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347|回复: 185
141#

楼主学识渊博,才高五斗,令小弟折服!学习好贴
TOP
142#

从心底喜欢版主的帖子,很崇拜你,
TOP
143#

CC

丹那单元的奥秘



Dynaudo单元给人的二个主要印象,一个是好,一个是贵。没何错,和几个国外制造音箱的厂商谈过以后,他们都有这种遗憾,因为丹拿单元买在太贵,只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Vfa、Seas等产品。对行销开发有一套的Mark Levison,多年来一直是Dynaudio单兀的爱用者,当Mark被问到设计好音箱的秘诀,他的答案居然是:“使用Dynaudo的单元”。

Dynaudio喇叭单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毫不妥协地追求最忠实的还原,最高的线性与最低的失真。Z的声音中性,没何染色,质感好,瞬态反应快。其高超的品质源自德国人传统的一丝不苟,也反映出德国人择善固执的脾气,只要Dynaudo愿意,他们完全能够修改设计去迎合大部分发烧友的口,但这么多年来,他们丝毫不为市场所动。

高价有理
在丹拿的木箱工厂里,十几位老师傅一人要身兼多职,如果有人生病了怎么办?没办法,只好停工了。如果我是经营青,肯定会想办法发给其它工厂承包,或者略降品质来追求产量,丹拿就不会如此。正因为何所坚持,成本降不下来,老板Wilfried Ehrenholz就说,丹拿平均25分钟才能完成一个单元,而其名牌f3分钟就能制作一个。并不是丹拿的员工比较笨,而是他们每个阶段都要求仔细的检验,从零件筛选到单元完成要经过八十几道工序,最后的结果是品质整齐画一,无论什么时候出厂,哪一个型号,全都有一致的高标准。

丹拿的单元有多贵呢?Seas的顶级高音EOll(T25CFO02)每对在国内卖13OO元;Scan有名的高音D29O5/9300每对卖8O0元,最顶级高音D2905/9900每对也不过29O0元。而丹拿的EsotarT-330高音,零售每对要价人民币7000元,而且是不二价,因为现在你想买也买不到了。第二代的Esotar高音,如果按定价折算,一只要卖到三万人民币,比很多落地音箱还要贵一些哩。看起来有点抢钱的嫌疑,其实丹拿也不鼓励私人或厂家购买,因为他们只提供自家喇叭使用,还供不应求呢。到了工厂以后才知道,历经二年开发出来的第二代Esotar高音,丹拿特别买了一部计算机车床来制造它的磁钢,一根根金属圆棒经过切割、钻孔、打磨等复杂程序,往往一天生产不了多少个。再看看那些工作多年的熟练技工,他们在放大镜下精巧的粘合\焊接音圈,这些人的工资可都不便宜。

丹麦政府对工厂环保有严格规定,丹拿工厂内到处都有抽气装置,刚上完胶的悬边与振膜被放到几部
封小车内,另一端有通风日连接排气管,工厂内闻不到一点挥发性溶剂的味道,这也得花上不少成本。木箱工厂内同样天花板上到处都是管路,丹麦政府只允许少数工业城市生产木制品,在Vane/li镇附近的工厂干净得超乎想象,看不到一点尘土飞扬。原来所有大型机器都以透明罩包覆,本属与杂质都被抽送到一间大房,净化处理后再排出屋外,这当然也得花不少钱。过去日本料理师傅教人做菜,总是说要把心意融入料理之中,我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看了丹拿工厂之后才知道,如何把心意融人产品中,所以我说贵得有理。

丹拿的骄傲
还有一个原因,可以说明丹拿音箱卖得贵的道理:因为他们极少改款。丹拿的行销经理Robert Hagemann说,Dynaudio自己生产单元,所以对各款单元的特性与长处都非常了解,在设计喇叭之切自然会将各个环节考虑得非常周洋。在这种情况

下,即使后来推出J特性更优秀的单元,也不太可能随便换上去然后宣称改款。而巨,既然是使用自己生产的单元,就不会有单元停产、缺货的问题,那么干嘛将好端端的产品改款呢?实际上,丹拿有很多技术深藏不露,特别是控制失真和提高单元承受
功率方面,外界只能对其各项惊人指标感到不可思议,想模仿者往往落得四不像。一个最好的例子是丹拿讲究线性,它的低音是短冲程设计,而模仿者为增加低频量感,不顾失真指标,却改成了长冲程,当然特性已截然不同。

有致命吸引力的高音单元
丹拿的高音单元几乎一致公认好声,除了 Esotar T-330D之外, D260也广为人知,它们以宽阔的动态范围和特别清晰透明的声音闻名于世。丹拿一直坚持用丝膜软球顶,认为这种材料音染最小。对软球顶高音单元的振膜材料而言,最关键的是表面的阻尼物(Coating),而非基底材料本身,而那一层Coating是每家公司的技术秘密,丹拿高音单元的基底材料是一般的化纤,阻尼物刚涂上去时是白色,干燥后变成透明状。另外,丹拿高音单元的振膜形状是非线性的,传统线性振膜边缘与振膜球顶处的振动相位在极高频处会有 180度的相位差,改良后的丹拿高音单元因此极高频延伸极佳。高音单元的前面板为4mm厚的铸铝面板,这是为了良好的散热与杜绝谐振的可能。为了避兔面板的反射,铸铝面板特别做成了磨砂面,将强烈的全反射变为柔和的漫反射,适当量的反射声的,适当重w反的年会令声音变得润泽,有水分。新的Esotar高音更把前面板做了一体化的设计,由于采用磁波的关系,其热传导效率是空气的六倍,音圈产生的高热容易传给铸铝前面板,因此前面板都比较大以利散热。音圈不发热,所以丹拿的高音单元可以承受 lOins/10OOW的功率不会烧毁。

丹拿是较早使用磁液,也是将磁波作用发挥至极限的厂家之一,他们称之为 Magnaflex cooling and dampsystem(磁流体冷却和阻尼系统),虽然磁液冷却会对瞬态反应有影响,但丹拿认为利大于弊,仍坚持使用。磁液是是液体又导磁,可在磁隙中自由形成某种形状,包围在音圈两侧而又被磁场牢牢吸住,固定在狭窄的磁隙内像润滑剂一样随音圈运动。磁波好像一种灵敏的吸振装置,可以降低高音单元谐振频率处谐振峰的高度,频响特性趋于平坦,阻抗也较平亘。对丹拿一向主张的一阶6dB/OCt分合设计这很重要,因为一阶分频有许多中低频信号没何滤掉,而这些中低频信号恰恰就在谐振频率处。磁液可以已着减少高台单元的谐波失真,还会产生中心定位效应,使音圈无论何时都在磁隙中心。再大的动态也不会碰到磁芯。相对的,磁液会使瞬念夹真变差,还会降低灵敏度,但丹拿认为静态性能没有动念性能贯要,动念性能才真正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所何的高喜单元都采用了磁液灌注。

双磁铁结构
所有丹拿喇叭单元全部采用双中心内磁对称磁路设计,因为丹拿’区持采用大直径音圈,所以以内磁型磁路来减少体积。在磁体中间有Iw个环形的改铁硼磁体紧紧地夹着smm厚的导磁材,台圈就悬置在两磁体的中间即导磁行所处的位置,肯圈的上下是两个一模一样的钛铁硼磁体,所以是个绝对称的磁场。有了绝对对称的磁场,丹拿单元因此可承受很大的动念,但因电磁因数不高,所以那份低音单j已的灵敏度会下降。高音单元的线性冲程很短,受困无论何时都在磁随之内,这样磁体的利用率低,成本高,但可保证不会行电磁力造成的尖真。IH款Esotar系列高音

的磁体颇b大,采用了双磁体防磁结构,而巨没有场心村,振膜的后向反射声不会碰到场心柱产主法振。另外何个独特的胸腔形后腔,后腔内加入厂长羊毛吸合纤维,可以将振膜后向能量吸收大部分,令单元的声音特别清晰无染。
后腔的X一个作用是降低谐报频率,控制单元的机械品质因数。新款Esotar高房设计完全不同,读者可以从别协图特写看出来,振膜底部是一个圆形喇叭状开日,下面为突起的尖级有关作用原理有机会再向读者

报告。这种设计使磁体大为缩小一而磁素却大为提高,它在ZOkHZ以上还看小到任何波峰,响应极其平坦,丹拿悦用Z来对应 DVD-AlldiO或SACD等新的数码片源作常理想。

高低产单元所用的音圈全用纯铝线绕制,优点是可以承受极大的电流而不会失真,重量很轻。动作快散热效能也高。这些铝线的横切面看起来是六角形,丹章称jJHexacoil,它们排列时可作常紧密,达到93%左右的占空系数。为使冲圈的耐高温性能增加,磁路的利用率灵敏度提高,丹拿以很薄的铝片来制造者圈筒,并在上面开很多小孔来加强散热效果。

