可把低音重迭这个现象解释为超低频或某频段的驻波作祟。

扩散或吸收孰重?

守则第五条文中:对于大部分高频与极高频,我们所要采用的处理方式将会着重在「扩散」而不是「吸收」。我想家中回放音响时,我们十分重视何谓的堂音,也就是录制音乐时音乐环境的音响特性(如残响等)能再现,这时若只重扩散,(实际上现在的喇叭扩散性皆不错)不重吸收,那么音响空间里所反射的第一次反射音(primaryRofloction)时间间隔在10milliseconds内太多的话会造成无法分辨直接音与反射音,这是听觉系统「运作机制」(Moohanism)与听觉一脑神经的作用,更造成所谓的「音像移位」(Image Shift),10ms-20ms也有这种效应,只是较低点。

考虑我们聆听室的大小及人类对1KHz-18KHz立体音像的极端敏感,守则第五条这段文字,我的看法完全不同。还有同段的中频以下用木板来吸收驻波,我不知道木板如何能吸收驻波,驻波都是用各种几何图形(不管规不规则)在空气中、音波行进方向里,破坏驻波的,不是吸收驻波(即令Tube Traps除了吸收外,破坏也是其主作用之一),当然所有的物质对波行进都可能有反射、吸收、折射三种基本现象,吸收哪一个频段是每种物质的特性,有峰值也是实际世界的现象,但吸收某一频段不一定就是吸收驻波,驻波也一样有各种不同频段组合,如何找出与驻波互相抵消的天生一对的木板来吸收呢?是要破坏,不是吸收,看看各音乐厅及欧美日之专业录音室即可证明以上观点。

守则第六条,RPG的二次余数扩散声音处理器,我想应改为二次余数扩散声音处理器的RPG,因为RPG有基本二种型态:即QR(二次余数)与PR(Phmitive-Root质数根)两种。因果关系,包括范围混淆不清是不科学的。守则第七条:.....不可以木板钉成。那么专业聆听室与Studio不就完全设计错误吗?我想刘总编喜欢硬的水泥墙来加强低音重迭效应,用木板或水泥墙与反射面的吸收特性有关,不同物质对不同音域有不同的吸音、反射比例产生,与喇叭、扩大机的本身速度感、瞬时反应、动态对比等无关,适当的木板设计反而更好,音色会较温暖。

守则第十二条,除两侧墙外,我认为需加以补充上方天花板,下方地板皆需加以吸音才可完全彻底的增加立体感,要考虑的要点是喇叭经墙面反射至聆听位置的距离,而不仅是两侧墙这么单纯加以吸音而已。

再来就是RPG一文中所谓的小学生算算术一样简单,老实说我对刘总编化繁为简的功力十分钦佩,个人认为RPG的计算依据论文本文的算式,我想大学主修理工科的较有把握处理以下的计算问题:微积分、模数、矩阵、对指数、费玛质数、傅尼叶转换式等。另就是有效扩散范围的问题,根据Pter D'Antonio与John H. Konne碰二人的论文应该是所扩散最长波与最短波波长的比为N-1,这个跟「论坛」上所刊有些出入(又RPG是上述二位仁兄共同筹设公司作商业生产的,非D'Antonio一人所为)。文末一句:整个扩散器的形状对频率产生的影响绝对大过于那些以公分计的数字,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专业人员根据聆听空间的测试数据才去购置适用的RPG,不同Size空间,及已处理后的结果都是十分计较精确数据的。几公分不同,扩散的频率范围亦大大不同。

家用聆听室与音乐厅在特性上的差异

以上是守则方面的一些不同看法,仅供发烧友参考。再来即浅谈一些补充,首先,家用聆听室与音乐厅,在空间比例尺寸,及表面不规则几何状处理,天花板的倾斜处理,墙面制成外宽式(外宽内狭),多圆柱形柱状物,增、减或改变吸收及反射面等所面对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是相通的。其余则是家里是回放音乐,录制的音乐不论是古典音乐的已录自然残响的或流行音乐加入人工Echo(或Reverb),用在家里的空间处理与音乐厅的直接产生音源就有点不同;况且又有许多方面的差异(如容积,Reverb Time的增减等)根据多位先进者的研究:LEDE(LiveEnd&Dead End)应该是较适用于家用及专业录音室等回放聆听环境。若经处理得当,则音像、堂音(能量一时间分布等Pattem)能接近原先录制环境,较能再现原音。至于LEDE如何处理已有很多文章论述过这个主题,不再重复。

Live End这边最主要的还是用RPG来处理最为理想,因为RPG才能提供较均匀高密度而紧密延续的反射音,且能降低扩散后之音讯能量,尽量减少与直接音相互干扰,降低音讯渲染及音像移位的现象。用圆弧只能说是扩散声音的一个有效方式,对均匀反射而言效果不算太好。对于非常低频的均匀反射,RPG还有像墙一样厚度的栅格产品问世。

RPG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再谈RPG的一些简介:RPG是基于Schroeder的反射相位栅格扩散器的远场(Far Field)绕射理论建构而成的。基本上是由Schroeder据「有限场数的不灭多项式」【irreduciblepolynonimals over finite numberfields:GF(2m)】可解决不同波长的宽带音讯有效地分裂反射,而不破坏原音讯的完整宽带(即增减茱频段造成不均)。而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呢?缘由起于因为人们似乎比较喜欢两侧墙较窄,而天花板较高所呈现的音响效果。因为这牵扯到Reverberation Time,及InterauralSimilarity(即双耳声音间相似性一愈相似就形成Mono,愈不同就愈呈现出Stereophonic),两侧墙窄而天花板高对上述二项都呈正面的帮助,这由一位叫Brandley所提一篇「早期水平反射能量到总体音能」与「高跟宽的比例」之相互关系的论文中有十分详细的论述。然而现实上我们要如何避免减少早期水平音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建一高耸入云的空间,但那太花钱了。所以最后解决方法就是建一个不高,而天花板能将音讯广泛地有效地扩散成水平辐射的Pattern。但是如何作呢?上述的数学理论,即GF(2m)恰能完美的将一系列不同的数据做成完美的转换,这不但可用于音响处理,连从土星传回来的数据讯号,经由计算机将此多项式应用于订正误码,使照片解像度提高(同样地间谍卫星照片也是如此处理的)。而用于音乐厅及星际间距离测量也是用此多项式虚拟Random杂音来做精密测量。所以我说RPG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计算,而「论坛」上是用一格数的数据及频率来简算解决,但这只对QR方式的RPG可用,而「论坛」上的N这个数也没详加说明,这个数不是可以任意取的,它有另外的数学式才能求出。不是说你要做几格一个周期的RPG?就做几格的。对于PR就更无法实作了。

两喇叭间的绕射问题

另外有关如何测量,如何整治,由于这是蛮专业的问题,又牵涉到一大堆理论及复杂计算及图解,本文一概从略,留点饭给我们这类专业人仕吃吃吧!只是要提出来的是Schreoeder这项研究不仅在纽约,在欧洲,他们(K.F.Siebrasse,D.Gottlob)二人也参与测试及评估20座欧洲的音乐厅做为改善Avery Fisher Hall的研究前先完整作业,(个人臆测,Yamaha的DSP最原始音乐厅Reverberation Pattem是向他们购买的)他二人也以此论文得到博士学位。当然这个计划后来引起相关研究后变得非常庞大,Schrocder本人也因诸多贡献地当上美国国家工程学院会员及西德马克思一蒲朗克荣誉会员和美国音响学月刊前任助理编辑。

又RPG也不只是Schroeder的贡献,要完整精确理论又有Berkhout等及Strube等他们的论述才能构成远场绕射理论的完整性。用Time-Delay频谱来观测是由Heyser、David及Davis等人所得研究成果,他们提出首先LEPE观念来满足「心理-音响学」及「音响学」上的参数,并应用来设计聆听室。

在我的印象中RPG用得蛮彻底的是NHK的录音控制室,他们用的是PR型的RPG,当「论坛」上很高兴的用QR型RPG时,我实在不忍说QP型反射后的音讯是所谓一向度的(One-Dimensional),也就是反射后的Pattern是半碟型的(Semi-Disk)。而PR型的反射是(Semi-Sphere)半球型的。不过也无所谓,君不见美国一些名厂如Audio Research、DMP、Cello及一些录音室也都用OneDimension的RPG,像日本人那样做事要做到最彻底、最完美的也是世上少见的异类。

RPG谈了不少,再论一些回放音乐会碰到的问题,就是两个喇叭间的Crosstalk(声音绕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喇叭厂商会考虑这问题,如Infinify及较平常的Polk Audio、新近的NHT及Cello的Premier喇叭都顾虑到这问题,但唯有Polk Audio是用电子网络去除这Crosstalk(SDA系列才有),其余的都想藉由喇叭面的处理来解决。但是所有厂家都不是很成功,这是需要努力的。或许也可用Carver的SonicHolography来处理讯号,使喇叭间的串音减低。曾经有一人发表文章说在两喇叭间隔一道吸音墙之类的隔板至聆听者位置上以防Crosstalk。其实经过实验这也蛮有效的,只是无法让视觉感官及现实空间利用感到合适罢了,这个问题又可引出所谓双耳效应等议题,就此打住。

音响族的最大盲点-音响空间处理

国内最大音乐厅中正纪念堂的建筑不符上述音乐厅的设计蛮多的,首先它是矮矩形的横切面,高与宽比不好,又没有RPG这类处理器挂出舞台上方,更不用说像Rusell Johnson设计可调整音柱来控制反响特性。而且大量用大理石做表面,使音色较不温润,而表面没经什么形体处理,虽然公布出来的反响数据十分恰当,但就是仅有乏善可陈的音响效果。反观朋友们家中音响器材价值可观,音响空间处理几乎没有,即使连前辈王克刚等人家中亦同,可见空间处理是国内发烧族的一个盲点。

然而也不尽然没有佳例,像「音乐与音响」上有几篇文章,国人请外国人来府设计就是一些较专业的范例。另外像先前曹永坤先生天母家中,将喇叭嵌入墙中的作法,都可避免「喇叭周界干扰反应」(Speaker-Boundary InterferenceResponse),这些都是值得--般非专业人仕可模仿学习的对象。顺便也呼吁国内的录音室,应多作一些空间处理,以达最佳的录音效果,呈现胎国内爱乐人{士,不要花费仟万器材而舍不得花一些钱在真正该用的刀口上。

文末也要谈谈喇叭的辐射Pattern。因为上文所说的LEDE方式可能也因扬声器RadiatePattem的不同而显得不适用,传统式动圈式喇叭设计着眼有所谓单点最佳式,即只有很小的一个「窗」位置听来效果最佳,如一般所见的喇叭皆属于这一类。而另一种方式则着眼于全面扩散而使人浸淫其中的方式,二者处理空间就不同。单点式的就适用LEDE方式,当我们用LEDE方式处理后可用John Douglas或Chesky JD-37的Sample中的测试讯号来检视LEDE设计完工后的完成度有多少?而着重扩散式的,如以前的AR-LST,Cello的Amati,AR-32瑞士Rowen扬声器等,我们要发挥设计者的心血就反而在喇叭壁后面放RPG的扩散利器才能登峰造极。而非传统式喇叭如双极辐射的静电、丝带或如Infinity IRS系列的EMlT等就需要在适当的位置放上RPG等扩射反射器,才能发挥所长。

由于国内的一些发烧友不知因为什么绿故,也使用一些所谓监听级的喇叭,如大型的Westlake、B&W 801等有名的铭器,这其间我们也要知晓这些Monjtor Spk的辐射pattern是近场(Near-Field)或Far-Field,如此才能决定聆听位置与spk之间的矩离,才不会枉加误断每个设计者的心血结晶及器材该呈现的效果(同样地,小空间也可用大型的Near-Field扬声器,这与「论坛」的观点不尽相同。)

结语

希望本文提供概括性的观点能对读者能有所助盆,至于精密的空间处理,虽然当今科技发达精确,然而主观上的好恶还是多少影响设计者设计的方向。不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量还是以客观、科学的方法为善,况且已由多位研究者陆续提出可行的方式,发烧友若有心整治空间处理,除了刘主编的一些建议外,不妨请益专业人仕,付一些智慧财产,得一较好的效果应该是十分值得投资的。想想看,维也纳乐友协会金厅及阿姆斯特母的管弦会堂等音响特性能较完整地再现,使我们亨受到极美好的音响(Bella Acoustics),那是多么地幸福啊!■
TOP
153#

/特别企划-超低音专辑/编辑部

如何为你的音响系统打稳地基 -
谈超低音的选择及使用
何 文 哲


前 言

生活在有如一座超级大工寮的台北市民们,这几年来,对于这一个地上地底无所不挖、无所不修的补钉级国际大城,应该是有着相当复杂的感觉及情绪吧?从最热门的「劫运」起火事件到层出不穷的地层下陷以及房屋倒塌等情形看来,两千万台北市民可能还要在这一座超级大工寮住上个好几年。也许等到哪一天我们的捷运真的能够安全的启用载人,并保证不会发生有如「烤乳猪」一般的失火惨剧;或是我们的建筑包商们哪一天能够良心发现,不再偷工减料,让我们的路面及房屋都能够坚固的挺立着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就可以脱离寄居工寮的日子,安安稳稳的过着「外汇存底世界第一」的好日子了。

在台北的工寮文化之下,我们的美丽都市常常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景致。除了无所不在的捷运工地之外,我们也时常会发现一大片凹陷的方形大坑,在坑中插一支又一支的钢筋或是钢架,还有一堆精神抖擞的工人们在辛勤的工作着。这是什么?我想不必我说了吧?建筑工地是也。台湾的建筑商们深知地基稳固的重要性,所以在挖设地基的时候,一定是以「最高标准」而为之,不但洞要挖深、挖的大,连地下水也要抽的最干,就算邻楼倒塌、地层下陷也在所不惜。所以若是我说台湾人是最懂得打稳基础的民族的话,应该是没有人会反对的。

地 基 与 超 低 音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揶揄我们的社会病态呢?原因无他,因为长期生存在这一个到处泛满压力及病态的不正常社会之中,适度的宣泄一下小市民的「民怨」不但有益健康,也有助于我们调适心情,以全新的心态来包容、改造我们的可怜社会。说了这么多,到底这和「超低音专题」有何干系呢?很简单,就是那一句「台湾人是最懂得打稳基础的民族」。我们即然是世界上最知道地基重要性的民族,那么玩起音响就更不能不认识音域平衡之中的「地基」 - 超低音了。

