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谈『专业』与『深度』》作者:苏友瑞 【... [复制链接]

查看: 4725|回复: 33
1#

每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非专业音乐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了增进提升的程度,往往得依赖种种音乐解说文字。于是在网络上的古典音乐欣赏讨论很容易重复出现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接受怎样的音乐欣赏文字?』;也就是说,『有那些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是我们可以吸收且有意义?』。这时很容易找到一大堆『专业』的音乐欣赏或唱片评鉴文章,问题是,一个有心让自己的音乐素养具有『深度』的爱乐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专业知识而满足?还是应该回归音乐最真实的感动?『专业』的音乐知识或训练,是否能保证音乐心灵的『深度』感动?

我个人撰写乐评文章时,对于卖弄音乐背景知识、堆砌形容词、过度简化的私人感想......实在很不以为然;常常发现专业的音乐人士反而表现不出真正的『音乐深度』:读者看完一篇音乐介绍文章,只知道音乐家的故事,也知道演奏家的故事,却完全不知道『这张唱片到底演奏出什么东西?』;这到底是欣赏音乐?还是『阅读音乐数据』?

因此,我尝试寻找各种方法,让乐评文章可以让读者具体知道『我写出的音乐感受与唱片音乐之间的物理对应』;也就是任何主观的感受,都必需尽可能找到相对应的客观物理刺激,亦即具体说出:『这张唱片可以听到什么?』。

    ※
话说回来,一篇乐评可以写到什么水平?依我的看法,不需要太多音乐学理训练,也不需要太多音乐背景知识,只要『真诚』的把音乐带给自己感受写出,并且具体指明是那一种物理客观刺激产生的,那就己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样讲很夸张,但事实如此。很多爱乐者认为国外的乐评杂志比较专业,可惜依我的经验,他们照样有严重的偏差。例如说,企鹅三星戴花与不戴花,到底意谓着演奏有什么特色水平之不同?我们会发现那些乐评无法具体指出『戴花的水平是否意谓着某种触键音色、节奏与乐句结构之进步』,究其实仍然只是一堆形容词的堆砌而己。

到底可以有什么不同的乐评类型呢?这个问题我思考多年,也从而写过很多完全不同类型的乐评文字,各有各的特色。在此以自己的文章为例,探讨不同乐评文字特性与旨趣,这当然只是初步的分类而己。

第一种是我个人尝试的『音乐心理学』类型:这是要求任何主观的感受都必需尽可能找到相对应的客观物理刺激之心理学方法,例如我的生平第一篇正式的CD评论文章:《意志的毁灭与复苏 ── 论 Busch Trio 演奏 Schubert 的第二号钢琴三重奏》,再如我最新对圣桑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的相关评论文章:《呈现当代贝多芬应有面貌的圣桑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种则是『跨乐曲之整体评论』,可以综论同一个作曲家之不同乐曲,也可以综论不同作曲家之同类音乐。前者如:《赋格曲 ── 贝多芬音乐心灵的永恒提问》,后者如:《从马格纳的音乐谈『人』与『自然』》。

第三种则是『音乐与生活』之小品,不见得严谨地谈音乐,重点是音乐诱发个人生活之种种感悟发展。例如我的音乐漫谈作品:《与贝多芬心灵相遇》。
最后是音乐美学的论述,例如我早期的作品:《从古典音乐的有声记录谈艺术欣赏的「时代处境」与「心灵跃升」角度》与最新的音乐美学文章:《一个『音』、『乐』分立的音乐与音响之欣赏角度》。

    ※
以前接触专业的乐评作者或音乐演奏家,总觉得他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对不起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与尊重。后来自己开始写乐评文章,才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音乐的真正素养,是打从内心与音乐家艺术心灵的真诚互动,与你的音乐专业能力是独立的。这也是我个人放弃专业学术研究、改走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主要心路历程。

专业能力只能获得『正确性』与『严谨性』,在专业研究中可以获得非常有意义的成就。但是音乐感受是普遍全人类心灵之共同资产,几乎难以探讨『正确性』与『严谨性』,只能谈论『深度』。以前常常说我只听3B2T(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扎特、舒伯特),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不听3B2T的人就是没水平没深度』,而是『苏友瑞这个人只有谈3B2T的音乐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说,你要我谈肖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现代音乐中的梅湘或凯吉,我照样可以利用音乐知识或CD唱片去唬烂出一大堆东东。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层的音乐心灵共鸣,只有谈论3B2T我才有办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当然了,现在全力研究法派古典音乐后变成3B2T1F,名单上又多了圣桑、拉威尔、皮尔奈、浦朗克、夏布里耶......慢慢来,慢慢增加。