低音单元学问大
在中低音中元部份,丹拿锥盘单元所用的材料人都是MSP( Magnesium Slllcate P()lymer ),是一分频器提供了良好条件,得到更宽广的声场和更大的最佳聆听面积。密技处处一般单元的音圈与音圈简是以胶水粘合,丹拿却有不同的作法。首先将一种特殊热固性胶粘剂涂在音圈骨架上,再送进烤箱以216度加热,此时热胶粘剂会融化再固化,此过程会将二者紧紧粘和在一起,这可大大提高扬声器的稳定性,大动态时决不用担心喇叭会烧掉。低音单元悬边材料是SBR丁苯橡胶)。丹拿认为悬边必须具备高稳定性和长寿命,所以选用了高级的低温了苯橡胶,宦质量均匀,耐热耐磨耐老化性能均优于天然橡胶,零下和零上SOoC都不会降低弹性,而其寿命则在25年以上。丹拿认为悬边不应太
宽,虽然可取得较大的冲程距离,但也会导致中频段较深的陷落谷,所以丹拿的悬边较窄。此外丹拿低音单元的机械品质因数都较低,谐振时能量损耗较高,丹拿往往又加大顺性系统的损耗,因此低音听起来干净清晰快速,能量却不是特别丰富。

低音单元所用的铸铝的盆架像是一个篮子,将单元牢牢地抱住。丹拿称此企架形状是依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允许低音气流有最大限度的流动。一般单元会把振膜的多余能量,一部分能量传给前障板,导致前障板谐振,对声音会有影响。如果前障板的面积很小,能量有一部分储存在磁体中,导致单元谐振,对声音影响更大。而丹拿采用的钛铁硼磁体中间空隙相当大,填充很多种沥青物质,可以将多余能量吸收绝大部分,使声音听起来特别清晰透明。总归来说,低失真、大动态、尽量少的储存能量、平滑的高频滚降。最小的相位变化,这些是丹拿单元的设计特点。我们不必过于吹嘘丹拿单元的好处,或许你问一下有名的喇叭设计师,他会告诉你更多。
TOP
144#

转贴
丹拿于1977年在丹麦成立,最初是由几个工程师和研发人员组成,他们对音乐
与扬声器设计有独特的偏爱,并且都认为即便是当时的高品质扬声器也未能毫无音染
的还原出唱片录音的原貌。那时候,扬声器的失真、时差、相位漂移,以及缓慢的脉
冲相应不光是可闻的,而且还是能够被轻易测到的。

刚开始生产扬声器时,丹拿使用自己的分频器,可喇叭单元还是在依靠OEM(代工
生产)。1977年至1978年间,丹拿推出了公司的第一套扬声器--P系列。但是,Wilfried
Ehrenholz(威尔弗瑞德·艾雯豪兹,丹拿的共同创办者和目前的独立持有人)却认为,
从公司的技术背景来看,要生产出真正优质的扬声器产品,只有自行开发喇叭单元。

"如果你是个OEM客户,那么你的产品质量就永远受制于供应商的研发水平。但我们
的一些设计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够买到的产品,而我们的目标又一直是注重产
品质量的那部分市场。不到三年,我们的扬声器系统全部都装上了我们自己研发设计的
喇叭单元。"

从这时候起,丹拿便开始将它的单元向其它扬声器厂商出售了。Ehrenholz说:"这
后来被证明是一项非常成功的举措,因为市面上虽有很多扬声器生产厂商,但是制造喇叭
单元的却不多,而它们当中产品上乘的则更少。在极短的时间里,丹拿单元就驰名于世,
凭借其卓越品质受到发烧友和消费者们的广泛认同和肯定。"


Ehrenholz坚信喇叭单元是任何一套扬声器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丹拿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高素质单元具有失真低、动
态宽,功率承载能力强等优点。从一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强调品质的重要性和加强品质信息的宣传,因为我们从来不乏领先于世
的先进技术。当然,高品质也意味着高成本,消费者可在最顶尖的科技产物和其它水平的产品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在丹拿,我们
感到没有品质妥协的余地,而且也决不允许任何有负于丹拿品牌形象的产品出现。"

身处Skanderborg的丹拿工程小组怀有一个创造"新一代扬声器"的抱负,希望以自己
的技术研发成就为基础,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避免跟随同一时期中
惯常的材料选用、技术和生产流行趋势,而反过来去了解丹拿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克服
传统设计方法中已知的缺点。只有通过纵向的综合考虑设计才能在没有妥协的情况下,
令制造品质和声音品质取得双赢。这跟认为产品素质最容易"看"出来而不是"听"出来的
主流观念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成果都体现在扬声器每一处细节的革新上,这些细节上的改善构成了丹拿品
质的基础。丹拿有许多早期的研发与革新成果并未被其它人立即了解,但到了今天,它们
却成为了象征卓越音质的丹拿单元的技术核心。
· 基于一阶6 dB/octave斜率设计的分频器,只有配合超低失真的丹拿单元才会取得
理想的相位与脉冲响应。单元的频响越不干净,就越有必要采用大斜率的12 dB甚
至是24 dB分频器来剪掉那些不平坦的波峰/波谷--从而导致脉冲响应不精确。

· 扬声器单元盆架是由硬度极高但重量极轻的镁合金铸造而成,该材料在杜绝谐振和
振动方面与传统的挤压式金属或塑料盆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 轻质纤维球顶的D28软球顶高音,是目前响应速度最快的动态高音单元之一。其非
凡的百万分之十二秒(12 m/sec)的反应时间,是采用强力磁体和精确制造并能吸
收谐振的高音单元封腔的结果。

· 中低音单元的磁体同样是壮硕无比,以"超大"来形容毫不为过,但是同一般的设计
相比,它们的重播更加精确、有力,功率承载也要高出许多。

· 对于极度敏感的音圈,我们根据绕制音圈的压缩问题开发出了一个新的方案。革命
性的 Hexacoil(六角形音圈)技术使我们音圈的功率承受能力比传统设计高了4-
6倍,而且单元的效率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提高。

· 为了改进音圈的散热效能以及运动系统的阻尼控制,我们把音圈完全活动地嵌在了
一种被称为Magnaflux的磁性润滑油里。

· 为了减少箱体谐振,我们使用了特定的支架和减震措施。箱体内的谐振会被Vario-
vent,一个能够增强低频表现的非周期性阻尼低音反射口吸收掉。木质箱体是以典
型的丹麦水准建造:多种真木皮配合精细手工按最高标准完成。

1980至1990十年间为丹拿的成形期。公司在单元技术上的研发成就使之成为了世界上
首屈一指的 high-end OEM和D-I-Y(装机派)动态喇叭单元供应商。其间,丹拿推出了MSP
扬声器系列,该系列的突出特点是公司新近开发的硅酸镁盐聚合物(MSP)振盆。到1984年
,一个崭新的软球顶高音又被研究了出来,加上MSP低音单元,丹拿的Compound系列就这样
诞生了。Compound系列扬声器采用坚固的HDF(高密度纤维板)做箱体材料,外部装饰有精
美的天然木皮。丹拿为追求极品质量,在自己的工厂内建立了一套生产设备,并按照丹麦的
艺术传统手工制作出了那些高档家具级的喇叭箱体。该系列包含有Compound 2和Compound
3书架式监听扬声器,以及 Compound 4和Compound 5座地扬声器。1988年,Compound系列
又衍生出了一款后来迅即成为发烧界传奇的旗舰扬声器:The Dynaudio Consequence(丹
拿至尊)。

丹拿至尊扬声器。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对运用了全部丹拿科技与革新技术的极品扬声器
。它的箱体不光有华丽的外表,其内里更是由三个独立隔腔构成,依照独特的设计理念,这
三个隔腔的共同影响被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倒转排列的单元包括了杰出的D28高音和D21
超高音,以及一只17W中音和一只 30W低音。

Facette 是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扬声器。这对两路被动辐射式座地扬声器拥有令人着迷
的无平行面非对称箱体,并附有丹麦设计师Lars Rickmann的签名。
1989年,"The Book of Truth(真理之书)"成为了丹拿扬声器哲学的经典。读者们从中获得了启发与乐趣,知道了为什么
其它某些扬声器厂商不允许他们员工靠近装配线(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工人),以及选购扬声器的最佳办法(用耳朵而不是眼睛
)。这本书里还包含了一些广告,它们以责备的语气通过一些聪敏的比喻和对轶闻趣事的揭露,对比了丹拿扬声器产品的诚实度。
在德国,那些广告被刊登在了音响市场以外的一本杂志"Spiegel"上,甚至引起了一些非hi-fi人士的关注,而且还获得了几次权
威的"Art Director's Club of Germany(德国艺术大师俱乐部)"广告大奖。



