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乐趣--------TELARC精雕细琢落日黄花 [复制链接]

查看: 11581|回复: 55
11#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3-4 9: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anxz 于 2009-3-3 19:05:00 发表
TELARC上文所说的一张唱片,1812序曲。
其实应该放在后面一点介绍,我尽量按照我手头的编号来介绍,只不过这张我现在手头没有了,就放在第一张来说吧,这个争论比较多些。
说这个唱片应该人手一张,有点过分。
并不是人人都喜欢TELARC的录音感觉和演绎。
其实就录音感觉,有些朋友说TELAR


个人认为,水星的在全频平蘅度更优秀.但是状态好的头版难找兼贵.
微信订阅号:黑胶信使
电话:13602738942
QQ:619166050
微信:mong8942
TOP
12#

我的就是水星头版的,不知是唱片还是器材的问题,感觉声音有点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威傲音响

据说水星和哥伦比亚的黑胶比较难播好,可能与它们的特殊胶片质地有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这个1812是否黑胶里最发烧的?
我认为TELARC的这个版本是1812曲目黑胶唱片中制作最发烧的。
说发烧,无非对极致的追求。
首先演绎和真炮本身很烧,其次唱片的刻纹如果玩过这张唱片的恐怕没人觉得不恐怖(太吓人),最后,反正我的机器见到这张唱片就投降,所以。哈哈,烧!
说道水星的那张,如果和TELARC这个比较,TELARC的制作更精良。
关于全频平衡度,TELARC是我听过黑胶唱片中整体低频延伸较好的一个品牌(喇叭花也不错),所以说起来,我认为早期的大部分唱片不知道是否riaa的问题(需要技术探讨了),大部分黑胶唱片的低频延伸其实没有那么低,做不到那么自然。
到7-80年代黑胶的末期,这些所谓的发烧(再强调,我认为发烧是对极致的追求,绝对是好事情)黑胶,都能够通过将低频延伸做得更漂亮,我自己觉得这些唱片的平衡度应该是很棒,只是早期唱片的低频延伸不足罢了。
从TELARC公布的数据看,无非是0-22KHZ,可见高频并没有如大家现在烧得要去加超高音之类的发烧。实际上我听音乐的喇叭高频平衡段延伸只到12Khz。也就是说16Khz以上可以说我是听不到的,更别说20Khz了。
但低频部分,我不是技术行家,说真的,能重播好80Hz以上的低频,我认为已经极其发烧了。
所以关于平衡度,恐怕不是能够讨论得清楚的,或者没有统一的标准的,但听感很明显TELARC唱片在低频方面的表现很棒,很有特点,你听到的大炮声并不是嘭的一声响就结束了,而是自然的像这两年过年能够听到的那种很响的炮竹声,低频是满满扩散开来,慢慢消失于空气中的,这是很自然的炮声。
同样,在其他TELARC唱片中,漂亮的是那些定音鼓的低频,你听到的是自然、具有很大形体的定音鼓。
TOP
15#

