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援华项目,原文作者说的比较客观,但
morefeel 兄给推演成“日本变相进行的战争赔偿”,相当不妥。日本的援华项目,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其实质:
一个流氓把你家的房子烧了,被判原价赔偿。你出于善意,不想流氓因还债一贫如洗,结果弄得自己未来二十年一贫如洗。流氓缓出手来,经营了二十年,变成了银行家(这里不假设他已经变成善人或继续作恶人)。不知是对你放弃赔偿的感谢,还是为获得经济利益,银行家用“援助”的方式给你买房,其中90%是低息贷款,10%是无偿赠送。但是银行家有三个条件,其一,房子必须从他指定的开发商那里买,开发商因而有了垄断经营的特权,把房子高于市价50%卖给了你,然后你逐年偿还那90%的低息贷款。其二,房子内的全部家电和家具需要从银行家经营的商店买。其三,贷款必须由最有信用的商家担保。也就是说,银行家没有一点拿不到还款的危险(在国际上这种贷款的利息一向很低,因为利息是跟风险成正比的)。
显然,这个援助与你直接获得赔偿有着天壤之别。你本来是债权人,现在却成了债务人。你本来有机会早早进入小康,对方辛苦一辈子,而变成对方早早小康,你自己辛苦一辈子。所以,援华项目,绝对不是“日本变相进行的战争赔偿”。
援华项目就是这么一样东西。贷款项目如果需要采购,如果日本可以供货,必须从日本采购。而使用贷款的中国公司、机构,是由中国政府给予担保的。日本通过援华项目,向中国出售了大量日本准备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加之中国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很多项目最后以国营企业破产或消亡结束。正常的贷款,使用贷款的公司如果破产,债权人基本竹篮打水。但日本政府的贷款是由中国政府担保的,用款的公司破产了,中国政府照样得偿还。当然,成功的项目也有一些。援华项目,顶多算个双赢。
还有一点,当时正值美国在全球发动货币战争,打击的主要对象便是日本(日元)。日元贷款,帮助日本政府避开了汇率风险(你也可以说放弃了通过汇率起伏而赚钱的机会,但政府避险是第一位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我在国内时参与过加拿大政府援华项目的相关加拿大政府贷款业务。美国一直强烈反对政府贷款项目,也从不提供,因为这直接导致不公平竞争和交易。事实上,美国公司在八十年代因为没有美国政府贷款的支持,在和日本公司对华业务的竞争中,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