「超低音」这三个字在国内的发烧友口中,可是出现率颇高的三个字。到底超低音是何方神圣呢?一般来说,「超低音」三字所指的有两种意义,其一就是超低音喇叭,其二就是指音频之中的极低频段。第一个所指的相当容易了解,就是「用来发出超低音的喇叭」 ,另一个所说的可就完全不同了。本刊刘总编在以前的「音响二十要释义」当中曾经提到,所谓的「超底音」就是指20Hz到40Hz这一个八度的底频,在这一个频段之中的乐器很,只有底音大提琴、底音土巴号或是管风琴等、大部分的自然发声都没有办法发出这么底沈的声音,所以事实上若是以纯音响的观点来看,这一个频段的声音并不是绝对的重要。不过发烧友们「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出了名的,要他们忍受「明知道有,却得不到」的状况,还不如杀了他们算了。为了要追求这一个相当难以达到的最高目标,众发烧厂商们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再生出这些难以产生的音频,有些厂商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加大喇叭的音箱容积,并装入大如炒菜锅的底音单体,就这样,极低频就出来了。 不过这样子设计喇叭的后遗症还真是不少,最明显的就是喇体积大如冰箱,而且要好好的控制那一个大型炒菜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免不了又要在扩大机部分好好的血一番,要不然就得忍软糊黏腻有如麻薯一般的慢速底音了。然而聪明的发烧友们岂能就如此坐以待毙,接受这一种不合理的事实呢?于是在「山不转路转」的原则下,发烧友们炵于另辟蹊径,想出了一套两全其美的绝招 - 将原有的喇叭加上一个专门发出超频的喇叭不就得了吗?于是在民智豁然大开、灵光-一现的状况之下,喇叭设计家们发明了独立于主喇之外的超低音喇叭,此可说是造福了无数的音响玩家,使用中小型喇叭的发烧友们得救了。

可是耳朵比蝙蝠还要灵巧刁钻的发烧友们马上就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原来的系统加上了超低音喇叭之后低音量感是增多了,低频的延伸也远远的优于原来的喇叭,可是耳朵听起就是不太对劲。怎么个不对劲法呢?例如低音的速度感老是没有办法和有的喇叭相配合,一快一慢的让人不知如何是好;要不然就是在低音的某个部份量感特多,非常的不自然。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接着我们就简要的来谈一谈。

相 位 差

所谓声波的相位就是指声波本纸的振动情形,在示波器上看起来他们就有如一高一低的山峰及山谷一般。若是两波的相位相同,指幅又一样大的话,那么这两个声波能量就有相加的可能性。反之,若是两波的相位正好是相反的 ( 相差一百八十度 ),振幅又正好相同的话,那么两波就会互相抵消。那么这个相位因素又跟我们的超低音有啥关连呢?很简单,由于音乐讯号在经过前级扩机和后级扩大机放大,准备分别送入阁下的主喇叭系统及超低音喇叭之中的时候,由于两组讯号所要经过的路径长短不同 ( 例如主喇叭分音器零件及单体所造成的时间延迟就和超低音本身的单体及分音器所造成的大有不同 ),所以原本两组完全相同的讯号就变成了两组一前一后、有着相当时间误差的音乐讯号了。若是再考虑主喇叭和超底音与聆听位置差距的话,问题的确是不小。既然两组音乐讯号在传输路径中已经受到程度大小不同的延迟,那么这些讯号在经过喇叭转换成声波并送入我们的耳朵之前,必定已经产生某种程度的相互干扰,也就是说这两组原本应该好好合作的讯号已经无法好好的共存,反而会在某些频段互有消长,使得原本的音乐讯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而使得整个声波波形出现严重的相位误,产生扭曲的聆听感觉。

然而相位差真的是一个无法可解的难题吗?首先利用调整超低音喇叭与主喇叭以及聆听点的相关位置,我们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种可怕的失真现象。因为经由调整这三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抵消某些相位差,但是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所以有人又在超底音的分频网络中加上相位修正线路,经由这种主动式的设计用家可以修正超低音的相位,来配合主喇叭本身的相位,尽量消除因时间延迟而产生的干扰失真现象。至于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一种主动式的补偿设计,我们会在文后的「主动式超低实战篇」再加以解释。

振 幅

由于现在绝大部份 ( 应该是全部吧? ) 的超底音喇叭都是采用动圈式锥盆喇叭单体,所以这也会引发超低音喇单体和主喇叭单体在运动时产生的相互干扰及工作方式不一致的问题。因为超低音喇叭的效率和主喇叭的效率原本就不太可能一样,所以在输入同一个强度的讯号时,有可能会因为效率不同或是单体大小不同而产生音波互相干扰或是音压大小不一致的状况,进而使得两者在分频点附近发生衔接不良和某些频段过分膨胀或凹陷的失真。传统的被动式超低音在这方面就不能干瞪眼了,因为它的单体效率及尺寸都是固定的,完全没修正的机会,而改变超低音位置的方式对于这一种失真还真是改善不多。目前大部分的超低音喇叭之所以会走向主动式的设计,也是为要有效的解决这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经由调整主动式超底音的内置扩大机增益来改变低频的量感,可以使超低音喇叭发出适当的低频量感以配合主喇叭原有的低频,避免低频过度肥肿或是在分频点附近产生可闻性失真的现象。

分 频 点

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而言,要制造出足够函盖大部分音频的完美发声好像还不太可能,就拿音响界的标准来看好了,20Hz-20KHz的频宽对目前人类所制造出来的大部份发声体来说还是太宽。大部分都是高频上的去低频下不来,要不然就是反过来高频上不去低频下的来,这种现象牵涉到单体本身的材质强度或是工作方式,实在勉强不得。于是聪明的人类灵机一动,祭出「截长补短」的绝招,将这一些工作范围不同的单体给装在一起,然后只运用他们最有效部分,如此不就完美的凑成了能够发出完整频宽的喇叭吗?而所谓的「分频点」就是这一些单体相「接合」的频率点,用家只要看看这个喇叭的分频点的数值就可以了解各个单体所要负担的频宽了。

然而「分频点」对超低音喇叭来说却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它的工作频宽上限,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低频上端的截止点。为什么要为超低音设下这一个「关口」呢?其实这也是个老问题了,还不是要防止低频过量的现象产生。因为若是超低音的分频点设的过高,那么主喇叭本身的低音和超低音喇叭的低频就会有交越频率重迭过宽,量感过多的状况产生,所以超低音的分频点数值可就真的大有学问了,过高过低都不行。那么你就会问了,怎么样设定分频点才是最妥当的呢?我们先谈「被动式」超低音喇叭。被动式的超低音由于分频点是固定的,所以在搭配主喇叭的时候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它就是发出那么多、那么高的低频,其它的完全是一翻两瞪眼,没得商量。若是厂方原来就已经将之设定为搭配某种特定的喇叭,那么应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大可以将之视作一套中高音及低音分离的3D式组合。但若是搭配不同厂牌的主喇叭,除了靠移动位置碰碰运气之外,只能透过它本身的分频网络来改变现实,但是这通常会影响主喇叭音色,最好是不用。

主动式设计的超低音在这方面可就友善的多了,通常它都会内置一个主动式的电子分频网络,其中有可调式的分频点调整钮 ( 有些厂商将之称为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就是只容许设定频率以下的低频通过的滤波网络 ),用家可以按实际状况自由选择所需的分频点。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般我们的喇叭在标示规格时常常是以最大频宽再加上约三分贝的误差 ( 例如20-20KHz±3dB便是指在20 Hz及20 KHz的频宽之中,高低频的两端各有3dB的滚降 )。但是根据实测的数据显示,音压每增大一倍换算成分贝值就是增加了3dB,所以倒过来说音压每减低3dB就是表示音量只剩下一半,所以若是我们也将超低音喇叭的分频点定在主喇叭的-3dB频率滚降点,那么两边个缺一半的音压不就这么完全的给补起来了吗?举例来说,若是阁下的主喇叭规格是50-20 KHz±3dB,效率88dB,那么我们只要找来一具效率也是88dB的主动式超低音喇叭 ( 各凭运气 ) ,并将其分频点设定在50dB,那么你就拥有一套频宽极宽,全频段效率都维持在88dB的3D式喇叭系统了,棒吧?不过要提醒各位,由于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分频点的调整还是要多方试验才能调至完美,数据规格仅是供参考用。

斜 率

我们在前面的分类点部份曾经提到过,目前的喇叭在设计上必须使用各种不同的单元互相分工配合才能完整的再生我们所需要的全部频宽,但由于单体本身的频宽特性,就算效率再高的分音器也没有办法将之完全控制。例如一颗高音单体的低频下限若是可以延伸到2 KHz,那么就算我们将分频点设在3KHz,实际上在3KHz以下这一颗高音单体仍是工作着,它只是顺着某个斜率慢慢的下滑,直到最下限。那么有些极聪明的读者就会发问了:「何不将分频点设在高音单体频率响应的最底端呢?」,对不起,这一点专家们都已经想过了,如此设计的话不但会在分频点附近生严重的频率凹陷,而那时候高音单体的失真程度之大也绝对会出手你的料之外。

于是人们就利用由电容及电感所组成的高通及低通滤波器 ( High Pass & Low Pass Filter ) 来分别控制高、低音单体频率衰减的斜率,然后再将之尽量凑成平直,如此就可以避免所有单体齐声乱叫的状况发生了。至于如何取决衰减斜率的大小,就要看单体本身的特性了,再这里,我们先算要的将几个和斜率有关的名词先解释一下。首先要说的就是「Octave」( 倍频 )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人的声音还真是高八度!」 ,这其中所谓的「八度」就是一个倍频,而在每一个倍频音程之中我们可以经由分音器的组件来选择衰减的斜率。一段来说,我们将每衰减6dB称作「一阶式分音」 ,而衰减12dB就称「二阶式阶音」 ,其它以此类推。每个倍频的衰减斜率越大,单体在分类点附近的声频就滚降的越快,也就是声音消失的比较快速。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单体工作时的交越频率较少,相对的相互的干扰也减低了,比较容易再生平直的波型。不过由于多阶分音要使用多组的分音器组件,相对的降低了分音器的工作效率,使得其消耗的功率大幅的增加。若是再考虑高阶滤波所引发的相位失真的问题的话,那可就得好好的计算一下了。所以厂方在设计喇叭的时候,会根据单体的特性来选择其分音方式,而非一味的为了求得频率响应的平直采用高阶滤波。

对于超低音喇叭来说,衰减斜率的取决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将决定这一个超低音喇叭和主喇叭在低频方面的重迭部分的大小,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两者在低头部分的完美衔接,所以必须小心的选择。在这方面,不论被动式或是主动式超低音都是「以不变应万变」 ,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过主动式超低音倒是可以经由调整分频点来改善这方面的问题。

超 低 音 的 选 择

讲完了影响超音喇叭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告诉大家一些选用及使用超低音的诀窍。由于超低音喇叭本身在构造上就着「主动式」及「被动式」之分,所以用家在决定要为自己的音响系统加上超低音喇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决定要采用哪一种超低音喇叭。其实主动式及被动式超低音喇叭。其实主动式及被动式超低音在使用效果下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因为这两者的工作方式原本就不太相同,所以在搭配音响系统的时候会各有其长处及短处,如何选择就要看用家自己的需求了。

构 造 简 单、不 易 驯 服 的 被 动 式 超 低 音 喇 叭

现在我们就先从构造较为简单的被动式超低音来介绍起。被动式超低音的工作原理就是将一个附带有被动式分频网络的超低音喇叭并联在原有系统的后级扩大机之上,然后原有的音乐讯号就会在此被一分为二,在分频点之上的讯号被送至原有的主喇叭,而分频点之下的频段就由这一个被动式超低音来负责了。这一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超低音本身的构造很简单,一组被动式分频网络、两个或是一个双音圈的低音单体以及一个坚固的大容积音箱就可以了,而且这一种连接方式由于讯号会经过一组分音器的分割及分配,所以在理论上会有较好的频率衔接。但是被动式超低音本身的缺点也是相当不少,首先它的被动分音器就会改变主喇叭的音色及其它方面的表现,是好是坏还真是「听天由命」 。另外一个相当严重的弱点就是由于被动式超低音与原有的主喇叭是采并联的方式由一部后级来驱动,如此虽然可以省下再添置一部后级扩大机的花费,但是由于两个喇叭并联会使得整个喇叭系统的阻抗急速的下降,如此不但严重的增加了后级扩大机的工作勿荷,还随时可能有过荷的危险。再加上先前曾经提过,超低音喇叭在与原有的主喇叭搭配时候有几个相当难以化解的问题如相位差、分频斜率等。若是再考虑房间本身的特性的话,那么保证你在调到手软之前,脚就已经软了。所以现在被动式超低音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大大的降低,目前还在贩卖的几款大多都是搭配原厂的卫星式小喇叭来销售的3D式组合,单独出售的被动式超低音可说已是少之又少。

结 构 精 密 复 杂、搭 配 友 善 度 高 的 主 动 式 超 低 音 喇 叭

紧接着上场的就是主动式超低音喇叭。主动式超低音的工作原理其实也不复杂,它通常有一组主动式的电子分频网络,前级扩大机所送出的讯号在经过这一组主动式电子分频网络之后就被分为两组,在分频点以上的就被送到一组后级扩大机之中,推动原有的主喇叭;而分频点以下的部分则被送至一组超低音专用的扩大机,然徽推动超低音喇叭。这一种附加超低音的方式从理论上看来的确是较为理想,因为原有的音乐讯号在电子分频线路中不但被完整的一分为二,而这两组讯号还是分别由两组扩大器来放大推动主喇叭及超低音。如此不但可以避免叭并联时为扩大机所带来的阻抗滚降等问题,我们也可以运用主动式超低音内附电子分频器的各种可调式设计,如分频点、相位以及增益量等来将频率衔接及相位误差等问题降到最低,可以说是个一举数得的理想设计。但是话说回来,主动式超低音也还不算是一个全无缺点的完美设计,除了成本较高 ( 多用了一组放大器 ) 之外,内置的电子分音器也是多多少少的会改变主喇叭的音色。所以个人认为使用另外一种接法来装设主动式超低音喇叭可能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那就是保持原有的系统不变,然后从前级扩大机拿出一组讯号 ( 由另一组前级输出端子或是录音输出端子来提供 ) 专门给超低音来使用,然后细心的调整超低音分频器上的各种参数,尽量将超低音的各种特性调整到与主喇叭一致,如此既可以不影响原统系统的表现,也可以获得相同低沈浑厚的极低频,算是一个颇为理想的搭配方式