原帖由 shanxz 于 2009-3-4 10:28:00 发表
这个1812是否黑胶里最发烧的?
我认为TELARC的这个版本是1812曲目黑胶唱片中制作最发烧的。
说发烧,无非对极致的追求。
首先演绎和真炮本身很烧,其次唱片的刻纹如果玩过这张唱片的恐怕没人觉得不恐怖(太吓人),最后,反正我的机器见到这张唱片就投降,所以。哈哈,烧!
说道水星的那张,如果和TELARC这个比较,TELARC的制作更精良。
关于全频平衡度,TELARC是我听过黑胶唱片中
谢谢老兄的介绍,有机会也搞一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关于riaa的介绍如下:
RIAA 是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American(美国录音工业协会)的简称,因为LP 唱片的均衡特性是由他们制定的,所以就有了“RIAA 均衡”这一缩写。那么用RIAA 均衡呢有什么好处呢?先让我们了了解唱片母板工艺过程。在刻制LP唱片的母版时,如果整个频带都采取完全线性的刻制,则沟槽的变化幅度就会非常大,高频信号的沟槽是又浅又窄,而低频信号的则又深又宽,这样会引起诸多方面的问题,浅而窄的到深而宽的剧烈沟槽变化会使唱针循迹非常困难,深而宽的沟槽会让唱片表面有效利用率大幅度度减小,播放时间也就很有限(早期78 转的粗纹唱片一面通常只能容纳3-5 分钟左右信息,要想完整的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需要5张唱片10面才能完成)。RIAA 均衡原理是在刻制母版的时候,通过特定的电路将高频信号予以提升,对低频信号则进行衰减,其曲线我们称录音曲线见图中红色曲线。这种处理可以让各频段的沟槽深浅宽窄相对均匀,唱针循迹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播放时间也提高了好几倍,一面可播放30分钟左右,原先78转的SP也改称LP(就是Long Playing长时间播放的意思)。而重放时所用RIAA均衡电路的曲线特性就与刻版时的录音曲线正好相反,衰减高频、提升低频,图中蓝色曲线就是播放曲线。通过播放曲线的校正,我们就得到了与原始录音信号相同的曲线,我们称还原曲线,见图中绿色曲线。由于放音时 RIAA 均衡电路对高频衰减,所以唱片的本底高频噪声也同时被衰减,从而获得更高的信噪比。这一特性与磁带录音的杜比(DOLBY)降噪电路原理非常相象。低频噪声虽然有所增加,但影响甚微,人耳对低频噪声相对比较低迟钝,远不及对高频噪声敏感,所以RIAA均衡电路的作用可谓是一箭双雕。
http://bbs.gz008.cn/thread-1757-1-7.html
看完之后,应该会知道为什么说TELARC的那个1812很恐怖,当然前提是手头上拿一张1812唱片,看沟槽就明白了,我认为很恐怖。
TOP
17#

水星版:
111 037.jpg (165.48 K, 下载次数:165)

jpg(2009/3/4 10:49:22 上传)

111 037.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1812不能算偏门的曲子。在TELARC之前,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多次录过这首曲子,都是标以发烧录音的。
TOP
19#

已阅  谢谢
TOP
20#

开个头,大家一起交流。TELARC的古典黑胶量应该不算特别大。
10048,是一张斯拉特金指挥的卡门组曲和皮特金组曲。
这是两个经常被演绎得曲目,版本也很多,斯拉特金在TELARC录制古典音乐的水平不输给前面的芬尼尔和罗伯特肖。
TELARC的唱片都采用数字录音技术,都经过了滤波和数字量化(前面所说的16或者19bit编码),LP和CD的不同,在于LP最终采用模拟信号发行,CD经过无损压缩编码后采用数字信号发行。
实际的听感,CD和LP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异,其实很简单,前期相同,只是还原的方式一个是模拟(声音会比较自然,但噪声会多些),另一个是数字(信噪比极高,但对光读取设备、纠错算法、解码方式等环节上最终将造成一些和模拟不同的失真)。
我相信模拟和数字各有优缺点,数字技术始终是技术发展的大方向,优势明显。
为什么听黑胶,只不过我们既然发烧,无非追求极致,对于录音,自然应当追求其最原始最真实的感觉。
现在的录音技术输给60年前?绝不可能,技术没有倒退的,只不过技术服务于商业潮流。怎样的市场决定了怎样的技术服务。
其实,并不是技术带动了商业,而是商业带动了技术。
很多我们这群发烧友认为很棒很好的东西的消失,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不再符合商业潮流了而已。
R0010318.JPG (204.85 K, 下载次数:112)

jpg(2009/3/4 19:43:35 上传)

R0010318.JPG

R0010319.JPG (195.79 K, 下载次数:112)

jpg(2009/3/4 19:43:35 上传)

R0010319.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