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寨乐话——遥远世界的回声 [复制链接]

查看: 78693|回复: 314
191#

切利说过,我们追求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最终摆脱这种爱好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境界(大意)。
有追求乃生分别心,这与自由的境界多有矛盾,我的理解是,产生分别心是过程,通过内心不断观照它而慢慢不受其影响左右,最终得以返朴归真。
心境合一也未必是跟着音乐走,而是身处何境都保持高度的自觉。有些演奏家达到了此境,通常是在晚年。
阿尔玛兄,见笑了,本人还是处在沉迷的阶段,沉迷版本比较,甚至是声音的比较,上述诸境都只在理想中。。。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192#

我对版本比较的理解是,我们总是在寻找符合自己心目中想象的演奏版本,也就是想找到通往希望的理想之境的桥梁(不能指望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会给我们同样境界的贝九,演奏对于音乐来说是二次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吧,因此我不同意看门人之说),但通常每个版本都在某个地方,或多或少地有着遗憾,完全理想的版本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寻找还在不断继续着。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193#

音乐作为融入永恒的艺术

苏东坡在其名篇<前赤壁赋>的结尾处讨论了永恒的问题,使这篇文学名篇有了点“形而上”的意味,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也使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苏老前辈是这么说的: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借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人类是唯一需要意义才能生存的动物,也是唯一在生着时就知有死的动物,这点使偶们显得与一般的动物如此不同,于是我们有了“形而上”的困惑或追求——尤其是在偶们填饱了肚子以后。永恒到底是什么?难道你会以为它真是活到一万年或者长生不老吗?——像道家所追求的那样。我理解,永恒是一种感觉,如果你有了这种感觉,那么就在瞬间达到了永恒,或者说“我与永恒撞了个满怀”,它灵光一现地呈示了它的尊容;修道自然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我说过,那对我们一般人太难了;那些“禅”来“禅”去的人,你道他们在求什么?有没有一个最简单而又快捷的法子让我们得见“永恒”之真颜,那就是音乐,在它无所不是又一无所是的声音中,它曾数次向偶展示“永恒”的灵光乍现。于是,偶“喜而笑”,回家吃饭。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7-28 20:46:1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4#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7-28 20:38:00 发表
苏东坡在其名篇<前赤壁赋>的结尾处讨论了永恒的问题,使这篇文学名篇有了点“形而上”的意味,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也使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苏老前辈是这么说的: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借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人类是唯一需要意义才能生存的动物,也是唯一在生着时就知有死的
3.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7/29 13:50:46 上传)

3.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5#

回复 194# shinelb 的帖子

谢施纳兄贡献书法作品,_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6#

《生活在音乐中》

这是正在看的巴伦博依姆传记的书名。巴是绝无仅有的钢琴和指挥双峰双秀的‘大师”,而且从小就是超级的国际型人才,出生在阿根廷,长于以色列,并在欧洲跟随各位大师接受音乐教育,天才是也——光语言就会说6-7种,不但钢琴弹得好,就指挥来说,也是乐队作品及歌剧都能来——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总监能是白给的吗?在乐队作品中,不但那些经典曲目,现代作品也不含糊,从他的传记来看,他与当代最“大”的大师——布莱兹关系非同寻常——布莱兹素来不喜布鲁克纳,好像是在他的“引导”下才开始指挥布氏交响。偶在2007年的北京音乐节上听过他的现场,完全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类型,他与他的乐队也是水乳交融的,——好像都不需要什么指挥,一努嘴乐队就知道他要什么;会后的酒会上看出他与朗朗的关系也亲密得不得了,都快“勾肩搭背”了——朗朗就是有人缘,爱森巴赫对他也特好。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中看他如何评价那些他曾经接触过的上世纪的大师,克伦佩勒从来不修边幅,也对装饰性的东西不感兴趣——除了女人。切利比达克对音乐的分辨力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对细节的要求无穷无尽且不遗余力。知道指挥怎么挑错音吗?这事他原来也不甚了了,直到巴比罗利告诉他,你随便纠住一个人就说是他演错的,要不是他自然就会辨白,这时你就道歉,慢慢地你就说对了。他对索尔第也评价甚高——这点与偶同。他对卡拉酱不置一词。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7-29 15:33:10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7#

以前看过一个DVD,是巴伦和不列兹的对话,谈现代音乐的,具体记不得了。
有空找出来看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8#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7-28 8:39:00 发表
偶所有的"胡说八道“,就是要引出像阿尔玛 这样的“真识见”——音乐具有超级可塑性,高者听其高,低者听其低——听版本比较是最低的听法,——把音乐都听没了,或者把听乐降低成地主储藏粮食的一种财迷式收藏——收藏与音乐无缘。——楼主热切欢迎像阿尔玛这样的“心里话”在这里发表,说到楼主心动外,楼主有礼物相送——什么礼物,暂时保密。

我那是真正的胡说八道,八竿子都打不到得。呼呼。我有礼物吗?要么我9月21-24日来京觐见阿巴多大师时约上老兄一起喝酒?
TOP
199#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9-7-28 17:37:00 发表
切利说过,我们追求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最终摆脱这种爱好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境界(大意)。
有追求乃生分别心,这与自由的境界多有矛盾,我的理解是,产生分别心是过程,通过内心不断观照它而慢慢不受其影响左右,最终得以返朴归真。
心境合一也未必是跟着音乐走,而是身处何境都保持高度的自觉。有些演奏家达到了此境,通常是在晚年。
阿尔玛兄,见笑了,本人还是处在沉迷的阶段,沉迷版本比较,甚至是声音的比较,上述诸

江月兄见解比我高多了,我那是喝完酒壶吹,引来江月兄的真高论。学习了。
TOP
200#

肖申克的救赎与莫扎特,已经是音乐爱好者的陈词滥调了。不过昨天下午cctv6重新播放了这个电影,安迪所播放的这段莫扎特确确实实打动了哦我。我是歌剧盲,所以赶紧打开google查了一下,原来是费加罗里的一段-------晚风轻轻吹过树林,卡娜娃和弗雷妮的演唱录音。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 每个人其实身处牢笼,就像处于肖申克的囚徒,那“晚风轻轻吹过树林”向人展现自由之翼,隧道之光,让人满怀希望,超越高墙,迎风翱翔。音乐没有比这更美好了,更有震撼了。生活在音乐中真是幸福无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