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杂谈/李锐添
漫谈导震与化震
追求好还要更好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欲望,由于有此欲望,才导至今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达。玩音响也是同一个道理,一经买入第一套音响,不断追求更佳的声音是每一位发烧友的欲望,这样也导至各式各样的器材及配件来满足各人的喜爱及需要。
笔者除了是一名发烧友之外,本身亦从事管理顾问的工作。对日本、美国几位管理大师的精髓更多钻研,深知道改善必须从基础的标准化做起,若一个公司不断引进新的方法或技术,但基层技术没有生根,要获至技术提升的效果是很难的。最后的结果是人人忙于学习新的技术,但却不能把学回来的每一种技术彻底应用于工作,蜻蜓点水式的东用一点、西用一点,只是浪费了时间与金钱。玩音响也是同样的道理,买入一套音响器材后,便会心痒痒的去想如何把声弄得更好。因为坊间品牌很多,杂志每月都有新产品介绍,内容每一件器材都是各有特色,彷佛现在家里组合未能达到的理想部分,祇要换一套器材便可以解决了。
笔者所认识的大多数人,从买入的第一套组合开始便不断换机或买入诸多配件 ( 其实笔者过去时亦不例外,今天才学到陶渊明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以至家里垃圾一箩筐,寻「杰声」 ( 杰出声音 ) 的美梦难圆。其中也有很多换机后觉得有某一程度 ( 或某方面 ) 的改善,但总觉得所付出的代价祇是换回来那一点点的「改善」而已。
笔者以前在英国念书,每天进出校园的时候,都一定看到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铜像,铜像下刻上「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数十年来,笔者都把此两句话作为人生学习与工作的座右铭。玩音响亦不能祇凭片面知识来做Trial in Error ( 错误尝试法 ) ,否则小者浪费金钱与时间,大者烧机甚至引起火警。我曾经看过有人把喇叭线改为电源线而电线着火起来,若非马上发觉,可能会有更大生命财产的损失!很多人以为 ( 或道听涂说 ) 低频不足便多加一个超低音,低频糊成一团就买几个金属锥来垫一下,高音不光辉便换一条镀银线,结果不是中高低分成数截,就是?牲低及超低频来换取一点「清晰」,究竟原因,就是片面「知识」做成的结果。
图262
反 求 诸 己
现代人大多数都祇会向外追求而非充实自己,或把自己的潜能进一步发挥。科学家说人类祇用了他潜能的10-15%,相对来说,我们在追求更好的声音时,是否有冷静的想一想或问一问,难道我的器材就祇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吗?它的潜质已充份发挥了吗?要把它的声音质素提升应该从何着手呢?它低频不够是喇叭问题还是扩大机问题,是CD问题还是线材问题?假如您有学过应用5W-1H来分析问题,则会比较容易及客观的找出问题的征结所在 ( 5W1H=What、Where、Why、When、Who或Which+How )。
不管如何,当有了要把声音改善的念头时,第一个意念绝不应该是看看哪台机器比较好,不应该是看看哪台机器比较好,把它买回换掉现有的一台来试试看。我们应该先想办法如何把现有器材的潜质作最大的发挥,声音改善后若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要求时,才做换机的考虑。
震 动 是 器 材 潜 质 的 压 抑 者
小孩子的创意会因为受到父母的责骂而被压制,到后来便养成小做小错,不做不错的习惯,潜能当然祇有少于10%的发挥。在整套音响的发声过程中,本来扩大机与喇叭都是很忠实的巴讯号重新还原,各位可以看看任何一台CD,扩大机、喇叭,它们的失真都是超乎想象的低。喇叭在所有的器材中算是失真最高的一件器材,但失真都是零点几%的。可是科学家亦做过实验,5%以下的失真人耳是不容易分办的,这究竟是否每个广告商都是在骗人呢?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制造商做的是静态测试,喇叭是在无响室,1WATT/M的频率响应,失真也是以此为基础。但在我们的聆听室是到处充满折射的声音,声音又是瞬间大小强烈变化及多种频率混合组成的动态讯号,不像测试器材时所用的固定频率。固定讯号强度那么单纯,这就是为何广告上面的数字并无多大意义,经验告诉我们,一对标示50Hz-15KHz±3dB的喇叭,很可能超低及超高频的延伸听起来都会比一对标示30Hz-25KHz±3dB的喇叭好。在静态 ( 或小讯号 ) 时的规格明明A比B好,但听起来却B胜A,详细分析时可能会发觉B的防震或抑震能力比A好,重量又比A重,出来的声音当然更稳定,低频更结实及潜得更低。