80年代末,丹拿Contour系列成为了公司的主线产品:这是
一套品种齐全的书架和座地式扬声器,它们也毫不例外的配备了
最先进的丹拿单元技术和最精致的手工木制箱体。 最小的型号
通常都蕴藏着惊人的实力:细致的校声和研发工作,以及由此在
个个细节方面所带来的改善成就了Special One;而近期广受欢
迎的Contour 1.3 SE 也是类似过程的产物----它们不仅是丹拿
历史上的里程碑,同样还是高品质发烧级书架扬声器历史上的里
程碑。

80年代末出现了不少巩固公司国际地位的事件,到目前为止
,丹拿扬声器已远销60多个国家,在所有的国际市场内都成为了
一个倍受推崇的顶尖高性能扬声器制造商。在最难打入的市场,
比如美国和英国,丹拿均设立了专门的销售和代理办事处,并已
取得了其它进口hi-fi音响品牌从未企及的成功。

90年代初,丹拿积极投入到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形产品设计中:使用高质量箱体(只是生产起来不及Contour系列那样费时
费工)的入门级丹拿扬声器---Audience听众系列。最初型号是体形超小的听众 10和座地式的听众 20。此后,素质不断提高
的听众系列又作了几次改款,直到90年代中期最后扩展成包含家庭影院扬声器在内的全系列音响体系。

90年代中期同样见证了丹拿车载音响的发展状况。现在,人们希望汽车
里的音乐不光要够大声,而且还要有更高的保真度了。Hi-Fi爱好者们冲着厂
牌的名气对丹拿的DIY单元情有独钟,所以,我们也就推出了专门的Dynaud-
io Mobile Fidelity(丹拿车载高保真)产品系列来迎合人们的需求。现已
有数不胜数的获奖汽车装配了丹拿的车载扬声器产品。发烧友们终于能够在
自己的汽车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验到真正的高保真音响了。

丹拿在汽车音响零部件市场的经验带来了Volvo Premium sound system
(沃尔沃高级音响系统)。Volvo公司的一个崇高目标是要为正在开发的C70
轿房车,提供真正high-end水平的原厂音响系统,并找到了丹拿作为达成这
一目标的理想伙伴。到今天,我们仍然按照10个单元的设计概念(包括超低
音)在进行着生产,而且它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车载音响系统之一。尽
管我们同Volvo公司的合作项目已预定到了包括2003年在内的今后几年,但仍
有其它的汽车厂商找到丹拿,商讨关于在不久的将来为他们设计原厂音响系
统的事宜。

90年代初,丹拿积极投入到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形产品设计中:使用高质量箱体(只是生产起来不及Contour系列那样费时
费工)的入门级丹拿扬声器---Audience听众系列。最初型号是体形超小的听众 10和座地式的听众 20。此后,素质不断提高
的听众系列又作了几次改款,直到90年代中期最后扩展成包含家庭影院扬声器在内的全系列音响体系。丹拿最大的一件工程已在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这款尚未
命名的型号,其目标将不止是为了刷新丹拿至尊参考级扬声器所保持的各项纪录,
而是要为整个音响行业创造出一个发烧级的参考标准。DDC (丹拿指向性控制)技术
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此项革新技术通过控制声音在房间内的发散来减低
有害反射,令原录音信息得到前所未闻的忠实还原。具有同等革新意义和先进水平
的还有这对新参考级扬声器的模组化箱体,以及在这款技惊四座的设计中所蕴含的
对细节的重视。

随之而来的丹拿Evidence Master 和Evidence Temptation,很快便成为了人们
顶礼膜拜的发烧铭器。两者的典范级音质立即赢得了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诸多音响
刊物专家的肯定,他们的声音无一不在强调着丹拿所创造的新音响参考标准的成就
,这也正好印证了扬声器名字的寓意---Evidence(证据)。这两款型号在后来获得
了"年度最佳产品"、最佳工业和工程设计等多项大奖,时至今日也仍旧保持着代表
当今最先进扬声器设计的崇高地位。

将新开发的DDC技术应用到随后的产品设计中去只是个时间问题。2002 年发布
的丹拿信心C2与信心C4,乃首次运用于Evidence上的DDC技术进一步研发的直接成果
。在那些新型号上还有很多新的技术革新,例如独一无二的分离式障板结构。另外
就是崭新的丹拿Esotar2高音单元,尽管体积纤巧但它却是声誉卓著的ESOTAR 高音
的进一步研发产物,同时它也是下一次高音单元革新设计的基础。

设计与制造最先进的书架式high-end扬声器一直都是丹拿的传统。2002年
推出的一款迷人的新型号则再次继承了这一传统。以丹拿为Evidence和信心系
列所开发的单元技术为基础,尊随原Contour系列的传统经典外形,25周年特别
版扬声器代表了丹拿25年来的设计精髓。这款扬声器具有独特的音质表现和专
门的木皮外饰,以及一份奇特的庆祝我们25周年纪念的信心证明:每对25周年
特别版扬声器都附有25年的使用担保,以使您确信我们的公司将在今后继续走
"Authentic Fidelity(真实传真)"这条路。

2003年,丹拿会推出一套全新的Contour系列。该系列都采用了最新的单元
技术、革新成果和重新设计的箱体,并且延续了丹拿坚持"形式服从功能"的设
计风格,它们势必将成为一系列具有同级产品中最高性价比的发烧级立体声和
家庭影院扬声器系统。

我们的附属公司Dynaudio Acoustics的 AIR系列,是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唱
片录音室开发设计的,它们已向人们展示了将来可能出现在民用扬声器上的设
计。"进步本身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总是激励着我们朝更好的结果迈进。"Wi
lfried Ehrenholz的信念暗示了以后的进步与革新将并不仅仅是在发展的前景
上,同样还有眼下的丹拿公司本身。这些都势必将在未来的数年内替扬声器科
技设立新的参考标准。
TOP
145#

实在让小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TOP
146#

音响论坛 232

/音响笔记/刘名振

以黑胶为师

〔图〕如果你听过优秀的黑胶唱片回放,也请你找出这些黑胶唱片的CD版本,它们可说是你调整音响时的最佳利器。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种说法:「某某录音的CD版本怎么能听呢?只有黑胶版本才是王道。」支持这种说法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朋友家、音响迷家或是音响店听到黑胶唱片播放出来的声音又甜美又丰满又动人,但是拿出同一个录音的CD版本,声音却是生硬干涩、听久了就会想要夺门而出。不只是各位读者,就连我也常常有这种经验,因此「黑胶比较好听」的说法一直在音响迷之间盛传,更有许多音响玩家干脆只听黑胶唱片,完全放弃CD系统。

虽然我还无法以理论说明黑胶唱片回放的迷人之处从何而来,但是我却了解为何多数人都认为黑胶比较好听: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黑胶唱片回放的声音大多较甜美、较活生、较丰满、较宽松。相反的,CD播放时常常会让人听到声音尖刺、干涩、平板,难怪无论家中有没有黑胶唱盘,大多数音响迷们都深深觉得「黑胶比较好听」。

黑胶与CD应该都能好听
但是,我在本刊顾问刘仁阳先生的家中听过好几次黑胶版本与CD版本的比较,却常常觉得黑胶版本「不一定比较好」。也许有人会说:那一定是刘顾问家中的黑胶唱盘调整不对或是黑胶回放系统等级不够,才没办法得到黑胶唱盘比CD唱盘好的结论。不,刘顾问家中的黑胶唱片回放也已经是我听过最好的之一,我指的是:那边的CD回放也是一样的动人,甚至在某些版本上,黑胶版本有时声音稍微逊于CD版本!但是无论谁优谁劣,我在刘顾问处多次比较的结论是:黑胶与CD绝对都可以很好听。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个人的推测是:黑胶回放可能在中频以上表现有些特色,使得它就算在中高频稍微过量、较为生硬的系统或是空间中,一样能够让人听到甜美活生的声音,而CD回放则对于过量的、生硬的中高频非常敏感,只要系统在这方面表现不够平衡,马上就会让人感受到声音生硬不够讨喜。

要克服中高频过量的问题
那么,音响迷们该怎么办呢?难道每个人都要去买台黑胶唱盘?这太缘木求鱼了,毕竟CD才是当下欣赏音乐最方便最普遍的媒介。我的建议是:以黑胶为师。如果你在哪里听到了黑胶唱片的优秀回放,请把听到的声音美在哪里、好在哪里牢牢记在心中,然后回家找出这个录音的CD版本,努力调整自己的系统,直到耳中听到跟黑胶版本一样的美声为止。一定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我自己的经验是:办得到的,只要你能够克服空间中过多的中高频共鸣,正确的运用吸音及扩散等技巧,让整体的声音变得平衡,你一定也能从CD版本中听到跟黑胶版本一样美、一样活生的声音。

