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巴赫PK莫扎特!! [复制链接]

查看: 36024|回复: 199
101#

回复 99# alma 的帖子

我新近看到一则资料,说斯特拉文斯基除了自己的音乐外,是基本不听别人的音乐的。有次他跟重大发现式地跟一个指挥说,他最近听莫扎特的G小调觉得真他么好,——听得那位指挥一愣一愣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2#

我的观点

不要将各位大师比来比去的,这毫无意义,他们又不是你的手指头能分出谁长谁短——谁的管弦乐最佳?这是一个十足的假问题。我在其他场合说的如何如何,都不过是表达一种情绪,不是真要排出个123来。每位大师都是独特的,我们最好只探讨单个的乐曲,说这曲子如何如何,这是真的对聆听有意义的。那些乐史留名的,一定是在某方面有突破的或给人类不同凡响的声音的,否则他们的名留不下。给作曲家排位是爱乐者所能发明的最无聊的游戏。我们听音乐不可能谁都喜欢,这再正常不过,这不说明任何问题。有人经常听乐圣,不代表他就比别人更崇高或更神圣,也不代表在困苦到来时他就真能掐住什么脖子;听莫扎特也不表示听者心中就真有那么多快乐,没准他比谁都痛苦。听音乐就是听音乐,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而已;当然,这是一种最无害且有益的消磨方式,有时还能得到其他的启示。音乐它就是音乐,如巴伦勃依姆反复引述布索尼的观点,音乐说到底它只是一种“响亮的空气”,巴伦经常自己说到的是音乐既“一无所是,又无所不是”,我觉得这说到了点子上,如果我们要音乐无所不是,我们就不能局限到一个人的音乐上。巴赫的音乐再伟大,让我年年听,月月听,天天听——我是受不了,所以我们需要各样的音乐,包括“支离破碎”的现代音乐,——它们有时真的能激发灵感,但你要是不喜,就不听,听音乐本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5 09:11:0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3#

论座次之无法排

水泊梁山的宋公明真是个当官的料,他在给兄弟们排排座的时候,神来之笔式地让那石头从天上掉下来,谁也没话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否则,我们可以想像,要让兄弟们自己排的话,那准又得拳脚相加。排座就要先设标准,兄弟们的标准没有明说,但肯定是各各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其实是在自说自话。而这标准说到底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这说起来可就大了。各人的美学观点都不一样,所以就不可能有统一的结果,也不可能说服得了谁。所以,如果要叫这个问题有意义,应该将其变换成如下的论题——谈谈我的美学观,也就是说说您喜欢什么么样的,不喜欢什么样的,然后再来探讨美学观的问题。我之喜欢莫扎特与巴赫是比较喜欢他们音乐中那纯而又纯的东西,我不喜欢在艺术放入太多社会内容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喜欢乐圣的作品,我总觉得他的音乐中放入了太多世俗的内容,不“纯粹”,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到最后也不那么“深刻”了,有太多世俗内容的作品不可能“深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小说是最等而下之的艺术形式,诗歌与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高妙的,因为它们都最“纯”,而没有太多的社会内容。艺术说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是我的美学观,其越有意味,就越有鉴赏的价值,表现在音乐上就越耐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用到这句话,越简单的越复杂,越丰富的越无味。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5 09:58:5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4#

什么时候shenming兄谈谈莫扎特的音乐,就像前面开贴说舒伯特一样。
却话巴山夜雨时
TOP
105#

回复 104# 610 的帖子

其实,我有最多的话要对莫扎特说,但总是无语泪先流,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方式。 我先发一个驿号小夜曲的帖子,先前写的。
23 莫扎特的青春进行曲:第9号(驿号)小夜曲(K320)