同样的,一个专业的演奏家、专业的乐评家,他常常只是被训练成『正确性』与『严谨性』很强的音乐人士而己,是否具有真正能感动人心的深度?不无疑问,甚至经常没有。当我们不会被专业音乐知识唬住的时候,便不可能被『只有正确性、知识性而无深度』的音乐态度所感动了。

    ※
以此标准而言,事实上我在专业音乐人士群体中不见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单纯爱乐者群体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与共鸣。因为,前者常常只能让音乐成为职业或知识,后者较可能让音乐成为生命与心灵。

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只是『正确性』的广度之差别。我只会谈3B2T1F,所以我绝对不够专业。吉利尔斯的钢琴诠释诸多音乐家作品皆成典范,那才是真正的专业;阿胥肯纳吉也能正确地诠释、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样非常够专业。但是从深度音乐心灵而论,小弟一直期许自己谈论3B2T1F能具有深度,也尝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而吉利尔斯也是具有深度的伟大艺术典范,即使我现在己经知道他的演奏有很多错误,照样可以让我感动。但阿胥肯纳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嘛....不如放计算机 MIDI.....。

当然了,要论及真正严谨又正确的演奏,甚至在阅读总谱后乖乖承认那是绝对权威的『唯一正确演奏』,这就不可能在非专业人士中找到了,只有专业如蕾菲布(Yvonne Lefebure)才有可能到达如此崇高的水平(这部份会日后专文论述)。不过,那可是八十多年从不间断的演奏与教育而得到的永恒典范;别说非专业人士达不到,专业人士百年内照样没几个人有此水平。因此非专业人士这点缺憾,可以约略先放在一边。

换句话说,谈及音乐的『深度』,太多人的音乐素养都远胜过名演奏家,只是没信心(太过自谦?)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实地经验过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相处,更敢拍胸腑保证上述思想是真实的:我宁可在『非专业』的一般音乐欣赏者中去寻找深刻的音乐心灵共鸣。

在以上的思想基础下,『版本比较』成为可能。正因为我们对贝多芬的『深度』感受高过阿胥肯纳吉的演奏,所以能判断出他远逊吉利尔斯甚多。当然阿胥肯纳吉对于某些音乐作品的音乐素养深度又高过我们,所以我们会觉得那些录音也是典范。

    ※
因此,一个音乐欣赏者如何真实地、直接地面对音乐带来的真实感受?就上述而论,他只要『真诚地展现音乐经验』,不必学会音乐专业知识、不必学会乐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学会我这种文字唬烂;他只要真诚面对他真心喜欢的音乐,从心灵深处体会这种音乐深深感动他的生命,他就是一个『深度』上常常超越许多专业音乐家的音乐欣赏者。

当然了,这种判准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才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判准。不过,就是因为网络得以自由分享个人的异想天开,所以更容易遇见开放的心灵散发深度的音乐感受,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深深的音乐心灵相遇。如何相遇呢?当我真诚地写出自己对音乐经验的分享,然后遇到一些人,他虽然可能写不出文章来,但是他能正确感受到我的经验中最重要的焦点,并且给予简短但准确的回应;OK,我们的音乐分享己经超越了专业音乐家之深度了。

于是,读者们可以发现我提出两种不同态度:在本网站提出很多严格的音乐或音响标准,『不是用来要求爱乐者』,而是用来要求乐评资料应有的水平。从人类心理历程的真实面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到100%的音乐内容,但是能『注意』到的几乎不到5%,所以能说出来的感动只是针对那5%而己,而且每个人注意到的5%往往各自不同。如果我们对乐评资料的要求标准很低,就会把『卖弄音乐背景知识、堆砌形容词、过度简化的私人感想』通通转化成同意或不同意这种极端肤浅的答案,永远摆脱不了自己的5%限制。如果要求乐评数据至少必需具体说出:『这张唱片可以听到什么?』,那就有可能跳脱自己的限制,『注意到』别人的5%,进而增加对音乐感受的全面性。