老录音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母带背景杂音都很明显,尤其是如RCA Living Stereo之类的录音。如果你在老录音播放的时候凑到喇叭前面去听的话,一定可以清楚听到这些母带噪音。喇叭发得出这些背景杂音,耳机聆听时也可以听到这些背景杂音,为什么在座位上听音乐就听不到了呢?那就是你的空间中有太多的中高频干扰,所以这些声音无法正确传递到两三米以外的聆听位置。如果你在聆听位置上仍然能够清楚的听到母带背景杂音,那么你的空间中高频干扰一定很少,你更有机会听到比别人更正确的音乐回放。■
TOP
147#

音响论坛 218

/吮墨调律集/总编辑 刘汉盛

用测试频率来帮助器材搭配

什么是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就是讯号产生器发出的正弦波纯音,这种声波只有单一频率,没有谐波,所以听起来很单调,跟充满谐波的自然界声音大大不同。这种正弦波的纯音能够用来帮助器材搭配?没错!您只要手上有讯号产生器,透过音响系统播放,仔细聆听每个频率的音量大小,就能够感受到器材与空间融合之后的「频率响应曲线」。哪个频率听起来耳朵压力大,就代表这个频率的能量被增强了;哪个频率听起来声音变小了,就代表这个频率的能量被衰减了。

或许有人要问:这种频率响应曲线与我们挑选器材,做器材搭配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以下请听我说分明。通常,我们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扩大机与喇叭的频率响应曲线规格都很平直,因此扩大机、喇叭、讯源搭配起来之后也应该会有平直的频率响应曲线才对。其实不然!就以扩大机与喇叭的搭配来说好了,即使二者的频率响应曲线量测起来很平直,但是当扩大机与喇叭结合之后,会因为负载阻抗的变化、或扩大机自身对各频段驱动能力的强弱不同,使得喇叭与扩大机结合之后的频率响应曲线变得很不平直。某些低频段扩大机驱动能力不足,于是音量衰减了;某些高频段喇叭本身产生共振,因此能量增强了,这二种现象会出现在各频段中,造成频率响应曲线的不平直。

喇叭与扩大机搭配结合之后,频率响应曲线变得不平直,如果再加上空间音响特性的扭曲,使得我们耳朵所听到的频率响应曲线更为扭曲。于是,您总是觉得高频段太吵了;或中频段不够饱满庞大;或低频段量感不足。在这样的扭曲状态下,音乐本来的平衡感被破坏殆尽,怎么可能会好听?

看到此处,我想读者们应该已经了解扩大机、喇叭、讯源加上空间就是扭曲平衡感的元凶,不过这与主题「用测试频率来帮助器材搭配」有什么关连呢?当然有!您可以利用播放测试频率,逐个了解音响系统搭配之后所听到的频率响应曲线,再尽量找到能够发出饱足中频、低频以及不会刺耳高频的音响组合。例如,如果您想换一部扩大机,如果能够借来几部扩大机,在自家搭配现有喇叭,利用播放测试频率来听听看低频是否有严重凹陷?中频是否饱足?或高频是否会刺耳?如果得到的都是负面的,那就表示这部扩大机与您的喇叭、空间不搭,此时就要更换另外的扩大机或喇叭重复测试。这样,就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找出最佳的器材搭配。其实,不仅音响迷可以如此做,音响店也可以如此做,这样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器材搭配组合。

最后,我知道您还要问:一般人不可能去买讯号产生器,难道要向音响店借来使用吗?不必这么麻烦。为了让您方便各种测试用途,我们出版的「音响测试宝典」中就有收录从16Hz到20kHz的正弦波测试频率,您可以在音响系统上逐个播出,自己坐在椅子上用耳朵就可以听出各频率音量大小的变化。

最后,要提醒您的是,播放测试频率时,每个频率请完整播完,因为我们刻意录制每个频率相当长的播放长度,用以引起空间共振。如果频率一出来,马上感受到耳朵压力很大,那就代表原本就过量;如果频率刚出现时耳朵没有压力,但慢慢的压力音量越来越强,那就代表这个频率会引起空间共振。

我不是在推销「音响测试宝典」,而是告诉您最简单有效的器材、空间搭配方法,请务必尝试。
TOP
148#

/器海搜宝/张子强

永恒的鉴听喇叭:
BBC LS3/5A


图153:最新一批的Rogers LS3/5A破荒采用Bi-Wire双线输入设计,其它部份则二十年不变。另外Harbeth的LS3/5A在某些人眼中评价Rogers还高,其实在择其一,你都不会后悔。
图155:Rotel的平价综合扩大机可以将LS3/5A推得不错,建议采用四十瓦力率以上的机种,像这部RA930AX也勉强过关。
图157:Orelle SA-010可以将LS3/5A的好处发挥出百分之七十,算是C/P值非常高的组合。

BBC LS3/5A喇叭‧售价:Rogers22,000元;Harbeth21,500元‧声音特色:极平衡的响应,非常润厚的中高频,不夸张的低频;声音密度高,音质音色纯,音乐性十足‧细部表现:Superb‧制造质量:Superb‧满意程度:Excellent

不管你是一位老发烧友,或是一位刚入门的音响新鲜人,有一对小喇叭,你绝对不能忽视,也绝对无法忽视。与果你一心追求音响回放的艺术,并且不断的追寻所谓原音重现的境界,那么就更无法将它舍弃。它是谁呢?它不是贵到天价的Hi-End巨物,也不是稀奇古怪的现代尖端科技产品,它只是一对外貌平凡已极、售价也极端平易近人的小喇叭,它的名字也许你已经很熟悉,因为它存在在世界上的时间也许比你还要老,要是如果你还尚未听过它的名字,那肯定你的音响资历或常识还有待加强。要是如果你自认玩遍天下铭器,而对它有所不屑的话,我也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的理性还只是停留在拜金的暴发户阶段,你无法从音响器材中得到真正的音乐经验与修养。

它到底是谁呢?它就是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设计,由英国许多著名喇叭厂制造的一BBC LS3/5A小型鉴听喇叭。

其实你不懂LS3/5A的心

其实,「音响论坛」也不只一次的提到这对小家伙,为什么还要再炒一次冷饭呢?这件事必须从一个很偶然的机缘讲起,我以前对于LS3/5A的看法,总认为它虽然很好,但是它有太奇怪的脾气(LS3/5A的阻抗以前高达15奥姆,后来虽然改为11奥姆,但比起一般正常的4到8奥姆喇叭,还是太高了些),以及太低的效率(只得82dB左右),所以就对它提不起太多的兴趣。后来,我有一次到我们美术设计的家里拿稿,发现他以前一直在用的ProAc Super Tablett加超低音系统并不常听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对Harbeth LS3/5A,他就把喇叭摆在计算机上方的书架上,原来是杂志使用计算机设计版面之后,他无法一面工作一面聆听原来的Super Tablett体系,所以就以LS3/5A来取代。那么他用什么扩大机来推呢?这就是重点所在,我们的美术设计先生只用一部输出40瓦的Rotel RA840BX2来推它,而音源则也只是一部Philips的携带式CD唱盘,这样的组合能将LS3/5A发挥到几成?事实上,我相信只发挥了五成,但是剩下的五成效果,就让我对音响追求的方向重新省思一番:你以前有多少机会能够听到这么平衡、这么没有刺激成分、这么顺畅、这么舒服的声音吗?尤其是在总价不到五万圆新台币的音响器材中?没有,真的没有。当然,把喇叭放在书架中,是听不到所谓的音场的,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有透明感,以及优秀唱片录音中流动的空气感。

这次不寻常的经验使我回去以后沈思了好久,后来,我有机会拜访沈洁、小吴的「新世纪」音响工作室,发觉他们使用的参考喇叭居然也是LS3/5A,不过他们的LS3/5A是Rogers15奥姆阻抗的老型号,而且内部也修改过。沈洁他们用一部自己装的200瓦后级加Audio Research LS-2前级来推,讯源为修改过的PhilipsCD-880。结果我发现这套系统的声音已达到不是普通Hi-End器材的境界,其中除了小喇叭无法克服的低频量感,以及大音压下的些许动态压缩之外,其它不论是音质音色、各频段的平衡性、音场、音像、深度、宽度、透明感、空气感、人声的真实感、各乐器的质感…等,都可以说无一不美,无一不好。

请先思考接再行动

这两次的经验使我下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我也买了一对Harbeth LS3/5A,并且也向Rogers在台湾的新代理别超公司借了一对可以Bi-Wire输入的Rogers LS3/5A。既然我已经「以身作则」的将LS3/5A列为私人收藏,那么我就有这个胆子将它推荐给各位读者,而且是最佳推荐!但是,在各位有心的读者开始将书抛到墙角,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扑向音响销售店之前,请先考虑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LS3/5A到底好不好伺候?

