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咋叫还原现场声,设计师和烧友们全都在盲人摸象 [复制链接]

查看: 68109|回复: 403
51#

哈哈,哥们儿说的是,这不是理想状态吗。我本意也并不是说设计师同时做几份工作,就像大学有专业课,还有辅修和选修啊,说演奏演唱,至少会演奏一样乐器,唱唱歌,那怕是业余水平。其实有一些经历就好,这是可行的,并不影响专业设计。
或者说,当一个人立志要做一名音响设计师的时候,就该知道远不止学习无线电技术那么简单,各相关的行业,各门类的艺术知识和实践等都要学习参与,都要提前积累准备,等到了一定时间,自然有硕果可收。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3 22:37:18
TOP
52#

哥们儿,你跟老浦东提的一样,至少设计师对相关的东西较为熟悉,有实践经历。我认为优秀的音响设计师就应该这样高标准,哪能随便就能行呢。看看世界好多名器的设计师都是多面手。有些人就是专业级的演奏家音乐家,或在其他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反观国货为啥遭到诟病呀,还不是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造成的,更不要说全面一点的了。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3 22:55:02
TOP
53#

原帖由 yavis 于 2011-2-23 16:48:00 发表
完全还原现场是不可能的,所有器材都是在逼近现场。前提是录音师忠实的copy了现场,但这只是理论。所以,只要“听起来”与现场“神似”就可以了!


如果这张cd根本不现场,而播放出来却很现场,非常神似的话,又如何解释呢?仅作个假设啊,呵呵。
TOP
54#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3 16:55:00 发表
建议烧友们多去现场,多去音乐厅。这样就慢慢会找到正确的感觉的。

胡兄提到的完全支持,即便不是烧友,我们作为一个在世上走一遭的活人,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艺术,多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说到根儿上是支撑人之为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衣食无忧的时候,精神需求自然冒出来,而艺术恰恰使人们情有所归,尽情投入,忘却时间的存在,让人生变得丰富有意思,让人活得尽量远离动物性,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
听现场,重点在提高艺术修养,这和音响设计有关,更准确的说搞音响设计的不真心热爱音乐,不经常听现场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和音响设计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儿。艺术修养带给人的是对音乐理解的深度,高度,音响设计是如何重播出这种深度,另外还要重播出cd记录的三维空间及氛围。如果抛开cd媒介与不顾,直接播成设计者在观众席上某个位置听到的效果,这肯定是讲不通的。
换个说法,面对一张公认的演录俱佳的cd,它记录的信息就是音乐性与音响性最完美的结合,能忠实重播出的器材就是最发烧的器材,就是音乐性与音响性完美结合的器材。什么旋律啊,韵味啊,高低前后啊,一切都不用谈了,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名音响设计师,如果和我们普通烧友都一样,完全不知道手中cd片子里面的原貌,却要以此cd为校音工具,设计出正确的器材,这可能吗?至少在逻辑上就推不过去的。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4 10:46:03
TOP
55#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4 11:11:00 发表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2-24 9:42: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3 16:55:00 发表
建议烧友们多去现场,多去音乐厅。这样就慢慢会找到正确的感觉的。

胡兄提到的完全支持,即便不是烧友,我们作为一个在世上走一遭的活人,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艺术,多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说


谢谢,我就是上不去,试过了,能与凌总交流很高兴。是否地址不对。请提供。
TOP
56#

原帖由 发烧盗版 于 2011-2-24 12:36:00 发表
呵呵,只要经过话筒,经过调音台,任何录音都不可能达的真正真实的,不同录音器材录音环境都产生不同音色,更别提录音师的个人喜好了


确实如你所说,所以,要说真实还原,那源头就止于cd碟片了。这不,问题就来了嘛,除录音师之外没人知道cd记录的原貌,那么想一想,包括很多设计师和广大烧友们,每个人都在说自己器材放出的声音多么正确美好,这不是盲人摸象是啥?更何况有几个烧友的环境条件标准?这还都是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呢。所以也就出现了目前永远整不清的状况,其实就是方法不对,大思路没理情。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4 13:59:56
TOP
57#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4 11:23:00 发表
http://t.sina.com.cn/reg.php?inviteCode=1099907263


谢谢,需要注册,虽然麻烦点,但是搞好了,先花时间理清楚凌总的看法再说。咱绝对是虚心请教。
在学问上永远没有敌人。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4 14:02:45
TOP
58#

原帖由 老龚 于 2011-2-24 12:53:00 发表
对听一个器材的感受,只能代表其个人的感受,人家在168谈感受,并没有什么错过。楼主也不必这样,在说,体会的帖子也不光只有“新德克”的。

顶胡兄!


哥们儿,从你说的话看,你完全不知道我发帖的目的和观点。我哪里说胡兄谈新德克不对了?
TOP
59#

知道奚大侠玩lp高手,迷恋奚秀兰。对奚秀兰的名歌小调很是喜欢。几乎可以说是奚氏演绎,独家味道,很难相信民歌可以那样唱,但却有很好听,很顺耳。既不风尘,又不风骚,淳朴中夹透着些许洋气儿,小家碧玉的感觉很到位。很有旋律感哟。至今连个模仿者都见不到,真够独的,也够毒的。呵呵。  遗憾的是大侠没有留下几句墨宝啊。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5 17:31:25
TOP
60#

原帖由 xaudio 于 2011-2-22 10:08:00 发表
我的理解是现在在音响概念上不统一,没有认真厘清和定义,的确是音响评价和音响制造的一个大问题,但也可能是音响界刻意回避,或自己也不清楚.


1,真正的还原:我不管播出来是什么样,我只管是不是CD录时的样子.
一方......


这哥们儿的思路非常清晰,赞同。如果你说的于大胡子的观点属实,那么说明,于大胡子果然把音响设计看得很明白,他首先知道什么是标准,又知道什么是市场。迎合市场只是为了生存。建议老于倒不妨设计生产自己心目中最满意的器材,先满足少数识货人的需求。普通烧友慢慢提高认识了,会有市场的。看来能录音对音响设计师的确非常重要。
可我又有了新问题:“烧友多不喜欢真实的声音”,如果是一张优秀的cd,音乐性和音响性结合的那样好,烧友们为什么不喜欢这真实的声音呢?那可是录音师的人耳朵监听过的呀?难道不美吗?没有旋律感?到底是谁的问题?
我只能认为cd片没问题,此时的器材没问题,问题就是烧友在瞎玩,根本分不清好坏呢。看看现实身边的所谓烧友,是不是这种人很多。再想想发烧友又的确是要求较高的,需要学习很多东西,绝不是掏钱买几件器材往家一摆就完事儿了,就顺理成章是发烧友了。较多时候发烧只是时尚,只是标榜自己和艺术有关,是有档次的人。不仅是音响发烧,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真懂摄影和爱摄影,是享受拿着相机到处拍片的感觉。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5 13:08:2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