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里尼的演奏虽然清淡,冷峻,却反而是一种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人说他是学究气质的. 可能我理解的"学究"与大家想的不一样."学究"在我的字典里是刻板地追求与原谱保持一致,没有个人风格的意思. 但是波里尼绝对不是这样的演奏家.只是他的个人风格和很多人的审美方向背道而驰.
非常多的人喜欢那种音色朦胧,触键柔和,节奏把握追求那种"诗意"的演奏风格.我斗胆猜想,这估计是老前辈cortot,rubinstein给后辈留下的思维定势. 或者客观的说,同样是一个作品,当然比较"鲜美"的更加"入耳".
但是,即使放在面前的不是五光十色的,万万不可对它失去欣赏的耐心. 大多数人的耳朵,大脑都是平凡的,一次聆听不可能把作品的细节捕捉到,更不用说去思考演奏者为什么这样处理.所以聆听波里尼务必先要耐心,然后是平静,真正进入波里尼的思想.
然后我来说说波里尼式的独特风格:
很多人不喜欢他这种风格. 但是想想有多少肖邦演奏家喜欢把他的作品演绎的极其味精,有的时候超过了度都显得做作.
而波里尼的演奏在他的肖邦时,能够远离那些大家习惯的唯美的音色和有时候甚至是扭捏的节奏控制. 这才是远离脂粉气息的大师级的对作品的阅读. 不必说肖邦的练习曲,评论这个的足够多了.我来说说他演奏的夜曲给我的印象. rubinstein的夜曲我有"最发烧"的老德版,音色朦胧,节奏的掌控无懈可击. pollini的我就听了mp3,虽然压得比较大,但是音质肯定不如cd. 但是就从这版mp3上我足够下一些结论.首先他对夜曲节奏的把握绝对是如同rubinstein般的,虽然两者有出入, 但是我想说的他们在细节上下的功夫,几个音符间的连接,速度的变化都是恰到好处的.换句话说,他们的节奏仿佛都能触及到我们聆听的神经末梢,只是有时候表现方式稍微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非常的"踩点". 从音色上说,rubinstein的舒缓更有一种朦胧的气质. 而波里尼的版本每次触键相对短促,更有力一些.我想说的是波里尼的这种触键方式是一种非常难掌握的不多见的技巧.这种非常剔透,闪着灵性的智慧光芒的 触键让这个版本的夜曲听起来波光粼粼, 如同闪烁着露珠的夜晚,美妙极了. 如果说触键对音色的把握,做到有鲜明的特色又和曲子能够结合好的我个人觉得就richter, 米凯兰吉利. sofronitsky是不错的scriabin演奏者,他的肖邦还无缘听到.brendel的偏儒,君子有余,但是不够亮丽. 一批演奏mozart的女钢琴家有时有不错的,但是远还没有大家风范.
如果单从听还不能让大家喜欢上波里尼,可以去看看他现场演奏,录像也行.这几年萧邦大赛的获奖者,齐默曼,李云迪也好. 光听觉的问题不大, 他们都是在细节上非常追求完美的演奏者,有的时候甚至过于雕琢显得节奏拖沓. 如果看看他们的"表演",有时候可能是我并不是很平静,觉得他们束手束脚,尤其是李云迪, 仿佛弹到某些音时会下意识感觉要被教琴的老师在旁边打断一般,狠别扭,抖抖缩缩,. 去看看波里尼的演奏巴, 那才是真正的大师的挥洒自如.
波里尼年底可能会在美国有一系列演出,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