这个答案可以说不好,也可以说很好伺候,怎么讲呢?

如果你是一个极端主义者,认为LS3/5A这么小的体积、这么低的价位、这么高的阻抗,还有那如同ATC SCM-10一般低到离谱的效率,而忽略了它原本就不是家用音响喇叭的本质,LS3/5A的确不好使用。你会认为用普通扩大机根本无法将它驯服,不但如此,更可能得到反效果。照这种想法,LS3/5A绝对不是一对好喇叭,就算它价格再低、质量再好,都无济于事。我以前就是存有这种想法。

但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用一部40瓦的平价扩大机来推它,它可以表现出音响器材最难得的音域平衡,以及无以伦比的活生感,还有将最难表现的人声唱得带血带肉,这些优点早将LS3/5A那稍微欠缺的动态,音压偏低(因为效率不高的原因)等缺失掩盖过去了。当然,如果你用高价的大瓦力扩大机去推它,所得到的就更完美了。这就是LS3/5A真正的面貌:它虽然有点贵族气息(贵族者,不是身价贵,而是与平凡不同,既与平凡不同,则多多少少会叫人觉得不太容易相处),但实际上它并不曲高和寡。它就是为了防止一切可能的回放失真,所以在分音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用了很复杂的线路,而单体的规格更是严谨得出了名,所以它牺牲了正常的标准阻抗,拉低了效率。我们常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两害相衡取其轻,许多喇叭的设计常常为了要容易推动,音压要大,失真度往往就拉高了,尤其是分音器相位的失真,只为了能够取悦以音压大小判定喇叭良窳的大部分消费者。但是LS3/5A却反其道而行,在它来说,能够准确的回放声音才是最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对专业的鉴听喇叭,而且原本是设计放在转播车中使用的鉴听喇叭!效率与音压大小反而是次要的考虑了。老实说,我赞成这种观念。

第二,你赞同这种观念吗?如果你不能体会和分辨音域平衡对于音响回放效果的重要性,而只是一味想得到卷人裤脚管的超低音、到处飞窜、能量比真芷乐器还多的夸张高音,还有那震耳欲聋的音量秀,那么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LS3/5A对你来说,就是一对完全没有价值的小喇叭。反之,假如你能分辨出各种乐器的真实质感,你想判定一个录音的好坏,或者你已经从成千上万音响器材的迷思中觉醒,只想要真正能长治久安的欣赏音乐,那么,请准备好球鞋、现金,赶快扑身上街,不论是Rogers或是Harbeth,将一对LS3/5A抱回家吧!

还有,如果你知道LS3/5A的历史与现在的处境,你更会像我一样,毫不考虑的将它列入传家之宝中。因为LS3/5A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它那传奇的故事,到时候别说一两万新台币的现在售价可以买到它,甚至会有行无市,有再多的钱也不容易拥有它了。你也许不知道,那些阻抗15奥姆的老LS3/5A,早就成为音响中古市场的抢手货,就如同AR 33传奇的翻版。为了不要在以后后悔莫及,先下手为强方为上策。

辉煌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对LS3/5A建立更深刻的认识,在这儿我就将它的历史概略的说明一下。首先,有许多朋友将LS3/5A念成「LS五分之三A」,这是非常错误的念法,因为3/5并不是分数,它是BBC命名的编号,BBC制定了许多特定的编号与代码来代表不同的器材,例如CT代表喇叭音箱,FL代表分音、分频器,而LS就是扬声器(喇叭)的代号,至于3/5A中的「5」,指的是用于现场节目转播的鉴听器,如果是「S」,就表示它是用在录音室的鉴听喇叭,例如Rogers的另一款BBC喇叭LS5/9,它就是录音室专用的。至于3/5A的「5」,才是这对小喇叭真正的编号,而最后一个「A」字,则代表了这是第二代的改良型,第一代的产品就只叫LS3/5而已。

其实,LS3/5A是BBC音响工程师将标准的录音室鉴听喇叭缩小十分之一体积设计而成的,这么做的理由就是为了能在狭小的现场转播车中有一对极为精确的鉴听喇叭。从1972年开始,LS3/5就开始在BBC服役,当生产了三百多对的LS3/5之后,BBC马上加以改良,包括音箱的重新设计、将高音单体装上保护罩,并在其四周用吸音棉条包围以减少音波绕射干扰情形、最后将分音器修改之后,LS3/5A就问世了。

Spendor、HaRbeth与LS3/5A渊源较深

原先BBC设计鉴听喇叭并不是为了出售营利,而是为了自己工作上的需要,所以也不可能大量生产。但为了供应音响市场的需求,BBC于是授权英国音响制造商来制造、贩卖,早期与BBC签约制造喇叭的厂家有Audiomaster、RAM、Chartwell,这些名字早就成为历史。而在七0年代以后,陆续有Goodmans、Rogers、Spendor三家喇叭厂与BBC签约制造LS3/5A,曾经JPW也想加入,但到现在还没见到成品。最后,Harbeth亦成为LS3/5A生产家族的一员,这时候已经是八0年代的末期了。

制造LS3/5A厂家中,最出名的当然就数Rogers了,打从 1974年开始制造LS3/5A至今,Rogers已经卖出四万多对LS3/5A。现在Rogers几乎就成了LS3/5A的代名词。不过与LS3/5A渊源较深的,还是数Spendor与Harbeth,因为Spendor与Harbeth的创始人Spencer Hughes先生与Dudley Hnarwood先生,他们两位都是BBC的设计师出身,都对LS3/5A的设计有过贡献,其中Spencer Hughes更是LS3/5A计划的主设计者,可惜Spencer虽然也制造LS3/5A,但是在名气上始终就不如Rogers,个中原因如何实在不得而知。

新旧LS3/5A之间

别以为从LS3/5到LS3/5A总共才改了一次款而已,事实上LS3/5A在1987年还经过另一次的改良,原本LS3/5A使用的KEF B-110 SP-1103低音单体被发现有频率响应偏差以及频雁两端衰减的缺点,后来经过BBC与KEFI程师的研究,发现是低音单体材质的关系,原来KEF B-110 SP1103的悬边是橡胶材质,而振膜则为Neoprene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都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KEF便使用另一种更先进的聚合物制造振膜,并且将橡胶的悬边换成PVC材质,这样一来新的B-110 SP1128低音单体就诞生了。因为低音单体的改变,连带的分音器也被重新设计过,将原先的15奥姆阻抗降为11奥姆,这就是现在的LS3/5A,音响玩家习惯将1987年以前15奥姆阻抗的LS3/5A称做老LS3/5A,之后的叫新LS3/5A,根据行家的说法,老LS3/5A虽然阻抗较高,较难推,但是声音最醇美,而且它的阻抗值刚好符合真空管后机输出变压器16奥姆的输出阻抗。新的喇叭尽管阻抗比较接近正常,但声音就要稍逊一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对中古的二手老LS3/5A比一对新LS3/5A还值钱的原因。对于这种说法,没有明确的证据去反驳或赞同,不过可以保证,不论新旧,LS3/5A永远就是LS3/5A,它的声音不会因为时间与厂牌的不同而发生大的变异,而且有一点举世公认的,那就是LS3/5A煲得越久声音就越醇越美,一对LS3/5A最起码要唱上三年,它的声音才算进入「正常水平」。这也许就是LS3/5A「新不如旧」的原因吧!可有得你玩了。
TOP
149#

/音响知识进阶/Robert.D.Watts着,何湾岚译

声音里的魔鬼…时基误差


图219:图一:左图显示一个讯号的位准分四个时期作隐定的上升,最后的两个时期维持不变,右图显示同一个讯号有Jitter的成份,此例中Jitter的量是+/-0.5个时期。很显然,这是经过过份夸大之后的Jitter量,右图中所示的不再是左图那种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而是一种含有明显失真的曲线。不过,只要讯号不变(第四至第六个时期),输出依然会是完美而不失真的。Jitter大,Slew Rate的变化也大。
图221:图二:顶围所显示者为传统的转盘/数字模拟转换器之间的运作,CD系统的参考时钟是转盘里,数字模拟转换器经由一个相位锁定环路(PPL)启动数字模拟转换器的时钟。有了Deltran Sync-Lock,放在数字模拟转换器里的时钟就变成参考时钟。这个时钟把时钟讯号送回到CD转盘里去,CD转盘里装有一个Deltran Card(负责接收数字模拟转换器传来的讯号),CD转盘里的时钟就是由这个卡里的讯号来驱动的,有了这种设计,大量Jitter的问题就得以避免了。

