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随笔之浅聊大箱子与小箱子 [复制链接]

41#

我也很有兴趣在多系统中,多角度地和大家更多地了解一些东西。实听,是最重要的。
TOP
42#

昨天胡敏强和聆听之乐兄陪一位上海烧友过来坐坐,大家随意聊聊。这位烧友是用天价器材的,他谈一些品牌器材和线材的感觉。我很直接地告诉他,这些东西我们以前很多都玩过,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好奇和YY或谈论的兴趣了
TOP
43#

这些发烧天价东西,就象一个中药铺子,里面有很多很多味不同功效和味道的药材,你可以在里面左抓右配,得到很多很多种不同的效果和味道,经验越多,玩得越熟,金钱越多,摊子铺得越有声势,确实是一种好玩的玩法。不过,这是什么,是玩。玩来玩去,很多玩成药店老板了,玩的就是抓药了。而根本的目的和标准:欣赏音乐,欣赏接近于真实的感人的音乐,却给忽略了,或者说找不到了。有的是什么?是效果。是一堆效果发生器.

很多烧友玩得很认真,效果也很有特色,但是那种效果明显地和真实的音乐和感觉是不搭边的。因为他们从不去听现场,也对现场是怎么样的不感兴趣。他们的乐趣和目标就是在家中玩出自己喜欢的效果和色彩.我对这种人坐在音响前,心里装满的和琢磨的是各种药罐子和效果的操弄。而不是比较象音乐的音乐。已经越来越无法接受和认同了。音响里播放的似乎是音乐,但我常常听不到,我听到的只是挺悦耳的效果。音乐的灵魂呢?抱歉,主人只操心三围。
TOP
44#

也和其他朋友讨论过,为什么同样是音响。有的设计师设计的就能让人很直接地很纯粹地感受到音乐,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光怪陆离的效果汇演。

我们的同感是:设计师都懂电路,但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比一般人更爱音乐,更懂音乐。他们关心和研究的是元件和各个频段的声音。而一颗懂乐,爱乐的心,太重要了。器为心声也!心里没有真音乐,没有音乐的魂魄的深深盘踞。那做出来的器材就只是个三段效果再生工具,而不会是盛满音乐的桥梁。
TOP
45#

现在和胡敏强君在微博上聊得比较多(没有马甲,没有商业利益干扰,谈得比较舒服),他的以下观点我很赞同,整理转荐到此:

其实大多听惯“音响声”的发烧友在最初接触到提琴箱时是非常不习惯的。怎么没有音响的感觉呢。作品系列都有这个情况。怎么没有音响味呢。也许人们习惯了假的东西,就下意识地“认假为真”了。在遇到真的时候,倒反而以为是假的了。这是音响发烧和音响发烧界的悲哀啊。们都一致认为,对于音乐与音响的爱好和追求,需要相当的艺术细胞,需要相当的艺术鉴赏水平,需要相当的激情和热情。

这个爱好和追求不是上物理课,不是干医生,不是单纯去追逐物质。音乐与音响的追求与自信不是靠的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音乐与音响需要先天的某种细胞和天赋,后天的修为和有的放矢的努力。这些是看不见和摸不到的。这些在你的心灵深处。
TOP
46#

真正爱听音乐的是不会退烧的,退烧的都是玩药罐头的。

玩到玩来玩去“也就那么回事了”,“还能怎么样”,或许就一夜之间就没劲了,就打打包没啥兴趣再听了。

真正爱音乐的,那就是比毒瘾更深入骨髓的瘾啊,耳边未必时时都有,但心头何能少,除非,已是心如死灰,行尸走肉。
TOP
47#

胡兄的这些见解也是我非常赞同和有同感的:

昨天我们谈时我说起98成的是音响迷加电器高消费者类型。好点的是物理老师,是医生。他们在意的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指标和物质,他们的信心和自信就在这里。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是可靠的.音响是为再现音乐服务的。对音乐的感觉和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是不能量化的。对音乐的感知需要心灵的感应,需要艺术的细胞。从音响再现的音乐,还是需要这些心灵的感应和艺术的细胞去鉴赏她,感受她。艺术之美须由此而来。音乐与音响是相互交融的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之所以美,是鉴赏者内心的共鸣的结果。此美由心而生,由情而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能够感知得到。
TOP
48#

发完前面的帖子后就去听音乐了,听了斯特恩等三人演奏的门德尔松三重奏,马友友的BACH大无,乔治塞尔指挥克里夫兰演奏的莫扎特35,39,40交响曲。录音质量各异,但音乐都是那么美啊。我忘掉了考究琢磨于器材和所谓的音响要素,陶醉在音乐中了。
TOP
49#