换句话说,一个单纯而真诚的爱乐者,只要能正确地找到高水平的乐评数据,即使他的音响再怎么烂、音乐素养再怎么差,都可以快速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相对的,他自己『当然不需要』自我要求写出这么严格标准的文章;他只需要使用高标准来筛选数据,只看有意义有深度的;当触及不同的5%而到全新感动时,给予简短的回应;OK,单纯的爱乐者与费心的乐评文章,都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网络分享了。

想一想,真是多亏了网络,才得以让众多爱乐者透过网络心灵相遇!


    ——苏友瑞
最后编辑不求 最后编辑于 2009-02-17 10:34:43
分享 转发
TOP
2#

這人的文字
喜歡打高空,內容空洞而缺乏邏輯
在台灣早被大多數人看破手腳

怎麼
在內地還有粉絲
TOP
3#

嘿嘿,我就是粉丝一个。能做到言之有物,具体说出:『这张唱片可以听到什么?』这就是psycho的价值,也是他超越大多数人之处。而他的很多推荐唱片我也听过,有些购买还在他推荐之前,我觉得他所说的的确可以在唱片中验证。我也推荐楼主除了看他这些通论性的文章,也去看点他的具体乐评,如乐音分立系列,再去买些新天新地代理的Lefebure、heidsieck(台湾那里不方便买的话,也可以去日本hmv)及timpani厂牌(这个美国也有,如cduniverse)的唱片以资对照,都买不到或者觉得贵的话也可从法国emi的廉价套装买起——当然你也可能早就看过听过。

光看psycho通论性的文章,可能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批评与反主流观点,但统统砸个稀烂只要能说会道,毛病谁不会挑?更兼他的文笔较为活泼生动,有时用词夸张,几乎是漫画式的效果,当然有时或许也会有些偏激(如他和林主惟对于hyperion等厂牌的观点或许过于严苛)。不过这不是主要的,psycho的乐评难的是“可以让读者具体知道『我写出的音乐感受与唱片音乐之间的物理对应』”,他的反对者里又有几人办得到?比起很多面面俱到、引经据典却又空洞无物、辞藻空泛的乐评,psycho实在是好太多了。但总有人对他说xx是垃圾,xx唬烂这类结论耿耿于怀,纠缠于此,可惜啊。。。
TOP
4#

争论无益。不如贴张他老兄的乐评不就真相大白了?

但话说回来,一贴出来倒可能争论就更大了... 哈,哈哈!
TOP
5#

俺愚钝,没看懂
TOP
6#

嚼蜡,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了
TOP
7#

回复 2# cluytens 的帖子

这就是内地乐评的现状。
全民装浴霸!
TOP
8#

想看乐评的,可以去这里看: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
或者这里
http://www.my-hiend.com/vbb/forumdisplay.php?f=7
找psycho的新贴。
TOP
9#

摘贴其中马4乐评的一段:

第四交響曲驚人的『音色複雜度』:

  很多人都認為馬勒第四交響曲是最通俗、最易入門的,這是實話,我開始聽馬勒也是優先被它吸引。但是容易入門是一回事,聽不聽得出這首音樂的完整內容又是一回事。它當然不是一首簡單的海頓或莫札特交響曲(其實這兩者也不見得多簡單),在時代的演變下它一定承載著更豐富的音樂內容。依我個人看法,至少存在一種豐富內容,就是『音色複雜度』。


最佳版本之一:
J-C Casadesus

最佳版本之一:
克倫貝勒

  我選定觀察的段落是第一樂章中段的發展部,在各版本的唱片中大約是5:00開始處。第一樂章先由鈴聲與長笛合奏的序奏開始,帶出本樂章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再一次出現時發展了呈示部的旋律,又再一次出現後以第一小提琴首席獨奏出自第一主題後半段的旋律;從這裡開始,馬勒發揮驚人的音色變化絕技。本來每個人都以為第四交響曲很簡單,等到看了總譜,才發覺馬勒加上的演奏指示多到驚人;很多指揮家沒有遵守指示,不可以隨便用『詮釋是自由的』來混過去,真正的原因,只怕是『指揮的功力不夠』。