主 动 式 超 低 音 的 使 用 及 装 置

最后笔者将主动式超低音喇叭上的各种常见的调整功能的作用稍作解释,然后再将一些在装设超低音喇叭时容易遇到的问题作一个深入浅出的探讨。只要是内附扩大机的主动式超至音,一个电源开关当然是免不了的,它可以控制内置扩大机的电源开关与否。紧接着就是一个音量或是增益调整钮 ( Level /Gain ),经由这一个旋钮我们可以控制超低音喇叭的音量大小。然后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相位 ( Phase ) 开关或是旋钮,利用此开关或是旋钮我们可以调整或是改变超低音的相位,以降低与主喇叭之间的相位差。通常在一般的机种上都是一个只能改变正相及反向 (180度 ) 的摇头式开关,附有无段式可调开关的倒是比较少。在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单是改变超低音的相位无法完全消除与主喇叭之间的相位干扰,只有在将主喇叭的位置调准、相位正确之后,然后移动超低音喇叭的位置来校正两者之间的相位差,最后才使用相位调整钮来微调。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就是分频点的调整开关。通常大部分的厂商在这里都只会设置一个所谓的低通滤波调整钮 ( Low Pass Filter ) ,此钮可以控制超低音喇叭的频率上限,在分频点以上的频率都被很快的衰减掉,以免在与主喇叭衔接时发生某频段低频过量的情况。而某些机种还设有一个高通滤波器调整开关 ( High Pass Filter ) ,利用此开关我们可以选定超音的工作下限,以避免超低音喇叭在某些场合过荷烧毁。

看完了这些最基本的调整开关之后,我们还会发现几组输出及输入的讯号端子和喇叭接线座。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机种都会有一组讯号输入端子及一组标明「HF out」的RCA输出端子,这一组输出端子就是要给主喇叭用的。大致上来说,只要你主喇叭水平不差的话,还是建议你不要经过此分频器分音为妙。在某些机种上还可能会出现所谓的「High Level」及「Low Level」两种标示的接法,所谓的「Low Level」是指超低音所接受的讯号是由前级而来的,所以输入端就是一对RCA端子;而「High Level」就是指此超低音也可以接受由主系统的后级所传来的讯号,所以此时你会发现在组喇叭线座,只要从主系统的输出部分拉一组喇叭到这一个接线座,然后再并联一对喇叭线送到主喇叭,此时的接法就和被动式超低音的接法相同,只不过你仍然可以使用原分音器之中的调整功能来微超低音的各种参数,以便能与主喇叭完美的衔接。

结 语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都已经对超低音喇叭的工作原理及一些使用、调整的诀窍有了相当的了解,如此一来大家在选购超低音喇叭的时候就不会有搞不清楚、无所适从的感觉了。其实目前超低音喇叭在科技上的发展早就是日新月异,今非昔比了,各种新科技的运用早已经将超低音喇叭的表现推向了另一个境界,昔日又软又糊、老是和主喇叭一快一慢的作「龟兔赛跑」的吴下阿蒙早就已经不存在。君不见现在的超低音喇叭不但效果惊人,其身怀的各项绝技更是多得目不暇给,像是可以根据主喇叭特性来设定分频点及各种特性的可抽换式IC卡、随时对超低单体及扩大机作动态修正的伺服线路的运用等,都是近几年来主动式超低音在科技运用上的几个大突破。总而言之,现在「购买超低音」已经不是一个「替自已找麻烦」的傻举动,要不要尝试就得看你的际实需要及预算了。不过就笔者自已的经验而言,一旦尝试过超低音喇叭威力的发烧友们少不被那一种「万马奔腾」般的壮阔气势所感动的,最后大多都是想办法速速购入,其它的等回家再慢慢的研究。超低音喇叭的威力的确是相当的吸引人,不过也只有经过仔细的调整之后才能够尽显其威,奉劝有意一探究竟的发烧友们请谨记 - 「含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 ,祝大家好运!■
TOP
154#

/拉法叶杂谈/王超群

室内音场浅论(一)


前言

音场音响论坛的读者一定都知道刘主编的音响二十要以及二次余数扩散理论。音响二十要是在评鉴器材时描述器材声音的特性,二次余数扩散理论是处理室内音场共振的声学效应。只要对音响有基本了解的读者都知道音响室的重要性。一组再好的系统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来配合往往会造成鲜花配牛粪的效果。但是仔细阅读任何一本音响杂志,把谈器材和谈音响的文章拿来比较你一定会发现两者根本不成比例。难道说音响杂志的编辑们都不知道室内音场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讨论室内音场的文章出现频率不高的的理由音响声学是一门相当有深度的学问要打他化繁为简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所以即使音响迷都知道音响室是影响音场重要的因子之一,但是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有限,大多数音响迷宁愿花上千、上万去换喇叭线、讯号线、喇叭或是放大器而不愿把钱花在音响室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

第一,换线、换机比请个工人来在客厅里大兴土木车弄西要简单。

更换讯号线虽然也不是举手之劳-相信每一位音响迷都知道你要先关机,拔线,换新线,开机-但是要在音响室内找到适当的位置,装上适当的吸收或是反射材料可比换一条线困难多了。

第二,室内音场的重要性通常和系统的价钱成比例。

越好的系统对室内音场的要求就越高。没有好的室内音场让你的器材发挥最大的潜力,就像乌龟吃大麦一糟蹋。这就像是胃部宝时捷或是蓝宝基尼在台北开上下班一样,除了看起来校风外没有任何好处。对薪水阶级的音响迷来说,为了买器材都已经是加加减减东挪西扣才挤出一笔钱。花起来当然是器材第一。室内音场这种既看不到又不能转手的东西当然不会优先考虑。再加上系统本身的能力也不过尔尔,再好的室内音场也不会清水变鸡汤。所以室内音场的重要性在现实的因素下减少了很多。

不外乎音响室是音响的不动产,一辈子只要做好一次就够了,但是由于好的音响是设计牵涉相当多的问题一般的读者根本不能自己动手主幵放。

第三,室内音场是音响系统中的不动产。

除了少数的室内音场处理装置如RoomTune或是神木等等装置,一般室内音场的处理都是固定式的。固定式的缺点是你必须大兴土木,劳名伤财,所以你不能常做。不像任何的音响系统中的动产器材,你可以随时换机、换线。而且立竿见影你可以马上听出差别。其次,你再也不能享受斗机的乐趣。你再也不能说换了甲器材配上乙牌线你的音场立刻开阔不少。一旦装修完毕你的音场就固定如此、所以如何设计如何安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一旦设计不好你不是要重新好巨资改建就是要忍受一辈子。

第四,室内音场的理论相当的复杂艰深要把他完全弄懂并不容易。

国父说过的「知难行易」最适合这种情形。每个玩音响的人都知道把喇叭移一移,在墙上挂张毯子,在地上铺地毯都可以使声音改变。问题是变是变了但是不是变好呢?如果音场变宽了是否因此而往后缩。在没有理论知识的辅助下,一切都只好经由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法的结果是花了很多时间却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于是往往劳名伤财还落的不知所云。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室内音场一直都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直刘主编把他炒热起来。炒是炒热了,但是相信很多刚入门或是未曾钻研过音响声学的读者来说看别人讨论的挺热呼的,自己还是蒙蒙眬眬的一定大有人在。为了帮助音响论坛的读者中希望能从完全不懂到略有所知或是希望能学到足够的知识能够自己动手尝试的读者,本文的目的就是提供你一些基本的知识。我相信读者中一定有很多人很想好好的了解室内音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了解后才去自己动手做,以最少的代价换得最大的收获。

音响声学

虽然音响声学不能让你解决你的音响室内所有的问题,但是经过科学方法分析实验的结果,音响声学已经建立足够正确的数据让你能对你的音响室内的音场有相当的改尽。

要想了解室内音场,进而能改善音响室的音效一定要先知道声学的原理。要在音响论坛介绍声学(Acoustic)?要介绍如此困难的专门知识本来就不容易,要在音响论坛这种消遣性的杂志介绍声学,吃力不讨好不说,一个不小心把读者吓的都不敢看岂不罪过。另一方面自觉是金耳朵的人往往在对科学失望之余一来不知、二来不愿,根本将这些一股脑抛掉。买几块神木、屋角、基于数十年的功力就可以把音响室调的有条的有模有样的。如果您自许是属于后者一类的玩家室内音效浅论对您就没什么帮助。

室内音效浅论主要涵盖以下几个主题:首先要是介绍声音的各种基本性质。这是最枯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枯燥是因为说的都是声波的理论,理论没有不枯燥的。但是不了解声音的基本性质你就很难理解后面的部分。一般声学的书籍在谈声音的基本性质时总是要话说从头。一开始总要从声波在自由空间的行为谈起。一般来说在自由空间你须考虑声波的传播、声波的吸收(因为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和绕射。室内音场比起自由空间要更复杂,原因是自由空间不必考虑边界效应。

由于音响室和自由空间差很多,而对音响迷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声音在音响室内的行为,所以我会把焦点集中在声波在小型音响室中所特有的问题。接下来谈的就是音响迷真正想知道的东西,这就是音场的处理:包括声音的吸收、传统和现代对声音散射的处理方法。最后我会试着该杂音的处理。

小音响室的问题

小型音响室有那些特有的问题呢?小型音响室所面临的问题和开放式的空间完全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型音响堂的空间大小和声音的波长相当。从20Hz到20KHz这个频带声波的长度从56.5呎到0.0565呎。房间的共振尤其是在300Hz以下的共振主宰了小型音响室的音色特性。

通常在家庭音响室的动态范围的最高程度是是根据放大器的功率,喇叭应付功率的能力,和左右邻居以及家庭成员对音乐的忍受程度而定。家庭音响室的动态范围的最低程度是根据器材和环境的杂音。在这两个极限中的动态范围通常比音乐听要小的多。

另一点要考虑的是家庭音响室的大小和比例。这对驻波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要考虑造成声学耦合的空间例如楼梯、玄关等等与音响室相连的开放空间对声音所造成的影响。此外在家庭音响室中由于计算残响时间的公式并不适用,所以讯号的衰减时间反而是比较适当的数据。最后吸音材料的位置、听众对音乐讯号的吸收都对家庭音响室内的声音有影响。

声波

什么是声音?声波是一种纵波。什么是纵波?

波动分成两种分别是横波和纵波。水波是横波因为你看到的水波是向外阔张但是水分子实际上是上下振动。声波则属于纵波,声波前进的方向和空气分子振动的方向相同。也就说空气分子以水平方向振动时声音就是沿水平方向移动。

在室内,声波因为受到边界的影响,声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边界交互作用的结果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声波的共振和驻波;反射所产生的回声、残响。这些对声音的音质会产生什模样的影响呢?

第一,这畜改变音色的平衡: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和驻波会对喇叭直接发出的声音加上一层的轮廓,这会改变喇叭在无响室中所呈现的音色平衡。显然当喇叭所发出的直接音的音调平衡受到影响,聆赏者对喇叭正确性的的判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喇叭所发出的直接音的音调平衡是聆赏者判断喇叭音质优劣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在这方面对声音会有影响的音响室须要特别处理。

第二,这会改变音色的平衡和残响时间。由于建筑结构合室内装横对声音的吸收特性,房间会对音调平衡和反射存留的时间造成影响。反射声波在音响室中的音调特性会决定喇叭的声学功率响应,这对喇叭质量的影响仅次于喇叭在主聆赏轴的响应。

第三,这会造成相位的改变。由于高Q值的驻波共振衰减的很慢,同时由于一连串的反射振动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房间会因此改变讯号中各式频率讯号的相位关系,而且不同频率的讯号会有不同的衰减时间。换句话说,房间会妀变讯号在时间领域内的行为。这一点对立体音像会有很大的影响。地面、天花板、侧墙的反射模式对聆赏者在立体音场的空间感觉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这种反射对音场只有破坏而没有加强。因为从相临的房间表面和装溃的反射时间决定音响室的空间大小。这些讯号和录音中录音空间的反射讯号相抗衡、因此破坏了立体音像的感觉,同时破坏喇叭直接发出的声波和微妙的相位关系。(未完待续)■

回到上一页
TOP
155#

/器材外烩/刘汉盛

永远的Consequence喇叭

图233:小高音响的空间有二十来坪,原本不算小的Consequence变得没有那么壮观。
图234:瘦高的小高与Consequence一比又显出它的壮观了。
图235:喇叭单体外这些金框都是实铜车出来的,不是铁片冲压而成。
图237-1:从侧面,可以清楚的看出Consequence的箱体是上面一块,前面一块,后面一块与底部一块。其中上面与后面是相连的,它是低音的部份。
图237-2:您看,前面那一块可以有限度的调整投射角度。
图238:Consequence的喇叭端子,左边的就是OCOS端。拍照当天用别的喇叭线。

全世界设计最大胆的喇叭出自哪一家?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很难回答。到底大胆是什么意思呢?是造型特殊?是使用材料尖端?是声音异于常态?都不是,所谓大胆就是敢于向传统挑战。咦,到底是哪一家那么大胆?我认为全世界最大胆的喇叭设计就是Dynaudio的Consequence。因为只有他们敢冒犯大不讳,将传统喇叭高中低音单体由上而下的排列方式打破,以完全颠倒的方式来安排。

这项举动大胆吗?怎么不大胆,这十足就是向传统挑战。更厉害的是,这也是向钱挑战。先不说这种上下颠倒的单体安排方式有什么坚强的学理根据,就说要说服消费者,保证小提琴不会贴着地板传来就已经够难了,更不要说竞争对手调侃要倒立着听。可是,Dynaudio还是这样做了,而且,还不只一次这样做:共有Confidence 5与Consequence二对喇叭。Consequence 5不是这次的主角,Consequence才是。

在进入这次的主题之前,我要先告诉您一件事。Dynaudio曾经编了一本自已的宣传小书,书名叫:The Book of Truth。这本小书编得很精美,里面的文字也很精简,它告诉您丹麦人的人生观以及Dynaudio的设计哲学。看完这本55页的小书,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Danes don't lie. Maybe we Danish can't do everything. But we're a lot better at it.」这是这本小书的座右铬。是的,丹麦人不说谎。或许他们不是什么都会做,但是他们的Dynaudio喇叭实在做得很好。

