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的录音,不论音响器材好坏,都能播的好听,差的录音,不管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7436|回复: 274
101#

别以为世界上就是DG最牛,我真怀疑你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刚注册的马甲还要来讨论钢琴,半桶水吧,装师傅啊,笑死人。回去拿本乐理教科书好好学习再来吧。DG的录音有大半以上缺乏音乐活力,死沉沉的,尤其是老卡和柏林爱乐的。你们爱不爱听这都是事实。别拿器材说事,我只问一句,有人试过1.8克的针压吗?这就如同显微镜聚焦,好坏唱片一目了然。
TOP
102#

dg的录音总体来说比其他大公司有所不如,当然也跟音响器材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刚入门的时候自己的器材听那张著名的贝五总觉得声音干,高音分叉,不耐听。现在器材升级了,再回头来听又觉得相当入耳。
另外decca的录音质感相当强烈,非常难得,可能有人觉得缺少音乐味,但我不这么认为。
TOP
103#

不知大家同意否,以下几位大师的录音是我的至爱

录音的黄金年代在60/70年代。是啊当年DECCA的威尔金森,RCA的路易斯莱顿,EMI的双克里斯托弗的录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录音界的艺术泰斗。(比为卡拉扬录音的海曼何止胜9条街)。科技进步,在录音行业没有体现出来。
TOP
104#

我用血的代价告诉大家,少走弯路,抬杠人真多。

我从90开始就是DG的拥趸,没办法大师多,包装精美。买唱片走不少弯路,DG正价唱片进进出出不下千张,老卡的录音几乎没好的,喜欢阿巴多的指挥,靠比老卡的录音还差。对DG录音只2个字失望。交响乐相对好的是布莱兹90年后4D录音,可以做推荐,但拿他的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与RCA莱纳版相比、60年的芝加哥交响与95年芝加哥交响PK,演录不只输一条街噢。相同的例子太多了。TAS主编HP 不是傻子,不选DG是有道理的。
    因为DG录音的解析力差,用好器材可以提高。原布莱兹录音7分,莱纳9分。
                                                        用好器材后                    8分 ,     10分。
TOP
105#

回复 100# qinyuzyh 的帖子

    那你认为随便拿张片子,670707能听出是啥钢琴,啥小提琴。我没这能耐。斯坦威品种很多,有汉堡产,美国产,有练习琴、演奏会琴。三角琴的尺寸有好几个品种。另外小孩学琴,试唱练耳很重要 ,好多小孩钢琴练到10级,都不能听单音,更别说双音,和弦了。音乐欣赏到一定程度,乐理知识还是要有点的,不然终归是瓶颈。我儿子8岁可以听出增4、减7和弦,他老师讲听音已达上音钢琴系3年纪的水平了。这点我很欣慰,同时也很心酸,6岁开始训练听音,听不出,就是一巴掌。就因为我酷爱音乐,逼儿子学,何苦呢。
TOP
106#

OMG,ls可别这样,虽然爱乐之心可佩,但音乐可以不要,万一小孩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可就不好了呀。
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感的感官享受
TOP
107#

回复 106# jimmyhq 的帖子

       多谢jimmyhq 兄友情提醒,你的回复很客观,DG缺的不是录音技术,而是录音艺术,精辟。赞赏你实事求是,和你一样我是听不出唱片里是斯坦威、波森朵夫、瓜内里、斯特拉第瓦利琴的。有空多交流音乐。
TOP
108#

哪里,见笑了。还请兄多指教才是。
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感的感官享受
TOP
109#

老兄原来的帖子里讲DG录音的音色浑浊不清什么的,说实话,音色、各频段量感、声音的光泽等等指标,每个人的标准会有些差异,容易引起争论是必然的。但音场和定位,可以说是比较机械的指标,调好的音箱系统这方面表现如何,和个人的听感没太大联系了。

老兄很坦诚地说“钢琴的高音键和低音键搅在一起”,这很可能是系统需要调节的地方,比如摆位呀,周围环境,房间尺寸什么的。我不敢说DG所有的钢琴录音都没有这个问题,但有定位问题的钢琴录音很少。DG的钢琴,一般听上去尺度较小,比较接近人在舞台下中距离听钢琴演奏的听感,但没有定位的问题。但也有尺度大的,比如齐动弹的匈牙利狂想曲全集,听上去犹如听着站在钢琴很近的地方。

我知道老兄未必听得进去,给其他看客做个参考罢了。这个话题,我就此打住。


原帖由 aad 于 2010-9-25 19:30:00 发表
钢琴的高音键和低音键搅在一起,琴箱的共鸣吊在半空,这就是DG一些钢琴作品录音的效果


原帖由 aad 于 2010-9-29 18:23:00 发表
别以为世界上就是DG最牛,我真怀疑你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刚注册的马甲还要来讨论钢琴,半桶水吧,装师傅啊,笑死人。回去拿本乐理教科书好好学习再来吧。DG的录音有大半以上缺乏音乐活力,死沉沉的,尤其是老卡和柏林爱乐的。你们爱不爱听这都是事实。别拿器材说事,我只问一句,有人试过1.8克的针压吗?这就如同显微镜聚焦,好坏唱片一目了然。
TOP
110#

本人引用音响论坛金彩特刊1993年出版,陈国荣谈录音的一段话:“大公司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剪辑室‘凭空想象’的混成两轨,这当中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么能知道现场是什么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场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大家看了以上一段话,就明白DG录音好坏是谁的错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