迄今为止,笔者听音乐而至潸然泪下的情形,就只有在听莫扎特这一部作品的时候。这部七乐章的大型作品,在我看来,远非小夜曲这个名称所能涵盖它的内涵。我以为,其曲式结构之宏大、音响效果之雄伟,足以称得上是一部交响曲;我姑且称之为莫扎特的“青春交响曲”。碰巧,这部“驿号”小夜曲也是为大学生毕业而作的;大学生的毕业一定也引发了莫扎特本人的一些青春豪情和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的畅想和希求。它完成于177983日,莫扎特时年24岁;距离莫扎特的上一部小夜曲“哈夫纳”的创作时间为3年以后。在这三年之中,莫扎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恋的痛苦、母亲的逝世、人世的冷暖,但这一切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现。我们在这一部作品中听到的莫扎特仍然是那么兴高采烈,充满希望。生活的全部热望、梦想的全部激情、精神的全部绚烂,在这部乐曲中展现无遗。他从不抱怨生活,即使生活将污水泼向他,他仍回报以美、爱,及欢乐。正如他自己在一封信所说的那样:生活的苦难压不倒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是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乐曲一开始,在一段“庄严的柔板”(像是气笛的一声长鸣)后,出现了很长时间的乐队“渐强”;那在我听来,像是火车由远即近,直驶入巴黎或是维也纳的站台。站台上人们你来我往,寻找着各自的亲人和朋友;这时,我们看到,莫扎特从火车上走下来了------他是那样兴奋,左手拿着一大堆乐谱、右手拿着小提琴、肩上背着行囊、斜刺里好像还挎着一把单簧管------他来了,带着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带着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带着他对世人的真诚和生活的热望;他以为巴黎或维也纳会接纳他,至少给他施展才华的一个空间。可是,他得到了什么呢?穷困潦倒、债台高筑、嫉妒和阴谋、庸众对伟大作品的冷漠和不理解、死后竟与几个流浪汉被胡乱地埋在一起------人们喜欢、偏爱他的音乐,但办事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莫扎特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而这个世界欠莫扎特也太多太多,直到现在恐怕也难以偿还。贝多芬曾经说过,他要代莫扎特向维也纳负仇;而实际上,这“仇”是无法“负”的,因为我们欠他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还也还不清。况且,莫扎特也不会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在他的字典中,是没有“仇恨”这样的字眼的。他对别人和世界充满了真诚与同情,他的音乐始终讴歌着欢乐和爱;无论是其人生中,还是在其音乐中,要想找到“发狠”的瞬间,都是太难太难了。就让我们永生都欠着莫扎特吧,直到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音乐那一刻------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5 09:39:5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6#

对施兄的愿望祝福。

    各位都说的精彩。每个人站在不同角度才百花齐放哟。

  可是,我等必竞仍凡夫俗子,毕竞有自已的局限性。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甚至讨厌也好。那是自已的问题。如果将自已的局限或浅见误认为是真理便沦为无知了。

  几百年来的历史淘出了三位圣贤:巴哈、莫扎特、贝多芬。历史不管我们的好恶,将这三个人高举。也不管后人如何评说。因为历史不是某些人“不管他多伟大”。也不是某段时间。历史是长河。只有历史最有权下结论。

  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明白了、感觉到了,历史的公正不倚。那么祝贺你。你是幸运的,因你有了美食家的好胃口。希望施兄能有此口福,现在不喜欢莫扎特,无妨。但你还不能对你六十岁时喜不喜欢做断言。

  三位先师已经给多少代人以真善美。相信不会不给我们。就看你的缘份了。
在G弦上……
TOP
107#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9-5 9:36:00 发表
其实,我有最多的话要对莫扎特说,但总是无语泪先流,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方式。 我先发一个驿号小夜曲的帖子,先前写的。

shenming 兄,贴一篇以前写的关于K563一篇。

深沉质朴~有感于莫扎特为弦乐三重奏而作的嬉游曲

作为组曲的一种形式,嬉游曲在18世纪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音乐形式,在节庆、小型聚会上广泛演奏,由于是在公众的场合,这些曲子旋律欢快,音乐带有明显的外向性格。莫扎特写下了大量的弦乐嬉游曲和管乐嬉游曲,或为完成订单,或为即兴助兴。

但有2首曲子,冠以嬉游曲的名字,却风格内敛,展现了少见的沉静和雅致,这就是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嬉游曲(K254)、为弦乐三重奏而作的嬉游曲(K563)。如果说早年的降B大调K254展现了如春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的简单、清纯,是一听就上口的那种,那么K563则复杂、深沉许多,绝非一般供娱乐消遣的嬉游曲,是愈听愈有味的陈年醇酒,虽然格式仍套用嬉游曲常见的快板、慢板、小步舞曲、主题变奏等形式,但徒具外形,内容完完全全是纯正的室内乐风格。