有人或许会对于上面那一句话不以为然。「不要以为一本宣传小书说了就算,这种把戏人人会编。」没错,为产品宣传的小册子人人会编,不过,他们以朴素不夸张的文字来说明他们的设计哲学;他们以实际的数字来做比较。例如:Consequence的箱子要三天才能做一个,Contour 2.8的箱子要一天半。一个D-28高音单体要花32分钟才能完成,同样的单体别人只要2.4分钟就完成一个;一个低音单体Dynaudio要花45分钟,而别人只要花3分钟。或许您要问:以高音单体而言,那剩下的29.6分钟丹麦人在做什么?他们并不是效率低、喜欢偷赖,而是从头到尾很仔细很精致很精准的在工作,所以一个高音单体要比别人多花29.6分钟。

在这样的工作哲学下,他们产生了与工业殔量产背道而驰的格言:「如果我们需要更多的钱,我们不去做更多的喇叭,而是涨价。」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件产品的质量。

4月10日,我到了小高音响,Consequence就摆在那间大约有二十多坪的店里,由于空间大,Consequence就显没有那么壮观。不过,精工雕琢的气质依旧散发出来。以前,我见过Consequence,不过都没有仔细端详过。这次,我好好的绕着Consequence看了许久,才发现Consequence的许多构造如果不走近看还真看不出其苦心。例如,Consequence的喇叭单体外面都还锁着一圈金框。以前,我以为这些金框只不过是薄薄的金属片去冲压而成的。当天在场的功学社企划左先生为了证明那些金框是整块铜去车出来的,还特别拿了低音单体的金框给我看。我一接过手,好沈!起码好几公斤重。

再来说到喇叭箱体,远远看Consequence的箱体就是一个。实际上呢?低音单体以下的四个单体是装在一个扁扁、可以左右旋投射角度的箱体上,这个箱体与低音箱体(也就是主箱体)是分开的。而最下面那个看起来像脚座的东西就是分音器箱。箱体的玄机就这样而已吗?还有!您不要以为Consequence的低音单体只有一个,事实上它有二个。一个是露在外面您所看到的那个,另一个是在箱子里面朝上推的。总共算起来,Consequence共有二个30公分直径的低音单体(30W/100。30(公分)代表直径,100(㎜)代表音圈大小。外露的箱容积为70公升,内藏的箱容积为82公升),一个17公分的中、低音单体(17W/75。箱容积为28公分的高音单体(D-26),以及一个21公分的超高音单体(D-21)。左先生特别强调,Dynaudio所生产的单体厂内共分为四级,只有最顶级的才拿来用在Consequence所用的单体是与一般相同的。

Consequence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还有一处,那就是所使用的喇叭线。Consequence的喇叭端子有二种,一种是传统喇叭端子,另一种是给他们的OCOS线用的。这种喇叭线是端士做的,它看起来像一条同轴电缆,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在什么顿段,都能够维持一定的阻抗。不像一般喇叭线,在不同的频率时会有不同的阻抗。或许您不了解喇叭线维持恒定阻抗的重要性,这牵涉到阻尼困素。我们都知道阻尼因素就是喇叭负载阻抗与扩大机内阻相除的数值,阻尼因素越大表示对低频的控制力越好。现在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喇叭线阻坑变动的影响。假设喇叭的阻抗为8奥姆,扩大机的内阻为0.05奥姆,而喇叭线呢?假设它在1000Hz处阻抗为0.05奥姆。那么,这套系统在「固定10000Hz频率」时的阻尼因素是80(8/0.05+0.05)。如果这条喇叭线在100Hz时的阻抗变为0.1奥姆呢?那就变成53(8/0.05+0.1)。而我们都知道,音乐里面包含着随着在变的各种频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唱音乐时,扩大机与喇叭的阻尼因素是一直在变的。假若唱到低频时阻尼因素就降低,那么,低频的控制力与表现也就变差了。

到底这样OCOS线是不是真的这么神?我第二次到小高音响时就验证了。当天,我听了一张CD之后,就觉得低频的量感不如上一次,低频的弹性也变差了。我就问小高,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小高说换了更贵的喇叭线。我当即要求小高换回原来的OCOS线听听看,结果,低频的量感与弹性又回来了。在此,我要再次告诉读者们,贵的线材并不一定适合您的音响系统,「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咦!话题扯远了,让我们回到Consequence身上吧。由于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因此厂方建议在中等空间中要大于125瓦来推它。小高音响的空间算是大空间了,因此小高准备了Gryphon Antileon后级(虽然标示功率只有纯A类100瓦,但是推Consequence。前级则用配套的Gryphon Elektra。讯源呢?CD转盘用Mark Levinson No.31XL,数类转换器用Resolution Reference 20。

第一声唱出来,读者们最想知道的大概是小提琴是不是贴地传过来吧?很可惜,让各位失望了,小提琴的位置还是高高在上。为了想知道到底要在多前面听,小提琴才会贴地传出来,我还特地一直趋近听。一直要到大约距离一公尺多时,我才感觉小提琴的位置是低的。甚至我走到Consequence后面去听,小提琴的声音还在上面。这个事实证明了Dynaudio高音单体在下的安排并不会影响到乐器的高低位置;同时也粉碎了音场会很低的猜测。相反的,当我坐在正常的聆听位置时,Consequence的音场非常开阔宽广,小提琴并不会趴在地板上拉。反而,,我觉得人声的高度非常好,经常都会比小提琴或一些乐器高。

为什么Dynaudio要将Consequence的单体上下颠倒排列呢?有一些有关Consequence的资料中,我并没有看到相关的说明。不过,我猜测有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相位,第二个原因是分频点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单体越少相位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但是,二个单体要分别负责20Hz-20KHz的频宽是太难了些。所以,较便宜的喇叭都采取二音路。音路越多时,它每个单体所负责 的频宽也越窄,这样每个单体都能在最佳的频宽中工作。可是越多音路的喇叭在相位的精准上会越棘手。到底要如何解决Consequence五音路六单体的相位问题?我想,Consequence想到了将喇叭单体颠倒过来摆的解决方式。我相信这种解决方式一定有学理实验的根据,而非胡整一通。这就是我猜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从Consequence的分频方式所得到的结论。Consequence有四个分频点,分别是8000Hz、1400Hz、2700Hz与15000Hz。这也就是说,从800Hz以下都是由那个30公分的低音单体负责。800-1400Hz之间由中低音单体负责,1400-2700Hz之间由中音单体负责,2700-15000Hz之间由高音单体负责,15000Hz以上到30000Hz则由最底下的超高音单体负责。在此,我分每个频段逐一向读者们说明。先说最下面那个超高音单体,它所负责的是15000Hz以上的频率,这段频率早已都是很高的乐器泛音,年龄超过四十岁或耳力稍差的人恐怕都听不到这么高的频率了。虽然可能听不到,但耳神经可能可以感觉到,所以还是很重要。不过,因为它不是乐器的基音,因此与定位无涉。

2700-150000Hz之间这一段呢?一般而言,能够发出5000Hz以上基音的乐器已经很少了,连小提琴都很勉强。所以这个单体除了少数高音域乐器之外,与定位的关系也不大。从2700Hz以下的频率越来越重要,大部分乐器、人声的活动都在这个频段上。我观察到在这个频段里,中低音与中音单体都只负责二个八度的频宽。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因为这二个单体与定位有关系,为了展现最精准的定位,这二个单体仅负责很窄的频宽,以求的最好的效果。

从800Hz以下,我们感觉饱满不饱满,声音厚不厚、温暖不温暖大概都与这个频段有关系。很大胆的是,这个巨大达直径30公分的低音单体竟然负责从20Hz到800Hz的频宽。从这种安排里又可看出Dynaudio对于这个低音单体的自信。为什么?要知道,单体直径越大行动越笨重,越低的频率需要越厚重的振膜,越高的频率需要越轻薄的振膜,追二者之间很难两全。换句话说,要让这个低音单体在唱歌时很轻盈,而打鼓时又很有威力是相当困难的,但是Dynaudio却这样做了。至于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下文自有分晓。

从我的说明中,我想读者们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Consequence的乐器高低感不会颠倒过来。人声以及大部分的乐器都是最上面二个单体发出来的,歌手怎么蹲着唱?小提琴手怎么会躺着拉?相反的,Consequence的乐器定位感与高低感还比一般喇叭更好。

既然上下颠倒的排列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安心来听音乐了。第一次听Consequence,我就深刻的感觉到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这种好是先天的,后天的努力学不来像金弦天碟那张「Crossover Cello」的大提琴打击乐的音色,Audiofon那张「希伯莱的遗产」的小提琴音色就亮丽又甜美。为什么Consequence的音质特别的好,我想与Consequence使用他家最顶级的单体绝对脱不诞关系。再者,Consequence的体重有82公斤,箱内一定有抑制振动的特别措施。这二个因素加起来,使得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

Consequence的高频段细致清澈,异常透明,听起来极高频的延伸很好,使得小提琴的高音域显出一种出尘脱俗的美。而且,堂音气韵非常清楚,空间感的描绘能力出众。我想,这是Consequence超高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功劳。中频段的声音坚实而又带点温暖,不过基本上不是软调的温暖。听卡列拉斯的「激情」就可感受到他既温暖又强劲有力的噪音,听竖琴时琴弦既甜美又有弹性。至于低频段,无论是「宇宙河马」或丹麦测试片的「双鼓竞奏」,或Telarc 那张「California Project」,我认为第一天所听到的量感并不够,无法取得高、中、低三个频段的平衡。为什么低频段会不够呢?我把它归罪放喇叭的摆位以及太大的空间。不是吗?一个二十来坪的开放式空间,我们可以听到相当低的延伸,但是要喂饱它的量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有,我注意到前级的音量只开到8(Elektra的面板可以显示数字),这是不大的音量,可是这样的音量就已经把Consequence推得相当大声,但却不饱满。我判断这是因为小高的空间并没有特别吸收声波的装置,使得音量无法开得太大(开太大就容易吵,像卡列拉斯「激情」第一首,唱到后来就觉得吵了)。或许因为这以,使得Consequence的低频量感还未发挥出来。

4月29日,我第二次到小高音响。这次,我还是带着与上次一样的软件,喇叭与聆听位置也没变。听过二张CD之后,我就发现低频的量感比较第一次来听时还少。请教小高,原来是换了喇叭线,这件事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再重述。我们将喇叭线换回原来的OCOS,然后我与小高合力将Consequence往前拉约一公尺,再将它的向内投射角度调大些,这种摆法已经接近「螺孔摆法」,我的目的是造增加低频量与降低高频的量,使得高、中、低频段得到更好的平衡,一切就绪之后,聆听位置不变,我放了Telarc那张「California Project」的第九首「Surfin' U.S.A」。果然不错,低频的量感比前要多了,大鼓踩下去不仅软沈有弹性,扑扑声的空气振波也有表现出来。接着我又祭出「宇宙河马」,也是真接就收第四首,此时的电贝司一弹出来低音又多又软又黏又沈,当然,那钹敲起来清澈又带有金属味的振动质感真是迷人。听过这二张之后,我又稍微小幅移动喇叭之后,就坐着一路听下去。

第二次的聆听,由于高频与低频的量感已经较佳的平衡,因此许多高频域的乐器听起来更清澈透明,感觉上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像响韵那张来High End音响大展测试片,从头到尾都有不同的人声与乐器美感。例如我在听第一首与第二首时,萨克斯风的吹气质感就非常真实。听打击乐探戈时,打击乐的形体、质感也非常迷人。至于后面那几首大提琴与小提琴,其琴板的振动与拉弦的质感也都很清楚。而听Linn唱片的Jazz Album第十一首时,也让我觉得非常恹懒有味道。

试过这二张测试片之后,我又拿出丹麦High Fidelity音响杂志的第八张测试片,还是试第四首「双鼓竞争」。我记得第一次听时由于低频不够扎实,所以觉得钹与小鼓的猛烈敲击太强烈了些,听久了坐不住。这次,因为低频的量感补上了,所以任凭它小鼓打断鼓棒,任凭钹敲得碎成千万片,我的感觉就是过瘾之至。而且,脚踩大鼓的低频每一下都好像踩到心坎上,这种低频的冲击快感就是音响迷的最爱。

狂风暴雨般的「双鼓竞争」打完,我选了Decca那张竖琴的第七首,我的目的是要听听看Consequence在二十几坪的空间中实在力有未逮。至多,应该在十来坪的空间中使用就好,这样低频的量感才能满足各种软件的挑战。否则,低频的量感一有不足就会与高频造成失衡的现象。

第三次到小高音响是5月13日。这次小高换了一条许多个N的昂贵喇叭线。而且,Consequence的底下还多了花梨实木垫。还是一样,这条昂贵喇叭线的低频表现就是与Consequence不合,低频的量感不如原来的OCOS。我随手拿了几张测试低岁的一试,就显出低频量感不足这个问题。除了低频量感不足之外,我发现声音更清晰、定位更明确,音像更浮凸。显然,那个厚厚的花梨木块发挥了效果。除此之外,其余一切都一样。瞬时反应与速度感还是飞快,动态对比与强弱对比还是很大很敏锐。一切都还是保有Consequence的特质。

为了让低频出来,我们尝试着加大二格前级的音量控制,结果低频的量是加多了,但有些CD会觉得太大声,因此最后还是再退一回格。我确定第三次的低频量感的确不如第二次。

总结以上听感,Consequence有什么特质呢?堂音气韵表现非常好,乐器往上的延伸非常自然,音场的营造十分杰出。
高频段的表现坚实有力,低频段的向下延伸低沈、控制力佳(量的问题在于空间大小)。速度快,反应快,乐器演奏时强弱的变化敏锐,极大声与极小声的动态幅度大。

至于我对于Consequence的用家有什么建言?虽然只接触三认,我大概也将Consequence的脾气摸清了七、八分。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用Consequence,聆听空间中应该要有适量的吸音表面。换句话说,软调的空间比较适合,否则容易产生高频反射过量的问题。第二、空间不宜太大,十来坪是上限,十坪以下六坪以上我想会相当好。香港「音响技术」的老板陈浩才先生以前就用过Consequence,后来因为空间的关系而改用更小的Facette。大小适当的空间会让Consequence的声音密度高,声音听起来紧密结实,味道比较浓。如果空间太大,就好像果汁被稀释,不仅味道变薄了,声音的平衡也会失去。第三、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平均阻抗为4奥姆,适合搭配低内阻的晶体后级,这样低频的表现才会更佳。至于扩大机的输出功率,不要怕,越大越好,Consequence的喇叭单体都能够承受很大的功率。第四、无论是前级或后级,应该以声音温暖者为首选。

