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巴哈,《一次听感记实》 [复制链接]

查看: 43542|回复: 226
11#

又”不知生,焉知死?“

这句其实毋庸多言,用意很明确,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亦可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发明,前辈曰"不知死,焉知生",以在下俗眼观之,倒颇有可能是审美方面的功夫,何以故,生者只能从概念上认识死,但可以从感官经验上直接认识生,是为知生而不知死,若知死而后由死知生,则此死仍是概念上的死,知生既然由知死而得,亦复是概念上的生,而这概念中的生死,恰是将生死纳入美学体系的基础,如马勒之交响曲,有人谓已道得生死之究竟,这里的生死,生得绚烂,死得深刻,便纯属美化之后的概念。
TOP
12#

回复 110# shenming 的帖子

李卓吾恐怕不够高明啊,善于把话说到俗人的心坎里,如此而已,理论上的建树并不太大。论思辩,宋儒以张横渠最著,明儒则首推王船山。
TOP
13#

易之大道,生生也,是运动的,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一般来说更为灵活一些,虚静不动的大道未免过于死板和抽象,宋明以来的儒学在义理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释道二家(晚唐以后汉传佛教的义学就衰落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生生不息的这个大道,并以此为由破斥释道二家的空与虚静。
TOP
14#

回复 114# shenming 的帖子

不说其他,敢问前辈有真实体验么?若无真实体验,便纯属概念,即便前辈有真实体验,这所谓的真实体验也未必具有普遍性,因为他人的真实体验并不能直接就认作我们的真实体验,即使我深信他人的真实体验为真,该体验对我而言仍旧是概念,这问题只能用一些神秘事件来解决了,比如圣方济的圣疤,兴许在领受圣疤,圣方济在感官上也经历了基督曾经历的生死体验,但这样的解决非基督徒恐怕是万难接受的。
至于“出入生死”者,生死了无分别也,已视若家常便饭了,既不重生,也不重死,更无有轻重,此大乘实相涅槃论所摄,是漏尽圣者的境界。实相涅槃是相对于无相涅槃而言,无相涅槃出离轮回,实相涅槃则不脱轮回,以世俗观点看来,即是入世之论了。这固然与儒家不同,与基督教等亦少有相通之处。当然并不是没有融通的机会,相对来说可能还是与儒家融通更为容易一些,理由是彼此都不承认可能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的“世界”。
TOP
15#

回复 117# shenming 的帖子

佛祖万世不能超越云者,恐不应理啊,何以故?此佛祖谓谁,释迦如来耶?若为释迦如来,则不得谓万世不能超越。据长部大本经云,过去七佛徒众皆盛于释迦如来,多者数十倍之,正法住世之时亦教释迦如来之法为长,未来之证无上正等正觉者如何不得而知,但不可谓必不如释迦如来,故此“万世不能超越”实乃戏论。又友情众生,但得闻习佛法,如法精进,皆有成佛之望,若谓万世不能超越,辄佛果不可得也,且超越本系虚妄分别所施设之名言,若心执超越之名,幸与超越之相相应,则起我慢,不幸相违,则生怨怼,此皆烦恼种子熏生,徒重染污习气耳。奉正法者悉其为妄,岂乐闻哉!
至若佛法之衰微,见于圣教量之授记,业力深重,众生福薄也,何有于如来法教之胜劣哉!先生何乃遽起嗔心,而出此颠倒之言也!
TOP
16#

回复 128# shenming 的帖子

前辈说不起嗔心即立地成佛似乎不太专业,若依十地菩萨行之说,第三地即可断嗔,月称论师入中论有云:
发光佛子安住日,
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催灭众生暗,
此地极利而不嗔。
三地菩萨之断嗔,是为断一切嗔,而一切嗔岂能遽断,实为长于忍辱波罗密多精进的结果,这一过程中未必能断一切嗔,但能断少分之嗔乃至多分之嗔,孰谓凡夫不能耶!又佛地更在第十法云地之上,是知断嗔不等于立地成佛。这些对学佛者而言应是基本常识。