本文是英国DPA老板兼设计者Rober.D.Watts来台时接受本刊专访的一部分内容,这段内容是有关于Jitter的论述。当主访者何湾岚提及Jitter问题时。他拿出一分文章,说这是他最近写好的论述,所有的问题与答案都在里面。由于这笛文章清楚而易懂的阐述Jitter,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所以我们在取得他本人的授权之后先行独立刊出,以飨记者。以下就是译文内容。

在顶级音响圈里,经常会听到有人提到「jitter」这个名词。(译按:「Jitter」通常被译作「时基误差」。基于它已经是极常见到的名词,因此本文中维持原文的型态。)现在,我想利用本文说明「Jitter」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叫不同的CD唱盘产生差异极大的音色。以下,我会尽我所能,说明为何不同的CD唱盘在音色上所表现的差异应归咎于Jitter,以及用什么方法可以驱除这「声音里的魔鬼」。

首先,我们就来谈谈到底「Jitter」是什么玩意。凡是CD唱盘里都装有一部或一部以上的钟(译按:所谓「钟」,其实也就是一种频率振荡器)。钟不一定会走得准,尤其是CD唱盘里的钟。钟走的速度不稳,时快时慢,就叫做「Jitter」。钟的变化可能散乱无章,不与任何因素有关:但也可能与音乐的讯号起牵连。若是后者,它所引发的不准就会非常的严重,而不可等闲视之。一个讯号和另外一个讯号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在专门用语上管它叫「牵连」(Correlation)。散乱无章的Jitter(亦即不与任何事物有牵连)叫作「独立Jitter」(Uncorrelated Jitter)。受到60Hz交流电源所影响的Jitter,我们管它叫「与交流电源牵连的Jitter」(Mains Correlated Jitte),而受到音乐讯号牵动的Jitter就叫作「music Correlated Jitter」。依此,时钟讯号里若不含任何Jitter,此钟便稳若盘石,拥有无限的准确程度。一座钟的频率若是 1Hz,也就是每秒钟转一圈,那么它的讯号就是每秒重复一次的方波。如果这座钟的Jitter量为零,那么一个方波过去之后,下一个方波的发生时间就是在一秒钟以后,并且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如果此钟的Jitter量是0.2秒,那么,下一个方波的发生时间就是在第一个方波发生之后的0.9至11秒钟之后。如果这座钟是内藏于一只手表之内,那么,戴表的人就会感觉到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时间长度。CD唱盘里的时钟,即使有Jitter,也是小到十亿分之几秒(Nano Seconds)而已。用车行的速度来说明,如果你以每小时七十哩的时速开车,那么,上述时间只不过是你开车行过百万分之三公分的时间而已。

上面我说过,Jitter是时钟计时的不准确(严格说起来,任何讯号在时间上的不准,都可说是Jitter)。不过,在一套CD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时钟讯号。这些讯号都由一部参考时钟来控制,而其它的时钟讯号频率也都是这一部参考时钟讯号频率的倍数。这套CD系统所有的计时运作也就由这部时钟来掌握。一旦它的振荡频率加快,这套CD系统的播放速度也就会跟着增快。如果这一座「钟」的振荡频率增加了佰分之二十,那么这套CD系统的墦放速度也就相对地增快佰分之二十。音乐的音调会也会增加佰分之二十,而一张六十分钟的CD,这下子只要四十八分钟就播放完毕了。非常明显,参考时钟内只要有一丁点Jitter,CD再生音调的能力都会受到减损,CD计时的运作也会受到影响。不过,从Jitter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钟,还是控制数字/模拟转换器(也就是俗称的「DAC」)的那个时钟。这个时钟我们管它叫「DAC时钟」。在一部什么都装在一起的CD唱盘里,这一座镇通常就被当作参考时钟来使用。我们已经知道Jitter会影响参考时钟,并扰乱CD查知音调和计时的运作能力。数字模拟转换器里的Jitter怎么会扰乱它的性能呢?研究电子科技的人都知道Jitter会产生失真,不过,真正导致失真的,是两个「固定模式」(Mechanism,这个字使用得很广,泛指以某种不变或循一定模式产生结果的方式)。第一个失真固定模式是Slew Related。也就是说,它与输出电压的变换速度息息相关。想象一下某种讯号,它的输出呈现稳定的上升。设若参考时钟的频率增加,那么这个讯号就会升得快些;反过来讲,如果参考时钟慢下来了,此一输出就会升得快一点。如此,Jitter就会把输出的变化速度加以调变(Modulate)。这种调变又会更进一步造成一种复杂的互调失真。如果导致互调失真的Jitter不与任何东西有牵连(亦即独立Jitter),那就会发生一种隶属于曲线斜度(slope)的杂音调变(译按:猜想可能是讯号曲线受到Jitter调变,产生错误的斜度,导致声音失真)。而如果此一Jitter与别的讯号有牵连,那么就会发生互调失真。它的效应如图一所示。

第二种失真固定模式取决于你用什么形式的数字模拟转换器。R/2R这种简单型的数字模拟转换器没有这种失真的问题,可是它们有另一大堆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声音的伤害更大。事实上即使最新的数字模拟转换器技术都同样地受到相同的困扰。这些困扰就是输出的绝对振幅随着时钟的频率而变。使用PDM系统的CD唱盘,输出会直接随数字模拟转换器时钟的频率改变。有了它,Jitter仅仅在振幅上作调变。也就是说,数字模拟转换器时钟的频率若是上升,音乐讯号的振幅就会相对应增加;反之亦然。

讲了这么多,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到底Jitter量要到达什么程度,人耳才能听得出来。或,人耳对此种由Jitter所产生的失真到底灵敏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与搞学术的人见解不同的地方。我认为人耳对于Jitter的敏感程度,高到人类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地步。我是根据自己多次针对Jitter产生的效应所作的聆听测试来下此断言。仪器测不出来的Jitter,我轻易便可听出!

Jitter对音质有几方面的影响:Jitter减少了,音质就会更顺,更亲密;乐器分离得更清楚,声音也更轻松。此外,时间的流程也更准确。有一点我们可以庆幸的是:人类还是有办法把Jitter从人耳能够察觉的程度减小个数佰或数仟倍。过去,我测试过一种失真机制,这种机制一直低到-130dB时,人耳还都能查觉出来。于是,我们便把人耳所能查觉的最低的Jitter量定在-140dB处。这种失真机制就是以上所讲的振幅调变。我们走出这种最低的失真量(-140dB)之后,再经过计算,便可得出我们的设计目标。计算所得的值为6乘以10的负15次方秒。简言之,它就是一兆分之一秒的千分之六。如果我们沿用上面曾经用过的车子行经公路的比喻方法来说明此一时间长度,它就是行过长度仅为氢原子直径仟分之一的路径所需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短暂,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比现行为大家所接受的时间上限还短五仟倍。而一般的数字模拟转换器(甚至包括那些厂商自己说完全没有Jitter的数字模拟转换器)所存的Jitter居然高达此量的一万倍。认识了这点之后,就不难了解即使Jitter量低至仪器无从辨认的程度,人耳依然一听就知。不过,人耳虽然对Jitter有如此惊人的灵敏听觉,但可幸的是,Jitter并不只一种,而且不是每一种Jitter都能被人耳查觉出来;只有那些存在超过一定时间(也许是几个佰万分之一秒吧!)的Jitter,才会让人耳有所感觉。事实上,对人类的听觉而言,Jitter的型式(亦即我们所听到的Jitter到底是那一种)要比Jitter的数字(亦即我们所听到的Jitter到底有多少)为重要。真正对人耳产生干扰的Jitter,是上述会维持一段时间才消失的Jitter。这种Jitter通常与Correlated Jitter共生。不过,只要设计得宜,就能把问题解决掉。我们现在就要看一看Correlated Jitter是如何产生的。

