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味同嚼蜡的盛宴与变味的似水流年:谈谈斯图加特与爱乐乐团的东艺... [复制链接]

查看: 5191|回复: 30
11#

原帖由 qsyd 于 2010-5-3 8:38:00 发表
诺林顿的音色,我个人比较喜欢。没听过现场。

揉弦,据说其实是二十世纪的事儿,十九世纪的演奏也不揉弦。如果这个“据说”是真的,那么“诺林顿的音色不适合浪漫主义”,审判没有法律依据。

用羽管键琴来演绎巴赫平均律,和用大三角钢琴来演绎,或者用管风琴来演奏,哪个综合表现力强?巴赫的很多作品只标明了为键盘乐器而作,可见他对乐器发展的期望。
“古乐运动”或者“本真运动”,号召使用时代乐器,乃至时代演奏方式,真实再现当年音乐的音色。这种考古式的运动,的确复活了大量已被遗忘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也给巴赫亨德尔的很多作品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在我看来,本真运动在西方的如火如荼,多少是浪漫主义长期传承后的审美疲劳造成。而且并未成为古典音乐的演绎主流,尤其对古典晚期以及浪漫派的作品。演绎巴洛克合唱作品被我视为天神一般的Herreweghe,也玩票过古乐版Bruckner,对自己的演绎,他的推荐是大家宁可去听Wand的录音。和谐花园的指挥安东尼尼,有一个带非古乐团的贝交录音非常成功,但我们知道和谐花园是一帮子拿着古乐器玩古典摇滚的乐队,一旦用回现代乐器,那就丝毫和本真运动不搭界了。
作曲家并非一定会被封印在他们的时代。阅读音乐家传记,你会发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无不对新接触的乐器,对乐器的改良,都有着极大的兴趣,有时候碰到一位精通某乐器的乐师,往往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写出传世佳作。能传世的作曲家多是极具超级前瞻性的,不会被其时代的乐器以及演绎方式限制。
TOP
12#

斯图加特这场是比较一般,尤其是谜语变奏曲,更让我坚定了我最讨厌的作曲家是埃尔加的感受
TOP
13#

据说揉弦是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蔓延的瘟疫。。。。。。不过既然揉弦这个工具发明出来了,干吗弃之不用呢?虽然没有必要每个音都揉弦,但也不用像戒毒一样碰都不碰吧。
TOP
14#

原帖由 scfan 于 2010-5-3 9:18:00 发表
原帖由 舟子 于 2010-5-3 1:09:00 发表
老片对这次斯图加特的演出的确非常推崇,说了很多

目前在各论坛尚未看到老片发言,很希望看到他的评论
他可能还在某人家里听乐富豪的新旗舰,来不及写评论
TOP
15#

发重了 编辑之
最后编辑舟子 最后编辑于 2010-05-03 17:07:18
TOP
16#

总算听到有些朋友持保留意见了。其实斯图加特是有揉弦的,但很克制。如果其他小提琴手的动作还不明显的话,那么看看女首席的动作就比较容易发现了。但听觉上,揉弦的效果的确不那么明显。而且小提琴声部的发音又比较干、薄,更让人误觉得似乎一点儿揉弦也没有了。诺林顿说,不揉弦好比还原音乐作品本来的面目,是一百年前的做法,而揉弦好比涂脂抹粉,并不可取,我不敢苟同,但这是指挥家本人的意思,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我不知道当天和楼上说乐团没有揉弦的朋友是看好书来听的,还是视力不济,后者可以原谅,前者让人不屑。当天下午跟诺林顿和张国勇的座谈我参加了,有一群乐友的作派实在让人觉得不爽:先是看到诺林顿在海宝边上拍照留影,一群中一位矮个的中年男子硬是凑上去合影。人家拍照的时候你突然冲进去插一脚是不是很失礼?诺林顿面露不悦,移向海宝另一侧,这位朋友才让开了。接着座谈,一群中的一位小姐首先举手发问,极言喜爱德国乐团,然后赞扬斯图加特声音醇厚,又问乐团是不是比其它同行调高半个音或一个音?听觉是主观的,也许大家都觉得声音薄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声音厚,可是你既然都问是不是调高标准音了,怎么还能得出“醇厚”的结论呢?我只能猜,说醇厚是类推其它德国乐团的特点,从书上看来的吧;问调高标准音,大概也是书上看来的,在这里一问,显示自己水平比较高吧。掉书袋的人还往往容易显摆,不计较了。再然后,前面说的那位男同志又手指点点戳戳地指着诺林顿问关于揉弦的问题,重复展现了这群人按图索骥的“本领”,此略。诺林顿待了半小时走了,张国勇继续谈,这群乐友就即刻从第一排离席,径直绕到台后去截诺林顿了。喜欢指挥没错,可也没必要这么“爱憎分明”,根本不顾及座谈还在继续、张国勇刚开始谈、诺林顿已经需要回去休息,还穷追猛打吧?其实张国勇说得很好,观点中肯,表达流畅(不像现场不时插话的一位老愤青,呵呵)。虽然两位指挥都很客气,说上面两个问题都很专业,但我猜心里都明白这群乐友提的是什么问题吧……主持根本不行,我已经第二次看他主持市民音乐会了,一是娘娘腔,二是不懂音乐,错误很多,三是话太多,抢风头,又多是废话,四是品味不高,娱乐化倾向很明显,五是着装有问题,下午座谈穿得和小阿飞一样,领子也没翻好……后来想想算了,跟他提,估计也不会接受的。有谁看到我的帖了,转告这位仁兄好了,请广播台换一位懂音乐会主持的人来担当吧!
TOP
17#

我觉得掉书袋+爱显摆是不少乐友的通病,也许是不够自信的表现。不讲自己的感受,不敢提不同意见,总拿一些书本意见来搪塞,拿一些边角落里的知识点来炫耀。其实你们说的我们也懂,可懂这些东西不是让人来做这样的事,而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探讨演绎手法的。也许我说的这群乐友楼上几位有相熟的,因为矮个儿的那位常在音乐会遇到。不必代为辩护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您没有认识到的他的一面,碰巧被我发现了
TOP
18#

原帖由 舟子 于 2010-5-3 17:00:00 发表
他可能还在某人家里听乐富豪的新旗舰,来不及写评论  

呵呵,老片推崇备至的一款喇叭
TOP
19#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10-5-3 9:46:00 发表
斯图加特这场是比较一般,尤其是谜语变奏曲,更让我坚定了我最讨厌的作曲家是埃尔加的感受


郁闷呢,埃尔加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我可不是德奥控,谜语和第一、第二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埃尔加作品。
TOP
20#

原帖由 scfan 于 2010-5-3 9:15:00 发表
原帖由 alma 于 2010-5-3 0:50:00 发表
总之,这场爱乐乐团的演出证明两个方面:
1.很多伟大乐团声音在趋同化,
2.没有个性的演绎在大量唱片消费时代下显得味同嚼蜡。

老李,5.1这两场我没去听,但我觉得乐团趋同这个大趋势下,还是有很多坚持个性和传统的乐团的。比如去年咱们听过的阿巴多和琉森、梅塔和维也纳爱乐、夏伊和莱比锡

同意scfan兄的评论,确实还是有些乐团的声音很有独特性,譬如上文提到的几只,上次汤沐海提到的乐团音色趋同的问题我现在也开始慢慢注意,一种好听平衡但是也说不上啥特点的音色的乐团,将会越来越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