最后,我有一个遗憾必须说出来:我明白「Consequence」的中文意思,但就是无法为它想到一个恰当的名字。

附记:听说功学社正在布置一间Arbiter前、后级推Consequence的专用试听室,有机会我还想到那里听听看,是否Consequence又有不同的表现。

Dynaudio年表

Dynaudio一方面那么大胆(将喇叭单体倒过来摆),一方面又那么保守(慢工出细活),到底它是怎么的一家公司呢?其实,Dynaudio是一家非常注重研发、创新的公司,他们每年的斫发费用大约占公司预算的百分之六。从1968年起,他们在喇叭单体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以下的成就:1968年:喇叭单体的相位研究。1969年:单体的对称磁场。1970年:磁液冷却线圈。1971年:耐高温、坚固的Hexacoil音圈。1974年:非周期性基座阻尼,改善了个别单体基座的衰减反应。1977年:75㎜中心磁体系统,提高了磁铁的效率。1981年:开发出硅酸镁聚合物MSP(Magnesium-Silicatepolymer)振膜,这种振膜有更好的内部阻尼。1983年:76㎜半球形振膜中音单体,它有较低的自体共振。1985年:100㎜中心磁体系统,使得设计极低的磁场游离且强力的低音单体成为可能。1986年:Dynaudio电子部门开始发展,第一对异于寻常的主动喇叭研发完成。1988年:CAQC计算机品管系统完成。1993年:推出Arbiter前级。这套以电池供电的前级花了Dynaudio五年时间,大约六百万丹麦币的代价。台湾售价二百多万台币,咸信是目前最贵的前级。1995年推出Arbiter后级。

看完以上Dynaudio的发展年表,我想您应该可以了解:对于技术的创新,Dynaudio无时不刻的在研究。然而,对于产品的改型,Dynaudio却十分的坚持,就像真正的好车是不需要年年改型一般。或许您不知道,Consequence就是这样一对喇叭,它已经历时约十三年,但是至今仍然不落伍。

音响小百科

日本的治金及化学工业均属世界第一流的水平,有可能做不出质量精良、性能优越的电解电容器吗?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在前几年,所有的HI-END音响都看不到日本电解电容器的踪迹,而且台湾本地的自装派也是嫌恶日本电容的居多,一致认为日本的电解电容就是一派的日本声。但这个局面已在扭转中,英国最具实力的扩大机Audiolab,滤波电容就是日本ELNA电容;Meridian很喜欢用Rubycon电容;Musical Fidelity用Jamicon电容;Musical Fidelity用Jamicon电容,你能说日本电容不好声吗?ARC里面用到Marcon电容;Theta的译码器里几乎清一色是Nichicon Muse级电容;以不大的体积,却能发出惊人的驱动能力的Spectral后级,Nichicon,你能说日本电容不好声吗?更何况日本的高级音响一律采用自家产品,如果只是爱用国货也就算了,偏偏日本高级扩大机个个都有一番本领,不容小觑。日本电解电容中使用最频繁的品牌是那个呢?肯定非ELNA莫属,日本音响器材大概有80%以上的电解电容ELNA,包括最顶级的器材在内,有些日本名牌音响虽然电解电容商标上打着自家音响的品牌,但实际上也是向ELNA定制的。你能再说日本电容不好声吗?■
TOP
156#

/特别企划-探索丹麦音响设计的奥秘/编辑部

小而多;小而美的丹麦音响
黄若农

(图)罗斯基勒海盗博物馆陈列的古维京人战船。

丹麦大概是世界上外型最漂亮的音响器材生产国,如果以人口比例来计算,丹麦还是全世界音响品牌最多的国家,大约每廿五万人就拥有一家品牌。您看那B&O的新潮前卫;Gryphon的壮丽豪华;Dantax的高贵典雅;La Audio的金碧辉煌还有Bow和Primare的沉稳大方,每个牌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造型设计普遍具有高水平成就,百家争鸣竞奇斗艳的情形,在别的音响生产国并不多见。但是当您了解,这个蕞薾小国从来就不是欧洲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以往历史中甚至未曾出现过任何世界级的画家或音乐家时,您必定与我们有着相同的疑问:有着卓越艺术品味的丹麦音响器材,到底因为什么样的历史渊源而生?让我们从丹麦传统手工艺、家具和建筑等层面,告诉您为什么丹麦能够成为小而多;小而美的欧洲音响大国!

上古-伟大的工匠(图)

事实上丹麦人自祖先维京人时代就善于制造造型独特、坚固耐用的器具。我们从丹麦旧都-罗斯基勒海盗博物馆陈列的古维京人战船与哥本哈根军械博物馆当中的盔甲可以得知:维京人「滴水不漏」的造船技术已经说明了这个民族天赋的巧手,打铁技术的精进,使得他们可以在任何铁器表面都毫不费力地刻上繁复的纹饰。打家劫舍的维京人虽讲究器皿以实用为主,但若拥有华丽出色的外型则更是他们觊觎的对象。

(图)丹麦乡下造型怪异的教堂。

等到中世纪丹麦人安定下来不再当海盗时,他们成功地转型为长袖善舞的生意人与生产者的角色。由于生产与买卖,丹麦与南方所谓信仰基督教的先进国家交流频繁。这时候的丹麦一方面接受来自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洗礼,一方面仍旧保存了维京人本土的文化。欧洲人大都认为这群北欧人很顽固,虽然因航海所造就的开放个性有益于吸收外来文明,但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也让他们各据山头,总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融合新的激素。这点可由北欧人花了三百年才以砖石取代土木制造的建筑;早期的爵士乐传入北欧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以及北欧到处可见造型怪异的教堂即可证实。维京人善于从异国文化中汲取灵感,但也显示了将新观念与本土景观、气候、风俗甚至建筑型态调和的能力,谨慎而挑剔地采用新事物。在手工艺的传统上维京人则以简单的秩序、自然的比例和韵律的感受维最高指导原则。

近代-皇室的精品(图)

(图)哥本哈根唐草系列的瓷器。

既便如此,北欧人长于手工艺的天赋倒没有延迟它扬眉吐气的时间。在北国冷冽严寒的天气里,孕育出宁静沉稳的设计风格,在视觉效果上强调高贵纤细的质感,在素材上偏向采用温暖圆润的色调和材质。从都市景观、室内陈设到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得到这种冷热调和的设计。丹麦的手工业素来发达,举凡宝石、玻璃、银饰等艺品都是世界有名的,就以礼品市场上最富盛名的皇家哥本哈根瓷器(Royal Copenhagen Porcelain)与乔治贾森银器(Georg Jensen)为例,这两家世界性的丹麦精品在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与丹麦音响在发烧友心中的份量是不相上下的。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原是丹麦皇室御用的陶瓷厂,自1775年开始,就以白色纯瓷、钴蓝花色的特征闻名于世,尤其十八世纪发展的唐草(Blue Fluted)系列与丹麦之花(Flora Danica)珍品,更将丹麦皇室的高雅与尊荣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近年来研发成功的无铅水晶器皿之外,皇家哥本哈根瓷器上的花纹完全以手绘而成,其产品的独特性正好与丹麦人热爱自己动手的传统不谋而合。由于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的种类实在太多,举凡餐桌上的碗盘、瓶罐、烛台、杯碟、壶具,乃至于陶塑、水晶容器等,都让爱用者爱不释手。于是在婚宴节庆或各种纪念日时,事先告知送礼者分送不同项目的瓷器,就成了丹麦人收礼的习惯。

(图)哥本哈根丹麦之花系列的瓷器。
(图)乔治贾森的银饰。

1904年成立的乔治贾森银饰所表现出简单、大方的气质,则代表了丹麦设计的一贯风格。乔治贾森一向是爱美的女性朋友梦寐以求的首饰,至于男性朋友则必然会喜爱它的银表、袖扣、领带夹等饰物与办公桌上的文具用品。没有太过夸张花俏的造型,没有令人眼花撩乱的繁复配色,乔治贾森的银饰以简洁有力的线条与丰富的创意改写了「高雅」、「尊贵」的定义。在现代的音响设计尚未出现之前,这二个被丹麦王室认可,戴上「皇冠」标志的品牌,其实已经预言了丹麦设计时代即将到来。

现代-美的体验(图)

廿世纪初,受到西欧北美的刺激,丹麦国内的新生活运动也风起云涌地展开,1907年丹麦成立了工艺设计协会,对于提升丹麦手工艺品的水平和产品实用价值,有相当大的贡献。

(图)路易斯安那美术馆。
(图)丹麦设计的家具。
(图)PH灯具。

在建筑方面,由于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国家浪漫主义代表的建筑,其典型的代表是哥本哈根的市政厅。二次大战后,德国盛行的包浩斯学说传入丹麦,以功能主义挂帅的建筑家Jacobsen引领风骚,路易斯安那美术馆可说是这类建筑思潮的代表,而Jacobsen本人甚至跨行到银器、花园、织品和家具的设计。而最为人知的建筑大师,则是Utzon,提起他的名字不如说到他的作品:澳洲像蚌壳一样的雪梨歌剧院就是他的名作。

在家具方面,1924年哥本哈根皇家工艺学院的教授Klint创立了该院的家具系,他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家,曾经以管风琴外观为蓝本,设计建造了格伦特维教堂,丹麦现代工艺的特色可说是由他孕育而出。Klint首先号召了一群年轻设计师与工匠,共同举办了一场家具工艺设计大赛,彻底扭转了丹麦人原本跟着欧美屁股后面模仿的习性。现在哥本哈根每年都会举办设计大赛,以纪念Klint启迪「Danish Modern」设计的功劳。

在居家用品方面,以设计师Poul Henning之名成立的PH灯具、Louis Poulsen灯具,还有Eric Magnussen设计的Stelton不锈钢餐具、厨具,连Primare扩大机和雷射唱盘的外壳,都是请Stelton协助生产的。这些品牌代表了廿世纪丹麦设计的形象与质量。 今日在提佛利公园附近的丹麦设计中心,掌管了一切有关工艺设计的事务,包括丹麦商品在国际上的营销、形象上的提升、展览的举办与设计人才的培育。而在哥本哈根的工业设计博物馆里,则陈列了一切让丹麦人非常自傲,包括灯具、餐具、家具和音响在内的工艺品。

(图)Stelton不锈钢餐具,就是他们帮Primare制作机箱的。
(图)哥本哈根的Bella Center展览馆。

重视家居生活

丹麦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么多不但好听,看起来更漂亮的音响?当我们就这个问题请教丹麦商务办事处的处长Jan P. Jensen先生时,他告诉我们:丹麦因为昼长夜短,冬天又比夏天长,天气寒冷的时刻较多,所以丹麦人都很注重家居生活。虽然丹麦赋税奇重,一般人薪资所得有一半以上进了政府荷包,但剩下的钱有三分之一花在室内布置与房屋修缮之上。丹麦人喜欢将家里布置得很舒服,对于美学的要求也高,对日用品的设计投入纤细的情感,是所有北欧国家共有的特色。除了比谁家的花园整理得最美之外,内在的家具、灯饰(尤其三餐和午茶都会点蜡烛)也都要弄得漂漂亮亮地,音响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尤其B&O的音响,连邻近的德国人也爱不释手。「不过,」他也说:「丹麦还有一家完全手工订做的音响厂商,每年生产的机器不多,但价格很昂贵,长得又非常漂亮,堪称是音响中的劳斯莱斯,只可惜我忘了它的名字。」

事实确是如此,丹麦音响的艺术化与家具化,B&O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二次大战前夕,B&O针对当时的音响设计发表了严厉的批评,并反求诸己,率先提升其造型设计的水平。光是外观吸引人并不能保证其产品一定好声,偏偏B&O音响在艺术造型之外,声音又非常的好,同时他们也注重操控的简便性与人性化的功能设计。这里引用日本最具权威的音响杂志Stereo Sound对B&O的音色评价:「其音清新高雅;自然像真,宛如空谷足音」。以日本人出了名的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个性,对B&O的迷恋可想而知。今年五月在哥本哈根的Bella Center(类似我们的外贸展览协会)举行了第一百届的音响工程协会的展览,其中研讨会的部份,就是由B&O担任讲习。B&O的音响国内尚无人代理,但在台北敦化南路的远企购物中心(The Mall)一楼,可以看到殷富集团-运鸿公司代理进口的B&O电话。B&O为了维护其影音家电的品牌形象,连电话里都装了音源扩大器,小处尚且如此用心,何况是整体结构的精密与造型的细致了!

(图)格里托迪美术馆的音响系统采用全套的Jamo喇叭。

群雄并起,争宠夺艳

如果只有B&O一家独大,或许只能解释为特例,但是其它厂牌都有高度工艺水平,其实与丹麦的民族性有很大关系。前面提到维京人自古就是以部落型态出现,人民个性独立凡事喜欢自己动手,企业没有统一或兼并的观念,到处都是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型态,与我国中小企业类似。丹麦的工业发展走向技艺工会和同业工会的体制,专业化与高质量产品是他们的特征。在丹麦雇用500位员工以上的企业仅有1%,而全国劳工也只有约四分之一是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工作,廿余家音响厂商正代表了这个国家工业型态的缩影。(图)

丹麦在二次大战后,高科技的电子工业逐渐兴起,其水平逐渐赶上欧美先进国家。另一方面音响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变革,随着留声机、收音机、唱片、电视、录音带等的发明,除了Ortofon、B&O和Vifa等苦撑大局之外,不合时宜的厂商纷纷被淘汰。六○年代末期,新一代的音响厂商如Dynaudio、Jamo等在此时窜起,越来越多新厂随着时代的潮流与老大哥的脚步而成立,再加上欧洲最大的OEM音箱制造厂也在丹麦,丹麦设计的音响慢慢成了「音响精品化」的代名词。

(图)人性化,也是丹麦音响的主要诉求之一。
(图)B&O可以说是丹麦音响设计的领导者。

由于先天环境的限制,Jamo在接下哥本哈根格里托迪美术馆的音响工程之初,针对馆内不同的环境开发了提供花园、喷泉、画廊或大厅等各种不同用途的喇叭产品。吊灯型、壁灯型或是像现代画一般的平面型喇叭,完全融入空间之中隐藏不见。因为这次设计的成功,巴黎罗浮宫的扬声系统也采用了Jamo的设计,下回到了哥本哈根或巴黎,不妨到这两处逛逛,看看您是否能发现Jamo喇叭装在哪里?

