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味同嚼蜡的盛宴与变味的似水流年:谈谈斯图加特与爱乐乐团的东艺... [复制链接]

查看: 5186|回复: 30
1#
(一)变味的似水流年
没想到老唱片这么喜欢这支诺林顿棒下的斯图加特。我是有点不习惯乐团的这个音色。我坐在I区第一排,也是不错的位置了。因为五一全家三口带小孩一起听的。我这小孩第一次进音乐厅,我一直在注意这家伙别突然发个什么声响惊天动地就麻烦了。他实在不喜欢这些曲子,想想也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三钢协、还有一首现代派曲子,他能忍下来就算很到位了,他实足5岁还差2个月,一个劲催我走,我是第一次没听encore就离场了。

言归正传,这支斯图加特的声音比较纯净直白,有不加雕琢之美,可能是我对加雕琢之美的乐团听多了,这样的音色反而很不习惯,丝毫不加揉弦,比较适合第一个曲子-----海顿第一交响曲,也适合于那首现代派曲子,对普罗第三钢协还说的过去,但是在谜语变奏曲那些音乐中就勉为其难了,我很喜欢“猎人”的那段变奏,这种纯净直白的声音,无法表达出情感极为丰富的段落。不喜欢。如果未来的管弦乐团的声音走向是这样的话,我以后可就不去现场了。

我下午重新见到了老唱片,我把我的感受与他交流了一下,这支乐团的声音我自己认为不如访问北京的阿巴多棒下的卢塞恩,虽然斯图加特的声音很有特点,但是它没有感染力,同志们,这支斯图加特没有感染力,这是最要命的。

虽然斯图加特的声音很有特点,但是它没有感染力,特别是在演奏浪漫主义音乐的时候尤其如此。

让一个豆蔻初开去演绎一场似水流年,真不是味道。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5/6 15:32:3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二)味同嚼蜡的爱乐演出

关于英国爱乐的演出,我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兴奋,名闻遐迩的爱乐乐团我算是第一次听到,找了B区的位置坐下,一开声的克里奥兰的声音我很惊艳,(后来我发现我惊艳的是我找到了东艺低声部反射最好的位置,就在---区---排-----位置,这个发现有知识产权的啦),我以为我听到了BPO的声音,和唱片里丰富的堂音一模一样。后来我觉得也实在有点过了,又向中间偏了2个位置。

这支英国爱乐的声音的弦乐特别是小提琴组声音漂亮,管乐部也很不错,就是大提琴组差点,声音没有出来。总体来说这支爱乐声音还是相对平衡的(她的倍大还是不错的),这个优点就是声音还是漂亮的,但是缺乏特点,就是汤沐海说的乐团声音趋同化的一个例证,没有特点。不如上次来上海的伦敦爱乐的声音给我更深的印象。

说说演绎,贝多芬第四前两个乐章演的很一般,老唱片说音乐没有张力完全正确,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演得也是很一般,就演出效果而言音乐感染力而言,还不如前月卡斯普廷克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拉二,我只能说阿什肯纳齐同志的指挥非常自然毫无造作,也没有自作多情,但是音乐出来的效果一般,速度方面缺少变化,要么是过于强调主题而对其他段落缺乏笔墨。

总之,这场爱乐乐团的演出证明两个方面:
1.很多伟大乐团声音在趋同化,
2.没有个性的演绎在大量唱片消费时代下显得味同嚼蜡。
TOP
3#

老片对这次斯图加特的演出的确非常推崇,说了很多
TOP
4#

回复 3# 舟子 的帖子

我错过了他在斯图加特之后爱乐乐团演出之前,下午美好的时光下他们在东艺的咖啡厅里的闲聊,我陪太太孩子去了上海科技馆。向武汉的枯荷听雨兄表示深深敬意,这已经是我去年卢塞恩访问北京之后我在上海第四次见到他了。他真是太神了。

老唱片有强烈的偏好,哈哈。
TOP
5#

回复 3# 舟子 的帖子

老唱片已经批评我不识好歹了。他有很明显的德奥乐团控,只要是德奥乐团的就是好。他这种偏好实在太明显。
呵呵,我很怀疑这种不加揉弦的乐团在表现浪漫主义音乐,譬如这个谜语变奏曲的丰富的动态和情感,表达到多少程度?