前辈说论佛,晚生以为不如学佛修佛,如来之圣教古德之智慧,俱在巴利文汉文藏文各部三藏经论中,勤闻习之可也,兼能实修则更可赞叹。
TOP
17#

回复 134# shenming 的帖子

念佛而成佛之说,依据似乎太少,依明代莲池大师之说,念佛有四种,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境界依次递升,实相念佛实则与佛合一,这与金刚乘通过观想本尊“即身成佛”原理上是相似的,据当代大德印顺导师之说,此等修法乃是佛法含摄外道的方便法门,“实相念佛”,“即身成佛”云云实际上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派“梵我合一”一说异曲同工,却与释尊本怀有一定距离,而接近释尊本怀的声闻乘以及义理上更为完备的菩萨乘的修法绝不至于如此“廉价”,声闻乘须勤修三十七道品,由初果须陀洹直至四果阿罗汉,菩萨乘则须广修六度万行,由初地渐登十地,如此等等,若不专业,岂能有成。禅净二宗未尝不是善法,但二宗的末流却易于将佛法想象得过于“廉价”,这正应了释尊当年的授记,如今确实是末法时代,看看佛法都歪曲成了什么样子。
TOP
18#

回复 139# 江月 的帖子

我看似乎什么都说明不了,理论上一切话题都可发挥到哲学到佛法,如此一切话题的对象岂不都成大海了,我个人是反对神化巴赫的,即使在他所处的时代,巴赫都谈不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只能说是成就较高者之一,和他处于同一梯队的作曲家至少可举出一二十人,单以音乐成就而论,这其中的每一人都有被神化的条件,只是在许多人的意识中有根深蒂固的"一神"因子,故此神位有限,至尊的宝座只能落于某一人的名下,但这至尊只是一个名义,是爱乐者心理需要虚构而成的,纯属妄心所造,用比较时髦的话说,那只是一个符号,欲求其实,不可得也。
TOP
19#

回复 141# 江月 的帖子

这个想来不是什么难题,大凡略通音乐史者,都能列出一些,不如仁兄先开一个名单,若我觉得有所遗漏,再稍作补充便是。
TOP
20#

原帖由 万众 于 2010-1-20 12:20:00 发表
    比喻和形容词不可以量化。
  巴哈决不是“成就较高者”。而是近代音乐的缔造者。就十二平均率一曲已奠定此言。
   若仁兄学过基本乐理便知此举之意义。在此不详述。“纯属音乐上的理论”。再打个比方:巴哈如始皇,统一领土,建立一统之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其余各家那个有此成就。

  音乐是那么具体、精确。你把A音“440赫”唱高或低1/400就算错。
  故本人发此主题帖,意在不要把巴

先生此说虽然流传甚广,但内中恐怕是有些误会的,十二平均律只是调律之法,一个八度音程的频率比为2,将其十二等分,每一分之比为2的12次方根,其中的第七分与第一分之间的差距为2的12次方根的7次方,数值接近自然五度音程的频率比1.5,如此便可使五度与八度的关系得以统一,便于转调。至于一个八度之内的半音音阶,并不是因为十二平均律的理论而产生的,音乐很早就从实践经验中发展了半音阶,平均律的出现的意义是使半音阶更易于表现,从此乐曲的半音化就相当普遍了,特别是在键盘领域。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早已有之,十六世纪末几乎同时出现于天朝和欧洲,天朝的提出者是大明郑藩世子朱载堉,西方则是则是物理学家伽利略之父音乐家文琴佐伽利略,朱载堉的"新法密律"还停留在律学理论的层面,伽利略则已经付诸实践了,也曾创作过一套与后来巴赫的平均律曲集性质相近的曲子,每调一首又分大小,合得二十四曲。十七世纪以后平均律即盛行于西方世界,逐渐成为主流的调律之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方案,巴赫的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汉译为平均律钢琴曲集,实际上并不十分合理,为什么这么说呢?Wohltemperierte相当于英文的well-tempered,与之相应的调律之法曰well temperament,这个词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就史实言之,well temperament其实是一种"不平均"律,是出于实践的需要调整平均律之后得到的一种实用的律制,主要还是用于键盘乐器。平均律虽然在数学上简单明了,但实践起来仍有一些不理想之处(这个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因为简单将八度均分之后得到的音阶,其频率只是约等于自然音阶的频率,在极度敏感的人听来,和谐性就大为逊色了,之所以采用well temperament,将理论上的平均调整为实际上的不平均(物理上就是在琴弦的长度上下功夫了),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当然well temperament本身可能也不是非常合理的方案,所以并未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巴赫之后的时代里,平均律反而变得更为主流,以至于巴赫这套“不平均”律的曲集,竟被后人视作将十二平均律付诸实践的典范之作。由此可见,认为巴赫的平均律曲集奠定了什么基础云云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巴赫不曾发明平均律的理论,其身后这套曲集流传也不甚广,再者well-tempered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是平均律,综合以上几点,请问万老,巴赫何功之有?由此更可见关于巴赫的诸多神话实非一日之寒,连万老都难免俗啊。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10-01-20 14:17:1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