教育背景的熏陶(图)

(图)B&O的产品不仅是漂亮而已,还很强调实用性与生活机能。

丹麦被誉为「设计王国」其实是全面性的成就,并不局限于音响造型之内,举凡家具、银器、陶瓷、建筑等方面的杰出表现,有一部分原因得归功于丹麦教育的成功,像哥本哈根大学就设有专门研究银器和瓷器的课程(这当然是乔治贾森和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的影响)。(图)

这样的合作模式,当然也出现在音响这一行。像Dynaudio就曾经在1981年时和Aarhus大学合作,发展出一种叫做「硅酸镁聚合物」(Magnesium-Silicate-Polymer)材质的振膜。这种振膜让Dynaudio的动态低音更为下潜,奠定了Dynaudio身为丹麦三大喇叭厂之一的地位。

(图)B&O这几年也积极往影视产品发展。

光是合作,也许只是科技上的求新,造型上的创意,则必须仰赖设计者本身的艺术品味与生活素养。以下的事例,正好说明了丹麦音响设计业者普遍的水平与专业:Primare的设计师Bo Christensen领有正式建筑师执照;LA Audio的创办人Lennart Anderson在学时专攻文学与图书管理;Gryphon的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就读的Aarhus学院,其建筑系名列全欧十大之林,而Flemming E. Rasmussen本人则领有Aarhus学院绘画与雕刻的双学位。有这么显赫的背景,难怪Gryphon可以作出「力大也是美」的产品!

根据调查显示:丹麦人在其它欧洲人的心目中,是最诚实也最友善的国家,这句话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我相信当您看完了我们对丹麦音响的整体报导,就会确实感受到丹麦人诚实而友善的个性。

诚挚感谢 丹麦商务办事处
     运鸿股份有限公司
     可本哈根皇室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相关信息与内文图片

高贵不贵的-Avance(图)

哥本哈根以西四十英里的一个小镇Holbaek,只有三万多人口,靠近海岸边美景处处。Avance的工厂就设在一大片绿色草原中,而老板Poul Rossing则住在一栋百年老屋中,在这里,他们生产了高贵但不贵的Avance喇叭!

根据Poul Rossing自己的说法,它的父亲开设了一家无线电商店,他从小就在这里耳濡目染的认识到很多电子方面的知识。年轻时候,Poul Rossing成了爵士乐的爱好者,他甚至与朋友合开一家俱乐部,邀请钢琴手Oscar Peterson、萨克斯风手Ben Webster等爵士巨匠前来献艺。一九六八年,他在父亲资助下成立了Rossing电子公司,很快就开始代理Luxman与B&W的产品。不过Poul Rossing开始做喇叭,却是一九八二年的事,当时他设计了以混凝土制造的音箱而一战成名。以后公司改名成Avance,开始朝质量精致化,价格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Avance的喇叭总共分成Alpha、KA、Signature、Dana、Epsilon、Omega等几个系列,最近也开发出自己的环绕声喇叭组合。Alpha大概是Avance卖得最好的喇叭,Dana是最高级的型号,而KA系列是为东方人开发的卡拉OK专用喇叭。Poul Rossing并没有提出特别的设计理论,他认为喇叭必须忠实的还原音乐,而不是回放喇叭本身的声音所以采用最好的零件,不花俏的结构,最严谨的态度,就成了Avance的生产哲学。本刊曾介绍过Avance的Dana喇叭,它使用Dynaudio的高级单体,音箱制造漂亮扎实,声音也细致雄浑兼而有之,是意大利喇叭强劲的对手之一。

生活艺术大师-B & O(图)

一九二四年,在丹麦Jutland半岛上的一栋小阁楼中,Peter Bang与Svend Olufsen两位年轻人热心的研究收音机,第二年他们的产品推出,Bang & Olufsen A/S公司也正式成立。首先他们以交流接收机打开市场,一九二九年B & O的第一部五极管放大收音机问世,适逢有声电影出现,于是B & O公司转行生产扩大机,连两位合伙人都想不到公司的发展会如此迅速。位于Struer的B & O工厂占地达广阔,据说建厂时镇上的居民同声赞叹:「那加工厂的建筑实在太特殊了,万一他们的冒险不成功,还可以拿来当艺术馆呢!」

二次大战前夕,B & O所制造的收音机、唱盘与唱头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过造型并非现在这么摩登。有一次B & O发表了一份论文,批评当时音响界的不长进态度:「那种设计简直是在维多利亚时代最破的一艘船上,用来标示最低水位的记号!」从以以后,B & O率先从传统中出走,带领丹麦音响工业朝向艺术的领域发展。 B & O曾经说过,商场上的一些花招,这三项他们永远无法与一些跨国集团竞争。所以质料好、可信赖与好声誉,就成了他们的制造哲学,现在还应该加上一项:「生活艺术化」。的确,从LP、卡式录音座的时代开始,超薄型结构,家具一般的线条,以及水彩画般的迷人色泽,一直就是B & O的特色之一。纽约现代博物馆甚至将全系列的B & O产品列为艺术收藏,让所有参观者一起发出赞叹的声音。七○年代B & O的LP与卡座曾被视为最好声的器材之一,他们的电话接受日本Stereo Sound测试,结论居然都是「传真度极高,听起来宛若山中讲话的清幽感!」

过去台湾曾进口过B & O的器材,但当时台湾生活品味无法跟上,所以又悄悄撤退了。最近风闻又有人将引进B & O的音响,不过要一反常态的透过家具管道销售,我们乐观其成。想知道B & O的魅力有多大,台湾运鸿公司(651-6818)代理他们的电话,保证你看过后也无法抗拒!如果举行音响选美赛,后冠非她莫属!

丹麦的作曲家(图)

丹麦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音乐作曲家不多,作为欧陆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跳板,此地并没有发展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音乐传统。十九世纪第一位重要的丹麦作曲家是Niels Gade,他被称为丹麦的舒曼或门德尔颂,音乐中流露出与北欧粗犷奔腾不同的细腻婉约。另外丹麦国歌「Kong Christian stod ved hojen Mast」的作者叫J.E. Hartmann,他擅长民谣素材的创作。

近代最有名的丹麦作曲家只有尼尔森,他的地位几乎等于芬兰的西贝流士,作曲手法介于浪漫派与新古典主义之间,偶而也参杂了印象派的技巧。尼尔森的主要作品是六首交响曲,英国Chandosu有他的全曲录音,这里要特别介绍他的舞剧「阿拉丁」。这出创作于一九一八年左右的作品描写神灯的故事,具有中东异国情调的音乐相当动听,可惜音乐走红却已经是尼尔森去世以后的事了。这里面有很多音响喜欢的爆棚乐段,空间感非常好,哥本哈根广播交响乐厅丰沛温暖的效果尽显无遗。

一鸣惊人-BOW Technologies(图)

老实说,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BOW Technologies与Primare的关系,因为两者的造型相当接近,设计理念也差不多,在日本与台湾这两个牌子均由同一家进口商代理。更令人讶异的是,在BOW扩大机上所出现的几个名字Lars Mohke、Flemming Bay Hansen、Torben Larsen、Lars Hjorto与Bo Christensen,其中Bo Christensen就是Primare的老板与设计者。或许我们可以猜测,BOW Technologies是Primare与其它丹麦设计师合力创作而诞生的奇迹!

目前BOW Technologies已经问世的产品有ZZ-One综合扩大机与ZZ-Eight CD唱盘,其它如CD转盘、数类转换器等也按照1-9的编号,正紧锣密鼓筹划中。ZZ-One综合扩大机每声道输出七十五瓦,金色的旋钮点缀在黑色烤漆的机箱上,实在必须佩服丹麦设计师的审美眼光。两侧散热片上的圆孔有如画龙点睛,成为ZZ-One综合扩大机最大的特色之一。连金属加工精巧无比的日本人,都对BOW另眼相看,Stereo Sound忍不住颁给它C.O.T.Y.年度大奖。本刊总编听过ZZ-One综合扩大机的表现后,也赞不绝口,去年的年度风云器材硬是让BOW挤了上去。

ZZ-Eight CD唱盘的线条与ZZ-One类似,传动结构是飞利浦的CDM-12系统,不过BOW将它改成上掀式送片,数字滤波加入了PMD-100 HDCD译码芯片,看起来相当吸引人。只是ZZ-Eight价格不便宜,定价七千美金左右,那该买Primare好呢,还是BOW?读者大概要伤脑筋了。

最了解客户需求的-Dali(图)

久病成良医,客人有朝一日改当老板,自然最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Dali的创办人Peter Lyngdort原来是丹麦Hi-Fi零售连锁店的成员,他本身不是学电子的,大概是无法忍受上游厂商的剥削,所以联合了一批同业在一九八三年成立了Dali这家公司。

打从一开始,Dali就决定它们的产品要走大众化路线,但制造过程则丝毫不马虎。首先Dali贷款购入一堆丹麦B &K的测试仪器,成立北欧数一数二的音响实验室,全面走上CAD/CAM的生产方式。另外,它们从各地挖角找来优秀的电子工程师,以经密的仪器来设计喇叭。一九八四年Dali推出它们的第一款喇叭,销售量出乎意料的好,所以它们立刻购入一间家具厂作为生产基地。一九八六年将工厂迁往Norager,九○年又成立大规模的木工部门,从此Dali的喇叭几乎是百分之百自己生产了。目前Dali拥有一间以厚砖墙、悬浮地板构成的实验室,以及令人羡慕的测试设备,足以确保每一对Dali喇叭-即使是最便宜的型号,都有非常好的物理特性。

Dali也深知每一个人对声音喜好都会不同,所以只要有新产品问世,它们会邀请由十个经验丰富的专业音响人士组成的评审团参与最后聆听工作,务必在数据之外,也有最好的音乐性表现。根植于丹麦优异的工艺设计基础,Dali的喇叭造型虽然趋向保守,但优雅的线条仍然具有高级家具的美感。Dali的喇叭产品线丰富,计有100系列(六个型号)、50系列(四个型号)、时尚系列(AV专用)、皇家系列等。另外也有Dali 40特别生产与大胆创新的Skyline系列喇叭,它们是Dali展现Hi-End实力的作品。台湾曾进口过Dali的Detal/Gravity前后级,声音不同凡响,只是一百多万的售价仰之弥高。

隐身术专家-Dantax(图)

「如果你的钢琴和你的Opus音调不尽相同时,请调整钢琴!」这是Dantax对Opus系列喇叭进行宣传时所夸下的海口。这种争论不一定有答案,但不可否认的,造型小巧,色泽多样化,可以轻易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Dantax喇叭唱歌时,你会发现它隐身不见了!

在原厂一份数据中,Dantax的总裁Kim Clausen与首席设计师S穋en Nielsen异口同声的说,他们喇叭设计的目标大致可以归纳成几点:

一、超级的声音。声音是否超级很难认定,以我们所听过的几对Dantax喇叭来说,音场表现都非常好,定位精准,声音活泼开放,而低频特别优异。Dantax的单体也是自己设计的,音箱内多采用中高音独立箱室,低音再以传输式、反射式,或大容积的密闭式设计为主。因此即使是Dantax的小型喇叭,低频延伸也都有45Hz的水平,体积更大的当然效果就更好了。

二、漂亮的外观。Dantax所说的漂亮不只是表面处理得光亮动人而已,更重要的是造型的优雅与使用的方便性。大部分Dantax的喇叭都是瘦高造型,乍看之下根本不知道那是喇叭。他们也很鼓励3D式的组合,以挂墙或不显眼的卫星喇叭加上放置墙角的超低音,一样能提供不错的声音效果,白色圆桶状的Sub 3000就是最好的代表。JJ Design 8又是另一种类型,不用时它可以收起来像一个现代雕塑,开机时则自动回转成普通喇叭的样子,谁说它不是隐身高手呢?

三、低廉的价格。据我们知道,Dantax到现在还没有令人下不了手的产品,请你参照它们的售价,相信也会同意这才叫物美价廉。

丹麦王子-Densen(图)

有关Densen的详细背景资料并不清楚,目前的总裁Thomas Sillesen经常说他们的扩大机像是上好的吉他一样,会让人想一亲芳泽,撩拨几下,说不定他自己就是个一流的吉他手呢。Densen的产品集中在扩大机,共有DM与Beat两个系列。DM系列中最早开发,也是Densen最畅销的型号是每声道输出75瓦的DM-10综合扩大机,另外有DM-20前级与每声道输出100瓦的DM-30后级。Beat系列则只有一部B-100综合扩大机,每声道输出60瓦。去年Densen推出一张消磁用的DeMagic CD片,售价一千多台币,可以从CD唱盘开始,把电子回路中因经常开关产生的杂乱的磁场用正弦波统一化,非常有效。

Thomas Sillesen说他们的设计重点可以归纳成三点:

一、零负回授设计。七○年代Matti Ottala重新发现低负回授的好处,高负回授固然可以降低失真,容易生产,但会使声音动态受限,没有细节,音乐失去生命,所以Densen宁可选用最高级的零件,也绝不用回授线路。

二、最简单的通路。自然简单就是美,这句话用在Densen身上一点都没错。你可以看看Densen扩大机的造型,漆黑发亮的机身前面伸出两个金色大旋钮,这么流畅简洁的线条代表了他们的制造哲学。内部线路也是一样,Densen相信,简单才能达到完美,而完美又造成简单。

三、十足的驱动力。看过这么多的扩大机,从来没有人把散热片做得像Densen这么有艺术气息的,他们用将金属片折成ㄥ型,有效率又美观漂亮。DM系列产品中一律采用双电源变压器与超大数值电容,当阻抗负载下降时功率随之倍增,充分的余裕度,确保可以驱动大部分的喇叭。■
TOP
157#

/特别企划-探索丹麦音响设计的奥秘/编辑部

著名的丹麦喇叭单体
黄若农

丹麦除了在音响上有傲人的成就之外,他们还有一项更傲人的杰作,那就是喇叭单体的设计与制造。规模比较小的单体厂我们省略不提,就把目光直接放在丹麦的三大单体工厂,他们是Dynaudio、Vifa以及Scan Speaker。

