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痛苦、冲突、矛盾在音乐中的表现及其解决和不解决 [复制链接]

查看: 14614|回复: 67
21#

期待,瓦格纳,柏辽兹,魔索尔斯基,布鲁克纳
当然啦,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就开始妖了

撒梅西安,里盖蒂,斯托克豪森,里姆,古柏杜丽娜,鹏的来资基。。。。说感受就更难了。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22#

最近发了大愿,决定按作品编号顺序把家里收藏的大部分乐圣作品重听一遍,可能要听个一年半载也未可知,现在已差不多听到中期了。
和神明兄不同的是,乐圣的东西我是越听越爱,其实所谓斗争,胜利之类,只是占其作品总数十分之一左右,这些作品的出名,不乏后人政治化需要的因素。我不喜欢争斗,胜利失败向来也无所谓,乐圣音乐吸引我的也不是这些内容,而是高贵、宁静的沉思段落,和无处不在的率真,他的早期作品绝不逊于莫扎特和海顿。我发现越是他不知名的作品,越是远离矛盾冲突,越是洋溢抒情气息和健康活力,沁人心脾。第四钢协,三重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若干不甚“出名”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小品和小提琴奏鸣曲,永远是我的最爱,晚期四重奏和钢奏,则是百听不厌。
另外一点,听贝多芬选择演奏者很重要,太多激素的演绎我是不敢听的。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23#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0-7-20 18:17:00 发表
最近发了大愿,决定按作品编号顺序把家里收藏的大部分乐圣作品重听一遍,可能要听个一年半载也未可知,现在已差不多听到中期了。
和神明兄不同的是,乐圣的东西我是越听越爱,其实所谓斗争,胜利之类,只是占其作品总数十分之一左右,这些作品的出名,不乏后人政治化需要的因素。我不喜欢争斗,胜利失败向来也无所谓,乐圣音乐吸引我的也不是这些内容,而是高贵、宁静的沉思段落,和无处不在的率真,他的早期作品绝不逊于莫扎特

江月前辈点评到位。贝多芬里的斗争性之所以成为他的标签,有很多外在因素作用。但不可否认,也是这个特质使得贝多芬成为无数世人汲取精神养分的源泉。对于贝多芬,我也更喜欢他“标签”外的作品。交响里尤爱田园、第一和第四,三重协奏,钢奏,还有浪漫曲,艾格蒙特、莱奥诺拉序曲等也是最常听的。这里的贝多芬胸襟坦荡、虔诚而率直。有些作品集古典主义的气质浪漫主义的情怀于一身,虽没有柔肠寸断,但也是荡气回肠。最近翻出很久没听的浪漫曲op.50像老朋友相见,感怀顿生。
最后编辑莱纳 最后编辑于 2010-07-20 20:13:24
TOP
24#

贝的中期四重奏也是很有嚼头的作品
TOP
25#

回复 20# flyingroo 的帖子

像剁猪肉,这说法我喜欢。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6#

贝多芬身上更多的是人文气息,忽略此点有些偏颇。从小被酗酒的贝爸爸赋予追赶者和超越者角色的贝,莫扎特好像毛主席像章挂在床头一样,每天都要尝试超越,当明白自己的天赋超越不了莫时,努力再努力,专注再专注就成了贝成功的途径。特别是发现耳朵越发不灵光时,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加之莫之前的音乐是欧洲封建奴隶制度下的产物,到了贝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萌芽并壮大之时,内心的奔涌无法抑制。父亲的责骂与高要求成为贝成功的坚实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唤醒了欧洲人(包括贝)久被压抑的个性,耳聋成就了贝多芬音乐中执着与纯净并存的现象。从不属于神童的他到死后万人送葬,一个平民和贵族都尊重的作曲家,他的才能不是仅仅描写田园风光而已,瓦尔特指挥的《田园》中少男少女郊游或者是回归家乡土地时愉悦的情感表露无遗。后期的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在此基础上复杂再复杂,纠结再纠结,繁琐再繁琐,但被世人普遍接受的精神内涵却未能超越,贝的音乐中理智和情感的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TOP
27#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7-20 16:24:00 发表
如果说痛苦在乐圣那里是隐形的,那么它在老柴这里显现出真身,但我很怀疑他们两位大师意下的痛苦或冲突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从来没有人像老柴这样不遗余力地描绘痛苦,真有点让人难为情的地步——而他的痛苦,我坚持认为,只是他个人的痛苦。这又是一种无法被打败的苦难和挫折,周围还有社会的高墙和世俗的樊篱,这一切让老柴苦不堪言;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老柴是否真有快乐的瞬间?我觉得一丁点都没有,他的甜蜜经常是忧伤的,他的快乐经常是迷惘的,他从不自信自己有胜利的可能——像乐圣那样。柴可夫斯基也冲锋,但结局一定是以失败告终,而且伤痕累累、千疮百孔。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结局是悲惨的,据最新研究证明是“被自杀”的。为老柴一恸!  


