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析力与声音厚暖是矛盾的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3454|回复: 87
31#

说到能量感和密度,我觉得ATC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权威的。

我在一朋友那儿听过用1000瓦的PASS推ATC50,放一张莫扎特的奏鸣曲,两件乐器——小提琴和钢琴,恍惚间有种呼之欲出的真实感了,小提琴真有点像悬在那儿了,钢琴也好像是摆出来了,而不是听其他系统的时候的一种压缩很厉害的感觉。虽然我朋友那儿的声音还有待调校,不是方方面面都好,但这种密度感令我印象深刻。

现在很多天价的HI-END音响器材基本上都是在清晰度与光泽感上做文章,可以说这是种比较讨巧的办法,听上去很“贵气”,但真要考量拟真的程度,也未必甚佳。其实密度和能量感更难得,不是说清晰度和光泽感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容易获得。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32#

音源以解析力为主

功放、喇叭可以选厚暖一些的
这样才有可能二者兼顾
最后用线材、脚钉等微调
TOP
33#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19 11:26:00 发表

现在很多天价的HI-END音响器材基本上都是在清晰度与光泽感上做文章,可以说这是种比较讨巧的办法,听上去很“贵气”,但真要考量拟真的程度,也未必甚佳。其实密度和能量感更难得,不是说清晰度和光泽感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容易获得。                                


好说法!

而且,在清晰度与光泽感上做文章,容易背离真实。
TOP
34#

回复 33# henry余 的帖子

谢余兄顶贴。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35#

暖厚是指谐波失真?
TOP
36#

干脆再说说暖,也就是音色。

我不想说音色与保真的关系,老掉牙的的问题。

可不可以把音色问题再提高一点,就是音乐氛围感的营造?说到这个不妨提一提雨后初晴,其实很多名器在这方面都不错,只不过我对雨后比较熟悉,还有就是雨后其他方面也没什么出色,还就音乐氛围感的营造特别到位,就靠这把刷子阿兰啸把饭混到今天。

很多烧友对这一点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失真。其实,还就“音乐氛围感”的营造是国产器材、DIY器材与境外名器差距最大的地方。

这儿好像还有一贴叫“中音是音响的灵魂”,其实,音乐才是音响的灵魂,中音最多是肉身,高音是头发,低音是皮鞋(当然,噱头噱头噱个头,蹩脚蹩脚蹩双脚,高音和低音也重要)。音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播放音乐,如果播出来的音乐流畅感和节奏感不好,缺少音乐氛围,再好的解析力和密度感也没用。

从音响到音响永远都不可能造出真正的好音响,必须从音乐到音响才会出名器。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37#

也来凑两句:

  各人有各人心中的重点,音响科学发展至今天,已不是几十项指标数据可以陈述的了。

  只能说自己的关注点:1、是最重视的首要必需--全频平衡度。无论八门级还是天价级的,首先30---20000赫内,峰谷不超过正负2dB。这个要求其实很高很高了。由其加八了听音房间特性后。
    2、在全频平顺后解折力越高越喜欢。因为可以使交响乐的各声部层次清拆。並带来更多更丰富的音乐信息。使独奏独唱的表演更纤毫必现。也更鲜活。
    3,,如果在动态范围与瞬态响应二项中做取舍。自已宁愿牺牲些动态全力保瞬态。此项正是Lp的长项。也是使重播软件音乐生动感人的重要条件。由其是弱音的瞬态。
    上述三项要想达到自己的要求已是难上难。所剩的各项只能退而求次。况音响各要素之间,往往相互关联,甚至是相互冲突矛盾。故不可能再作它想。
在G弦上……
TOP
38#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19 13:33:00 发表
这儿好像还有一贴叫“中音是音响的灵魂”,其实,音乐才是音响的灵魂,中音最多是肉身,高音是头发,低音是皮鞋(当然,噱头噱头噱个头,蹩脚蹩脚蹩双脚,高音和低音也重要)。音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播放音乐,如果播出来的音乐流畅感和节奏感不好,缺少音乐氛围,再好的解析力和密度感也没用。



好比喻!

让我狗尾续貂,从这个方向延伸一下:

气氛就是皮肤上的汗毛:包围在乐器、歌手、演奏厅空间的一层“空气”





音响系统能重播出 “汗毛”,需要有

1。 绝高的低电平细节重现能力。。。能把最弱的声音重造的能力。
这个不是简单的把音量调高。。。。。是把弱音声量提升而爆棚时不会房间、耳朵满泻(各位的线、插、机器传递弱音的能力(或损耗)、接点的清洁程度。。。。。呵呵)



2。高的瞬变相应:这些汗毛出来了,能否保持一根根坚挺,均匀的分布在乐器、歌手、演奏厅空间的面上,机器需要极高极高的瞬变响应。当中最严峻的考验就是音箱的高音单元(它要从分频网络拿信号,唉) -----

  一颗沙粒掉在石板地,声很轻,一下就过。等声音过了一半单元才发声,听感变成的薏米掉在木板地。如果声音过了单元还在发声,绿豆变成红豆了!

这个能力够高,可以听见演奏厅观众、乐手的衣服摩擦声,而且回荡在空气中。(这不是音乐,是杂声)

那么小提琴出来,弓在弦上摩擦的松香味 --- 松香颗粒磨擦弦的颗粒感,很小很小的颗粒,如汗毛一样包围住这个音符。这种一粒松香、一堆松香、再来2粒松香,擦过弦线的过程,就是微动态借助高瞬变的结果。(这是音乐,借助杂声的重播能力来体现)

系统在这个时候,录音现场的每一个事物:人、乐器、空气、衣服,都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也构成整个立体的演奏厅空间 ---  汗毛勾勒出大大小小的物事、人事、动态。


这,就进入了空手兄的一跃氛围,解析力、密度感已经是皮肤下面的肉、骨头,无需看、无需说,看汗毛勾勒的表相已经知道是否健康了。呵呵!

(有点痴人梦话,谢谢花时间看。。。。)
TOP
39#

原帖由 谭工 于 2010-3-19 0:20:00 发表
什么是高解析力?该有的纤毫毕现,不该有的绝不无中生有,这才是高解析力,哪怕这种所谓的高解析力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所谓暖、厚、甜、润等等特点的描述只是个人的偏好,或者是一种对声音特征的抽象描述。圆号纤细得起来吗?板胡厚重得起来吗?我们追求真实的重播每一个音乐细节就是追求高解析力,一条永无终点的漫漫长路。

谭工的真理是很容易被发烧界很多“新创怪词”所淹没的,呵呵!
TOP
40#

回复 38# henry余 的帖子

呵呵~~有道理,

一个姑娘漂不漂亮,眼睛一瞟就知道了,难道非得量三围?哈哈~~
最后编辑空手 最后编辑于 2010-03-19 17:34:52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