(图)Vifa新开发的NRSC振膜。

规模最大的Vifa

三个世界级的单体厂当中,规模最大的倒不是Dynaudio,而是Vifa。Vifa公司成立于1933年,工厂位于丹麦西岸的Videb小镇,每年生产的单体数量高达150万只,在全世界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单体工厂。Vifa虽然生产大量高质量的单体,不过他们却不像Dynaudio一样拥有自己的品牌并且生产喇叭贩卖,他们生产的喇叭单体,有百分之九十全数外销,不少Hi-End的知名喇叭就是使用Vifa的单体。国内代理Vifa单体的唐竹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说,Vifa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朝向与厂商OEM的方向走,他们乐于接受客户的特殊订单,只要客户自己有设计图,Vifa的研发部门就可以为您量身定做独一无二的单体出来,而且在经营上很有生意道德,不会乱敲竹杠,因此世界上自然而然就有不少的喇叭公司向Vifa买单体来装自己的喇叭箱。

Vifa单体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他们的单体大多数都是纸盆振膜,连动态极大的超低音喇叭都坚持使用纸盆,原因是他们的研发部门认为纸制音盆的声音较中性无音染,而且在振膜剧烈运动的时候不会产生令人不悦的毛躁感,这也许就是Vifa单体能够久听不腻的主因。

去年八月的时候,Vifa在柏林电子展推出了他们最新的Premium PL Line单体,这种新单体的特色在于它的振膜是全新开发的NRSC纸盆,NRSC翻成中文就是非共振悬边耦合的设计,除此之外再配合它们的NR Surround(无共振悬边),使得音盆在各种频率的振动下都可以使纸盆表面的共振自然抵销,增加声音的传真度。相信在不久的时间之内,就可以看到有Hi-End的厂家使用这种最新的Premium单体。

(图)Dynaudio单体的确是高贵且贵。

难推出名的Dynaudio

Dynaudio喇叭对于一般的音响迷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它们不但自己生产做工精美的喇叭销售,连世界上最贵最好的喇叭身上也找得到Dynaudio单体的踪迹。与Vifa不同的是它们只提供自行研发的现成单体给客户,而且限于工厂规模(所有员工大约只有三十人左右)及纯手工生产,它们的产量非常有限而且价格不俗。这也难怪慢工出细活的情况之下它的单体质量可以受到Mark Levinson的青睐,装在自家的Cello喇叭身上,而大部分的意大利喇叭也都是Dynaudio单体的爱用者,不过使用这些单体固然好声,坏就坏在用家也非得使用怪兽级扩大机才能让它快乐的欢唱。

Dynaudio单体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超强的承受功率,随随便便一个高音单体都有承受瞬间1000瓦的特异功能。它们的高音单体为了承受如此高的功率输入,除了使用特殊配方的「磁液」灌入音圈之中帮助散热以外,特殊六角形切面的音圈漆包线也可以增加线材紧密程度,增加工作效率。还有,Dynaudio的中低音单体也几乎全数使用黑色PP振膜,并且在音盆中央的地方设计出环状一点一点的缺口,这个特征几乎就成为了Dynaudio的注册商标。Dynaudio的单体超级难推、中频厚实、动态超强,英国Ruark的老板就说他们生产喇叭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先把喇叭箱给做好,然后再找最贵最好的Dynaudio单体锁上去就行了。

(图)Wilson Audio就采用Scan的低音单体。

有煞车装置的Scan Speaker

Scan Speaker也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公司,不过规模和Dynaudio差不多大,二、三十个员工和Vifa的两百多人实在无法相比,不过他们却也有几项令人注目的傲人成就。Scan的低音单体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所谓的「煞车装置」,他们认为单体在长冲程剧烈运动时,运动路径的两个端点会因为音圈远离磁力线,而产生非线性运动的失真现象,此时如果再增加输入功率,则容易产生信号切削以及音圈触底的情况。为此Scan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煞车装置」,会主动的将受到惯性冲力而失去控制的音盆给「抓住」,避免切削及碰圈的情形发生。所以Wilson Audio的Watt/Puppy所使用的两个Scan 8545低音单体,就能够承受巨大的动态输入,而不虞有卡圈的危险。这个「煞车装置」的道理有点像NAD所谓的「软性切削」一样,其实是把无可避免的切削现象硬给圆滑化,以减少短暂的不悦声音。

另外一个特色,那就是音盆振膜的材质。他们认为用塑料制成的音盆虽然有瞬时响应好、质量轻的优点,可是一但单体在缺乏有效的控制时,却容易产生更大的失真。他们仍然使用传统的纸盆,只不过他们在制造纸盆的时候花了十几道功夫,透过不同的涂料以及加工程序将纸制音盆处理成内层软、表面硬的特殊设计。内层的软,是为了吸收振膜表面的共振;而外层的硬,则是为了增加瞬时反应,您说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金光闪闪的-LA Audio(图)

除了Jadis之外,LA Audio是唯一全系列产品都镀金处理,从头到尾金光闪闪的音响厂商。创办人Lennart Anderson在学时专攻文学与图书管理,两百多公分的身高看起来却是斯文有礼。将近二十年前,Lennart Anderson开始因兴趣而开始设计扩大机,逐渐的,LA Audio公司的员工从个位数成长到目前的十多人。Lennart Anderson认为高水平的手工才能提供符合他特殊的要求,所以LA Audio并不急着扩展规模,他们要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最好听的音响器材。

好听的关键在几个地方:

一、采用真空管设计。除了数字线路无法用真空管之外,LA Audio在所有产品上全部以真空管来着色,包括他们的数类转换器在内。

二、坚持老式的设计,但采用优质的零件。扩大机数十年来基本上没什么进步,LA Audio觉得六○年代那些不花俏的线路仍是好声的泉源,也唯有经由这些线路才能获得令人怀念的古早味。不过他们将搭棚改成PC板,所有零件与真空管也都符合数字时代宽带高动态的要求。

三、环型变压器当道。原厂并没有公布他们使用的环型变压器细节,不过Lennart Anderson说这是他多年实验的结果,发现环型的输出变压器不仅效率高,经过他密技改良后,声音也特别的好。

在LA Audio工厂内,他们是以Martin-Logan Monolith III静电喇叭当参考,而我们听过的几部真空管机,多半具有华丽金黄的色泽与温暖柔软的特质,一方面有老式管机的韵味,一方面也不失透明度,我们期待有更多机会来介绍它。■
TOP
158#

/特别企划-探索丹麦音响设计的奥秘/编辑部

丹麦B&K测试器材
江俊德


在一般人的眼中,世界上最闻名,也最普遍,最容易见到的仪器制造商应该是美国HP惠普公司的测试仪器。台湾「雅瑟」音响负责人蔡连水先生,有大量搜集购买仪器的怪好,上个月去访问蔡先生的时候,在他的研发室里见到满山满谷的电子测试仪器,几乎清一色都是HP的产品。不过参杂在众多HP测试仪器中的,还有几部来自丹麦的B&K测试仪器。

专搞声音与振动

玩之有年的自己装迷一定听过专门生产仪器的B&K公司,不过可别搞混了,丹麦的B&K是Brl & Kj驾的缩写,与音响扩大机厂牌B&K是两回事。B&K公司并没有像HP一样神通广大,各种测试仪器都包下来做,他们只专攻声学及震动的测试器材,也因为他们精通于这个领域,所以音响研发人员对于B&K的了解恐怕还比HP多一些呢!

B&K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超过五十年,公司成立之初就以生产最高级的测试仪器为宗旨,为了开发各种在测试领域的新技术,他们研发部门的规模占着公司相当大的一个单位,针对科学界及工业界的需求设计实用又精准的测试仪器。我们知道,设计测试器材的人,首先必须对该项测试领域学有专精,而且必须具备相当高深的电子、计算机知识才能设计出合理好用的产品,在B&K公司里头,就养着许多的科学家和电子专家,成为全世界学历水平最高的公司,博士在这里可能还不算什么,博士博才有看头呢。

(图)这是B&K最简单的声频测试仪器,它可以拿在手上测量音压以及频率响应。

声学测试器材

声学测试仪器可以做那些工作呢?B&K有一部最简单的音频/音压测试器,它就像一个三角形的麦克风一样,可以让您手拿着到四处各地测量频谱分布及音压曲线,作为改善工作环境的参考。以此做为基础,将精密度及测试范围向两极扩展组成一个测试数组,加上多只测试用的标准麦克风以及计算机储存设备,汽车的研发工程师可以拿它来装在汽车的各个角落,寻找出汽车在行走时噪音的来源。而这一套测试系统的功能不仅如此而已,它可以藉由计算机的演算分析,找出汽车上的哪一部份、哪一个零件在出怪声,让汽车研发人员进行改善的工作。

推展到更专业的用途,B&K声学/震动测试仪器常被拿来装在飞机的引擎上,用计算机来鉴听喷射引擎内多层复杂的涡轮运作情形,经由计算机分析只要有任何不正常的小震动、小杂音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提供给引擎维修人员做参考。家兄在长荣航空维修747引擎,巨大的涡轮拆装之间非常要求精密度,任何细节不可马虎,组装完毕之后还得靠这一套系统进行试车,确定每一组转轴完全平衡之后才准盖上放行章,B&K在这一个部份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图)这就是在无响室里测试单体的各种声频特性的情形。

震动测试器材

B&K的另一项拿手好戏是测量震动,B&K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利用计算机联机控制,从微乎其微的无感震动到原子弹爆炸的强烈震动都可以测量。微乎其微的无感震动如何测量?它们利用雷射科技,将小功率的雷射光打在待测物品上,然后在物体反射光线的另一角落,安装一个高敏度的雷射光接收器,藉由物体轻微震动反射雷射光的细微变化,经过计算机计算转换为震动的波型。前两年音响论坛委托工研院测试音响垫材时,就是使用这项技术,小心私家侦探也会使用B&K的仪器在远处利用雷射光探听您的说话哦!

测量较大幅度的震动时,B&K有一大堆外型奇奇怪怪的感测组件,有的是专门设计来测试桥梁震动的,有的则可以安装在飞机的翅膀上,利用计算机分析出共振点以及预测物体变形的程度。利用普遍的个人计算机,B&K的工程师设计出一套适合在窗口环境中操作的软件,可以针对不同的测试需求将测量的结果图形化、数据化。在原厂的说明书当中,包含着一大堆专业的术语与符号,其功能已经远超过平凡人所能理解的地步了。

(图)近期Denon的录音当中,就使用B&K的麦克风器材进行现场录音。

在音响上的贡献

音响迷最在意的当然还是B&K在音响上的用处,我就列举几项给大家做参考:

一、利用B&K的无响室测试系统,可以用来测量喇叭的各项数据,例如频率响应、效率、灵敏度、动态、相位、最大音压以及扩散角度等等。在B&K的标准测试当中,测试人员将测试单体安装在一个球型的喇叭箱中,然后用细绳将这个球型的喇叭箱吊在半空中,而麦克风及所有的线材也如此吊在相对的位置上,以杜绝所有不必要的共振干扰。利用B&K特制的麦克风,可以测量4Hz到100KHz频率的声音,承受的动态则超过150dB,喇叭的任何小动作绝对逃不过B&K的手掌心。

二、利用B&K的自动测试软件,可以测量出单体的各项数据,例如阻抗曲线、频率响应、单体的Q值以及瞬时响应、瀑布图等。这些测试数据是提供单体配对及设计分频网络、音箱容积的重要数据。利用计算机的好处是可以实时在测试的过程当中,就把单体的出生证明一并印出来,做为记录参考。

三、使用B&K的雷射震动测试系统,可以观察单体振膜在各种频率及音压输出的时候,其振膜运动的情形。有没有盆分裂、振膜有没有变形,或者单体悬边干扰音盆的现象等,单体设计人员可以藉此修正振膜的材质及修正涂在振膜上的阻尼物质,使单体达到更好的特性。

四、使用B&K特性极为优异的麦克风从事录音的工作,B&K有许多单指向及无指向性收音麦克风,适合用在各种不同用途。B&K有一只编号为4138的超级麦克风头,可以从收录从6.5Hz一直到140KHz的声音,而且其动态范围竟高达168dB,近期Denon的录音已经改用B&K的麦克风,他们还发展出一套大型多麦克风的录音架构,即使要录下整个大型乐团巨细靡遗的声音也毫无困难。B&K的麦克风规格惊人,试想如果可以将这个麦克风放大成为全音域喇叭的话,那恐怕许多喇叭厂都得关门大吉了。

MC唱头的始祖-Ortofon(图)

不仅是欧洲,放眼全世界,成立于一九一八年的Ortofon都是最古老的音响厂商之一。世界最早的录音胶片是Ortofon制造的,二次大战前德国人发明的钢丝录音机Ortofon也参了一脚,LP时代从刻片开始的整条唱片生产线更是Ortofon的主要生意来源。既然懂得刻制LP,当然也知道如何制造最理想的唱头来回放LP,Ortofon在音响界的影响力,全部集中在他们的唱头上。

一九五九年,立体声唱片问世的第二年,奥尔森博士所设计的Ortofon SPU MC(Moving Coil)唱头推出,带给音响界巨大的震撼,在此之前很多唱头都是压晶体管式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Ortofon的动圈式唱头是在针杆上缠绕上很小很细的线圈,当唱针拾取到唱片沟槽上的讯号时,针杆上的线圈会与固定的磁铁相对运动而产生电流。之后Ortofon以单一唱头制造厂的姿态,对MC唱头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是唱头名厂的日本Supex一九六三年推出第一颗MC唱头,就是模仿Ortofon的。

整个六○年代,Ortofon的SPU唱头横扫天下,老一辈的音响迷都不会忘记它极富魅力的声音。直到九二年,Ortofon还推出改良型的SPU Meister限量生产型唱头,九四年又推出SPU Classic GT限量生产唱头(七九年SPU GT的翻版),显然SPU的传奇历史还会继续下去。Ortofon另外在MC系列唱头用了许多新技术,例如MC Rohmann使用6N无氧铜绕制的线圈与纯银的电气结构,赢得九五年日本Stereo Sound的C.O.T.Y.大奖。他们在七十五周年庆十也推出一款MC7500唱头,使用8N无氧铜绕制的线圈与超偏平椭圆针,很值得收藏。

出自建筑师的手-Primare(图)

「在丹麦,我们喜欢赋予产品多一点的艺术气息,这样使用的人也会有多一些的享受。」Primare的原设计者Bo Christensen如是说。专攻工业设计与平面设计,并领有正式建筑师执照的Bo Christensen,他在七○年代末期因为兴趣而代理KEF、Misson等音响器材的销售。Bo Christensen年轻时自己也玩乐器,对声音自有一套独特的品味,当一九八六年Primare Systems公司成立时,他就决定用建筑方面的知识来设计属于自己的器材。Primare的创业作928系列看起来就像是积木组合的建筑物,结果一炮而红,分别获得八六与八七年度日本最佳产品奖。