Correlated Jitter可籍着许多种方式产生。一部数字模拟转换器与CD转盘分开的CD系统中,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数据理的时钟数据加以还原,再把它变成自己所需要的时钟讯号。还原的动作由一个相位锁定环路来负责。工作的方式是用数字数据的推栘去匹配一部受启动而运转的钟。CD不断运转,CD上的数字数据就不断地往前推移,而匹配的工作就不断地在继续着。但问题是这种推移会随数字数据而变化,而数字的数据则会随着音乐的讯号而改变。于是乎,它又再衍生出一种依讯号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Jitter。这也是一种Correlated Jitter。我们用两个相位锁定环路,就可以把这种效应减轻。这两个环路中,一个可用来运转时钟,另一个再配上一个低频滤波器(低于人耳可闻的音域),用来缓和上述依讯号的变化而变化的Jitter。数年之前,DPA首度使用这种理念,就做出了很大的改善。它的效果使乐器的声音更顺,音乐更亲密,聚焦更好,稳定度也更高。别的厂商很快便跟进。请你注意,在相位锁定环路中使用石英振荡,完全不能减少Correlated Jitter。任何厂商说这么做有效,你都不要相信。不过,上述所谓的「双相位锁定环路技术」也无法消除这种型式的Correlated Jitter。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Deltran Sync-Lock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数字模拟转换器中装一个参考时钟(Master Clock),再把讯号回送到CD转盘去。换言之,此时,时钟是在数字模拟转换器里指挥转盘,而不像传统的CD系统,把时钟放在CD转盘里指挥数字模拟转换器。由于数字模拟转换器里的时钟是一部纯粹的时钟,丝毫没有经过任何复原的手续,所以此种型式的Correlated Jitter就被扫除一空了。将近两年以前,DPA在PDM 2数字模拟转换器里最早使用了这种观念,后来Arcam和Linn相继跟进。图二所示,即为 Sync Lock的观念。

不过,虽然使用Deltran Sync作锁定的理念消除了产生Correlated Jitter的元凶,但它也无法把各种各样的此类Jitter连根拔除。参考时钟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Correlated Jitter。为了作更详细的说明起见,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参考时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它埋头包含有一个石英和一个Inverting Amplifier。这个石英是一个压电(Piezo-EIectric)装置,在一个固定了的振荡频率上作非常精确的振荡。我们拿一个放大器和这个振荡器连结起来,这个放大器就会以石英的共振频率来振荡。由于这个共振频率既不随时间而变化,也不随温度漂移,所以这整个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稳的时钟。不过,天下之物本无十全是美的。石英振荡器亦是如此。它的不完美处在于它很容易受到振动的影响(压晶体管(Piezo-Electric)通常被人当作廉价的麦克风使用),它的振荡频率着振动而变化一所以振动的本身就会产生Correlated Jitter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厂商才需要用橡皮Grommet这个石英振荡器包扎起来,或是把它黏在电路板上;而这么做也的确改善了音质。另外,放大器的本身也会产生Correlated Jitter。石英对于负载电容甚敏感,而一部放大器的输入电容会随着供应电源的电压而变化。结果就产生了随供应石英放大器或Inverter的电源电压变动而起的Correlated Jitter。还有,放大器输入端的杂音电压也会产生Jitter。此种杂音会转换成电磁场的形式,再从而产生更多的Correlated Jitter。所有的CD唱盘和CD转盘里的石英放大器和其余的数字电路都是由同一个电源供应器来供电,参考时钟因此自然就产生大量的Correlated Jitter。这还不算,一部CD唱盘或转盘的内部充斥着由,马达。伺服机构、以及高速的数字电子电路所引发的振动,汇聚成一股股强劲的风暴,带出连绵不断的Jitter。因此,一部CD转盘若要得到最佳的音质,它的参考时钟就必需远离这喧闹不休的世界。

参考时钟到底要放在哪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它放在数字模拟转换器里。那里不但射频干扰小,就是电源的问题也少得多。讲来讲去,还是回到「Deltran Sync-Lock」这个话题上去。不过,虽然这么做有好处,不过使用Deltran Sync-Lock一也就是参考时钟,还是得非常小心才行。换句话讲,单单把参考时钟移到数字模拟转换器里,并不就保证它不会产生Jitter。要减少它可能产生的Jitter,设计时尚需十分的留意。留意哪方面呢?电源供应电路的安排,射频杂音和其它电磁场的干扰等都在内,因为它们皆会影响石英振荡器。就本质上言,使用了Deltran Sync-Lock,Jitter的问题就被关锁在数字模拟转换器里,成为微风细雨,而不在CD唱盘里,形成团团的风暴。

我们已经谈过人耳对于长度仅有佰万分之数秒的Correlated Jitter敏感到何等惊人的程度,又谈到CD转盘和CD唱盘会产生何等大的Correlated Jitter。事实上,不同的CD唱盘之间之所以会有如许大的音色差异,原因就在于此。不过,无论是什么样的CD转盘或CD唱盘,读取数据都不会出错。不过,如果每一部CD转盘都能将数据正确无误地读出,那么,不同的CD转盘之间又怎么可能会有音色的差异呢?说实在的,所有加诸于CD转盘上的处理方式,包括CD镇,伺服系统,以及机械结构的改善等,都只能使个别转盘的音质产生差别,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是这些处理方式改变参考时钟的性能,因此也就减少了Jitter的量。把这座参考时钟装在数字模拟转换器里,上述各种处理方式所显现出的效果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有一种很好的主观方式,可以证实这种说法。 DPA生产一种Deltran卡,任何厂牌的CD转盘加装上这种装置之后,都可以在接上DPA的数字模拟转换器之后,使用Deltran Sync-Lock。

我们曾经改过许多部CD唱盘,价格从二佰英磅到五仟英磅的,我们都改过。在改机以前,各唱盘之间音色的差异极大,可是一等到Deltran Sync-Lock发挥作用之后,听的人若使用相似的输出,就很难再分得出谁是谁了。虽然差异还是存在,不过这是CD唱盘内射频杂音造成的。射频杂音会引发一种杂音调变的失真,使声音听起来生硬、粗糙、尖锐。减少射频杂音,声音就会更甜也更圆滑。

使用了Deltran Sync-Lock之后,听者马上可以凭主观感觉出乐器的分离度增加,而声音与前比较,无论是温暖或滑顺,都有戏剧性的提升,时间和节奏也更自然、更流畅。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引用上面讲过的Jitter效应,来解释这些主观效果生成的原因。时间感更好,是因为该系统有了一个好得多的参考时钟,它的Jitter比以前低得多。如前所述,参考时钟的好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计时性能,而影响这个时钟好坏的Jitter降低了,计时当然就更准确。乐器与乐器之间分得更开,是因为由Jitter所引发出来的振幅调变降低的缘故。还没有使用我们的改进措施以前,总体的音量总是随着Correlated Jitter的升降而升降。若Jittier是由讯号本身所引发,这种现象会更严重。此时声音最大的那件乐器会调变其余的乐器,而人脑也就很难再辨认个别的乐器,因此乐器与乐器之间自然也就含糊不清,不容易听得出谁是谁了。温暖度和滑顺度获得改善,是得力于失真水平的降低,特别是slew Related Jitter互调失真的降低。

综上所述,无论就客观或是主观的角度来看,Jitter的大或小对于系统的性能都有大的影响力。我和其它的设计者一样,都觉得这种影响大到不可忽视的程度。说实在的,由于PDM数字模拟转换器技术的发展成功,以及彻底了解了Jitter之后所获致的改善,我有理由相信,无论就哪一方面讲,最好的数字胜过最好的模拟(译按:「最好的数字」指的是CD唱盘;「最好的模拟。则是指传统唱盘」。想想看几年以前的数字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数字真可说是进步太多了。■
TOP
150#

/特别企划-CD转盘专辑/编辑部

CD转盘中的常用名词简介
郑泽孝


数字音响于正式量产化面世至今的十年,在其传导媒体以LD、CD、DBS、DAT以至DCC等诸多的表样型式呈现下,除了反应现代的数字音响领域仍然是一个浩翰待试探的空间之外,也说明了人类在数字十年的成长,仍然只是在混沌初开的黎明中渡着方步。

随着数字音响产品快速推陈出新的脚步,由数字音响相关的基本用语到全新研发出来线路的专有名词,也确实令人眼花瞭乱。不可否认的,CD在目前数字音响前端中扮演着主流的角色,不论是软、硬件,都占有了Mid-Fi、Hi-Fi和Hi-End绝大多数的市场。也因此,在本期的「CD转盘专集」里,编辑部认为有将CD音响中常见到名词术语做整理归化简介的必要。然而,如果严格的界分,在现今CD的世界里,可以分做为「读取、数字」 ( Pick Up、Degital ) 的综合基本术语、「传动、读取部分机械结构」( Mechanics ) 的术语、「数/类转换线路」 ( DAC electricity ) 的术语三大类别。其中,第一类可视之为是CD系统使用、操控功能与概括性读取、转换、传达过程中组件、原理的概括性术语;第三类则是CD系统在「传动、读取」和「数/类转换」分家后,目前数/类转换器接收讯号的方式、D/A转换模式的名称术语;显然的,本文重点的「CD转盘中的名词术语」与这两类都有着或多或少,有的可分有的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以纯粹只负责传动、读取、传送的CD转盘而言,其最基本,也最主要的就是这三大纯粹要件。

一 、 数 字 记 忆 选 曲 ( Access )