从某种角度上看,K563与K581、6首弦乐五重奏一起,成为其室内乐的巅峰之作。这首莫扎特最长的室内乐作品(时间达40分钟),个人认为也是弦乐三重奏这种曲种的最高成就。而舒伯特的弦乐三重奏在结构及组织、配合与竞奏等方面稍逊于莫扎特,它的最大特色是歌唱性(这首弦乐三重奏属舒伯特早期作品,但舒伯特室内乐早、晚期创作风格变化不是很大);海顿的弦乐三重奏没有听过,不敢说,但查阅相关资料,在海顿的室内乐中,弦乐三重奏并不占突出的位置。

与钢琴三重奏中钢琴可灵活使用,弦乐四重奏加一把小提琴,弦乐三重奏作曲的难度更大,由于三把乐器都是弦乐,既要和谐统一,又要有所区分,难度太大了啊。而莫扎特的美学原则则是“音乐应该是悦耳的”,这就是弦乐三重奏在他的作品中少之又少的原因。

需要重点说一下的是中提琴在K563中的运用。莫扎特自青年时代被中提琴敦厚而略带忧伤的音色所吸引,开始拉中提琴,并留下了K364这首协奏曲中神品。在室内乐领域,K563一改以往中提琴只是陪衬的角度,莫扎特赋予中提琴与小提琴同等的地位,曲中中提琴的话语极多,此种变化,使K563在乐器平衡上更体现室内乐独特的对话氛围,同时,也使乐曲的内容敦厚、质朴良多。由此也可看出,中提琴加入其他乐器的阵营,更能突出此种乐器的特性,没有对比,何来优越?
最后编辑610 最后编辑于 2009-09-05 10:06:30
却话巴山夜雨时
TOP
108#

春天的欢乐:林茨交响曲(K425)
莫扎特创作这首乐曲时,心情比较愉快,其时(1783年夏)正当他带着新婚妻子康斯坦茨回家省亲,回程时途经林茨时为答谢当地人的厚爱,而为举行音乐会所作。当时接待莫扎特的贵族是图恩伯爵,我们得为这首交响曲好好地感谢这位伯爵;莫扎特在10月31日写给家里的信这样说道:

11月4日星期二,我将在这里的剧院演出一场音乐会,——由于我手头什么交响曲也没有,我正在拼命赶写一部新的,一定得在演出前赶出来。

这曲子很好地表达了莫扎特的欢快心情,也是交响曲历史上的超级杰作。乐曲通篇充满了明亮欢快的色彩,加之以声势夺人的管弦乐配器,其释放出的欢乐能量有如火山喷发一样,让人根本无法抵挡(莫扎特的哪首曲子不具有这种魔力呢?)。

在我的想像中,这曲子是描绘了维也纳森林充满生机的欢快景象。乐曲一开始,首先是一个慢引子,以一个号声般的音型开始(这是莫扎特第一次使用这种方式的交响曲,我们细听海顿的交响乐,发现也经常作这样的处理,可见这方式是古典时代常用的一种方式),像是森林中的一头黑熊当头长吼一样,不过这熊不是出来吃人,而是来报幕的;接着是较为柔和的过渡,在这里,莫扎特甩出了一个旋转着的快乐陀螺,异常优美婉转,在其将要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莫扎特又将其旋了回来(这一旋律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同时,和声的律动慢了下来并开始重复,将我们对主快板的期望强烈地撩拨了起来,然后就是,这正是这音乐的绝妙之处——快乐的乐流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一群群小鹿从森林中的各处跳跃而至,又倏忽而逝。最精彩的是不断重复如天马腾空的那番乐队合奏,可谓是音乐中对欢乐的最极致表现——不加任何限制的、童稚般无所顾忌的开怀欢乐。像这样的音乐,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心,而且我私下里经常为那些没有听到过这种音乐的人而遗憾,如此妙不可言的欢乐,非亲耳聆听怎知其妙呢?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9#

回复 107# 610 的帖子

这两首也是我特别爱听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10#

回复 109# shenming 的帖子

呵呵,现在交响等大编制的听得很少很少了。
却话巴山夜雨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