最动人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那些苦乐参半的,而那些没心没肺的或者漫无边际的一时解个闷儿YY一下也就算了。

事实上,尽管时有痛苦的表现,但无论是贝多芬还是老柴本质上都是乐观的。正因为如此,即便在那些最绝望的时候,他们的音乐也总是豪迈和坦荡的,而永远不会是神经兮兮的或者疯疯癫癫的。这个不难理解吧?

另外,如果真的想正确理解老柴的痛苦,尤其在为之“一恸”之前,不妨先试着去了解一下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背景和整个欧洲发生的巨变,而不是盯上他私人生活上那点儿8卦后变得亢奋不已进而终于“恍然大悟”,这种始于20世纪后期的解构手法如今也该算陈词滥调了,新鲜新鲜过过嘴瘾自不打紧,甭真指着它当药引子。说实在的,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艺术大家的创作情怀还真不至于象今天那帮娱乐明星们这么250、下三滥!

再另外,莫25(1773)是深受海45“告别”(1772)的启示才呈现出那种“呐喊”状的。换句话说,交响乐史上开的第一扇“天窗”是海45,而25、29不过是小莫老师被这扇天窗放进来的灿烂光芒惊醒后,激动之余搞的模仿秀而已,也是为今后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突破打个基础。我们当然可以体谅200多年前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少见多怪,但对于唱片时代乐于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的爱乐之士,却不得不如实相告。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8#

回复 27# bodyheat 的帖子

谨记教诲,——谢谢关注——不过,我还想请教B老师的是,在现如今儿这样一个时代,您说什么能不是“陈词滥调”的?我怎么觉得您比我说的更加“陈词滥调”呢?实际上,我觉得老柴是个“纯爷们”。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07-21 09:34:47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9#

回复 23# 莱纳 的帖子

点评贝多芬哪里轮到晚生,只愿日后还有此闲情逸致听他的音乐,而不是等到命运紧扼咽喉时,才想到他
昨晚听了作品29号,C大调弦乐五重奏,一部真正独创性的作品,充满贝多芬的奇思妙想和灵感,我恨以前从没好好地听过一遍。另外作品30号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没有温柔、慈爱的心灵的人写不出这种音乐。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30#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7-21 9:28:00 发表
谨记教诲,——谢谢关注——不过,我还想请教B老师的是,在现如今儿这样一个时代,您说什么能不是“陈词滥调”的?我怎么觉得您比我说的更加“陈词滥调”呢?实际上,我觉得老柴是个“纯爷们”。


岂敢岂敢~~~ 一起聊聊而已。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陈词”都是“滥调”啊!而再标新立异的论调你要宣讲它,它就得禁得住推敲嘛。当缺乏确切的论据支撑,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识检验都难以通过时,恐怕比那些“陈词”沦为“滥调”的几率还更大些嘞。
不可否认,揣测>>>臆测>>>臆淫这个过程的确很是好玩儿,私下里当个玩笑逗个闷子——成,一本正经地拿来做结论性的公开陈述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下呢?当然,如果神明老师开此帖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展示个性化幽默的话,那么俺上面这些话则不仅是“陈词”,更是“滥调”啦。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