这是所有CD转盘或唱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使用者若要选择CD唱片中的任一首歌,只要以手按歌曲曲目编号相同之号码按键,CD转盘、唱机便能尽快的将该曲位置寻获来播放。然而,因为不同的设计程序或概念理由,选曲到播放之间所需要的Access time也就不尽相同。早期设计的CD唱机,有些在数字记忆选曲的容许范围着实有限。另外,目前有很多修改自CLD三用系统的CD转盘,其于传动读取的过程中,效率实在也与CD唱盘的转速不成正比。当然,在运转的同时,这类设计的第一件工作是在辨识软件的特性。

今天,在许多中高价位以上的CD转盘或唱机面板上面,已看不到一大堆阿拉伯数字的按键了,使用者只能够在随机的遥控器上看到和使用这项功能。

二 、 读 取 ( Pick Up )

CD讯号是以蚀刻的方式,压制成凹凸的刻痕以环状轨道形式储存在软件上的,CD讯号的拾取及读取,是以一可寻迹移动的红外线雷射读取系统来负责,其主要部分是由一个光学镜片 ( 注:1 ) 、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将光能转换成电压的半导体和一个能够在软件高速运转下,维持拾讯体 ( 注:2 ) 拾取时候正确聚焦的伺服补助修正电路所构成。

理想上,CD讯号的读取过程是在一个绝对刚性的抑震状态下,由一个运动灵活、超轻量的光学拾讯体来拾取在高速、平稳转动中软件内的数据。

三 、 三 枪 读 取 方 式 ( 3 Beam )

雷射拾讯体主要是负责在CD软件上正确的寻轨并正确的读取讯号。三枪读取方式的重点是在其红外线雷射检知、侦测的部分,其工作情形是:在单位时间里,雷射拾讯体先后发出三道光束,在扫描照射软件之后,受光部立刻进行读取,为了在这「高速」的运作过程中保持稳定读取,以及如果软件本身有斑点或刮痕,因此拾讯系统随时在由第二道光束照射所采集的「标本」与第一、第二道光束的反射光「量」差异,进行比较了解,同时立刻修正拾讯体与软件将读数据中间的相关位置。

由于三枪式拾讯体的第二道光束主要是在监测另外两道光束,因此,在理论上较单枪读取方式的设计,应当有着更周延、稳定的能力才是。

四 、 单 枪 读 取 方 式 ( Single beam )

与三枪读取方式一样,单枪式也有检知、侦测的修正线路,其工作情形是:在单位时间里,雷射拾讯体发出一道光束,在扫描照射软件之后,受光部立刻进行读取,同时拾讯系统也采只四个标本进行反射光「量」差异的检测,并且进行修正拾讯体与软件将读数据之间的相关位置。

单枪式读取方式在结构上较三枪式简单许多,因此,在设计上可以制造得较三枪式轻巧。

五 、 CDM-1MK Ⅱ 、CDM-4、CDM-9

这是由荷兰Philips公司所开发设计出来的三种拾讯系统,由于飞利浦拾讯系统组件在CD硬件市场中的采用率实在太高,因此,在本期中,38℃蔡鸿仁先生另有专文介绍,所以,在此我就不再多言了。

六 、 时 基 误 差 ( Jitter )

在CD唱机、转盘和数/类转换器里面,都装有一个或是一个以上的频率振荡器,也会产生所谓「时基误差」 (Jitter)。有关时基误差更精辟的解说,请参考本刊56期Robert D. Watts着,何湾岚译之「声音里的魔鬼仱羃~差」一文。

七、时基锁定 ( Master Clock ST-Gen Lock ) 装 置

到目前为止,依手头资料上看,只有日本Denon和美国Krell、英国的dpa等少数厂商在他们的最新的旗舰级转盘与数/类转换器之间,采用有这种「时基锁定」的设计。他们或用ST玻璃光纤,或用Toslink光纤做为锁定的传导接口。「时基锁定」装置在理论上可以使转盘到数/类转换器之间的「时基同步」,解决转盘到数/类转换器中间的Jitter问题。但是,一如同EAD公司的Ben Gosvig所说,来自于数/类转换器本身的Jitter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八 、 Nakmichi「声 音 隔 绝」 ( Acoustic Isolation ) 传 动 拾 讯 结 构

这是日本Nakmichi公司针对CD转盘在抗振能力上最新开发设计的系统,为了阻止由外界所能带给软件在高速运转中所有振动,整个转盘内部结构都以「气密状态」来密封隔绝。

九 、 V.R.D.S.传 动 拾 讯 结 构

这是日本Teac公司在1987年间所开发设计的传动拾讯结构,V .R.D.S.是Vibration-Free Rigid Disc-Clamping Systerm的简称。目前,这个「坚固稳定的唱片抗振夹承传动读取系统」已发展至第三代了。

V .R.S.D.的传动部分是以一与CD唱片尺寸相同的碟状飞轮,由下方的承片座将CD唱片上顶,使之与飞轮紧密压着贴合,传动马达置于飞轮上方的ㄇ形横梁上,3 beam雷射拾讯体由CD夹承结构体下方中央,做直线寻轨读取。

在高刚性的考虑下,最新的V .R.D.S的三个机座主结构,都是以亚铅一体铸造而成。另外,压附唱片的飞轮材质则由原本的亚铅,更改为纯铜与铝合金的复合式构造,为了防止红外线光照射CD唱片时的乱反射问题,飞轮与唱片的贴合面以鲜绿色着染处理。

十 、 Pioneer倒 置 式 传 动 拾 讯 结 构

与V .R.S.D.的设计概念非常相似,与CD唱片同尺寸的高刚性承片座上附吸振材料,雷射拾讯体在读取软件数据时候,是由上方直线寻轨读取,因此,唱片必须倒置,也就是数据面朝上。

十 一 、 CD连 续 更 换 播 放 系 统

这类系统可以自动连续播放很多张唱片或是只听一张唱片,不然就是交互选择播放不同唱片上的不同歌曲,这类系统一般使用于公共场所或者是汽车音响上。

十 二 、 同 轴 传 输 介 面

这是一种75奥姆阻抗,可以BNC、RCA两种端子形式连接的数字传导接口。

十 三 、 塑 胶 光 纤 传 导 介 面 ( Toslink )

这是由日本东芝公司为数字音响所开发出来的一种光学传导接口,其主要是在解决器材间共同接地时候,数字与模拟交互作用的RF干扰影响、数字讯号传递时候的Jitter问题。Toslink是以二极管来做讯号的驱动,在讯号接收部分使用了一个模块,这是一种防止在接收数字讯号辩识0和1漏失时候的控制回路。

十 四 、 玻 璃 光 纤 传 导 介 面 ( AT&T ST )

这是美国AT&T公司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光学传导接口,主要是设计用在通讯系统上,以雷射驱动讯号传递,工作速度、讯号容许量和频宽在规格上都较Toslink优异。美国惠普公司的HP ST与AT&T ST是共通的,不论是AT&T或者是HP都有十几种不同的等级规格。

十 五 、 美 国 音 响 工 程 师 协 会/欧 洲 国 家 广 播 公 司 联 盟 之 标 准 数 位 传 导 介 面 ( AES/EBU )

这是110奥姆阻抗,以XLR端子连结的数字讯号传递接口,其主要是提供用于广播公司、录音室或专业音响工程上。

十六 、 CD镇 ( Clamp )

CD在运转的速度上远快于LP,CD镇主要是在增加CD唱片在高速运转下的稳定性,降低拾讯体读取时聚只的误差以及减低修正线路工作的负担,提高讯号正确再生的能力。由于不同CD转盘在设计上的差异,CD镇并不见得是一镇能治百机,有的转盘在设计初就没有考虑要用这种辅助性组件,有的则是在设计初就把CD镇考虑成是转盘机械结构的一部分。

由上述的简介里面,我想各位一定会明显的感受到文内偏重于日本产品的介绍。在这方面,我想大家也都明白欧美CD转盘设计的组件绝大多数是使用飞利浦的设计,而在转盘机械传动结构上的努力,日本公司的确超越飞利浦很多,几乎每家都有创见。最近CEC、Denon、Kenwood面世了他们最新开发设计的CD转盘、唱机,与Teac的V .R.D.S、Nakmichi的Acoustic Isolation、Pioneer的倒置式设计相同,都是在以各种不同的方来解决CD传动部机械结构振动所造成讯号在拾讯、传输上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一个稳定、坚固的传动机械结构,是现今CD转盘、唱机的设计重点之一。安定的传动,可以大幅的减少读取修正控制线路的工作负荷与对声音的影响,提高讯号保真传输的质量,这也就是美国一些产品设计者放弃传统CD转盘设计,修改CLD三合一影碟机面世的主要原因。

注1:这个光学镜片材质多半为塑料制品,只有极少部分产品是采用玻璃,因此,不要随便擦拭。

注2:流行称呼叫「雷射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