  從這段音樂開始,馬勒非常仔細地標示每一個聲部應有的音量大小,並且加上一大堆複雜變化的漸強漸弱。一開始其他聲部都是p以下(p在樂譜是弱音之義,pp為更弱,mp稍弱;f是強音,ff為更強,mf稍強),只有獨奏小提琴與間奏的雙簧管指定mf以上,很明顯這是馬勒想突顯音量的聲部。一陣管弦樂的合奏之後,第一小提琴重新演奏第一主題,馬勒在此加上一大堆漸強、漸弱、突強的音量指示,很明顯主張這段旋律要非常強烈的感情投入。

  再來進行到低音大提琴的撥弦與大提琴的震音伴奏中,馬勒呈現出『完全沒有和聲』的樂團色彩:長笛指示f吹奏主旋律,豎笛指定mf應和之;兩條旋律是單音進行毫無任何和聲色彩,恍若回到巴哈《賦格的藝術》那種單純線條的樂風中,為後面的色彩變化做預備。這種單純線條的音樂不斷發展,重新以豎笛f音回到一開始的旋律後,伴奏的弦樂快速音符開始加上和聲,主旋律使用三隻樂器的同名音加上一隻樂器的和聲,開始進入和聲復雜化的色彩世界。再次經過序奏後,兩隻長笛使用完整三度和聲音階呈現主旋律,這種『充滿和聲』的色彩開始主導了樂曲行進,走向更雜雜的音色世界。

  於是,把序奏轉成旋律由四隻長笛以複雜的和聲呈現,法國號一段獨奏之後緊接著中提琴的撥弦,出現了兩部小提琴與大提琴用『弓背敲弦』製造出獨特色彩。隨及第二小提琴指示使用比第一小提琴更大的音量撥弦且加突強重音,這是很容易辨別指揮家是不是『第一小提琴指揮家』的樂段。一陣木管主導的合奏之後,第一小提琴再度以一大堆漸強、漸弱、突強的音量指示演奏第一主題;以這樣的情感基礎下,馬勒不厭其煩、約每個小節就指示某個特定聲部是ff以上、其他聲部是mp以下,一直到最強烈的合奏樂段出現,才一視同仁地通通指示ff以上。換句話說,這麼複雜的音量強度指示底下,馬勒內心屬意那個聲部是主旋律其實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馬勒音樂的一個重要特性:雖然因為時代或環境問題,他沒有像拉威爾一樣實驗出驚人的管弦樂色彩(不過馬勒的單一樂器音色表現與多樂器合奏音色的技巧也非常驚人)。但是做為一個音樂演變的先驅者,他利用『音量強弱的明確指示』與『樂器和聲特性的明確區分』,清楚說明做為指揮家的馬勒要求指揮他的樂曲時應該發揮的詮釋風格;這種風格,充分發揮了『音色複雜度』。

至少苏先生提出了一种听音乐的方向,给我们以启发,我本人没有这么仔细的听过东西。
TOP
10#

原帖由 simontian2399 于 2009-2-17 17:20:00 发表
摘贴其中马4乐评的一段:

第四交響曲驚人的『音色複雜度』:

  很多人都認為馬勒第四交響曲是最通俗、最易入門的,這是實話,我開始聽馬勒也是優先被它吸引。但是容易入門是一回事,聽不聽得出這首音樂的完整內容又是一回事。它當然不是一首簡單的海頓或莫札特交響曲(其實這兩者也不見得多簡單),在時代的演變下它一定承載著更豐富的音樂內容。依我個人看法,至少存在一種豐富內容,就是『音色複雜度』。

請原諒我說句不客氣的話,我覺得這樣的文字,對於樂評來說,是毫無意義的。作者本人是要評論馬勒第4的作品本身,還是其作品的演奏?倘若是評論作品本身,那麼這段文字顯然不夠格,翻開一些水平好點的音樂欣賞引導書籍,會比其好得多,比如看看楊民望的書;如果是評論其演奏,則“演奏”在哪裡?通篇我只看到音樂怎么走,什麼地方到什麼樂器演奏了,并沒有涉及到演奏如何。這些文字,只是把音樂怎麼走向敘述了下來而已,任何一個會讀總譜並且文字水平不差的人都能寫出來。這算是哪門子的“樂評”,“評”在何處?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