全世界伟大的乐团数一数都有几十支了,似乎只有诺林顿手下的斯图加特在坚持这个特色,好像全世界其他乐团都是傻瓜,只有诺林顿是最伟大的,难道诺林顿没有弄清楚他的乐团在表现浪漫主义音乐上面的表现力的限制吗?
TOP
6#

我为什么说诺林顿的音色不适合浪漫主义,他可能很适合海顿、莫扎特、甚至是贝多芬的早期,但是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之后,管弦乐变得动态十足情感丰富,突然开始强调因速度变化而形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在勃拉姆斯交响曲体现的欲言又止内涵深刻的情绪,如果算上布鲁克纳的细节变化,如果斯图加特来演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我一定要在现场大声斥责了,这算什么特色,只有诺林顿的特色而罔顾音乐的特色吧。
TOP
7#

斯图加特曲目量很大12:20才结束,主持人是个小游子
却是没有给我社么印象深刻的演艺,海顿1,我听的少,感觉弦乐还不错,有乐迷说比较板。普罗乐队和钢琴,没有撒协奏的感觉,最后高潮没铺垫好,老头指挥时候动作也很“悠闲”。倒是RIHM的变形他认真了,我感觉有点干。埃尔加其实还算过得去,毕竟E国人搞E过人的东东。倒是之后加的瑶族曲那简单清透的织体,听的很舒服。就像你说的,或者这个就是老头的风格,朴素,不生拉硬拽。所以感染力上和个性上无法刺激到你。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8#

诺林顿的音色,我个人比较喜欢。没听过现场。

揉弦,据说其实是二十世纪的事儿,十九世纪的演奏也不揉弦。如果这个“据说”是真的,那么“诺林顿的音色不适合浪漫主义”,审判没有法律依据。


原帖由 alma 于 2010-5-3 1:58:00 发表
我为什么说诺林顿的音色不适合浪漫主义,他可能很适合海顿、莫扎特、甚至是贝多芬的早期,但是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之后,管弦乐变得动态十足情感丰富,突然开始强调因速度变化而形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在勃拉姆斯交响曲体现的欲言又止内涵深刻的情绪,如果算上布鲁克纳的细节变化,如果斯图加特来演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我一定要在现场大声斥责了,这算什么特色,只有诺林顿的特色而罔顾音乐的特色吧。
TOP
9#

原帖由 alma 于 2010-5-3 0:50:00 发表
总之,这场爱乐乐团的演出证明两个方面:
1.很多伟大乐团声音在趋同化,
2.没有个性的演绎在大量唱片消费时代下显得味同嚼蜡。

老李,5.1这两场我没去听,但我觉得乐团趋同这个大趋势下,还是有很多坚持个性和传统的乐团的。比如去年咱们听过的阿巴多和琉森、梅塔和维也纳爱乐、夏伊和莱比锡布商大厦、路易西和德累斯顿。这些团的现场音色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独特深刻的印象。其实老李你上文说到的PO声音不如LSO给你的印象深刻,本身也说明了LSO的音色还是很独特的。

第二点,演绎没有个性,和指挥的关系很大。有的是能力问题,有的是态度问题,有的是健康问题。一旦一个有实力(不一定有名气)的指挥正在状态,哪怕带了一支三流乐团,比如2年前的契塔年科带据说是山寨版的柏林广播,在东艺演的贝五,现场就能让人热血沸腾。

阿什作为指挥,我以前就不太喜欢他的录音。去年听他带悉尼交响乐团,更是味同嚼蜡,今年的PO演出,看到指挥的名字,我就直接放弃了。
TOP
10#

原帖由 舟子 于 2010-5-3 1:09:00 发表
老片对这次斯图加特的演出的确非常推崇,说了很多

目前在各论坛尚未看到老片发言,很希望看到他的评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