其它器材与喇叭是同一道理,越贵的器材,除了加强一点电路上的设计外,大部的本都应用在防震与抑震方面。一台六万元的扩大机与一台二十四万元的机器互相比较,240,000元机器的电路成本,增加的比例绝低于4:1,但机械部分增加的比例则可能超过4:1的比例, ( 其实若一台60,000的机器其成本是15,000元的话 ( 售价的1/4 ) ,则一台240,000的机器其成本可能祇是40,000 ( 售价的1/6 ) ,因为其销售量较少,要负担更多的广告费用,管理及开发费用 ) 。所以为了要获得好一点的声音,所付出的代价是以倍数计算的。下一段会说明震动如何污染声音,把器材良好的特性抑压,使器材蒙受不白之冤。
图263
发 电 机 效 应
整个地球都是充满磁场的,否则指南针便不会动了。小学生做过发电机的实验,就是用一个U形磁铁,中间绕一个线圈,祇要线圈转动,便有电压输出。在音响系统中,每一条导线 ( 讯号线、喇叭线、电源线及机内无数的接线 ),它们都好像发电机的线圈,因为它们都被地球的磁场所切割,它们本身亦带有电流,电流会产生磁场。所以祇要这些线受到震动,新的电压便马上产生,虽然电压很低 ( 当然无法点亮一颗灯泡 ),但与扩大机内的微小讯号互相混合,是会造成很大干扰的。此新的讯号经放大后又从喇叭出来,又再周而复始地在线材上产生新的电压,这样的过程,被称被「发电机效应」。
我们不要祇看到机外的讯号线,喇叭线及电源线,机内无数导线亦是「发电机效应」的忠实拥护者,祇要震动一出现,便立刻行动 ( 产生新的电压 )。震动是因为声音震动机壳,再由机壳传到机内,机内再传到电路板或其它导线身上,因电路板较容易产生谐震,那就是为何搭棚式焊接法比线路板声音来得好的原因。
导 震 与 化 震
在整套音响系统中,喇叭是唯「一」的发声者,所以它们也是震动的主角。但它们不会是独立悬吊浮于空中,它们都是固定在音箱之中,它们的震动便会马上传到音箱,它们的震动 ( 声音 ) 亦会同时传到空气中,让整个聆听室的空气动起来。最后,一切存在于聆听室之内的物体都被它们所发出的声音所「感染」,其结果便会出现下列之负面效果;
‧ 深度、宽度及高度不足
‧ 声音刺耳,音乐性不佳
‧ 高低延伸不好,高频不上天 ( 天花 ) ,低频不下地 ( 板 )
‧ 低音不足或有量无质,轰隆 ( Boom ) 满屋
‧ 超低极度缺乏
原则上喇叭是震动的发送者 ( Transmitter ),其它物体都是接收者 ( Receiver )。但接收者接受震波后,它们亦会把震动传到其它地方,所以它们亦是震动的二次发送者。它们在二次发送时会像一个传说在人群中散播一样,会加上传播者的个性而加油添醋,把事实扭曲掉。因为任何物质都有它的谐震频率,当外来频率与它相等,则如鱼得水,此频率会特别被「渲染」而送出,结果当然是与原来的讯号不一样,这便造成失真。
要获得正确完整的声音,就必需把震动从器材内快速传导出去,使震动不要在原有地方再作二次三次以至无限次的反射 ( 表面反射及内部反射 ),应用神锥,便可以把震动导出,传导的过程便称之为导震。当震动从一个地方导出,有发射便必需有接收,因为能量是不灭的,祇能转换,我们把震动引导出去后,便必需把它化解,否则它便变成一个恶灵,造成二次及无数次伤害。我们所发明的神垫是具有把动能变成热能的一件宝物,它是声音震动的最佳能量转换工具,能量的转换过程,被称之为化震。
驱 除 震 动 , 还 我 纯 真
本来一套高价器材与低价器材 ( 50万与10万,甚至与5万 ),其基本静态特性是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的,若能做好导震与化震,声音的效果绝不会是有那么明显的差异的。高价器材祇会在空气感、空间感、分析力和超低频比较低价器材 ( 稍 )占优势,其它的音乐感、声音厚度、音场的深度、宽度及高度,消除轰鸣声,增加高低两端的伸延,都可以借着导震与化震的技术来获得改善,把器材的潜质完全发挥。深藏不露祇是做人的修养,器材的潜质则必须完全被发挥,这样才能展示主人的才智能力,更不会暴殄天物。
神锥、神垫、神沙、神座、神线五者全部用上,器材升级是以数倍计算,若搭配得宜,一套十万元的组合会胜过百万元系统。曾经有朋友全部使用五大法宝,又完全依照建议把每一件法宝应用最高段数的玩法,Ariston CD+Cyrus Two/Psx+3A MM喇叭,所出来的声音,无论高低延伸,劲道、弹跳力、通透度、声音的纯美度,都比未经过导震与化震处理的百万名机好上一大截。此技术共应用五件法宝 ( 神锥、神垫、神沙、神座、神线 ) ,各器材 ( 不是配件 ) 都冠上神字,第一是要与坊间的角锥、垫板、线材加以分辨,第二是它们的效果确实神奇,有如神助,所以通通以神称之。
此五宝不是配件,事实上,人的身体是整体性的,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有他的功用,没有了任何一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这些法宝也应该是系统的一部分。若不应用在整个系统上,则系统的功能祇发挥30%左右,您愿意接受此种「缺陷美」吗?有一句俗语「物瘦主人羞」,养一个宝宝也应该把他养得白白胖胖,绝不能面黄肌瘦。身为音响的主人,更不坐拥名机,耳听烂声,必须物尽其用,才不致把辛苦赚来的钱不断换机而浪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