最近特别喜欢听弦乐作品,今天又买了5套/张唱片,后天就可以欣赏到了.它们分别是:

DG雷宾亲笔签名 柴可夫斯基、米亚斯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格杰耶夫指挥基洛夫管弦乐团

DG雷宾亲笔签名 ,老柴、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三重奏,钢琴:郎朗,小提琴:雷宾,大提琴:麦斯基

DG雷宾亲笔签名 塔涅耶夫: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普列特涅夫,小提琴:雷宾,中提琴:今井信子,大提琴:哈雷尔

DG小提琴家雷宾亲笔签名,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大提琴:莫克),夏伊指挥格万豪斯乐团

限量珍藏版 DG111周年纪念特辑 第二集 56CD
TOP
50#

今天还预订了哈恩在DG的签名唱片,其中就有你喜欢和推荐的和娜塔里朱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估计周末到.
TOP
51#

哈恩在照片上似乎德味比较浓,慕尼黑黑森林女子的味道.呵呵.
TOP
52#

原帖由 scfan 于 2011-4-12 13:42:00 发表
Repin那场上海的演出,我正对他5米外听,就是忘了带唱片去签名了。一般只找美女签名。

花兄讲理兄多来极品坐坐啊


好的,一定多去向你们学习和交流.我以前买的前辈大师的老录音(50-70年代)比较多,这几年的新录音买得不多,最近在花鸟的推荐下也在慢慢买一些新录音.前几天买的朱丽费雪在DECCA的新录音,四首小品那张感觉也不错啊.
TOP
53#

是文字也是音乐,从容而适意的生命体验:

@朱伟:小院中的樱花一经开放,鲜葩素辉,雪莹满枝,便一下子灿烂成这般模样。想到李商隐诗:“流莺舞蝶两相期,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灿差。”

@朱伟:丁香花开团团簇簇,香雪似海,填满每一个角落,溢成了回家之路,使人浸泡、浮沉在如水清香中。我喜欢白丁香的素净,丁香花本弱,无数寸心集为丁香结,才相聚为一院丁香雪。这是一年中最短暂的美好季节。
TOP
54#

中央音乐学院胡咏言教授的很多见解很精彩啊:

胡咏言::瓦格纳拯救了德意志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明白多了,从黑格尔到尼采都是国人支柱然而都不管用,德国最后只有在瓦格纳的音乐中重生!肖斯塔科维奇是今天人们看俄国唯一的一种欣慰,觉得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因为老肖的音乐见证了所有的一切,让这个民族找到了如何回答世界对它的疑问与偏见。
TOP
55#

胡咏言::油画中的透视法与古典音乐中的和声都有同样一种“空间”和“功能”的功效,也是西方以科学落点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但这不妨碍去寻找同东方艺术结合的想象力,甚至于给我们更大的动机去寻找想象的空间
TOP
56#

胡咏言::艺术的颠覆就是要打破平等均衡,而且要在颠覆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体验,这需要时间,需要更大的空间,需要有人可以写出人民想要但无可置否的体验,就说久石让,他就是在这种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体验,近乎一种信仰了,中国目前连这样的形式都没有,还处在“追随”阶段,还不够有信
TOP
57#

胡咏言:呵呵,随便一说,可能并不对题。我的意思是,理论家热衷定义,热衷划地为牢,热衷"分派信箱"。实践者不用管它,只管创新。比如,如果对"什么是乐器?""什么是演奏?""什么是乐队?""什么是音乐会?"抱完全开放的态度,就不难想象出和通常理
TOP
58#

@胡咏言:作曲家不必太关注老百姓要什么,只要好,而且要能表老百姓想要但不能和无法表达或没有这种想象力的东西,是的,这肯定会同社会政治人文环境有内在联系,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都做到了,所以需要中国的“瓦格纳”!
TOP
59#

@胡咏言:现代音乐的基点与击点很多立足于“颠覆”性,这很好也是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见证,12音体系颠覆了“用户”体验,我们必须接受从此不会再有莫扎特和贝多芬了,关键现代音乐要开始重新建立“用户”体验和其界面就像自从有了网络唱片店就关门了,然而iPOD,MP3,iPHONE开创了新的用户界面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TOP
60#

胡咏言:回复@田景伦:这些想象只是在课堂里做普及音乐时用的,音乐只有形式的存在这是它最奇妙之处,就像易中天说的你能说爱是什么吗?爱只能去体验,这和苦难生活没直接关系,难道说一个一直过着幸福生活的人就不会去爱莫扎特甚至于马勒?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