928系列后,Primare接着推出全不锈钢机箱的200系列产品,包含201前级、202后级、203调谐器与204 CD唱盘,然后Primare的Big 49喇叭也问世了。同样的,200系列产品也处处流露出现代建筑风格,刚强的线条加上光亮的不锈钢,使得Primare鹤立鸡群。采用不锈钢的理由,首先是外型考虑,不过制造技术相当困难,Primare是请丹麦极富盛名的Stelton协助生产,使不锈钢光滑如刀却一点也没有冰冷的感觉。第二个理由是不锈钢为无磁材料,对精密的电子零件有很好的防干扰作用。其中使用飞利浦CDM-4 Pro传动机构的204 CD唱盘,还被本刊评选为年度风云器材。

新的Primare300系列产品改为钢板黑色烤漆,看起来没那么亮丽,但价格却平实多了。目前300系列只推出301综合扩大机与302 CD唱盘,Bo Christensen就用这套器材与Martin-Logan Cls静电喇叭组成他自己的参考系统。

虽小犹大-System Audio(图)

一九八四年由Ole Witthoft在哥本哈根成立的System Audio公司,资历虽轻,但他们的企图心可不小。从各种宣传文字中可以看出,System Audio想在短时间内建立市场知名度的强力作为,例如他们说:「全世界制造小型扬声器的厂商多矣,但像System Audio这样投注心力在小型喇叭的研究开发者,寥寥可数也!」又如他们1000系列的扬声器介绍上,干脆就写个大大的「Big Sound」两个字,超凡的气势尽在不言中。

System Audio有没有夸大其词呢?刘名振曾经评写过他们一款910书架式喇叭,售价只有一万五千元左右,外观朴素,但是唱起歌来音像鲜明,音场表现特佳。除了低频表现仍有限制外,System Audio带来的印象居然可以跟贵上三十倍的WATT/Puppy V喇叭相提并论,你说他们有没有臭盖呢?System Audio更小的905喇叭在英国也被炒得火热,是真正物超所值的产品。

目前System Audio还有1000、2000与5000三个系列的喇叭,其中1000系列有防磁式设计,可以拿来当AV喇叭使用,瘦高造型方便摆位,同时也有一支中央声道喇叭推出。5000系列则是System Audio最高等级的产品,5010 Signature仍为书架型设计,两音路低音反射式结构,与其它System Audio产品最大的不同是采用更先进的理论与全新的单体、纯银接线、真木皮外饰等。老板Ole Witthoft为了视同己出,在每一对喇叭上签名以彰显尊贵,我们也希望能很快安排介绍。

平衡拥护者-Thule Audio(图)

初见Thule Audio,第一个印象不是它有昂然身躯或者超级售价,反而是多彩多姿的绮丽色彩。原来在Thule的老板兼设计者Anders Thule眼中,音响不仅要提供好的声音,美丽的视觉效果也很重要。所以Thule Audio器材造型虽然方正,却把机箱烤漆成浅蓝色、朱红色、米色与黑色,只要你的居家布置够新潮,应该都能享受Thule Audio的新鲜趣味。

Thule Audio的产品从使用CDM-12传动结构的CD转盘,使用DAC-7线路的数类转换器,全平衡式结构的扩大机,到使用Scan-Speak单体的小喇叭,除了色彩鲜艳外,他们共同的特色是轻薄而小,操控简单,价格便宜。售价低廉并不表示Thule Audio有偷工减料的嫌疑,相反的,Anders Thule选择了最复杂的平衡式结构来设计他的音响器材。平衡式设计在高价系统屡见不鲜,目前已成了Hi-End的标准配备,原来是专业录音设备为了长距离传输所开发出来的DMT(差动放大技术),固然可以有效抵抗外来干扰,并且利用正负波相加把失真抵销,但同时也需付出高昂的代价。例如放大线路要增加一倍,零件的精度要提高不少,而线路Lay-Out更得小心谨慎。售价三十万的Krell使用平衡式设计不稀奇,可是售价三万元的Thule Audio也如法泡制,那就很值得佩服了。

本刊曾试听过Thule Audio的数类转换器与综合扩大机,发现它们的背景非常宁静,定位感与实体感浮凸,而个性富有青春活力,用来搭配一般的英国喇叭颇为合适。我们突发奇想,如果Thule Audio能像模型套件一样,也提供一些涂漆,那么每一个购买他们产品的人,就更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了。■
TOP
159#

滔滔江水 延绵不绝
TOP
160#

/音响实战经验/刘汉盛

刘氏好声歌

喇叭八法摆,好位绝对有;空间分三段,前硬中吸后扩散。
器材重搭配,阴阳要调和;电源弄干净,清静透明有层次。
接头勤拂拭,线头要锁紧;沙发买真皮,好坐好声又耐用。
薄板钉不得,伤财又伤声。家具正常摆,扩散吸收自然来。

听音响听了那么多年,办杂志也办了那么多年,我所累积的音响经验其实已经不少。而这些经验我也一再的透过各种方式讲了那么多年。有意思的是:很多读者、朋友、音响迷的老问题也重复问了那么多年。许多我认为音响迷们应该会知道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时候很多人竟然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音响是那么难以了解的大学问吗?要设计、制造音响当然不容易。不过,我们只是要用音响器材而已,要让自己家里的音响听起来入耳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啊!音响空间的学问当然大。不过,我们并不是要设计音乐厅。我们只是想让声音听起来平衡而已。而这些基本的要求竟然是那么难以做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再想,理出一个答案:以前一定一次写太多、讲太多了,所以读者们没有办法吸收。这就好像在学校上课一般,讲台上老师讲得口沫横飞,讲台下学生倒了一大片。一篇文章五千字,读者们看过记得起来的恐怕不会超过五百字。那么,如果我把一些音响的基本知识写成像唐诗那么短呢?大家从小到大都「念念」不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我能够编一首歌,将我所认为最基础的常识溶入歌中,读者们是否会印象深刻呢?

在这种想法之下,我编了这首歌。这首歌总共88个字,虽然比五言绝句还多,不过我想应该不难朗朗上口才对。当然,为了让读者们了解这些歌词的真意,以下我还是要费些篇幅来解释。

喇叭八法摆,好位绝对有

我们在摆喇叭时,千万不要认为喇叭只是一个与空间不相干的个体而已。事实上,喇叭所发出来的声音绝对与空间脱离不了关系。我可以这么说:喇叭怎么摆,声音就会怎么样。我的意思是:喇叭摆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每个空间中至少会有一个地方能够让喇叭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您的喇叭摆对了地方,声音就能够得到「平衡」。而声音一旦平衡,至少就不会难听。什么是平衡的声音呢?高音、中音与低音的量感都相当适中,不会有哪个频段太突出太多。我再强调:高、中、低音一定要平衡,声音才会好听。而要得到声音的平衡,将喇叭摆到正确的位置上是不二法门。

要如何找到喇叭在一个空间中的正确位置?请用我在第95期所写的喇叭摆位八法去试,您一定会成功的。

空间分三段,前硬中吸后扩散

音响声学是很深奥的学问,不过,它也有一些通则。您不必将聆听空间弄得很专业化;也不必将空间的装潢弄得很复杂。只要把握几个原则,大体上还是能够显出好声。

我们可以将一个空间分成三段来看,以聆听位置为准,喇叭后墙就是「前面」,喇叭与聆听位置之间就是「中间」,聆听位置之后就是「后面」。为什么前面要硬呢?硬的墙面才能将喇叭的能量完全反射出来,这样一来声音才会饱满有力,不会虚虚的。再者,硬的墙面能够让扩大机的推力完全发挥。如果前面是软木板墙或软石膏板墙,扩大机的推力会被吃掉很多。

中间为什么要吸?所谓吸就是吸音,喇叭与聆听位置中间的二侧墙通常是第一次反射音的来源。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会混淆了直接音,而使得声音的定位感降低。同时,也会觉得声音比较吵。所以,我们在中间地区以能够吸收中高频的材料来吸音。要注意的是,这块地区我们不仅是吸二侧墙而已,也要吸地板上的反射音。

许多人一定不知道要用什么东西来吸音会比较好?我告诉您,用羊毛制品来吸音效果最好。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将您去纽、澳旅行时买回来的羊毛被拿三床出来,二床挂在侧墙,一床放在地板上,一定会改善您的声音表现。当然,您不能一直挂着羊毛被,那怎么能看?所以,您可以去买羊毛地毯(要厚的,而且要真羊毛的)与壁毯。或者,在装潢时二侧壁设计成外面绷布里面塞羊毛的美观墙面。如果买不到羊毛,可以塞干椰丝或泡绵,不过这是次一步的考虑。

最后说到「后扩散」。聆听位置旁边、后面,甚至头顶,尽量以扩散方式为之。最简单有效的扩散方式就是去买二次余数扩散板。在这个区域让声波均匀扩散之后,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空间感,而且声音会比较平衡。

器材重搭配,阴阳要调和

我一直强调,器材的搭配的重要性远胜于单独器材本身的好坏。便宜的器材如果得到适当的搭配,其表现一定会胜过搭配不良的高价器材而器材搭配的原则就是找到平衡点,就像翘翘板般,找到中间的那个平衡点。基于此因,如果个性阳刚的器材我们就找阴柔的来配,让它的个性听起来很顺。如果觉得音色太亮的器材我们就找温暖的来配;速度太慢的我们就为它配上速度快者。总之,阴阳调和、刚柔并济,找到平衡的声音是大原则。

电源弄干净,清静透明有层次

身处都市公寓丛林里,我们家里充满各种电子干扰污染。不管是从电源线传来的(马达转动、日光灯闪烁),空气中传来的(射频干扰,电磁干扰)都让我们无法逃避。为了减少这些干扰,我们尽量做到冰箱、冷气、除湿机、洗衣机等有马达的电气回路不要与音响的回路在一起。如果能拉条专用电源当然更好。室内如果能够不用日光灯就尽量不用,调光器也会产生噪声。此外,市面上有卖一些抗电磁与射频干扰的小道具,也有各种电源滤波器、处理器等可以选用。

如何判别自己的电源弄干净了呢?很简单,电源越干净,声音听起来就越清楚、安静、透明,而且层次感会越好。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以前很多人越处理声音越瘦,到最后只剩下清楚而干干的中音、瘦瘦的中音与不够丰润的低音,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声音应该是高音水水甜甜的,中音饱满丰满,低音量足又有弹性。

接头勤拂拭,线头要锁紧

所谓接头就是讯号输入输出的接头。这些接头在使用久了之后难免受空气的侵蚀,而在表面产生一层氧化物。接头公插与母插上都有一层氧化物时,您花大钱买的讯号线还有用吗?要用什么东西来清洁接头呢?市面上有许多种小到具可以清除,您到音响店问一问就有了。假若接头氧化得很厉害,您还可以到汽车材料行去买类似洁铝99的东西,这些具有摩擦性的清洁剂很厉害,会把接头表面磨掉薄薄一层,保证清洁溜溜。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拿这种清洁剂来擦面板或镀金旋钮,那会让它们变得没有镀金的光泽。

当您清洁过接头的表面之后,可以去买一种含有轻微油质的拭纸。用这种拭纸擦过接头表面,会让它们保有约一个月不氧化的功效。再来,线头要锁紧是什么意思?线头是指喇叭线头,如果喇叭线头不锁紧的话,它所产生的阻抗变化可能会对低频产生不良影响。依我的经验,喇叭线最好不要用端子,就将裸线直接锁紧在接端上,这样会得到最好的接触面。假若一定要用端子,尽量选用薄而软的纯铜Y型插,这种端子可以锁得紧。越厚越硬的端子接触效果越差。

如果能将输出输入端子清干净,喇叭线锁紧的话,就好像人体的血路经脉都没阻碍,声音一定会更好听。

沙发买真皮,好坐好声又耐用

不论您是买单人座椅或双人、三人甚至整套沙发,我建议您买真皮沙发。为什么?或许每个人对于好坐与否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皮沙发与布沙发、木椅一比,的确会让声音比较好听,尤其是低频。

为什么?我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测验过,不过我认为皮沙发是很好的声音阻尼体,它可适度的吸收(体积、重量与软硬程度)与反射(真皮表面)声波,让声音更好听。此外,皮沙发如果正确保养,用个五年十年没问题。再者,目前意大利进口皮沙发也不算太贵,何况还有很多台湾仿制品。

薄板钉不得,伤财又伤声

一般家庭,为了美化天花板,或者是作假墙假梁柱,多少都或请木工钉夹板,甚至整个墙面为了美观,也是先钉夹板再贴壁纸。可惜的是,夹板对于中频与中低频有相当强的吸收作用。因此,夹板钉多的话,中频与中低频会变瘦。大家都知道,中频一瘦的话,就好像人的肝不好,那是很严重的问题。以音响效果而言,夹板肯定伤财又伤身。

假若您的天花板一定要美化,那么,我建议您做小块的弧型板去美化。或者,做一片片独立的长条声弧。甚至,在天花板上安装二次余数扩散器皆可。这些措施对于声音都是正面的。请注意,假若您的空间很大,可以选择性的在聆听区的天花板上做以上措施即可。如果在五坪以内,做几片弧型就已经布满天花板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弧型板不也是用薄板做成的吗?没错它是以薄板弯成,但是它的强度很高。而且,它的内部没有密闭的空腔,所以吸音的特性远远小于扩散的特性。

家具正常摆,扩散吸收自然来

一般人在布置一个音响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整齐简单干净。室内没有一般杂七杂八的家具柜子等。殊不知,这样一来,由于室内吸收声音的东西少,会使得回声过多,残响过长,低频多处驻波产生。像这样一个空间,美观是美观,但是声音一定空洞吵杂,不耐久听。

我的建议是一个音响空间里最好还是要和一般居家环境一般,有桌椅、橱柜等。这些家具自然就会对声音有吸收、反射、扩散的作用。运气好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声音就很好听。运气不好,我们再来做一些专门让声音好声的装置与调整。

看了这首好声歌,您可以逐项检验您的音响空间与聆听方式。如果这些要点您都确实做到,声音一定大有可观。在这种良好情况之下,我建议您再使用一些角锥脚钉之类的小道具。这样,一定能够见树又见林;既明察秋毫,又见舆薪。

以上这首好声歌,如果您亲自实践之后发现真的很有效,就请您像印佛经做善事般,有人要就抄给他们,并解释给他们听。我想,您与您的朋友一定不会再受音响不好听之苦。■

回到上一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